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东莞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一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1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3题,共 15分)
  • 1、以下四个选项,注意词语中字的书写与读音,选出全部正确的一项:(       

    A.酵(xiào)母       聒(guō)噪       眷(téng)写       恍恍惚惚

    B.珊(shān)瑚       嫉妒(dù)       水浒传(zhuàn)       生灵涂炭

    C.抵御(yù)       谨(jǐn)慎       瞌(kuó)睡       兵慌马乱

    D.闲逸(tù)       红晕(yùn)       凛(lǐng)冽       应接不暇

  • 2、下面句子表达的意思不能用括号中的词语概括的一项是(     

    A.他聚精会神地看着电视,不时发出大笑声,乐得前仰后合。(津津有味)

    B.张老师很博学,但是对于来向他请教的学生,他总是只跟学生讲解一半,剩下的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一知半解)

    C.这里已经半年没有下雨了,狂风肆虐着,吹得黄沙漫天飞扬,土地裂开一道道口子,就像地球的一道道泪痕。(寸草不生)

  • 3、下面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挺脱       肢体          衔接            手急眼快

    B.威严       喉咙          包袱            半信半疑

    C.难堪       轰然            屏障          天衣无缝

    D.无疑       格局          揩眼泪        膀大腰粗

二、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4、读课文《小桥流水人家》你知道吗(文学常识)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五四时期崛起的女作家,中国第一批女兵。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题材创作了《________》《________》。她一生出版的小说、散文、游记等著作达78部。  

    (2)课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是都用来形容农村平和安定、团结和睦的生活场景的词语。  

    (3)《小桥流水人家》课题出自________代散曲作家________的《________

  • 5、按要求写词语。

    1.表示贬义的词语: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描写和平的词语: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表示数量多的词语: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4.比喻少年中国的词语: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 6、将下面的歇后语补充完整。

    (1)赶鸭子上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鼠钻烟筒,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鼠狼给鸡拜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舟过安仁》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了我看到的充满童趣的画面。

  • 8、课文积累与运用。

    1.《忆读书》的作者是___________,文中作者回忆了她读书的经历和心得体会,意在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亮亮不珍惜时间,整天沉迷网络,你可以用陶渊明的名言“盛年不重来,___________。及时当勉励,___________”劝诫他好好学习。

    3.遇到不会的问题,小静总是不懂装懂,你想用《论语》中的哪句话来劝说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11题,共 55分)
  • 9、阅读检阅台

    _______________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天,欧洲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在法国的某地乘车返回总部,参加紧急军事会议。

    那一天大雪纷飞,天气寒冷,汽车一路疾驰。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途中,艾森豪威尔忽然看到一对法国老夫妇坐在路边,冻得瑟瑟发抖。

    艾森豪威尔立即命令停车,让身旁的翻译官下车去询问。一位参谋急忙提醒说:“我们必须按时赶到总部开会,这种事情还是交给当地的警方处理吧。”其实连参谋自己也知道,这不过是一个托词。

    艾森豪威尔坚持要下车去问,他说:“如果等到警方赶来,这对老夫妇可能早就冻死了!”

    经过询问才知道,这对老夫妇是去巴黎投奔儿子,但是汽车却在中途抛锚了。在茫茫大雪中连个人影都看不到,正不知如何是好呢。

    艾森豪威尔听后,二话没说,立即请他们上车,并且特地先将老夫妇送到巴黎儿子家里,然后才赶回总部。

    此时的欧洲盟军最高统帅没有想到自己的身份,也没有俯视被救援者的傲气,他命令停车的瞬间,也没有复杂的思考过程,只是出于人性中善良的本能。

    然而,事后得到的情报却让所有的随行人员震撼不已,尤其是那位阻止艾森豪威尔雪中送炭的参谋。

    原来,那天德国纳粹的狙击兵早已预先埋伏在他们的必经之路上,希特勒认定那天盟军最高统帅死定了,但狙击却流产,事后他怀疑情报不准确。希特勒哪里知道,艾森豪威尔为救那对老夫妇于危难之中而改变了行车路线。

