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焦作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三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写同音字。

    _______________

    wàng 远__________ _____

    zhī _______________

  • 2、语言感悟。

    1.本单元的主题是“科学精神”,一代伟人毛泽东对科学精神有精辟的论述:“________________,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我们还是老实一点吧。”

    2.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______________,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____________,推动着进步,并且是______________。

    3.科学的大道并非一马平川,而是充满了坎坷,哪些人才能在科学的大道上乘风破浪,一往无前呢?马克思对这个问题是这样回答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____________,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 3、带着问题来读书

    1这篇文章的作者是__________文中摘抄了作者的________________片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怀念

    2课文表达了作者(  )

    A在国外生活的孤寂心情

    B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

    C对祖国母亲的自责和愧疚

    D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 4、默写。

    (1)______________,水村山郭酒旗风。(《江南春》)

    (2)如今直上银河去,______________。(《浪淘沙(其一)》

    (3)______________,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答客诮》)

    (4)______________,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阴先生壁》)

    (5)更喜岷山千里雪,______________。(《七律•长征》)

    (6)黑云翻墨未遮山,______________。《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7)钟子期死,伯牙________________,终身不复鼓琴,以为____________。(《伯牙鼓琴》)

  •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神奇的音箱又叫做________________,它可以放在地里向四周发射声波。

    2.在《卧看牵牛织女星》一文中,作者在介绍牵牛星和织女星时,除了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外,还加上了_____________的传说,读起来让人感到很有趣。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读《浪淘沙》,完成下列各题。

    浪淘沙

    (唐)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默写《浪淘沙》。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牵牛织女指的是民间故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判断对错。

    ①诗人以浪漫的想像结合传说,把黄河汹涌澎湃的特点写在具体、生动、形象。______

    ②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______

    ③这首诗以极大的热情,描绘了黄河的雄伟气势,抒发了作者豪迈的气概和奋发精神。_______

  • 7、认真阅读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完成选择题。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强烈的 之情(①悔恨  ②爱国  ③自豪)。

  • 8、读《浪淘沙》,完成下列各题。

    浪淘沙

    (唐)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补全《浪淘沙》。

    2牵牛织女指的是民间故事中的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判断对错。

    1)诗人以浪漫的想像结合传说,把黄河汹涌澎湃的特点写在具体、生动、形象。______

    2)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______

    3)这首诗以极大的热情,描绘了黄河的雄伟气势,抒发了作者豪迈的气概和奋发精神。______

    4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波自天崖,关于这两句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携带泥沙,浪淘汹涌来自天边。

    B.九曲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黄河曲曲折折,排山倒海的气势。自天崖生动地表现了黄河源远流长。

    C.这两句诗描写了黄河来自天边、川流不息的壮丽图景。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课外阅读

    永远的第十一位教师

    在一个偏远山区的小学校里,因办学条件差,一年内已经先后走了七八位教师。当村民和孩子们依依不舍地送走第十位教师后,人们寒心地说:“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能留下来了。”后来村里找了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女大学生来代一段时间的课。一个月后,女大学生被分配到城里工作。当女大学生收拾好行装,离开住所,准备离开的时候,她背后突然意外地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声音在山谷中回荡,久久不绝——那是她第一次教给孩子们的诗她回过头来一看,一群纯真的孩子齐刷刷地跪在远处高高的山坡上——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长跪呀!她顷刻间明白了,那是渴求知识的孩子们纯真而无奈的挽留呀!

    女大学生的灵魂就在瞬间的洗礼中得到了升华,她毅然决定留下来——这一留就是整整二十年。

    二十年间,她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去上初中、上高中、念大学……后来这位女大学生积劳成疾,被送到北京的医院治疗……

    当乡亲们把她接回山村时,人们见到的只有被装在红色木匣内的她的骨灰……

    后来,这个村里有了不成文的规定,不论谁来教书,永远都是第十一位教师……

    1.文中画线句中的两个破折号有何作用?

    第一个破折号:        

    第二个破折号:      

    2.“女大学生的灵魂就在瞬间的洗礼中得到了升华”,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女大学生的灵魂就在暴雨中得到了洗涤,她觉得从此自己应该好好教书育人

    B.指女大学生被渴求知识的孩子们的天地为之动容的长跪感动了,坚定了留在小山村教学的信念

    3.村里为什么规定,不论谁来教书,永远都是第十一位教师?

