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上饶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一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1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3题,共 15分)
  • 1、关于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观看根据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对理解古典名著没有帮助。

    B.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必须反复读,必须弄懂,才能继续阅读。

    C.理解古典名著中的人物描写时,不能查阅资料,因为那些都是个人的见解,具有偏见。

    D.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猜测句段的意思。

  • 2、给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A. 洗澡的女子。 B. 洗衣服的女子。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A. 霜布满了天空。 B. 空气极冷。

    3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

    A. 湖边 B. 指关外。

  • 3、下列词语中,感情色彩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A.足智多谋                 运筹帷幄                 神机妙算

    B.绞尽脑汁                 处心积虑                 呕心沥血

    C.声名远播                 臭名远扬                 流芳百世

    D.得意忘形                 兴高采烈                 手舞足蹈

二、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4、音字词积累填空。

    (1)“更”有两个读音:_______________,在“风一更,雪一更”中读_________

    (2)“应接不暇”中的“暇”意思是_____________,不要把它跟“无瑕的翡翠”中的“瑕”弄混淆,两个字的读音都是_________,“无瑕”的 “瑕”意思是__________

    (3)“陆续、继续、连续”这几个词语最易混淆,我要正确区分。

    临近期末考试了,我们的复习非常紧张。每天放学,我们_______走出校门,回到家里,_________做课堂上没有做完的作业,__________好几天都是这样。

  • 5、按要求把成语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

    A.____________患(填意思相反的字)     B.____________谋(填意思相近的字)

    C.______ ______远扬(坏名声)                 D.______ ______多端(狡诈的计策)

    (1)以上词语,是褒义词的有:___________,是贬义词的有:___________。(填序号)

    (2)写两个描写国家安宁、人民生活幸福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读拼音,写词语。

    gū dú ài mù liè bào dǐ y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xiāo huǐ huī huáng bǎo lǎn chí yá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拼音写词。

    huá jiǎng   guī lǜ   jiū  zhèng mù  zhuāng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bǎo tǎ huà méi niǎo pāo zài   qī  piàn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 8、按原文填空。

    《四时田园杂兴》中表现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11题,共 55分)
  • 9、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做题。

    【人物介绍】袁隆平,男,汉族,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籍贯江西省德安县,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人物事迹】袁隆平从1964年开始,50多年如一日,全身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两系法”的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使水稻产量从平均亩产300公斤左右先后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现在,他领导研究的超级杂交稻项目正向亩产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标顺利推进。与此同时,他实施并推广的超级杂交稻技术成果,用3亩地产出4亩地粮食,大幅度提高现有水稻单产和总产。20多年来,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稻56亿多亩,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7000多万人口,相当于全世界每年新出生人口的总和。杂交水稻还被推广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面积达3000多万亩,他因此被海内外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荣获国家特等发明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等。

    【1】下列与文本信息相符的一项是( )

    A.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

    B.袁隆平实施的超级杂交稻项目正向平均亩产800公斤的目标努力奋进。

    C.杂交水稻仅在中国被推广和实施,20多年来,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稻56亿多亩。

    D.袁隆平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劳动模范。

    【2】关于超级杂交稻项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已成功研发。

    B.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使水稻产量从平均亩产300公斤左右一下子提高到了800公斤。

    C.超级杂交稻项目正向着亩产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标顺利推进。

    D.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正被推广运用,将大幅度提高现有水稻单产和总产。

    【3】百年来,在强国梦想的激励下,涌现了一大批为国家作贡献的优秀人物,袁隆平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袁隆平曾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请你根据文本内容为他写一份颁奖词。

    __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短文,完成文后练习。

    埃及的金字塔(节选)

    古埃及各个王朝修建的大大小小的金字塔有70多座,其中最大的是开罗近郊的胡夫金字塔。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千米的路程。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有人估计,如果将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为了建造这座金字塔,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

    1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_________________

    2本段中采用了多种说明事物的方法:

    1)“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采用了___的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此之外,本段还采用了____的方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   ”画出埃及人建造金字塔辛苦艰难的句子。

  • 11、阅读理解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作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赵王到渑池与秦王会见。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次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1】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赵王为什么犹豫不决?蔺相如对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

    【2】渑池会上,秦王逼赵王鼓瑟,赵王为什么不好推辞?

