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玉溪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带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柏拉图的著作几乎都是用对话写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讨论双方集中于一个或几个问题,一问一答,互相辩驳,揭露矛盾,最后得出结论

    ②他把对话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运用于学术讨论之中,这是一种创举

    ③但是阅读柏拉图的对话并非易事

    ④他善于运用幽默和反讽的笔调,随时使用比喻和神话

    ⑤不管见解是否有理,结论是否正确,其矛盾却暴露得清楚深刻

    ⑥因此,阅读柏拉图的对话,必须仔细琢磨

    A. ②①⑤④③⑥   B. ④⑤③②①⑥   C. ②①⑤③④⑥   D. ④⑤①⑥③②

     

  •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之民不多 加:增加

    B.弃甲曳兵而 走:跑,这里指逃跑

    C.罟不入洿池 数:数量多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 检:检讨

  •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 )

    ①惩戒失信不应各行其是,对失信行为的认定与惩罚,应当有相对统一的标准并在制度上进行约束。

    ②这位姑娘天生就眼睛深凹,鼻梁挺直,头发卷曲,身材苗条,好似芝兰玉树,在黄皮肤黑眼睛的国度里,很容易被人认出。

    ③虽然获得了九连胜,比赛结束后队员们并没有得意忘言,在接受采访时坦然表示,比赛绝非一帆风顺。

    ④几年前,这里到处都是在建工地,一片荒凉;而现在,这里高楼林立,热闹非凡,到了晚上,更是呈现出一派灯红酒绿的景象。

    ⑤所有的罪行都是由小错一步步发展而来的,俗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如果小错不改,积沙成塔,铸成大错再来后悔就说什么都晚了。

    ⑥某些现代作家的作品思想深刻,但用现代汉语语法标准衡量,其作品中某些语言的表述显然并不规范,不足为训

    A. ①②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③④⑥

     

  • 4、天府之国,历来不乏文人墨客,下列文学家中,谁不是四川人。(     

    A.苏轼

    B.司马相如

    C.杜甫

    D.陈子昂

  • 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清(sù)          (bō)        误(mù)       无可辩(bó)

    B.制(páo)        弹(pào)       首(qǐ)        之谈(jī)

    C.清(chéng)     沙(dèng)     (zài)       三年五(zǎi)

    D.恨(zèng)       (hè)        事(jì)        人才济(jǐ)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64年三届人大召开期间,著名科学家赵九章写信给周总理,建议尽快开展人造卫星研究工作。这很快得到聂荣臻、张爱萍等领导人和竺可桢、钱学森等科学家的支持。

    1965年9月,中国科学院组建卫星设计院,对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方案展开论证,确定在保证可靠性基础上,卫星的各项指标要比各国的第一颗卫星先进一步,即发射一个连续信号。1967年初,确定要播送《东方红》乐曲,让全世界人民能听到中国卫星的声音。12月,这颗卫星被正式命名为“东方红一号”。1970年4月24日点,“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东方红一号”卫星准确送入大空,发射成功。

    从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太空以来,我国的空间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卫星事业蓬勃发展遥感卫星、静止通信卫星、极轨气象卫星等一系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卫星技术在许多重要领域达到了世界水平,表明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发展卫星事业的道路。

    (摘编自人民网“历史上的今天”《中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材料二:

    新华社北京4月24日电在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和“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4月23日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习近平指出,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勋已经牢牢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杨“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

    自2016年起,国家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曰”。近日,孙家栋等11位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回顾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辉煌历程,表达了对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坚定信心。

    (摘编自《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

    材料三: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和图形标识全球征集活动于2016年8月启动,共收到工程名称35912个,工程图形标识7439个。经专家评审筛选,“天问”排名第一,得票31.7万余张。据悉,该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宇宙自然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天问”这个名称,厚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彰显了中国人迈向更远深空的决心和毅力。

    火星探测的图形标识同样通过征集和网络投票,标识呈“揽星九天”图形,太阳系八大行星依次排开,表达了宇宙的五彩缤纷,呈现了科学发现的丰富多彩。开放的椭圆轨道整体倾斜向上,展示了独特字母“C”的形象.代表了中国行星探测(China),体现着国际合作精神(Cooperation),标志着深空探测进入太空能力(C3)等多重含义,展现出中国航天开放合作的理念。此次标识设计以行星探测重大工程作为一个整体概念,统一命名并设计标识。根据不同行星探测任务,标识下方的“Mars”(火星)标志以行星英文名称进行替代。

    根据计划,我国将在2020年实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专家表示,这是中国航天走向深空的里程碑工程。火星探索的起步,代表了中国在深空探索领域已确定了下一个方向,在火星使命牵引下的新一轮创新,对实现航天技术领域新跨越、推动我国由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意义重大。

    (摘编自冯华《“天问一号”离火星还有多远》《人民日报》2020年4月25日)