             

  • 10、阅读

    一双脚上的修养

    ①市图书馆离我家很近,每逢双休日来这里,总能看到座无虚席的场面。在这紧张而喧嚣的都市里,能保持一份阅读的闲情,是难能可贵的。在我看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一定的层次和修养。

    ②北方冬天的雪一下,许多麻烦就随之而来了。走在街上,鞋上会粘满脏雪,从天寒地冻的室外进入室内,脏水马上就会化作污水。人走过的地方,往往会留下两行黑乎乎的脚印。一个雪天,我走进阅览室时发现了异样。屋子里多了一个擦地的女工,她看我进来,竟紧紧地盯着我,手执拖布,如临大敌,我故作视而不见,可感觉告诉我,她正跟在我身后,我猛一回头,把她吓了一跳,自己也吓了一跳。吃惊于自己留下的那行脚印,在淡黄色的地板上,显得如此扎眼,而那个擦地女工,正在奋力擦抹。

    ③我坐在座位上,想着刚才的脚印,愧怍油然而生,再也无心看书了。阅览室来往进出的人很多,每个进来的人都在犯着同我一样的毛病,浑然不觉自己的双脚正恶作剧式地在刚刚被擦干净的地板上涂鸦。于是,那个女工就要不停地跟在进进出出的人后面,擦了再擦,不断地踩踏与不断地擦抹,像一场破坏与复原的拉锯战,在阅览室里上演着。

    ④不知过了多久,人才渐渐坐定,女工也有机会喘口气、歇一歇了。这时,那扇门又被悄悄推开了,一个男人伸头朝里面看来看去,但又把头缩了回去。不一会儿,两扇门都被推开了,还是刚才那个男人,这次,他是肩扛一桶纯净水进来的,脚下发出一阵“沙沙”的响声,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我从上往下打量他,老旧的棉帽子、军绿大衣……最后我看到了他的双脚——每只脚上都套着一个塑料袋。他一走动,塑料袋就发出“沙沙”的响声。因为套了塑料袋,所以他走过的地方没有一点污迹,还是那样干干净净的。我注意到女工表情复杂地盯着送水的男人,看他放好水,慢慢离开阅览室。而当她再次转过头来,眼里竟有泪光闪现。

    ⑤这个下雪的周日里,我没有读书,却想到了“修养”这个词。我想,修养并不是指一个人比别人多认识一些字、多读了几本书,或是会背莎士比亚的一些名句,修养应该是在一个人举手投足的细节中体现出来的。就像那个送水工,懂得在雪天里进入室内之前用塑料袋把两只脚套上。

    【1】读文章第③段,说说“我”为什么会感到愧怍?

    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①段和第⑤段都提到了“修养”,它们分别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不断地踩踏与不断地擦抹,像一场破坏与复原的拉锯战,在阅览室里上演着。

    ___________________

    (2)那扇门又被悄悄推开了,一个男人头朝里面看来看去,但又把头又了回去。

    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送水的男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第④段说“女工表情复杂地盯着送水的男人,看他放好水,慢慢离开阅览室”,请联系上下文揣摩女工此时的心理,她可能在想些什么?请以第一人称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藏羚羊的跪拜

    这是一个发生在西藏(zàng  cáng)的故事。过去,藏北有一个老猎人,他无名无姓,随身携带的一顶小帐篷就是他的家。

    有一天早晨,他从帐篷里出来,突然看见对面不远处的草地上站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他赶紧转(zhuǎn  zhuàn)身拿来杈和枪,瞄准了那只藏羚羊。奇怪的是,那只藏羚羊好像知道自己逃不掉了,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请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向前走了几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两行眼泪从它的眼里流了出来。

    老猎人的心头一软,扣着板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他明白藏羚羊下跪是在向他(请求、乞求)饶命。但是,以打猎为生的他早已变得冷冰冰的。他双眼一闭,扣动了扳机。随着枪声,那只藏羚羊栽倒在地。它倒下去的时候,仍然(保持、坚持)着跪拜的姿势,两行泪痕也清晰可见。

    那天,老猎人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当即把猎物开膛、扒皮,他的眼前老是(浮现、呈现)着那只藏羚羊临死的样子。这是他几十年狩猎生涯中印象最深的瞬间。夜里,他难以入眠,双手也好像一直在颤抖……

    第二天,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剖开了那只藏羚羊的腹腔。突然,他吃惊地叫出了声,手中的刀子咣当一声掉在了地上——在藏羚羊的肚子里,静静地卧着一只已经成型的小藏羚羊!原来,藏羚羊跪拜是为了求猎人留下自己孩子的一条命啊!老猎人的心颤抖了,他对自己的行为懊悔不已。从此,老猎人在藏北草原消失了,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1、按要求查字典,填空。

    卧: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 )画。

    瞬: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 ),再查( )音节。

    2、在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和音节,打“√”。

    3、照样子,写词语。

    冷冰冰: 