    ____________

    【3】在赵王去渑池会见秦王这件事上,廉颇起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

    【4】请用四个字给这个小故事加个标题。

    ____________

  • 12、课外阅读。

    黄山怪石

    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走,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些怪石吧!

    从黄山的玉屏楼向南望,只见一座山峰上堆着几块大石头。当霞光照在上面时,那堆石头就好像是一只金光闪闪的公鸡,头顶紫红色的鸡冠,正张着尖尖的嘴巴引吭高歌,这就是鼎鼎有名的金鸡叫天都了。

    最奇怪的是五老奔天都。远远望去,在金鸡的一侧,还有五个鸡蛋呢!走近一看,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五个老爷爷,他们你拉着我,我拉着你,仿佛一边谈天说笑,一边小心翼翼地走上天都峰呢。

    看完五老奔天都,再来看看仙桃飞来石。听爸爸说,有这样一个故事:孙悟空吃完仙桃,把桃核随手一丢,丢到了黄山,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黄山飞来石。真巧,飞来石还真的好像一个大桃核啊!

    我们还观看了仙女散花”、“仙人下棋等怪石,看着看着,这些石头仿佛有了生命,更显得活灵活现,神奇无比。

    1仿写词语。

    金光闪闪  ______________

    2短文主要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3种怪石。

    3为什么说五老奔天都最奇怪?

    _______

    4这篇短文和课文《黄山奇松》在写法上有何相同之处?试着将要点写下来。

    _______

    5想象一下,黄山怪石还会有哪些?

    _______

  • 13、课外阅读。

    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种鸟类,并没有确切数字,估计大约有近万种,分为3个总目。

    据统计,北极的鸟类共有120多种,其中多为候鸟,常驻的鸟类有十余种,不到总数的十分之一。南极的鸟类只有40多种,永久性的居民大概只有企鹅和贼鸥而已。生活在北半球的所有鸟类,大约有六分之一要到北极繁衍后代。据一位在北极草原观察和研究了十多年的鸟类专家说,光在阿拉斯加北极地区,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候鸟在这里安家落户。

    北极是全世界几乎所有候鸟的乐园和故土。这是因为,北极不仅有辽阔的草原,丰富的食物,而且还有安静而干净的环境,很少有人类干扰。南极则没有这个条件,南极的候鸟只能在附近作短距离的南北迁移,飞得最远的是信天翁,可以绕南极作长距离的迁移,但却并不往北飞行。南半球的许多候鸟宁可遥遥数万千米飞到北极来越冬,也不愿意到南极去送死。

    【1】给文段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两种说明方法。

    【3】“北极是全世界几乎所有候鸟的乐园和故土”一句中“几乎”一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北极是世界几乎所有候鸟的乐园和故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阅读《草船借箭》选段,完成练习。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zhài)。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léi)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然后,他又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到雾散时,诸葛亮下令返回。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诸葛亮那边船轻水急,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搬箭的五百个军士已经等在江边了。每条船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1】选段出自《_____________》,它与《水浒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古典四大名著。

    【2】诸葛亮向曹操借箭的经过是怎样的?请你补充完整。

    利用江上大雾,驾船靠近曹营→擂鼓呐喊,______________→曹操令弓弩手射箭,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有( )(多选)

    A.江上大雾,诸葛亮利用大雾掩藏行踪。

    B.诸葛亮考虑周全,准备充分。

    C.曹操兵力不足,不敢应战,只能射箭。

    D.诸葛亮知道曹操生性多疑,不会出兵。

    【4】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人敬佩,下面的故事与他有关的是( )(多选)