    【1】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横线上。

    【2】哪些句子表现出老夫妇俩的处境非常糟糕?请用“____”在文中画出来。

    【3】作者为什么要写一个参谋的提醒?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衬托老夫妇俩所处的环境很糟糕。

    B.表现出参谋的认真负责、忠于职守。

    C.表现了艾森豪威尔必须按时赶到总部开会,从侧面反衬出艾森豪威尔的善良和对老夫妇的关爱。

    【4】理解“雪中送炭”。

    短文中的“雪中送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课外阅读

    剥豆

    ①一天,我和儿子面对面坐着剥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然站起身,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了推。

    ②我问:想比赛?

    ③“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④“这不公平。我的盆里有不少了,可你只有几粒。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到他碗里。

    ⑤“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才能试出我的速度。

    ⑥一丝喜悦悄悄涌上心头,我欣赏儿子这种自信和大气。

    ⑦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都敛声息语。

    ⑧“让儿子赢,以后他会对自己多一些自信。这样想着,我的手不知不觉地慢了下来。

    ⑨“在外面竞争靠的是实力,谁会让你?要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波的剥豆的速度又快了起来。

    ⑩儿子手不停歇,目光却时不时地落在两个容器里。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剥豆的动作不觉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想到这些,我的节奏又紧了许多。

    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完了。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但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输定了。我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拿来一个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起来了,像一个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然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著。

    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我少,是我输了。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的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的清澈笑容。

    想到自己的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大可不必。对孩子来说,该承受的,该经历的,都应该让他体验。失望、失误、失败,伤痛、伤感、伤痕,自有它的价值。生活是实在的,真实的生活有快乐,也一定有磨难。

    【1】《剥豆》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

    【2】第8.9.11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是对“我”的( )描写,从中可以体会到“我”( )

    【3】文章通过对儿子的( )描写和( )描写,展现出一个( )的男孩子形象。

    【4】“对孩子来说,该承受的,该经历的,都应该让他体验。”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_______

  • 11、课外阅读

    那个乞丐

    ①时间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但是那个乞丐的影像总还生动地储存在我的记忆里,时间越久,越显得明晰。

    ②这是一个老太婆。她的头发还没有全白,但蓬乱如秋后的杂草。面色黧黑,满是皱纹。右手持一根短棍。因为她是双目失明,棍子是用来探路的。我第一次见到她,就是在我家的门外面。她从不在大街上叫喊,而是在门口高喊:“爷爷!奶奶!可怜可怜我吧!”也许是因为,她到我们家来从不会空手离开的,她对我们家产生了感情,所以,隔上一段时间,她总会来一次的。我们成了熟人。

    ③据她自己说,她住在村外一个破洞里。也许是因为看不见,她不会害怕。

    ④不知道为什么,她竟然还有闲情逸致来种扁豆。她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扁豆种子,就栽在洞外面的空地上,不时浇点水。到了夏天,它就开花结果。这个老乞丐把扁豆摘下来,装到一个破竹筐子里,拄上了拐棍,摸摸索索来到我家门外面,照例地喊上几声。我连忙赶出来,看到扁豆,碧绿如翡翠,新鲜似带露,我一时吃惊得说不出话来。这个老婆子怎样在什么都看不到的情况下刨土、下种、浇水、采摘的呢?对于当时年仅十岁的我,只觉得这件事颇有点不寻常而已。扁豆并不是什么名贵的东西,然而老乞丐心中有我们一家,从她手中接过来的扁豆便非常非常不寻常了。这一点我当时朦朦胧胧似乎感觉到了。这扁豆的滋味也随之大变。在我一生中,在那以前我从没有吃过那样好吃的扁豆,在那以后也从未有过。我于是真正喜欢上了这一个老乞丐。

