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解课文内容填空。
(1)我们从“明朝末年,荷兰侵略者强占了我国的宝岛台湾”这句话中读懂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故事发生的背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族英雄郑成功________、________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把这句话换个说法,使表达的语气更强烈: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歌颂了郑成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为建设台湾做了两件实事:发展生产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查字典填空。
(1)“闲”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按部首查字法先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意思:A无事,与“忙”相对。B指房屋、器物等放着不用。在“闲逛”应选________。在“闲弃”应选________。
(2)“抡”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组词________
(3)“崎”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组词________
(4)“钧”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按部首查字法先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意思________,能组成词语________、________。
3、把成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填空。
①千真万(_____) ②不可(_____)数 ③心(_____)神怡 ④不求(_____)解
⑤浮想联(_____) ⑥(_____)然无味 ⑦迫不(_____)待 ⑧失魂落(_____)
1._____是表示数量多的词语,这样的词语我还能写出一个_______
2.从以上词语中选择一个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1)( )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好之后,( )能发现真理。
(2)拿矿物资源来说,它( )上帝的恩赐,( )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3)花儿( )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 )盛开在维吾尔人的门框边、房梁顶、墙壁的挂毯上。
(4)邱少云( )牺牲自己,( )挪动一寸地方。
(5)( )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困难,( )我们一定能够克服。
5、读诗句,完成练习。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这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是【1】。(多选)A.比喻B.借代C.夸张
(2)这句诗表现了红军战士 ( ) 。
A.本领高强,任何困难都不足以阻挡
B.藐视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6、品读下面两首小令,填空答题。
(一)天净沙·秋思 (二)天净沙·秋
马致远 白朴
枯藤老树昏鸦, 孤村落日残霞,
小桥流水人家, 轻烟老树寒鸦,
古道西风瘦马。 一点飞鸿影下。
夕阳西下, 青山绿水,
断肠人在天涯。 白草红叶黄花。
1.这两首小令都描写了__________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写了十种景物,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__________之情,给人__________的感觉,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白朴《天净沙·秋》却没有悲凉的情绪,曲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使全曲静中有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色彩鲜明地描绘出了秋天的美景。
2.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悉。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3.白朴的《天净沙·秋》,前三句用孤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个典型景物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在这一片宁静中,突然掠过__________,飞下地面,使人心为之一动。
7、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一)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这两首诗都是______代诗人______写的,古诗(一)的题目是《______》,古诗(二)的题目是《______》。
【2】解释诗中加点的字词。
①郭:______ ②坐:______ ③红于:______
【3】根据你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形象地描绘出春天江南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的特点。(____)
B.“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概括地写出了千里江南楼台掩映,春雨迷蒙的特点。(____)
C.诗人笔下,无论春秋,大自然都充满了无限生机。所以即便是凌霜的枫叶,也比早春二月的鲜花更加美丽,更加鲜艳。(____)
8、阅读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请结合诗句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空:______ 歇:______
【2】本诗的作者是____代诗人___。他的诗作创作风格被后人称作“诗中有画,_____。”这首山水诗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____生活的向往。