    A.桃园三结义

    B.空城计

    C.三气周瑜

    D.苦肉计

    【5】读画线句子,为什么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却“长叹”?从中可以看出周瑜是怎样的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阅读短文《太空“清洁工”(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太空垃圾是些什么呢?它们有的是完成了任务就到了设计寿命极限的报废卫星,有的是发射失败、没能进入预定轨道的航天器,还有些是发射卫星的火箭残骸(dái)。这些东西失去了地面的控制,就像高速公路上不守交通规则的车辆,横冲直撞,正常运行的航天器一旦碰上它们,立刻就会遭殃。太空垃圾的飞行速度很快,破坏力极大。而且因为外层空间空气稀薄,阻力很小,它们环绕地球飞行好多年也不会坠入大气层烧毁。

    有没有办法清除掉太空垃圾呢?英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专门用来清除太空垃圾的人造卫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太空“清洁工”。太空“清洁工”的质量只有6千克,制造和发射的全部费用不到100万美元。别看它个儿不大,本领可不小。它装有4台摄像机,能搜索上下、左右、前后的情况。一旦看到太空垃圾,它就立刻靠过去,然后紧紧抓住那个“淘气包”,接着迫使太空垃圾和自己一起减速飞行,在重力的作用下降低高度,一起进入稠密的大气层,这时剧烈的空气摩擦产生的高温就会将它们一同烧毁。假如垃圾的体积太大,来不及在大气中完全烧毁,“清洁工”还能控制坠落地点,让它的残骸掉到沙漠或海洋中,既不会威胁空中的航天器,也不会给地上的人们带来麻烦。

    有了太空“清洁工”,外层空间会干净许多,航天器的运行也安全多了。现在的做法还只能让“清洁工”和太空垃圾“同归于尽”。虽然造价不算太贵,但是清理一件垃圾就得“牺牲”一个“清洁工”,还是不合算。科学家们下一步的目标是研制更高级的太空“清洁工”,使它能够在消灭掉一个太空垃圾后,再去寻找别的垃圾,多次完成清理工作。

    【1】根据短文内容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1)这篇短文的说明对象是太空“清洁工”。( )

    (2)太空垃圾的飞行速度很快,破坏力不大。( )

    (3)目前太空“清洁工”造价不贵,清理一件垃圾只需一个“清洁工”,比较合算。( )

    (4)科学家们下一步的目标是研制更高级的太空“清洁工”,使它能够多次完成太空垃圾清理工作。( )

    【2】把从短文第二自然段中获得的有关太空“清洁工”的信息分条写下来。

    (1)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要清除太空垃圾?请结合短文内容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曲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课外阅读。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

    1935年春天,红四方面军(陆续 连续)打了几个胜仗。苍溪县儿童团的红小鬼们,高兴得不得了,到处宣传前方胜利的(喜讯 喜事)。

    儿童团员们到乡下宣传了半个多月,等他们回来时,红军大部队已经开走了。大家急得直跺脚,十几张嘴你一言,我一语,但都拿不定主意。后来,还是年纪稍大的何连英想出了一个办法:“咱们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追赶大部队。”大家都赞成这个主意。

    四月的川北,春意盎然。路边地里,油菜花散发着芳香,豌豆苗已长得很高,若在平日,他们一定会去捕捉那花丛中飞来飞去的蝴蝶,摘那甜滋滋的豌豆苗吃,可今日,一个个心急如焚,只顾赶路。

    天渐渐黑下来,红小鬼们又饿又累,实在走不动了。这时,不知谁嚷了一声:“前面有住家!”走近一看,原来是座大庙。睡在庙里总比蹲原野里好,于是他们壮着胆子往里走。

    神庙,白天就很吓人,天黑了愈发显得阴森可怕。黑影里,耸立着一尊尊龇牙咧嘴的神像。四大天王、四大金刚、十八罗汉,个个凶神恶煞。儿童团员们一个紧挨一个,靠着墙根,整整坐了一夜。第二天天没亮,儿童团员们一个个都饿醒了。这儿是荒山孤庙,到哪儿去找吃的呢?罗坤发现神龛上供着5个干得裂了口子的馒头。同伴们听说找到了吃的,一下子围了上来。大家一边嚼着干馒头,一边说着俏皮话。古庙里充满了欢笑。