    ⑤然而好景不长,这样也没有过上几年。有一年夏天,正是扁豆开花结果的时候,我天天盼望在门外面看到那个头发蓬乱的老乞丐。从早晨到晌午,从晌午到黄昏。然而却是天天失望,我又感到凄凉,感到孤寂,又是好几天心神不宁。从此这一个老太婆,在我眼前消逝了,永远永远地消逝了。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的头发还没有全白,但蓬乱如秋后的杂草。面色黧黑,满是皱纹。右手持一根短棍。”这是对老乞丐的_________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文章第④自然段划波浪线的句子,摘录老乞丐的动作,体会她的内心活动。

    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人心里这样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④自然段两次提到“不寻常”,分别指什么?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句子①:(我)只觉得这件事颇有点不寻常而已。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子②:从她手中接过的扁豆便非常非常不寻常了。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第⑤自然段划线句子,联系短文内容,从这样的表达,你体会到了什么?(   

    A.“我”焦急不安地盼望着老乞丐出现,所以觉得时间过得很漫长。

    B.“我”盼望老乞丐早点给我们送扁豆,所以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

    C.“我”每天无所事事,一个人很寂寞,所以觉得时间特别难熬。

    D.“我”每年种扁豆,日子过得很充实,所以觉得时间转眼就过去了。

    【6】结合全文,想一想第①自然段中“那个老乞丐的影像总生动地储存在我的记忆里,时间越久,越显得明晰”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课外阅读

    悲壮的藏羚羊

    一提起藏羚羊就让人产生一种联想,想到它轻快敏捷优美的奔跑姿态,想到它一闻到空气中有危险气味时就迅速跳离的动物本性,那是生存的天性,是在残酷生态环境中繁衍的唯一途径。

    都知道藏羚羊有高度发达的听觉和嗅觉器官,有修长而有力的优美四肢,可它们胆小如鼠,一遇危险就以每小时三十五公里的速度飞逃而去。

    藏羚羊也曾勇敢过,它跪拜过猎人,跪拜过屠杀它的枪口,那是为了腹中孩子的生存;在危急时刻,藏羚羊也会为了保护自己的幼仔,主动地站在幼仔和野狗或虎豹之间,以转移捕食者的注意力,那是母性的勇敢。而我要说的却是藏羚羊的悲壮!

    那是一个不幸的年代,一个悲惨的日子。狂风,在旷野呼啸,一队铁马金戈的围猎者,正驱赶着一群狂奔的藏羚羊。那耸立的羚角,那肥硕的身躯,把狩猎者的贪欲刺激的空前膨胀,那屠杀者的阵阵狂呼,夹杂着藏羚羊倒地的声声哀号,把个天地搅的混沌一片,仿佛进入了世界的末日。

    这是一场血腥的大屠杀,这是一场生死的大逃亡。没有谁可以阻止贪婪的魔掌,也没有哪位佛祖神灵肯从天而降,拯救弱小的生命逃离厄运!

    这是一场残酷的大毁灭,这是一场挣脱死亡的最后一次拼搏。没有谁可以相信屠杀者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没有哪个逃生者能用跪拜的双膝和两行乞求的眼泪感动疯狂的枪戈。

    这是强与弱的最后较量,这是生与死的最终裁决。

    狂奔,追杀,流血,逃命,死亡……血腥在继续,生命在挣扎……

    忽然,藏羚羊停住了逃命的脚步,原来它们奔逃到了一个悬崖峭壁上。下面是万丈深渊,离对面的险峰绝不是藏羚羊一越而过的跨度,后有屠杀,前有死亡!

    可怜的藏羚羊啊,刚刚落地三五分钟就能行走,不到一天就能奔跑的藏羚羊啊,它的一生都是活在奔跑与逃亡的路上!而今,它终于跑到了尽头,跑到了生命的终点!

    面对悬崖,有几只强壮的羚羊,飞身而越,可惜才越过一半就坠落崖底,哀号声响彻整个山谷……

    就在这绝望的时刻,悬崖上的一只老羚羊在羊群中引颈长号,似乎在发号施令,羚羊们立刻列成两队,一队是由这只老羚羊带领的老弱病残,另一队是成年健壮的,只见那只老羚羊后退几步毫不犹豫飞身跃向对面,而另一队的一只强壮的羚羊也飞身跃起,在前面的老羚羊还没有坠落的瞬间,踏着它的脊背再一次跃起,终于越过了山涧,跳到了对岸安全的地方!