    肥肥壮壮:

    4、仔细读2~5小节,理出事情的发展顺序。

    发现藏羚羊→(   )藏羚羊→(    )藏羚羊→(   )藏羚羊

     

    5、文中哪句话给你印象最深?请说出理由。

     

    6、请你结合读了这篇文章之后的感受,用几句话来奉劝人们要善待动物。

     

     

  • 12、我能读下面的片段,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

    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

    ——选自《丁香结》

    【1】读片段,填空。

    【2】默读片段,我知道了古人发明丁香结说法的原因,并用“——”画出说明原因的语句。

    【3】默读片段的最后一句话,结合生活实际,写出自己对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丁香结》中由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其他有象征意义的植物。请写引发你思考的一种植物,写清楚这种植物象征着什么,由这种植物想到的人生追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理解。

    ①1973年,我6岁。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吃上一块冰凉甘甜的冰糕。

    ②在我6岁那年的夏天,我梦想成真,吃上了冰糕。

    ③回想起吃冰糕的经历,我心中就会掠过无边无际的疼痛——眼前仿佛闪现出在炎炎烈日下不停奔跑的母亲的身影。

    ④1973年夏季的一天,在生产队长的带领下,母亲拉着600多斤重的公粮,和其他社员一道去公社粮店交公粮。交了公粮后,队长看社员们热得浑身是汗,就让会计买了10多块冰糕。队里的人都躲在树荫下有说有笑地吃着3分钱一块的冰糕。母亲用舌头舔了舔干裂的嘴唇,拿着冰糕,步履匆匆地走在了回家的路上。

    ⑤母亲刚走出粮店,冰糕就化了,看到滴在地上的冰糕水,母亲心急如焚,就奔跑起来。

    ⑥太阳在头顶上无情地炙烤着,知了在树上声嘶力竭地叫着,天闷热得像刚熄了火的砖窑。炎炎烈日下,母亲不停地向前奔跑着。

    ⑦汗水早将母亲的衣服浸得像是水洗过一样,她像是负重的老牛一样不停地喘着粗气。跑过了一村又一村,母亲将公社粮店甩在了身后。

    ⑧母亲不停地奔跑着,她知道自己要跑10里路才能跑到家里。

    ⑨近了,更近了,终于望见了绿树环抱的村庄,终于看见了破败低矮的茅草屋,终于撞开了虚掩的大门,终于瘫在了自家庭院里,终于气喘吁吁地喊了声孩子。

    ⑩母亲的头发湿漉漉的,嗓子眼干渴得冒烟。她把我拉到面前,伸开了右手。我看到在母亲右手手心里有根小棍,一张巴掌大的纸,一小口水。

    母亲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快喝!快喝!”一块冰糕化得只剩下一小口水了。

    母亲温柔地梳理着我的头发,满是汗水的脸上露出了心满意足的微笑。她舔了了舔干裂的嘴唇,让我到厨房里给她舀水喝。母亲一口气喝了4碗凉水才吃力地站了起来。

    这就是我这一生中吃的第一块冰糕——确切地说,只是吮吸了一点冰糕水而已。就是这点冰糕水,却甜到了我的五脏六腑,甜了我的大半生。

    为了这点微乎其微的冰糕水,母亲在炎炎烈日下奔跑了5000米。11年后,当我在淮阳师范上学参加长跑比赛时,我刻骨铭心地感受到5000米究竟有多远了。5000米,跑得我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5000米,跑得我眼前金星直晃;5000米,我刚跑到终点就感到头疼欲裂,被同学架上了救护车。

    如今,我的83岁的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就坐在我的身旁择菜,她在忙着为我准备午饭。当我心潮起伏地写到这里,哽咽着和她谈起我第一次吃冰糕的经历时,母亲淡淡一笑,说,只要能让你吃上冰糕,别说是10里地,就是20里地,我也会一直跑下去。

    我眼里闪出了点点泪花。

    1用简练的语言梳理短文的主要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6岁时,“我”渴望吃到冰糕——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感受到跑5000米的艰难——__________

    2小明读第⑥⑦⑧段的时候感动不已,泪水不自觉地涌出了眼眶。请你推测他当时的阅读感受,批注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   ”的句子是对母亲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从中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

    4短文为什么要写11年后“我”跑步的情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本文注重细节描写,感人肺腑。如,第⑨段连用了“撞”“瘫”“喊”三个动词,将母亲急切而兴奋的心情、疲惫不堪的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_______

    2)文章倒数第二自然段主要写“我”在回忆第一次吃冰糕的经历时哽咽了,母亲却“淡淡一笑”,认为“我”过于感性,小题大做。_______

  • 14、阅读。

    大雪天蒸馒头

    大雪苍茫地落了下来!

