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拼音,写词语。
zhēn zhì kuí wú juàn liàn mò shēng jí xiá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课文回眸室。
(1)《有的人》一文作者是 省 市的 ,是诗人 的高徒,别人们称为 。
(2)《有的人》运用了 的写作方法,歌颂了鲁迅的 情感。
3、按要求给句子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表示选择:____________你去香山,____________我去香山?
2.表示条件:____________你去香山,我____________去香山。
3.表示因果:____________你去香山,____________我去香山。
4.表示假设:____________你去香山,我____________去香山。
4、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逶迤—_______ 开颜—_______ 坚持—_______ 沉着—_______ 崎岖—_______
全神贯注—_______ 斩钉截铁—_______ 完毕—_______ 肃静—_______
5、比一比,再组词。
骑( ) 摔( ) 垮( ) 烧( )
倚( ) 率( ) 胯( ) 挠( )
6、阅读与理解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 ?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根据原文补全诗文。
【2】这首词的题目是_______________;“清平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词意,解释下列词语。
相媚好:_______________。 亡赖:____________。
【4】词的上片和下片各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浪淘沙(其一)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浪淘沙》(其一)的作者是唐朝的_____(人名),诗中“簸”的意思是______。
【2】这首诗抒发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理想
穆旦
一
没有理想的人像是草木,
在春天生发,到秋日枯黄,
对于生活它做不出总结,
面对绝望它提不出希望。
没有理想的人像是流水,
为什么听不见它的歌唱?
原来它已为现实的泥沙
逐渐淤塞,变成污浊的池塘。
没有理想的人像是空屋
而无主人,它紧紧闭着门窗,
生活的四壁堆积着灰尘,
外面在叩门,里面寂无音响。
那么打开吧,生命在呼喊:
让一个精灵从邪恶的远方
侵入他的心,把他折磨够,
因为他在地面看见了天堂。
二
理想是个迷宫,按照它的逻辑
你越走越达不到目的地。
呵,理想,多么美好的感情,
但等它流到现实的冰窟中,
你看到的就是北方的荒原,
使你丰富的心倾家荡产。
“我是一个最合理的设想,
我立足在坚实的土壤上,”
但现实是一片阴险的流沙,
只有泥污的脚才能通过它。
“我给人指出崇高的道路,
我的明光能照澈你的迷雾,”
别管有多少人为她献身,
我们的智慧终于来自疑问。
毫无疑问吗?那就跟着她走,
像追鬼火不知扑到哪一头。
【1】从诗中找出一句能反映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句子,用“______”标出。
【2】“我的明光能照澈你的迷雾”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想是一个很抽象的名词,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的?以第2节为例找出这些意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理解
月光曲(节选)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姝,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夸张的写法,美丽的月光照着她的眼睛,让她真的看到了大海。
B.从侧面衬托出了贝多芬创作的成功。
C.盲姑娘虽然看不见,但她懂音乐,理解感受到了贝多芬弹奏的内容。
【3】下面诗句哪一项与节选的课文的意境最吻合?( )
A.月落乌啼霜满天。
B.海上明月共潮生。
C.烟笼寒水月笼沙。
D.唯见江心秋月白。
10、桥(节选)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 )少废话( )快走( )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1】在括号内加上标点符号。
【2】前文写木桥的“发抖”“呻吟”为下文写木桥倒塌____________。
【3】小说以“桥”为题,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更象征了老汉的______,老汉的生命是一百多个群众通向______的桥。
【4】“老汉似乎要喊什么”,想象一下,老汉想要喊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练习。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1】这两节诗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诗人____________为纪念鲁迅逝世_________周年写的,诗的副标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朽”所加引号的作用是( )
A.表示引用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着重强调
D.表示反语
12、课内短文阅读。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1】片断中第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
A.承上启下
B.首尾呼应
【2】文中加点的“一次又一次”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片断中对五壮士的描写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请在文中用“﹏﹏﹏”画出“面”的描写,用“ ”画出“点”的描写。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好处:
13、课外阅读。
“一次性木筷”应取缔
据报道,我国每年“吃”掉的一次性木筷,折合木材达166万立方米,相当于每秒钟就会有一棵参天大树轰然倒下。我国目前有300多家一次性木筷生产工厂,每年仅销往日本的木筷就多达200亿双。如此“经济开发”,正在吞噬我们的古老森林,正在摧毁我们的绿色家园。
有关专家说,近一个世纪以来,长江中下游的原始森林锐减了85%。有些部门为发展地方经济,盲目乱砍滥伐。造成森林被毁,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是1998年长江洪水肆虐的原因之一。为此,专家们曾向有关部门发出呼吁,然而收效甚微,有些地方仍然我行我素。
古人云:“非负国乎,非负民乎。”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为子孙后代谋福,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不应只图眼前小利,而毁掉我们的青山绿水,为后人造孽。现代人应比古人更聪明、更睿智,更加懂得保护植被、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爱护森林,人人有责。
为此,取缔一次性木筷如何?
