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成课文及古诗(词)填空。
1.这种境界,既______,又____,既愿____,又想坐下低吟一首_____。
2.野旷天低树,________。
3.稻花香里说丰年,_________。
4._____,青山郭外斜。
5.移舟泊烟渚,______。——《宿建德江》
2、语言积累与课内阅读。
“五谷丰登”中“五谷”指的是______________。
3、查字典填空。
“鉴”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部,除部首外__画,字典里的解释有:①镜子;②照;③观看,审察。下列词语中的“鉴”字分别是上面三种解释的哪一种?请将解释的序号填在对应的括号里。鉴别真伪(______) 半亩方塘一鉴开(____) 光可鉴人(____)
4、读拼音写词语。
(1)纵观历史,cán bào( )的fěi tú( )都没有好下场。
(2)他跑回家,一阵fān xiānɡ dǎo ɡuì( ),终于找到了那张发黄的纸条。他一刻也不敢dān ɡe( ),穿上鞋子,冲出家门,奔向宿舍。正当他准备推门时,他似乎jué chá( )到了什么,于是,他犹豫了,低着头,双手紧握着,不停地在门口pái huái( )。
5、我会运用。
1.《宿建德江》中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表达诗人孤寂与愁闷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运用比喻,把雨写得活灵活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故人庄》中颔联写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过故人庄》中表现诗人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三国诸葛亮关于爱国的名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远征”即指长征。
B.“万水千山”表明红军长征途中跋山涉水,环境恶劣。
C.“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本诗的总领句,莫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D.“只等闲”表现了长征途中的轻闲。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两句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
的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中蕴含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两个典型事例:_______、_______。诗中“暖”“寒”形成鲜明的对比,“暖”字表达了战士们巧渡金沙江的喜悦,“寒”字冷峻严酷,让人体会到_____________。
【4】从本诗的最后两句可以看出红军长征胜利前的最后一个难关是______;诗中“________”一词预示了长征最后的胜利。
其中“三军”指_______。
【5】下面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中不仅写了闻所未闻的险山恶水,还写了惊天动地的伟大战斗。
B.这首诗气魄雄伟,对仗工整,巧用拟人,写得细腻委婉,有声有色。
C.诗人以点代面,写出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万水”以金沙江和大渡河为代表,“千山”以五岭和乌蒙山为代表。
D.诗歌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
7、课外阅读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诗的后两句,有人认为是表达诗人对江南景物的神往,有人认为是借 古 讽今。你赞同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改作“十里”更切实际。你赞成哪一说?为什么?请结合诗的主旨作简要分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突出江南春色, 诗人选取了哪些具有江南特色的风光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请问: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产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 弃 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路转溪桥忽见。
【1】将本词补充完整。
【2】“西江月”是__________,“夜行黄沙道中”是______________。
【3】本词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找出来。看到这些景物,我眼前浮现出这样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中画横线的句子中,词人由___________联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描写了鹊、蝉等物,看似热闹,实则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
B.词的下片写星星而不写乌云,只用星星暗示云,反而增加了画面的美感。
C.词人描摹了一幅夏季江南山村月夜图,充满了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
D.“路转溪桥忽见”中的“见”是“出现”的意思。前面“路转”,后面“忽见”,既写出词人骤然看到临近旧屋的惊喜,又表达了对未来路途遥远的焦虑。
9、拓展阅读。
我长大了
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有青春短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能证明你长大。"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被淡忘。
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就用他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是,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拌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迈步时,却发现被掉的是位瘦小的老太太。
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来看她。
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中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注意父亲的神情。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太太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太太。
依然记得那天父亲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1】文中画“ ”的句子是 ____描写,作用是____________。
【2】“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 “我”感到“惭愧”的原因是( )
A.被多人看着。 B.我没有拦住邻家孩子。
C.闯祸之后想一走了之。 D.我觉得自己长大了。
【3】“我”闯祸之后回到家,本以为会______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___,父亲这样做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围绕“长大”的含义这个中心,写了“我”曾经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长大的标准,最终“我”在一次闯祸后意识到“长大”真正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怀和教育,请从文中举出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你觉得这句话对吗?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我开始盼着变天。可是一连好多天,白天天上都是瓦蓝瓦蓝的,夜晚又变成满天星斗。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
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天一下子变了脸色。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三个雨点儿。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1】选文以“_____”为线索,写出了“我”的情感变化过程:失望→期待→_______。
【2】选文中画线的句子描写了_______,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3】“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雨的时候,路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为什么“我”却放慢了速度?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玲玲看见妈妈的桌子上放着几颗带有红色花纹的石子,就问:“妈妈,这是什么石子?”妈妈说:“这是雨花石。”接着,妈妈给玲玲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那是 1946 年的一个夏日,天快亮时,一辆汽车在雨花台的一个荒冈上停了下来。敌人从车上押下一个头发凌乱,被绑着的衣服破烂的人,这个人被打得浑身是血,但他脸上的神情依然是那样坚定。不一会儿,敌人从刺刀丛中推出来一个十来岁的男孩,这男孩一看被绑着的人是自己的爸爸,就一下子扑到了爸爸的身上。敌人恶狠狠地把男孩从他爸爸身边拉开,威胁男孩说:“你爸爸已经死到临头了,只要你求求他,让他交出地下党的名单,他就可以活命。不然,连你的小命也保不住!”