    就这样,一只老羚羊的坠落,换取了另一只羚羊的生命!

    就这样,一只老羚羊的脊背,托起了一个生命,托起了一个生机,托起了一个希望。

    一对对,一双双,死与生,生与死,演绎了世间最悲壮的一幕!

    山谷中“扑通、扑通”的坠落声和对面山崖不忍离去肃立的逃生者,震撼了整个山谷,也震撼了追杀的屠夫们。

    这千古罕见的一幕,令人胆寒,令人肃然起敬。屠夫们忘记了猎杀,呆呆地注视着一对对藏羚羊前仆后继地扑向悬崖,直到最后一只老羚羊高高地举起骄傲的羚角,任身躯的鲜血一滴滴地流淌,没有一声哀号,用冷漠绝望的目光横扫过追杀它们的屠夫们,用世间最优美的身姿,转身跳下了悬崖……消失在云雾深锁的山涧,用鲜血和生命铸成了这一幕永恒的悲壮!

    藏羚羊啊,在强敌、绝望面前,在生与死的紧急关头,能用生命做垫脚石,这是何等的机智聪明!用自己的死亡来换取种族得以生存,是何等的奉献牺牲!能战胜胆怯、勇敢抗争,又是何等的坚强无畏啊!

    藏羚羊,你不就是这样繁衍不息、代代相传的吗?你不就是这样以柔弱之躯在虎豹豺狼中顽强生存的吗?这悲壮的一幕,是不是要告诉整个世界,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这里周而复始地演绎着适者生存的真理?

    狂风停止了呼啸,松涛不再轰鸣,藏羚羊最后的一声叹息也消散了、消散了……连同这血淋淋的悲壮一幕!

    这千古罕见的一幕,令人胆寒,令人肃然起敬。屠夫们忘记了猎杀,呆呆地注视着一对对藏羚羊前仆后继地扑向悬崖,直到最后一只老羚羊高扬起起骄傲的羚角,用冷漠绝望的目光横扫过追杀它们的屠夫们,转身跳下山崖……

    【1】文中前仆后继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藏羚羊是悲壮的,请你在文中至少找出三个和这个情景相关的成语。

    【3】结合上文,说说你对就这样,一只老羚羊的脊背,托起了一个生命,托起了一个希望。这句话的理解。

    【4】在你的印象中,藏羚羊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5】摘录个欣赏的语句,说说喜欢的理由。

     

  •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 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1)它在这里中的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这句话把比作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说我很快乐, 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李逵背着母亲过沂岭,途中让母亲坐在石头上休息,自己去找水来给母亲喝。)

    到得松树里边,石头上不见了娘,只见朴刀插在那里。李逵叫娘吃水,杳无踪迹,叫了几声不应。李逵定住眼,四下里看时,寻不见娘。走不得三十余步,只见草地上一段血迹。李逵见了,心里越疑惑。趁着那血迹寻将去,寻到一处大洞口,只见两个小虎儿在那里舐一条人腿。李逵心里忖道:“我从梁山泊归来,特为老娘来取他。千辛万苦背到这里,却把来与你吃了!那大虫拖着这条人腿,不是我娘的是谁的?”心头火起,赤黄须竖立起来,将手中朴刀挺起,来搠那两个小虎。这小大虫被搠得慌,也张牙舞爪,钻向前来,被李逵手起,先搠死了一个。那一个望洞里便钻了入去,李逵赶到洞里,也搠死了。李逵却钻入那大虫洞内,伏在里面张外面时,只见那母大虫张牙舞爪,望窝里来。李逵道:“正是你这业畜吃了我娘。”放下朴刀,胯边掣出腰刀。那母大虫到洞口,先把尾去窝里一剪,便把后半截身躯坐将入去。李逵在窝内看得仔细,把刀朝母大虫尾底下,尽平生气力,舍命一戳。那母大虫吼了一声,就洞口带着刀,跳过涧边去了。李逵却拿了朴刀,就洞里赶将出来。那老虎负疼,直抢下山石岩下去了。李逵恰待要赶,只见就树边卷起一阵狂风,吹得败叶树木如雨一般打将下来。自古道:云生从龙,风生从虎。那一阵风起处,星月光辉之下,大吼了一声,忽地跳出一只吊睛白额虎来……那大虫望李逵势猛一扑,那李逵不慌不忙,趁着那大虫的势力,手起一刀,正中那大虫颔下。那大虫不曾再展再扑,一者护那疼痛,二者伤着他那气管。那大虫退不够五七步,只听得响一声,如倒半壁山,登时间死在岩下。