【1】文中画线句中“经济开发”为什么要加双引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2自然段使用专家的话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解释“非负国乎,非负民乎”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理解。
神奇的蒙古包
如果说草原是绿色的大海,蒙古包则是大海中的点点白帆。蒙古包作为草原上特有的建筑,既美观又实用,而且结构简单,便于拆运。
在游牧生活中,蒙古包具有结构简单,便于拆迁组装,就地取材,自产自用等特点,充分反映了游牧民族的聪明才智。在一碧万里的草原上,点缀着星罗棋布的蒙古包,犹如点点白帆,构成一幅生动和谐的自然风景画。
蒙古包其形呈天幕式,圆形尖顶,外用一层或二层羊毛毡围裹,里面用“哈那”和“乌尼杆”支撑。“哈那”是数十根同样粗细的,抛光后的木棍,用牛皮绳连接,可以伸缩的网状支架。“乌尼杆”是用木棍支撑的伞状包顶支架。蒙古包顶端还有“陶脑”即天窗,既可通风换气又可采光。整个蒙古包用数根毛绳加固,以防大风侵袭。
蒙古包的大小由“哈那”的个数决定,一般6—8个哈那组成。包门朝南,包内坐北朝南的正中间是长者或贵宾的位置,西北角是供奉佛像的地方。正中偏南置放炉灶。包内摆有小巧玲珑的家具,包壁精美的挂毯,环境十分宜人。
蒙古包伴随世世代代的牧民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岁月,造型日臻完善,包内的陈设和建包的材料也逐渐向现代化发展,电灯、电视、收录机、无线电话已成为蒙古包里的组成部分。在建筑构造形态上,仍然保留着原始的独特风韵。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就地取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星罗棋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蒙古包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哈那”指__________________,“乌尼杆”指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词在文中都加了引号,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围绕蒙古包介绍了它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方面内容,让我们不禁想到了老舍的《草原》,你印象最深的写草原景色 ________________,这种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写法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典典说:“爸爸,今晚有‘超级月亮’,晚上我想和您一起赏月。”(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去。(缩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奔驰的列车是祖国奋勇前进的象征。(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少先队员要用雷锋精神鞭策自己。(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每一个人需要的是这种精神。(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句子万花筒。
(1)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集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
(2)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
(3)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
18、按提示,完成句子练习。
(1)到了正午,天安门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仿写一个场面描写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仿写一个人物入迷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写出句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改换句式
一阵风吹灭了蜡烛。
①“把”字句:________
②“被”字句:________
20、人生的问题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小学六年,我们成长为一个阳光少年,相信大家有了许多熟悉的朋友,如令人尊敬的老师、亲密无间的同学……分别在即,请选取一个你印象最深或对你影响最大的人,自命题目写作文,注意结合我们学过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把人物的性格特点写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