男孩没有说话,他倔强地瞪了敌人一眼,走到爸爸跟前,紧紧地搂住爸爸说:“爸爸我永远爱你!”爸爸欣慰地看着自己的儿子,望着东方黎明的曙光,说:“孩子,黑暗就要过去,天就要亮了。”父子俩向敌人投去轻蔑的目光。
敌人军官恼羞成怒,下令开枪。枪响了,爸爸倒在血泊之中,男孩被敌人拖走了。
这天晚上,男孩在敌人的拷打下什么也没说。敌人只好把他赶了出来。男孩摸黑来到雨花台,在爸爸牺牲的地方,他摸到了一颗雨花石。第二天,他带着这颗染着爸爸鲜血的雨花石找到了党组织,做工一名地正小交通。
妈妈的故事讲完了,小交通员的光辉形象立刻浮现在玲玲的脑海里。玲玲又看了看桌子上摆着的这几颗带有红色花纹的石子,觉得这几颗雨花石更加可爱了。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词语的意思,
恼羞成怒: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 ”的句子是对人物的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突出了________
【3】根据文章内容完成练习。
(1)下列对“他倔强地瞪了敌人一眼,走到爸爸跟前,紧紧地搂住爸爸”这句话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男孩对敌人非常憎恨。
B.男孩不愿离开爸爸。
C.男孩宁愿和爸爸一起被敌人杀害,也不向敌人屈服。
(2)“爸爸欣慰地看着自己的儿子,望着东方黎明的曙光……向敌人投去轻蔑的目光”,“爸爸”是对( )感到欣慰。
A.临牺牲前还能见到自己的儿子
B.自己的儿子没有向敌人屈服,革命一定能够胜利
C.能够与自己的儿子一起牺牲
【4】理解文中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玲玲觉得这几颗雨花石更加可爱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快乐阅读。
教师的楷模
张丽莉,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初三(3)班班主任,一名从业5年的普通教师。在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面前,非凡的壮举使她成为万众瞩目的英雄。2012年5月8日晚,在一辆客车突然失控并冲向学生的危急时刻,张丽莉挺身而出,为抢救学生被卷入车下遭到碾压,造成双腿粉碎性骨折、高位截肢。
回顾张丽莉受伤的那一幕,第十九中学教师李金茹泣不成声。那天,距离李金茹几米外的张丽莉站在车旁正在疏导学生。突然,原本停在路旁的客车猛地向学生们冲过来。危急时刻,只见张丽莉向前一扑,将车前一名吓傻的学生用h推到一边,自己却被无情的车轮碾到了下面。李金茹说:“其实丽莉当时如果躲开完全有充足的时间,但她把精力都放在救学生上了!”
“丽莉呵护学生胜过自己。”第十九中学副校长靳艳萍说,张丽莉还有一次保护孩子的故事在学校传为佳话。2009年冬天,张丽莉班里有一名学生生病了,她领着几名班干部去看望。过马路时一辆自行车因为坡路太滑,摇摇晃晃地朝学生闫泓轶撞了过来,眼看就要撞上了。这时,张丽莉猛地一把将闰泓轶揽在怀里。闫泓轶没什么事,可是张丽莉却被自行车撞了个正着,狠狠地摔在了地上。
“丽莉在生命垂危的时候,还惦记着她的学生。”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CU主任赵鸣雁说,“张丽莉昏迷多天后,醒来的第一句话是:‘那几个孩子没事吧?’”
