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还______( ) 处______( )
还______( ) 处______( )
2、拼音小关卡。
参观完jì niàn bēi( ),我们为那些抗击rì kòu( )、yù xuè( )奋战而牺牲的烈士们的故事感动得kū qì( )
3、根据拼音,结合语境写字词。
参观了摄影péng______里的dǒu péng______、蓑衣、石磨,他不再jǔ sàng______。来到jù lí______cǎo píng______500米的玉湖,只见wǎ lán______的天空,翠绿的柳树倒映在湖里。他急忙上船,拿竹篙往船舷上一抹,微波连同píng zǎo______游鱼yàng______开去……
4、认字标音。
渣滓( ) 乾坤( )
崩溃( ) 参禅( )
5、深蓝的天空中__________,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__________,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
6、阅读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资料: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中,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1】《七律·长征》中,地名在诗中的正确排序是( )。
A.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
B.金沙江、乌蒙、五岭、大渡河、岷山
C.五岭、金沙江、岷山、乌蒙、大渡河
D.五岭、岷山、金沙江、大渡河、乌蒙
【2】对“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句,理解最准确的是( )。
A.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不但山势高大,而且道路弯曲,是摆在红军战士面前的困难。
B.通过想象和夸张,把群山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凸显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的高大形象。
C.走过逶迤的五岭,跨过大海的波涛,走过满是泥丸的乌蒙山,战士们走过的路很长。
D.从五岭到乌蒙,一路上跋山涉水,在细浪与泥丸中前行,战士们走过的路非常艰难。
【3】说一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资料,把再读这首诗的感受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课外阅读。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这首诗是按( )顺序叙述的,从哪里能看出来?用“____”画出诗中相关的句子。
【2】诗中,诗人把乡愁比喻成“邮票”,是因为“邮票”传递着(___________)之爱;把乡愁比作成“船票”,是因为“船票”代表着(___________)之情。
【3】朗诵这首诗歌时,应该( )
A.急速、悲壮 B.欢快、幸福 C.缓慢、忧伤
8、阅读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__。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______________。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云崖:__________________三军: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
【4】“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红军怎样的气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外阅读。
鲁迅在我们的印象中,通常是这样的:须发直立、横眉怒目、呆板、严肃、无趣。可现当代作家夏衍说:“鲁迅幽默得要命。”当代画家陈丹青也说:“鲁迅先生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早在三味书屋读书时,鲁迅的成绩特别好,常得到老师的表扬。有一回老师出对子,上联是:“独角兽”。邻桌同学想得到表扬,偷问鲁迅怎么对。鲁迅说:“四眼狗。”不料此同学竟真以此作答,戴眼镜的老师大怒,抬手就打了他一巴掌。鲁迅以书遮脸,憋不住笑出声来。
鲁迅写信也十分有趣。一般情况下,收信人是教师,他在信的结尾就写“并请教安”;收信人是学生,他就用“即颂学安”。1925年,鲁迅给许广平写了一封信,就北京女师大学生反对校长杨荫榆封建家长式的管理跟许广平讨论,信尾用的是“顺颂嚷祉”,祝福她在吵嚷中得到幸福快乐。1935年,作家叶紫给鲁迅写信,信中说“我已经饿了”,“借我十元或十五元钱”。鲁迅回了一封信,给了他一些钱,信尾问候语是:“即颂饿安!”
鲁迅不但跟熟人逗乐,还时常跟陌生人开玩笑。在上海做自由撰稿人时,鲁迅喜欢开着窗子伏案写作,那时,经常有人溜到楼下墙角小便。鲁迅就用橡皮筋和纸团做成弹弓,朝着人家屁股“嗖”的就是一下。人家摸着屁股,龇牙咧嘴四处张望,鲁迅却躲在屋内偷笑不已。
还有一次,鲁迅在上海街头溜达,身后总跟着一个小特务盯梢。走着走着,鲁迅突然转身,故意把特务当成乞丐,掏出一块银圆递过去说:“拿去买饭吧。”特务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尴尬至极。鲁迅则哈哈大笑,昂首而去。
【1】选文围绕鲁迅的(______)这一特点,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件事。
【2】读画线的句子,我看到了一个的______、______鲁迅。
【3】“鲁迅先生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百年来”说明时间跨度之长,“第一”突出表现了鲁迅的好玩。
B.“百年来”说明这前后百年来没有幽默的人,“第一”写出了鲁迅的好玩排名靠前。
C.“百年来”和“第一”这两个词语写出了鲁迅的幽默好玩,更好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
D.鲁迅先生去世时,孙伏园写了一副挽联,巧妙地嵌入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名称。
【4】下列选项中与原联相符的一项是( )
上联:踏 ,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 ;
下联:痛 ,叹而已,十月噩梦,万众 。
A.毁灭 彷徨 莽原 呐喊 B.莽原 呐喊 毁灭 彷徨
C.莽原 彷徨 毁灭 呐喊 D.毁灭 呐喊 莽原 彷徨