    那李逵一时间杀了子母四虎,还又到虎窝边,将着刀复看了一遍,只恐还有大虫,已无有踪迹。李逵也困乏了,走向泗州大圣庙里,睡到天明。

    次日早晨,李逵却来收拾亲娘的两腿及剩的骨殖,把布衫包裹了,直到泗州大圣庵后掘土坑葬了。

    (有删改)

    【1】给文章加一个标题,写在文章前的横线上。

    【2】文章跟《景阳冈》一样,都选自我国古典名著《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李逵的绰号是________________

    【3】请按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将下列故事情节排序: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怒杀小虎  B.掘土葬母  C.不见母亲  D.再除两虎

    【4】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武松和李逵同为打虎英雄,你更喜欢谁?请结合课文和本文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课外阅读。

    一级英雄孔庆三

    195011月,孔庆三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他参加了第二次战役,执行朝鲜战场东线的(zǔ jū)击任务。

    战斗打得正激烈。美军的一个火力点喷着火舌,八连连长指着美军的火力点对孔庆三说:敌人的火力是从屋底下向外发射的,很显然,敌人的工事是做在坑下边。我们发起几次冲击都冲不过去,派去爆破的人一到岭岗就……”八连长停了片刻又说:这一仗打好打不好,就看我们能不能消灭这个火力点了。

    孔庆三已经明白了八连长的意思。他坚定而又信心十足地表示:连长,我们一定会摧毁它。他让战友把炮推过去,可炮的右支架悬空,无法发射。这时,从沟里逃跑的美军正向新兴里奔逃,如果让美军在新兴里汇合,后果将十分严重。就在万分紧急时刻,孔庆三奋不顾身,毅然用肩膀顶住炮的右支架,坚决命令开炮。战士们看着班长吃力的肩膀,不忍拉火。孔庆三连声喊:拉火,快拉火啊!

    轰!美军火力点被摧毁了,40余名美军士兵被(qiān jiān)灭了,突击队前进的道路打通了,可孔庆三由于受步炮后坐力撞击,加之腹部(zhōng zhòng)弹,壮烈牺牲。

    1“/”画去短文中画线字的错误读音。

    2短文中省略号的用法是(   )。

    A. 说话断断续续   B. 话没说完

    3短文中第3自然段哪些词语表现了孔庆三在危急关头,不怕牺牲的崇高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短文,你想对英雄孔庆三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妈妈从树上扑下来。她把普季克推到一边,浑身的毛竖起来,张大了嘴巴,双眼直瞪着大花猫。她那凶猛的样子,使大花猫大吃一惊。

    普季克又害怕又着急,一下子竟从地上飞了起来,落到了窗台上。紧跟着,妈妈也飞了起来,可尾巴上的羽毛却让扑上来的大花猫咬掉了。不过,她好像一点儿也不在乎,蹲在普季克身边,啄啄他的后脑勺,欢天喜地地问:怎么样?怎么样?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凶猛——______   欢天喜地——______

    2“________”画出选文第一自然段中描写麻雀妈妈动作和神态的句子,说说表现了麻雀妈妈怎样的心情。

    3回忆全文,普季克是一只________的小麻雀。

    4麻雀妈妈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妈妈。

    5如果普季克没有飞起来,你认为麻雀妈妈能战胜大花猫,救出普季克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观察这首词的插图,根据情境写话,并回答问题。