【3】颔联和颈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颔联主要写景,而颈联主要写__;两联把动态和静态描写相互结合,以动态衬托静态。其中____、____等动词的使用不是为了突出场景的热闹,而是反衬场景的幽静。
【4】动态和静态描写除了以动衬静,还有动静对比的手法。比如我们在语文教材中学过的《____》。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跌跌撞( chuǎng zhuàng)撞 没(méi mò)腿深的水里
【2】在最后一段文字的方框内加上标点。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逼近——(_______) 拥戴——(_______) 清瘦——(_______)
【4】解释词语。
狞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拥戴”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跌跌撞撞”“乱哄哄”可以体会到洪水中的人们________________。
从“他像一座山”可以体会到老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段文字刻画了老汉什么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
三黑一边耙地,一边想着:
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他笑嘻嘻的,连嘴都合不上。
地里的蝈蝈儿也叫得更欢。
【1】这节诗主要通过三黑的______、______和______描写,表现了翻身后的三黑在土地上辛勤耕作时的______心情。
【2】“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为什么这么“甜”呢?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了自己的土地。
B.可以随便逮蝈蝈。
C.自己当家作主耕种田地,有可以展望的未来。
11、非连续性文本
【材料一】北京鲁迅博物馆有关介绍
【材料二】故乡(节选)
我问问他(中年闰土)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背景链接】鲁迅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平(今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以闰土为代表)的凄苦,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回乡的经历为题材,写了《故乡》这篇小说。
【1】下面哪个人去“鲁迅博物馆”的时间不合适?( )原因是:____________
A.张明7月9日(星期六)下午2点去。
B.王红6月3日(星期五)上午10点去。
C.琳琳8月8日(星期一)上午9点去。
D.刘芳5月8日(星期日)中午12点去。
【2】平平想了解鲁迅的生平、去博物馆的路线、馆内展品、周边住宿等情况,应依击目录中的哪几个部分( )
A.1 7 2 6
B.3 7 2 6
C.3 7 1 6
D.7 1 2 6
【3】要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需要看材料( )
(1)经历了无数的苦难,闰土还和小时候一样。
(2)从片段中,我体会到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礼教的愤恨。
【4】下面是鲁迅的作品的是( )
A.《少年闰土》
B.《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C.《有的人》
D.《故乡》
12、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父亲的歌声
①我童年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个口不离曲的歌迷。
②其实,父亲唱的歌并不动听。他没文化,不识“哆来咪”,也没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他只是随意地哼些俚曲俗调,或是从戏台上学来的零碎唱句,别人是很难听出他唱的内容的。但父亲唱歌时派头十足,有板有眼,有顿有挫,有时还摇头摆脑,扬扬自得,显出愉悦惬意的神情,街坊邻里、亲戚朋友都称父亲唱的“无字曲”是“开心曲”。
③说是“开心曲”,倒是十分贴切的。那时日,父亲的生活过得很是艰辛。他一人独撑着十口之家,像驾着一叶扁舟在人生的大海漂流,随时有风暴的惊扰。他每天到街市摆个小摊,赚个一元八角,晚上回家如数交给我母亲,作为柴米油盐的资用。如若父亲一天不出去,家中便可能无米下锅。母亲常常为这种困境烦恼愁闷,父亲却十分坦然。他相信天无绝人之路,从不为生活的艰难怨天尤人,总是唱着歌迎接生活的挑战。他唯一的爱好就是看戏听曲,没有钱买票进戏院,就在街头看宣传剧,听民间艺人演奏。
④记得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我像往日一样在睡梦中醒来。窗外电闪雷鸣,风呼雨啸。我寻不到父亲那熟悉的音调,心头顿时感到不安。茫茫黑夜,风狂雨骤,父亲该不会有什么意外吧?我看见母亲也睡不着,她怀抱小妹坐在床头守着小煤油灯,也在焦急地等待。壁钟已敲过十二下,又敲了一下、两下,夜深了。我在心中默默念着:希望父亲平安归来吧!蓦然,我听到了父亲的歌声。它透过了风声雨声,伴着小木车的“咿呀”叹息,从巷口那边悠悠飘来。父亲的歌声仍是那样脆亮,那样欢快。
⑤这以后,我一想起父亲那晚唱着歌顶风冒雨推着小车的情景,心中便感动不已,我好像从中领悟到一种人生的况味,明白了不少做人的学问。父亲没进过学堂,也不懂什么人生哲理,但他却能做到不为生活的艰辛而气馁,不为遭遇的困苦而哀叹,总是那样开心,笑迎人生风雨,这是多么不容易呀!
【1】文章以________为记叙的线索。
【2】文章第③④段的叙事主要为表现( )
A.父亲家境的困窘。 B.父亲辗转奔波,辛苦谋生。
C.父亲豁达、坚强的性格。 D.父亲的唯一爱好是看戏听曲。
【3】写出第③段中最能表现父亲积极的生活态度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以后,我一想起父亲那晚唱着歌顶风冒雨推着小车的情景,心中便感动不已,我好像从中领悟到一种人生的况味,明白了不少做人的学问。”“我”领悟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背向大地的爱
①父亲带着七岁的女儿去十里外的村子走亲戚。原本阴沉的天色,渐渐变得越来越黑。天上铅灰的乌云越聚越浓,天色越来越暗,仿佛真正的黑夜来临。闪电如利剑一次又一次刺穿黑暗,雷声伴着狂风隆隆滚过天际,然后像炸弹一样在头顶炸裂。
②女儿瑟缩着小小的身子:“爸爸,我怕!”他将女儿紧搂在胸前:“丹丹不怕,把头埋进爸爸衣服里,闭上眼睛睡觉。”
③一道雪亮的闪电划过大地,他突然听到一种奇怪的呼啸声由远而近向自己的方向逼来。这声音像几十台拖拉机同时爬坡发出的吼声,又像无数条响尾蛇同时发出的嘶嘶声。在闪电的强光里,他看到一个顶天立地的巨大黑色烟柱飞速移来——龙卷风!