    就这样,他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机警地躲过了野兽的(袭击 打击),(顽强 坚强)地战胜了病痛的折磨,历时三个月,行程一千多公里,终于赶上了红军大部队。红军战士见到孩子们,都很高兴。妇女部长何连芝就像慈母见到了失散的儿女,把他们一个个搂在怀里,说:“你们从小就这么有志气,有毅力,不愧是革命的好后代,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1】用“/”把括号中不合适的词划掉。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心急如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意盎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默读第六自然段,完成填空。

    能够概括儿童团员经历磨难的四字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历时三个月”是说________;“行程一千多公里”是说______________。从中可以体会到儿童团员们_________的精神。

    【4】在短文中找出与“咱们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追赶大部队”相照应的句子,用“       ”画出来。

    【5】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阅读

    乡村素描

    ①六月最后一天。周围 wàng yín       )的俄罗斯啊——我的故乡。

    ②整个天空染满均匀的蓝色;天上只有一片云彩——不知它是在飘浮呢,还是在消散。没有风,天气晴和……空气呢——像刚刚挤出的牛奶那样新鲜!

    ③空气里呢,散发着烟和青草的气味——还夹杂着一点儿松脂和一点儿皮革的气味;田里鲜花盛开,散发着nóng        )的令人愉快的芳香。

    ④云雀在高声鸣叫;鼓胸鸽在“咕咕——”低语;燕子在静悄悄地飞掠;马儿有的在打着响鼻,有的在嚼草;狗儿没有发出吠声,站在一旁温驯地摇着尾巴。

    ⑤一条深深的,但缓缓倾斜的沟壑。两边长着好几行爆竹柳,枝叶婆娑,下边的树干却已龟裂了。一条小溪顺着沟壑流去;透过碧清的涟漪,溪底的小石仿佛在chán dòng       )。远处,在天空和大地尽头的边缘,闪现着一条大河的碧流。

    ⑥沿着沟壑——一边是整齐的小粮仓,门儿紧闭着的小贮藏室;另一边是五六间木板屋顶的松木小农舍。每个屋顶都竖着一根装有鸟巢的高高的杆子;每家的小门廊上,都装饰有一匹铁铸的短鬃小马。粗糙不平的窗玻璃上,辉映出七色彩虹。木板套窗上描绘了花瓶。每座小农舍前,都端端正正地摆着一张完好的fāng dèng       );几只猫儿在墙脚周围的小土堆上蜷成一团,耸着透明的耳朵;高高的门槛后边,现出凉爽、幽暗的前室。

    ⑦我铺开马衣,躺在沟壑的边缘;四周围——一堆堆刚刚割下的干草,散发着使人懒洋洋的芳香。机灵的主人们,把干草散放在小农舍前边:让它在向阳处晒得更干透一些,然后再从那儿放到草棚去!要是睡在那上面,再舒服不过了!

    (有改动)

    【1】读拼音,在文中的括号内写词语。

    【2】读句子,体会破折号的用法。(把序号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①表示声音的延长;②表示话题的转换;③表示解释说明;④表示事项列举分承。

    (1)六月最后一天。周围yí wàng wú yín的俄罗斯啊——我的故乡。( )

    (2)整个天空染满均匀的蓝色;天上只有一片云彩——不知它是在飘浮呢,还是在消散。( )

    (3)云雀在高声鸣叫;鼓胸鸽在“咕咕——”低语。( )

    【3】用横线画出文中的一处排比句。

    【4】文章第⑤、⑥自然段是围绕______这条线索来写的,周边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是一篇描写乡村生活的优美文章,作者惬意地享受着乡村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诗人们对乡村总有一些偏爱,在我国古代,许多诗人曾经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田园诗。你能够背出并默写其中的一首吗?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课外阅读。

    雨花石

    玲玲发现妈妈的桌子上放着几颗红色花纹的石子,问:“妈妈,这是什么石子?”妈妈说:“这是雨花石。”接着,妈妈讲了一个故事。

    那是1946年夏天,天快亮了。一辆汽车在雨花台的一个荒岗上停了下来。从车上押下一个被绑着的人,这人浑身是血,但脸上的神色依然是那样的坚定。突然,从敌人的刺刀丛中推出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这男孩一看被绑着的是自己的爸爸,就一下子扑到爸爸身上。敌人恶狠狠地把小男孩从他爸爸身边拉开,威胁地说:“你爸爸已经死到临头了,只要你让他交出地下党的名单,他就可以不死。不然,连你的小命也保不住!”