【5】通过本学期的学习,相信你对鲁迅有了很多了解,请你写一句鲁迅的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首钢滑雪大跳台主体结构为钢构架,用钢约4100吨,均采用首钢自产钢材,其中裁判塔结构上首次应用了首钢自主研发的耐火耐候钢及成套技术,所用钢板及配套焊材、螺栓具有较强的耐火性能、耐候性能及抗腐蚀性能。
材料二:60个采用5G+8K技术的相机星180度吊装在五棵松体育中心竞赛馆内环形屏下方,对比赛进行全面拍摄。观赛人员只需扫描二维码,下载相关APP便可体验180度自由视角观赛,实时观看比赛的精彩瞬间。这项技术突破了传统固定视角和被动式观赛,实现用户自主交互式观赛体验。
材料三:由北京天坛医院牵头的“冬奥会智慧医疗保障关健技术”项目,针对冬奥北京市区、延庆、张家口赛区一体化医疗保障需求,研究区域内医疗资源共享技术以及研究覆盖3个赛区的智能医疗机器人、机械手等智能医方器械的远程手术操作系统等,为创新应急医学保障新模式提供了可能。
【1】小明准备采用上面三则材料制作一张介绍北京冬奥会的手抄报,请你帮他定个题目,你建议把题目定为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内容,小明把手抄报内容分为三个版块,第一版块他定为“冬奥场馆”,你认为剩下两个版块应该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小明根据材料制作了手抄报,其中内容与三则材料不符的一项是( )
A.北京冬奥会突破传统固定视角和被动式观赛,实现用户自主交互式观赛体验。
B.首钢滑雪大跳台主体结构为钢构架,均采用首钢自产钢材。
C.60个采用5G+8K技术的相机呈180度吊装在五棵松体育中心竞赛馆内环形屏上方,对比赛进行全面拍摄。
D.冬奥会智慧医疗保障关键技术”项目研究,为创新应急医学保障新模式提供了可能。
【4】小明又查到下面的材料,想补充进手抄报中,你认为可以吗?说说你的理由。
材料四: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考虑到天气变化,每个房间都准备了西床被褥、电暖气和马桶垫。为方便外国运动员,工作人员在国产洗衣机、烘干机上粘贴了英文标签。为照顾有花粉过敏和其他既往过数史的运动员,管理中心还在房间里安装了空气净化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上行车十分活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1】本段可分为两层,在文中已用“‖”画了出来,请用简短的文字概括每一层的主要内容。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
【2】画“ ”句子中的“群马疾驰”“飞过来”等词语让我感受到了草原人民的______。
【3】下列对朗读这段话时的语速和语气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描写草原辽阔和静寂的语句时,要舒缓,要轻柔
B.读描写草原热闹的语句时,节奏要快,要体现出兴奋,激动
C.朗读描写草原静寂的语句时,只要声音小,就能突出草原的静寂
D.朗读“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时要急促,体现出热闹
12、阅读
星
我的童年是在一个偏僻的山村度过的。星光灿烂的山村夏夜真迷人,我们常常来到村头河边的草地上数星星。你看哟,满天星星都一眨眼一眨眼地瞅着大伙笑,我们满心欢喜夜夜陪伴自己的星星。
一个夏夜,我和小伙伴又在河沿上数星星玩。那时,正是麦苗拔节的时候,由于天旱,晒了一天的麦苗耷拉着脑袋。当时刚解放,我们各家都分得了土地,我们是多么盼望自家的庄稼长得壮啊!于是,我这个“孩子头”就请伙伴们在河堤上扒了一个口子,把河水引进了我家的麦田。
可是,就在我埋头垒引水道的时候,随着“腾腾腾”的脚步声,我屁股上重重地挨了一巴掌,我回头一看,是母亲。我有点委屈地说:“妈,我是在给咱家的麦苗灌水哩!”母亲生气地说:“快把口子给我堵上!”
望着我家田里的麦苗吸着水,好像在伸腰,我央求说:“妈,再灌一会儿吧!…不行。”母亲说,“咱家的地在上游,河里的水不足,得让下游的人先浇!”老人的话就是命令,我们只好一声不响地把口子堵上,母亲这才笑眯眯地走了。
一会儿,母亲提来一壶甜菜熬成的糖水,赏给我们每人一碗。山村的孩子,喝上一碗甜水就是最高的奖赏了。在我们喝甜水的时候,母亲轻言慢语地说:“遇事儿,不能先想着自己,你们这群孩子整夜整夜仰着脖子数星星,就不看人家星星你照着我,我照着他,大家都亮晶晶,多美啊!人哪,也该这样。要是心眼里没有别人,难免会变成长尾巴的星星从天上掉下来!呶,你们看,那甜水里可藏着星星哩!”于是,我们好奇地看看碗里的水,真的!每人碗里的水面上都闪烁着几颗星星。
母亲是我人生的第一位教师。我母亲是一位没进过学校门的农村妇女,她在穷山沟里生活了一辈子,直到离开人世,也没有见过火车是啥模样。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不懂“天文地理”的母亲,却在星星身上发现了哲理,并用来点亮了我幼小的心灵。
【1】母亲是我人生的第一位教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从星星身上发现了什么道理,从文中找出句子,用“~~~~”画出来。
【3】母亲为什么要赏我们喝甜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把短文分成三段,并写出的段意。
【5】你觉得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①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冰坨,狂风狼似的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②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伤员骑。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他们面临的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一天要走100多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③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将军愣了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儿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些迷离。
④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那么镇定,那么自然,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落满了雪,一时无法辨认面目……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他的御寒衣服呢?为什么没有发给他?