④他本能地想要加快脚步。但一刹那间,脚下陡然失去了支撑,身子被一股巨大的力量吸得轻飘飘。他知道此刻他和女儿都被吸到了高空,几分钟后就要被抛到九霄云外。他什么也不敢想,只是尽力地躬身将女儿更紧地搂住。他感觉自己像一个面团一样被一只巨手揉来揉去,五脏六腑都翻腾起来。
⑤不知道过了多少时间,他感觉这只巨手的力量渐渐小了,身体也开始慢慢下降,他知道龙卷风风力渐小,开始将吸入的物体抛向地面了。突然,他感觉自己的背撞到了什么东西,这个东西以一种强大的力量勒过他的衣服,勒进他的背——电缆!他心里滚过一阵狂喜,一瞬间,他一手搂紧女儿,另一只手拼尽力气死死抓住那根电缆,他就这样单手悬吊着支持父女两人的重量!
⑥天慢慢地变亮了,狂风也小了。渐渐地,他感到手臂发软打颤,被深勒过的后背正在流血。然而不等血滴进土地,就被吹散在风中。最要命的是,女儿睡着了,睡着后的女儿会不自觉地放松抱紧父亲的双手!他不敢再往下想。他看到脚底十多米的地方是一块旱地,他搂紧女儿,紧抓电缆的那只手一松,他就成了一个背朝大地面向天空的自由落体。
⑦父亲保住了性命,却多处骨折并重度脑震荡;而女儿,毫发无伤,有人问他:“你知道不知道,你这次是侥幸从死神手里逃掉的?因为你这样背对地面从高空摔下,极有可能丢掉性命。”他憨憨地说:“我知道,但如果我不这样背对地面,我的女儿就可能丢掉性命。”
(有删改)
【1】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_________描写,这处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父亲搂住女儿”这一动作在文中出现了四次,请你找一找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3】第⑤段开始出现的“电缆”情节,下列描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电缆”的出现,给当时身处绝境的父女俩一次生命的转机,给了活下去的希望。
B.“电缆”是串联故事前后的重要因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电缆”让父亲受了伤最终导致重度脑震荡。
D.“电缆”是联结父亲与女儿之间“爱”的依托。
【4】短文以《背向大地的爱》为题,你觉得好吗?请你联系短文内容,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的父亲在危难时处处想着自己的女儿,而在《桥》一课中,老支书在灾难面前把自己的儿子从逃生的队伍里揪出来。你怎么看待这两位父亲?说说你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①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②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本段选自《______》,读了题目会让你想起一个成语:___________。
【2】这两段话主要说的是什么( )
A.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无限的。
B.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无限的。
C.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的可以再生,有的不能再生。
D.地球资源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本来可以不断再生,但人类随意破坏,就不会再生了,还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3】怎样才能避免文中这种可怕的局面发生呢?
_________________
【4】“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结合本课及你课外收集到的资料,你想对我们人类说点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改句子。
1.既然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改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天的夜晚真黑。(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特务很狡猾。(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窗外,风吹翠竹,飒飒作响。(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她非常着急。
改为比喻句:
2.语文课上,彭万里总是首先第一个举手回答问题。
修改病句:
17、老师对我说:“我教你怎么把内容写具体。”(改为转述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尼克,过冬的粮食不是都收藏好了吗?你还在忙什么啊?”其他老鼠问道。
(把其中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2)尼克回答:“我在干活呀!”
(改为转述句)
(3)如果没有严冬,我们未必能觉察到四季的可贵。(用加点词语写句子)
(4)你已经表了决心。你应该踏踏实实地去做。
(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19、按要求写句子。
(1)大厅里安静极了。
改写成夸张句:
(2)赖宁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调整词序,不改变原意:
(3)看到美国轰炸我驻南大使馆的暴行,我不能无动于衷。
改成反问句:
(4)诸葛亮对鲁肃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我自有妙用。”
改成第三人称转述:
(5)这是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缩句:
20、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一个小蜜蜂展开柔嫩的翅膀,在阳光里快乐地飞舞。(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詹天佑修筑铁路。(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河大合唱》真让中华儿女骄傲,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改写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进入了惨痛的相持阶段。(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妙笔生花。
当廉颇最后穿上衣服在蔺相如府上和蔺相如喝酒时,他们两个人可能会说什么?请发挥想象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