    满分5 manfen5.com

    一条 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小村庄。溪的两边,长满了  

    。荷叶挨埃挤挤的,像   。一阵风轻轻地吹过,荷叶翩翩起舞。瞧,溪里倒映着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那是谁呢?原来是溪前的一个大柏树呀!柏树旁,有一座 ,藤条爬上了房顶,结了许多个大南瓜。屋后一片

    的松树林。眺眼望去,那儿还种植着一大片的禾苗呢!屋里,满头白发的老爷爷和老奶奶正借着酒意说着悄悄话。

    这时,太阳已经当空高照。大儿子十分勤劳,在小溪的东边   。望着刚发芽的苗儿,大儿子甩了一把汗,高兴地说: 二儿子正坐在大柏树下 呢!他一边编织一边想: 。小儿子趴在溪边   ,还喃喃自语着:人间的佳肴,我给爹娘和哥哥们带个去!瞧,他正忙得不亦乐乎呢!

    太阳已经偏西,路过此地的诗人辛弃疾看到了这样的一幅景美人乐的画,挥笔写下了:

     

    【1】将这段话的空白处填写完整

    【2】请写出两句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句(课内外都可)

     

  • 18、课外阅读: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

    有一次,我到新英格兰的一个小村庄去过冬,在那里,我见到了封冻的湖泊和白雪皑(ái)皑广阔的原野。我第一次领略到了冰雪世界无穷的妙趣。

    我惊讶地发现,大自然的怪手剥去了树木和丛林的外衣,只剩下零星的几片枯叶。鸟儿飞走了,光秃秃的树上只留下堆满积雪的空巢。高耸的山岭和广漠的原野,到处是一派萧(xiāo)瑟()的景象。

    有一天,天气阴沉,预示着暴风雪即将来临。没多久,雪花开始飘落了,我们跑出屋外,用手去接住那最早飘落下来的雪花。雪花无声无息、纷纷扬扬地从天空中飘落到地面,一连几个小时下个不停。原野变得平整,白茫茫的一片。清早起来,几乎分辨(biàn)不出村庄的原貌了。道路被白雪覆()盖,看不到一个可以辨认道路的标志来,惟有光秃秃的树林在雪地里矗立着。

    傍晚,突然刮起了一阵东北风,狂风把积雪卷起,雪花四处飞扬。家人围坐在熊熊的炉火旁,讲故事、做游戏,完全忘却了自己正处于与外界隔绝的孤独之中。夜里,风越刮越猛,雪越下越大,我们惊恐万分。屋檐嘎()嘎作响,屋外的大树左右摇摆,折断的树枝不停地敲打着窗户,发出可怕的声音来。

    一直到第三天,大雪才停了下来。太阳从云层中探出头来,照耀在广阔白色起伏的平原上,四周到处是被雪堆积成奇形怪状的雪丘。

    松树矗立在雪地中,披着银装,像是大理石雕成一样,闻不到了松叶的芬芳了。阳光照在树枝上,就好像钻石般熠()熠闪光,轻轻一碰,积雪就像雨点一样洒落下来。雪地上强烈的阳光反射,穿透了蒙在我眼睛上的那一层黑暗。

    积雪慢慢地融化,在它还没有完全消失前,另一场暴风雪又来了,整个冬天,几乎踩不着土地。树木上的冰凌偶尔会融化,可是很快又会披上一件相同的白衫;芦苇和矮草丛都枯黄了,躺在阳光下的湖面也变得又冻又硬。

    那年冬天,我们最喜欢玩的是滑雪橇(qiāo)。湖岸上有些地方非常陡峭,我们就从坡度很大的地方往下滑。大家在雪橇上坐好,一个孩子使劲一推,雪橇便往下猛冲。穿过积雪,跃过洼地,径直向下面的湖泊冲去,一下子穿过闪闪发光的湖面,滑到了湖的对岸。真是好玩极了!多么有趣的游戏!在那风驰电掣(chè)的一刹那,我们似乎与世界脱了节,御()风而驰,飘飘欲仙。