    这男孩没有说话,他倔强地瞪了敌人一眼,走到爸爸跟前,和爸爸紧紧地靠在一起。爸爸欣慰地看着自己的儿子,望着东方黎明的曙光说:“孩子,黑暗就要过去,天就要亮了。”父子俩向敌人投去一瞥轻蔑的目光。

    敌方军官恼羞成怒,下令开枪。枪响了,爸爸倒在血泊之中,小男孩被敌人拖走了。

    当晚,这个小男孩在敌人的拷打下,什么也没说。敌人没办法,只好把他推出监狱大门。他摸黑来到雨花台,在爸爸牺牲的地方,摸呀摸呀,摸到了一块雨花石。第二天,他带着这粒染着爸爸鲜血的雨花石,找到了党组织,当上了一名地下小交通员。

    妈妈讲完了故事。小交通员的光辉形象,立刻浮现在玲玲的眼前。玲玲觉得那几粒雨花石更加可爱了。

    【1】这篇短文中妈妈所讲的故事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地点是_______,主要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轻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威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男孩没有说话,他倔强地瞪了敌人一眼,走到爸爸跟前,和爸爸紧紧地靠在一起。”这句话的含义是(   )

    A.说明这男孩对敌人非常憎恨。

    B.说明这男孩不愿意离开爸爸。

    C.说明这男孩宁可和爸爸一起被敌人杀害,也不向敌人屈服。

    【4】读句子,选一选。

    爸爸欣慰地看着自己的儿子,望着东方黎明的曙光说:“孩子,黑暗就要过去,天就要亮了。”父子俩向敌人投去一瞥轻蔑的目光。

    (1)爸爸是对_____感到欣慰。

    a.临牺牲前还能见到自己的儿子

    b.能够和自己的儿子一起英勇就义

    c.自己的儿子没有向敌人屈服,战争一定能取得胜利

    (2)“曙光”指的是_____

    a.清晨的日光。  b.比喻战斗就要胜利的美好前景。

    【5】“玲玲觉得那几粒雨花石更加可爱了。”结合短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海力布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他急忙跑回家对大家说:“咱们赶快搬到别处去吧!这个地方不能住了!”大家听了感到很奇怪,住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搬家呢?尽管海力布焦急地催促大家,可是谁也不相信他。海力布急得掉下了眼泪,说:“我可以发誓,我说的话千真万确。相信我的话吧,赶快搬走!再晚就来不及了!”有个老人对海力布说:“海力布,你是我们的好邻居,我们知道你从来不说谎话。可是今天你让我们搬家,你总得说清楚哇。咱们在这山下住了好几代啦,老老小小这么多人,搬家可不容易呀!”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老人的话中可以看出海力布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从“明知说出实情自己会变成石头,但海力布还是这样做了”中可以看出,海力布还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四、句型转换 (共3题,共 15分)
  • 20、我会缩写句子

    毛主席夜以继日地为了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

    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

    警卫员端端正正地向毛主席敬礼。

     

  • 21、按照要求完成练习。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句子并把翻译的句子改写成一个陈述句,意思保持不变)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些经典的先哲语录对我很感兴趣。 (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 22、句子训练营。

    (1)小时候,我(   )对什么花,( )不懂得欣赏。(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并用关联词造句)

    造句:  

    (2)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改变说法,意思不变)

     

    (3)我喜欢的桂花。

    扩成比喻句:  

    扩成拟人句: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3、写作天地

    题目:舌尖上的

    请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说说你最喜欢吃的食物吧。它是什么样子的;当你品尝它时,你的舌尖有怎样美妙的感受;你吃它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记得都要说清楚哦。不少于4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15
题数 2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