    1下列对“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够在太空播送《东方红》乐曲这一连续信号,表明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比各国的第一颗卫星都要先进一些。

    B.科学家赵九章最早写信给周总理,建议尽快开展“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究工作,这很快得到国家领导人和科学家们的支持。

    C.“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的空间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从此以后,我国的卫星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好。

    D.为了纪念“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我国空间技术进入新时代,从2016年起,我国将每年的4月21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50年来,我国已成功发射了遥感卫星、静止通信卫星、极轨气象卫星等一系列各型卫星,中国已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卫星发展之路。

    B.从“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到“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的即将实施,一代代航天人的功勋被铭刻在中华伟大复兴的辉煌史册中。

    C.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和火星探测图形标识“揽星九天”都通过征集和网络投票而命名,都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D.2020年将实施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是中国航天迈向深空的里程碑工程,但也只是我国规划中的行星探测重大工程整体中的一部分。

    3推动我国成为航空强国的因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逍遥游》中,棘运用比喻向汤描述鹏的形象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准确而简明地阐述了从师的标准。

    (3)在《破阵子》中,辛弃疾以“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自己的宏伟理想。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出唐代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的耻于从师的心理。

    (2)李白《蜀道难》中借黄鹤猿猴很难度过虚写蜀道,从侧面烘托蜀道的雄奇险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曹刿论战》中体现曹刿注意细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曾子曰:“________,任重而道远。________,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2)鼎铛玉石,____________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3)《诗》三百篇,________________,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报任安书》)

    (4)________。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________,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5)白日不到处,________。苔花如米小,________。(袁枚《苔》)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刘义隆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有“______________”的结局。

    (2)《蜀道难》一诗中,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宋荣子看淡世间荣辱,不因外界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是因为他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使用对偶和借代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洞庭湖上鸥鸟飞翔、鱼儿欢游的画面。

    (3)古人常在诗中借落花抒发心中的愁绪成感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放言

    王禹偁

    人生唯问道如何,得丧升沉总是虚。

    宁可飞鸟随四皓,未能鱼腹葬三闾。

    傅岩偶梦谁调鼎,彭泽高歌自荷锄。

    不向世间争窟穴,蜗牛到处是吾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崇尚问道和对得丧升沉有着透彻体悟的诗人形象。

    B.诗歌颔联运用了比喻,表现了诗人对自由飞鸟的羡慕和对屈原之死的痛惜。

    C.诗人看似追求隐逸的生活,实际上表达的是自己对国家对朝廷的关心。

    D.诗歌结构严谨,前后照应,表现了诗人内心淡泊超然和对世间争夺的厌倦。

    【2】请简要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戕竹记

    欧阳修

    ①洛最多竹,樊圃棋错。包箨笋之赢,岁尚十数万缗,坐安侯利,宁肯为渭川下!然其治水庸,任土物,简历芟养,率须谨严。家必有小斋闲馆在亏蔽间,宾欲赏,辄腰舆以入,不问辟疆,恬无怪让□。以是名其俗,为好事

    ②壬申之秋,人吏率持镰斧,亡公私谁何,且戕且桴,不竭不止。守都出令:有敢隐一毫为私,不与公上急病,服王官为慢,齿王民为悖。如是累日,地榛园秃,下亡有啬色少见于颜间者,由是知其民之急上。

    ③噫!古者伐山林,纳材苇,惟是地物之美,必登王府,以经于用。不供谓之畔废,不时谓之暴殄。今土宇广斥,赋入委叠;上益笃俭,非有广居盛囿之侈。县官材用,顾不衍溢朽蠹,而一有非常,敛取无艺。意者营饰像庙过差乎!《书》云:“不作无益害有益?”又曰:“君子节用而爱人。”天子有司所当朝夕谋虑,守官与道,不可以忽也。推类而广之,则竹事犹末。

    (选自《中国古代十大散文家作品选》)

    注:①箨(tuò):笋壳。②榯(shí):直立。③任:治理。④简历:选择。⑤腰舆:古代用手挽的一种便轿。⑥辟疆:开辟地域,这里指竹园的主人。⑦让:责备。⑧桴:这里指砍伐。⑨服王官:做官的。⑩齿王民:做百姓的。⑾畔废:叛逆。⑿过差:超过规定。

    1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最恰当的是

    A.   B.   C.   D.

    2第①段画线句中的“好事”具体指什么?

    3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的表达效果。

    4第③段结尾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推类而广之,则竹事犹末”这两句呢?请发表你的看法。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冲浪是冲浪者站在冲浪板上驾驭海浪的水上运动,已被列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在惊涛骇浪之上翱翔,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海浪够高够大,且在冲浪者可驾驭的范围内;冲浪板尺寸合适,能被冲浪者灵活操控;冲浪者有足够的勇气,也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好一名冲浪者?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