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年中国“氢弹之父”于敏捧得象征科技终身荣誉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敏“共和国勋章”。在共和国历史上,首先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的科技成果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成功
C.研制成功第一艘核潜艇 D.中国战略导弹部队装备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发射成功
2、下列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它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决定
B. 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
C. 它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
D. 它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3、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他们中有一位战士身负重伤、弹药用完的情况下用胸膛封住正在扫射的机枪口。他是
A.彭德怀
B.黄继光
C.邱少云
D.罗盛教
4、总结、归类、提炼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在课下收集了以下三幅图片,符合这组图片主题的是
A. 新中国的工业历程
B. 外交事业发展
C. 现代的社会生活
D. 新中国的国防建设
5、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走过了99年的光辉战斗历程。此过程中,有过很多重大会议,它是党的领导集体共同智慧的结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的发展方向。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的共同主题是( )
A.明确概括了党的基本路线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D.全面建设(建成)小康社会
6、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开国大典 B.土地改革完成
C.“一五”计划完成 D.三大改造完成
7、回归梦、入世梦、奥运梦、飞天梦……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圆了一个又一个梦,我们能够梦想成真的原因是
A. 中国教育发展
B. 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C. 中国科技进步
D. 中国外交成果显著
8、下图是我国在社会主义过程中的模范人物,他们身上共同体现的精神是( )
A.大庆精神 B.“两弹一星”精神 C.长征精神 D.艰苦奋斗精神
9、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了“九二共识”,其核心内容是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D.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
10、为纪念抗美援朝,一位志愿军老战士到学校给学生讲课时说:“为了不暴露潜伏地点。邱少云硬是在火海中咬紧牙关,纹丝不动,直到壮烈牺牲!同学们;这是怎样的一种毅力;怎样的一种精神啊!”老战士所说的这种“精神”是
①爱国主义精神 ②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③艰苦创业的精神 ④集体主义精神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1、“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已成为当今最流行的词汇。低碳生活,简单地说就是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应对气候变化,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也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低碳”正渗透到百姓生活、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城,在我们身边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地改变着固有的生活习惯,成为“低碳生活”的践行者。“低碳生活是对党制定的哪一政策的实践
A. 毛泽东思想 B. 邓小平理论 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 科学发展观
1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和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全国两会)分别于2018年3月3日和3月5日在北京开幕。回顾历史,全国两会的第一届分别召开于
A.1949年,1950年
B.1949年,1954年
C.1950年,1954年
D.1951年,1956年
13、今年(2020年)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颁布几周年?( )
A.63
B.64
C.65
D.66
14、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一目标预计实现的时间是( )
A.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 B.五四运动100年时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 D.改革开放100年时
15、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 一五计划的完成
B. 开国大典
C. 政协会议的召开
D.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16、1950年10月-1953年7月,抗美援朝的中国军队是( )
A. 中国人民解放军 B. 中国人民志愿军 C. 中国国民革命军 D. 中国远征军
17、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2020年5月21日在京开幕,来自34个界别的两千多名政协 委员肩负责任和使命,齐聚一堂建真言、谋良策。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具有临吋宪法作用的文件是( )
A.《共同纲领》 B.《临吋约法》 C.《土地改革法》 D.《刑事诉讼法》
18、1980年,中央决定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其中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县面放的“窗口”的是( )
A.深圳
B.珠海
C.汕头
D.厦门
19、对联,是一面折射生活的多棱镜,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下列对联按反映史实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幸福不忘共产党,翻身感谢毛主席”
②“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③“食堂巧做千家饭,公社保暖万人心”
④“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
A. ③①④②
B. ④③①②
C. ①③②④
D. ①②③④
20、作家莫言诺贝尔奖的小说下写“1962年秋季高密东北三万亩地瓜了空前的大丰收.跟我们闹了三年别扭几乎是颗粒无收的土地,又恢了它宽厚慈祥、慷慨奉献的本性.当年瓜农,平均亩产超过了千斤.”出此现象的原( )
A. 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B.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在跃进运动使粮食产量极大提高 D. 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21、1967年,我国第一颗________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
22、下列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之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 )
A.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
B. 九一八事变──中国抗日战争开始
C. 土地改革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
23、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技文化工作中实行“双百”方针,具体指“________”。
2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形成了以________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________的种种罪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25、2013年,习近平主席阐述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强调中国梦就是要实现________、民族振兴、________。
26、材料: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关键词:①红卫兵;②大练钢铁;③特区。
将材料中的关键词的序号,填入下列时间轴对应的历史时期。
A:______;B:______;C:______。
27、“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与法制受到践踏,国家主席________被迫害致死,成为“文革”中最大的冤案。1976年,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采取断然措施,粉碎了________,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28、“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这体现了铁人______________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代表了一种奉献精神。
29、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1)开始:1978年,安徽______小岗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2)发展: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____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拓展:配套行政改革
1983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实行政社分设,取消了人民公社制度,即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4)意义: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____;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____、社会化发展,农村____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30、下图的名称是___________,(谁)___________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件事发生在____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日,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1、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新中国建国初期,国家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这反映的是哪一事件﹖其法律依据是什么?
(2)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1955年,我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请依次列出我国农业合作化经历过的主要阶段。
(3)1978年,农民们形象地说:“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反映了我国在农村推行的哪一政策得到了农民的欢迎?这一政策的最早尝试是在哪里?
32、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内容
(1)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________、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2)果断停止使用“________”的口号;
(3)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________上来,实行________的历史性决策。
33、做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这次会议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什么上来?实行什么的历史性决策?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科技发展大事记(部分)
时 间 | 事 件 |
1966年10月 | 第一次成功地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
1967年6月 | 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
1970年4月 |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
2011年6月 | 京沪高铁正式开通运营 |
2018年10月 | 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
——摘编自张明《中国科技史》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位为“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2)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