⑤将军的脸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老子要……”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⑥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剧烈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⑦终于,有人对将军小声说:“他就是军需处长……”将军发火的表情突然凝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眼睑上,融化成为闪烁的明珠……他深深地呼出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至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⑧雪更大了,风更狂了,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碑……
⑨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在弥天的雪雾之中大步向前走去。他耳边回响着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好像云中山在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1】给文章拟一个题目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①段的环境描写在文章内容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手法写出了老军需处长冻僵死在枯树下的情景,读后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刻画将军这一人物形象对表现老军需处长有何作用?体现了老军需处长什么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文章内容,你如果当时在场,你会对老军需处长说点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
半瓶阳光(节选)
①这是春天一个明媚的早晨,树叶上的露珠眨着眼珠,正探头打量这个新鲜的世界。
②屋前的空地上,小女儿站立着,像一棵小树。黑色的眼瞳眨巴着,她伸出手,不时往空中轻轻一拈。阳光镀亮了她仰起的双颊,仿佛有两朵小红云飘到她脸上了。
③“孩子,你在做什么?”我走过去。她向我一摆手,说:“别过来,我在捉阳光哩。”“捉阳光?”我十分好奇,“阳光捉得住吗?”“能!”她手指不远的地方,那里放一个小玻璃瓶,在阳光下闪射柔和的光芒。
④“我捉了半瓶子阳光了!”说话时,女儿的眼神很亮。我走近一看,早晨的阳光刚好照亮半个瓶子,这就是女儿所捉的半瓶子阳光了。
⑤我走到她身边,问:“你怎么知道你抓住了阳光?”
⑥“知道。风走过来,树叶有声音;阳光走过来,水里有亮亮的波纹。”
⑦我往远处望,前边的一条小河真的泛起明亮的阳光。“抓到阳光时,手会暖暖的。”女儿边说边把手上的阳光轻轻放进小瓶子里。
⑧我伸出手,手心果然有一点儿暖意。难道我也抓住了阳光了?我童心大发,兴奋地叫嚷起来:“我也捉住阳光啦——”
⑨女儿慌忙止住我,说:“小声点!你这一吵,会把阳光吓跑的。”
⑩我回到屋内埋头工作,突然发现一束阳光正悄悄地向我靠拢。挺直腰,我看见女儿正拿一面小镜子往屋内反射太阳。看见我从书堆中仰头,就冲我摆手,说:“爸爸快看,阳光走到我们屋里来了。”
⑪她的手一颤动,镜子里反射过来的阳光就满屋子游动了。有几缕顽皮的光线跳上我的书桌,倏(shū)地钻进我敞开的心里来了,于是我的心也暖了,感觉体内也有一条河流在流动,波光潋滟的。
⑫天暗了,我拉亮了屋内的灯,觉得这满屋子的灯光也是阳光了。坐在电脑前,我写下了华兹华斯《彩虹》里的一句诗:儿童是成人的父亲。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短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第1自然段是环境描写,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儿童是成人的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儿童在有些方面知识也很丰富,成年人要向他们学习。
C.文中加点的两个“暖”字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3】女儿认为自己捉住阳光的依据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细读文中画“______”的句子,说一说这里的“河流”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感觉它在流动,波光潋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句子训练营。
(1)树汁流经树干,就像血液流经我们的血管一样。(用句子中的修辞手法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印第安人喜爱雨后清风的气息,喜爱它拂过水面的声音,喜爱风中飘来的松脂的幽香。(用“喜爱”写一个排比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将句子变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将下面句子改写为转述句。
渔夫搔搔后脑勺说:“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______________
17、下面两句话,哪句表达更好?为什么?
A.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器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B.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器声、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要取得好成绩,能不下功夫吗?(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赵虎说:“我要给灾区人民捐款100元。”(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把下列陈述句改写成反问句。
(1)狼牙山五壮士身上那种英勇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秋天的田野就像金色的海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这些哲理,人类怎么可能完全领悟?(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表达。
成长是奇妙的旅程。软弱的人可以变得坚强,自大的人能够学会谦虚,自私的人也懂得了感恩……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是否也发生过一些事情,让你认识到另一个自己?请以《原来,我也很____》为题习作。记得先补充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