    【1】给这段文字加个小标题。

    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无声无息:____________

    【3】短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

    【4】选择,填序号:作者对树木、原野、芦苇、草丛等进行了( ),对下雪的过程、人物等进行了( ),动静结合,把冬天的特点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A.动态描写            B.静态描写

    【5】简要概括短文主要内容。短文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

  • 19、阅读下面的资料,回答问题。

    (垃圾食品)垃圾食品,一般情况下是指高热量食品,这些食品很容易使人发胖,而营养素却不足。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十大垃圾食品是:油炸类食品、腌制类食品、加工类肉食品、饼干类食品、汽水可乐类饮料、方便类食品、罐头类食品、话梅蜜饯果脯类食品、冷冻甜品类食品、烧烤类食品。   (摘自《百科知识》2013年3月)

    (解读误区)一提到“垃圾食品”,很多人会联想到汉堡、薯条、炸鸡、比萨、可乐,认为这些外来食品才是所谓的垃圾食品。其实我们的传统小吃中也有不少垃圾食品,如葱油饼、油炸饼、油条、烧饼等。这些东西都只含油脂与面粉,只提供热量,是地道的中国口味的垃圾食品。事实上,垃圾食品还指那些提供超过人体需求,变成多余成分的食品。如酱菜、罐头类食品,这些食品中的盐分常会造成过多的钠滞留体内,成为垃圾。

    (一项研究)2005年,法国科学家公布了一项针对舌头的研究成果:人类舌尖部位的味蕾含有一种对脂肪特别敏感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特别擅长“侦察”食物中的脂肪酸,并且迅速在体内把它囤积起来。科学家曾从“进化论”角度解释这种现象。史前人类物质匮乏,觅食艰难,他们整日奔忙却难以糊口,体力永远“入不敷出”,因此,他们最向往的就是糖和脂肪,因为只有高热量食品能让他们生存下来。 (摘自《新发现》2013年第2期)

    1读完材料后,你知道什么是垃圾食品吗?请用一句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原意的一项是(    

    A. 史前人类对糖和脂肪的向往跟他们的生存环境有关。

    B. 中国传统食品中没有垃圾食品。

    C. 酱菜、罐头类食品中盐分过多,也是垃圾食品。

四、句型转换 (共3题,共 15分)
  •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根据词语“原来”的不同意思写句子。

    (1)起初、本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示发现真实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跟我学:把直接叙述改变为间接叙述,要注意四点:一是改变标点,把冒号改为逗号,去掉引号。二是改变人称代词,引号里的第一人称“我”改为他(她);其他人称指代谁就写谁的名称。三是看句子是否通顺流畅,个别文字可做适量改动,保留句意不变。

    【2】老牛对牛郎说:“我不能帮你干活了。”(改成第三人称转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披上老牛的皮和竹筐就往外跑。(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句子训练营

    (1)把句子写更具体生动

    这是你女儿叠的。

     

    (2)仿照例句语境,请你也写一个这样的句子。

    一片绿叶,饱含着它对根的情谊;一句贺词,浓缩着我对你的祝愿。

     

    (3)读一读下面的句子,打比方的句子后面画“√”

    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 (   )

    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 (   )

    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 (   )

    我们的精神显得特别好,四处去找野菜,拾干柴,好像过节似的。(   )

     

  • 22、句子长廊。

    1.水流抚摸着我们。(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改写句子)

    2.这时候的科罗西已失去了理智,抄起一个墨水瓶狠狠朝弗朗蒂的脑袋上砸过去。(仿写连动句)

    3.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惧感紧紧地抓住了我。(缩句)

    4.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改为陈述句)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3、小练笔

    举世瞩目的奥运会虽已结束了,但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很多的感慨和心声要倾诉,请把奥运会中最让你感动的一幕写下来。(50——1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15
题数 2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