有人问张丽莉:“你后悔吗?”她回答:“不后悔。这样做是我的本能。我已经30岁了,我已和父母度过30年的快乐时光。那些孩子还小,他们的快乐人生刚刚开始。”
【1】这篇文章选自《人民日报》。题目中的“楷模”可以换成近义词________,文中________老师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勇救学生,堪称楷模。
【2】李金茹老师、靳艳萍副校长、赵鸣雁主任的介绍,让你感受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文中画“________”的句子,写写你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子。
(1)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吃过晚饭,雨还在不停地下着,( )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逗引我出去。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着。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说来也怪,雨果真像我希望的那样停了。四周一下子变得那样安静。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可雨点儿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我扑到自己的床上,一心想着明天雨点打在雨衣上的事。
……
我走在街上,甩着两只透明的绿袖子,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它们在我的头顶和肩膀上起劲地跳跃:滴答,( )……
【1】选择恰当的拟声词,填在文中括号里。
沙啦啦 嗒嗒嗒 滴答滴答 窸窸窣窣
【2】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画“ ”的句子将雨打在玻璃窗上的情景描写得生动有趣,也从侧面写出了“我”内心的愉悦。
B.选文画“ ”的句子表面上是写雨点儿逗引“我”出去,实际上是写“我”对穿上新雨衣走在雨中的期盼。
C.选文画“﹏﹏﹏”的句子通过写“我”认为雨点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比珍珠玛瑙还好看,写出了“我”期盼穿上雨衣出门急切心情。
D.选文第1自然段的最后两句写了“我”担心今天雨都下完了明天没有雨可下,第2自然段中画“﹏﹏﹏”的句子写了“我”认为雨点儿要是淋在雨衣上一定十分美丽,这两处心理描写都表现了“我”渴望下雨后穿上新雨衣。
【3】雨点儿是真的“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吗?想一想,写出你的理由,并分析“我”为什么这样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改写下面的句子。
(1)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将疑问句改成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1.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她的满头银丝上。(缩句)
2.我面对老人演奏。(扩句)
3.空气对我们来说也是宝贵的,所以一切生命都需要它。(修改病句)
4.当时我忘记了完全白看书的尴尬。(修改病句)
5.父亲对我说,打我不是为别的事,就为我白看人家的书。(改为转述句)
17、不改变句子意思,把句子换一种说法。
1、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
2、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
18、“被”字句改为“把”字句。“把”字句改为“被”字句。
1.我把《水浒传》囫囵吞枣地看了一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村长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纱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课文是借对家乡小菜的( ),对炒小螺蛳情有独钟,表达深深的( )之情。(填空)
(2)课文运用的怎么不是插叙的方法呢?(改成陈述句)
(3)春天( )可以观赏祖国美丽的湖光山色,( )可以到家乡去扫墓祭祖。(填关联词)
(4)( )是家里做的,还是到餐馆吃的,( )未能吃出当年的味道。(填关联词)
(5)我对小螺蛳情有独钟。(改感叹句)
(6)小小的螺蛳令人魂牵梦萦。(仿写句子)
真是令 啊!
(7)烈火烧着邱少云的棉衣。
改成“把”字句:
改成“被”字句:
(8)下课了,同学们在操场上踢足球和羽毛球。(改病句)
(9)广场上人很多。(改成夸张句)
(10)老师对班长说:“请你把本子发下去。”(改成转述句)
(11)我们应该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改成反问句)
(12)蟋蟀的住宅难道不是伟大的工程吗?(改成陈述句 )
20、改为比喻句
(1)嘎羧要走的消息传遍全寨。
(2)会场上乱成了一团。
21、习作与表达
童年是纯真、美好的。身处童年的你们,一定有许多“关爱你的长辈、老师、陪伴你的同学和各种动物朋友等”你可以借这次习作感谢其中的一位。请以“_________,(谁)我好想感谢你(您)”为题,写一篇习作。
要求:
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完成习作。
2.叙事具体、生动,表达出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