    很快,天地同装,鸟雀敛足。

    在这样的天气里,早些年,母亲没有事情做,一般会把酵母拿出来,用温水化开,和一个面团,放在陶盆里,然后把陶盆往地锅的温水里一坐,盖上锅盖,到堂屋给我和妹妹做鞋。一双鞋帮子做得差不多,再次回到厨房,掀开锅盖,面已经满满当当地发了一盆。

    这时候,母亲把面盆端出来,案板打扫干净,撒上一些面粉在案板上,乡下人称这些撒下来的面粉为“面步”,意思是待会儿面团在案板上和面,似在走路。

    和面是个体力活,在乡间干惯了农活的母亲,和面对于她来说,丝毫不在话下。只看一团面在母亲的手掌之间上下左右翻腾,不时撒一些面粉上去,继续盘揉,约摸半小时左右,面就盘好了。

    盘好的面或被刀切成枕头状,或团成蒸馍,形状不一,做出来的馒头也不一样。馒头塑型完毕,通常一锅水也烧至沸腾,把箅()子和纱布铺好,馒头一个个码在上面,像一片白色的营阵,盖上锅盖,继续加火。灶釜里吐出来的蒸汽越发变香,如此,蒸上半小时左右,焖上三五分钟,就可以出锅了。

    掀开锅盖的瞬间,那叫一个喜人。

    白胖胖的馒头好不富态,像雍容的唐朝美人,在锅灶上盈盈冒着体香,撩人味蕾。

    窗外大雪茫茫,锅灶上馒头雪白,这世界,一片大同气象。

    想起袁枚在《随园食单》里所描摹的句子:“偶食新明府馒头,白细如雪,面有银光,以为是北面之故。龙云不然,面不分南北,只要罗得极细,罗筛至五次,则自然白细,不必北面也。惟做酵最难,请其庖人来教,学之卒不能松散。”

    一句“白细如雪,面有银光”,这哪里是在写馒头,分明是在写美人。馒头的美,是名副其实的“秀色可餐”,况且,在大雪天气里,刚出锅的馒头是最好的“暖宝宝”,放在手里,不时地左右手互换,吸溜着热气,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那发酵后的成熟面团,在唇齿之间舞得可带劲儿了!

    大雪天吃馒头,若是三五岁的孩童,样子有趣,馒头飘香,简直是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

    【1】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词语。

    (1)天地同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美不胜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中,作者介绍母亲蒸馒头,大致经过了哪些步骤?填写在下面。

    发面——_____——_____——入锅蒸焖——_____

    【3】“白胖胖的馒头好不富态,像雍容的唐朝美人,在锅灶上盈盈冒着体香,撩人味蕾。”这句话从__________两个方面描写馒头,表达了作者_______的心情。

    【4】根据本文的内容,判断下面说法,对的画“√”,错的画“×”。

    (1)短文赞颂了母亲的勤劳和灵巧, 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____

    (2)短文通过回忆大雪天蒸馒头的往事,抒发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____

    (3)在作者眼里,大雪天刚蒸的馒头不仅美、香,而且是最好的“暖宝宝”。____

    (4)“这世界,一片大同气象。”说的是大雪和馒头颜色相同。____

    【5】《大雪天蒸馒头》这篇短文勾起了你哪些美好的回忆?选取一个画面用几句话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他上课玩玩具,这是事实。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

  • 16、在困难面前,我们必须迎难而上。

    改写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按要求写句子。

    1.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改成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球会把矿产资源供给人类使用。(改成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导,使我懂得了应该怎样阅读名著。(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一大群战象,排山倒海般扑向敌人,势不可挡。

    这是一个________句,我能换一种喻体,不改变句子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按要求完成列下句子。

    海瑞不畏权势,敢于和不良风气作斗争的无私和无畏的精神怎能不令人赞叹呢?

    (改为陈述句)

     

    (2)文章难道不是通过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塑造人物吗?(改为陈述句)

       

    (3)他是严嵩的干儿子,敲诈勒索手段十分狠毒。(感叹句)

     

    (4)严嵩任吏部尚书以后,把持朝政,气焰熏天。(感叹句)

     

     

  • 20、续写句子,使其在结构上与前面句子相同。

    一只粉笔,能点拨学习中的迷惑;一块黑板,能记录下老师的深情;一个讲台,______;一本好书,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小学即将毕业,回首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许多难忘的瞬间是否涌上心头?请你选择印象最深的一到两件事情,具体清楚地写下来,能反映自己多姿多彩的小学生活,题目自拟。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