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郑州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四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看拼音,写词语。

    zhēn  zhì kuí  wú juàn  liàn  mò  shēng jí  xiá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2、课文回眸室。

    (1)《有的人》一文作者是 市的 ,是诗人   的高徒,别人们称为   。

    (2)《有的人》运用了   的写作方法,歌颂了鲁迅的   情感。

     

  • 3、按要求给句子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表示选择:____________你去香山,____________我去香山?

    2.表示条件:____________你去香山,我____________去香山。

    3.表示因果:____________你去香山,____________我去香山。

    4.表示假设:____________你去香山,我____________去香山。

     

  • 4、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逶迤—_______ 开颜—_______ 坚持—_______ 沉着—_______ 崎岖—_______

    全神贯注—_______ 斩钉截铁—_______ 完毕—_______ 肃静—_______

  • 5、比一比,再组词。

    ( )       ( )       ( )       ( )

    ( )       ( )       ( )       ( )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阅读与理解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根据原文补全诗文。

    2这首词的题目是_______________清平乐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词意,解释下列词语。

    相媚好:_______________ 亡赖:____________

    4词的上片和下片各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浪淘沙(其一)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浪淘沙》(其一)的作者是唐朝的_____(人名),诗中“簸”的意思是______

    【2】这首诗抒发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

  • 8、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理想

    穆旦

                          

    没有理想的人像是草木,

    在春天生发,到秋日枯黄,

    对于生活它做不出总结,

    面对绝望它提不出希望。

    没有理想的人像是流水,

    为什么听不见它的歌唱?

    原来它已为现实的泥沙

    逐渐淤塞,变成污浊的池塘。

    没有理想的人像是空屋

    而无主人,它紧紧闭着门窗,

    生活的四壁堆积着灰尘,

    外面在叩门,里面寂无音响。

    那么打开吧,生命在呼喊:

    让一个精灵从邪恶的远方

    侵入他的心,把他折磨够,

    因为他在地面看见了天堂。

                             

    理想是个迷宫,按照它的逻辑

    你越走越达不到目的地。

    呵,理想,多么美好的感情,

    但等它流到现实的冰窟中,

    你看到的就是北方的荒原,

    使你丰富的心倾家荡产。

    “我是一个最合理的设想,

    我立足在坚实的土壤上,”

    但现实是一片阴险的流沙,

    只有泥污的脚才能通过它。

    “我给人指出崇高的道路,

    我的明光能照澈你的迷雾,”

    别管有多少人为她献身,

    我们的智慧终于来自疑问。

    毫无疑问吗?那就跟着她走,

    像追鬼火不知扑到哪一头。

    【1】从诗中找出一句能反映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句子,用“______”标出。

    【2】“我的明光能照澈你的迷雾”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想是一个很抽象的名词,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的?以第2节为例找出这些意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理解

    月光曲(节选)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姝,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夸张的写法,美丽的月光照着她的眼睛,让她真的看到了大海。

    B.从侧面衬托出了贝多芬创作的成功。

    C.盲姑娘虽然看不见,但她懂音乐,理解感受到了贝多芬弹奏的内容。

    【3】下面诗句哪一项与节选的课文的意境最吻合?(          

    A.月落乌啼霜满天。

    B.海上明月共潮生。

    C.烟笼寒水月笼沙。

    D.唯见江心秋月白。

  • 10、(节选)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   )少废话(     )快走(   )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1】在括号内加上标点符号。

    【2】前文写木桥的“发抖”“呻吟”为下文写木桥倒塌____________

    【3】小说以“桥”为题,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更象征了老汉的______,老汉的生命是一百多个群众通向______的桥。

    【4】“老汉似乎要喊什么”,想象一下,老汉想要喊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课内阅读练习。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1】这两节诗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诗人____________为纪念鲁迅逝世_________周年写的,诗的副标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朽”所加引号的作用是(       

    A.表示引用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着重强调

    D.表示反语

  • 12、课内短文阅读。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1】片断中第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

    A.承上启下

    B.首尾呼应

    【2】文中加点的“一次又一次”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片断中对五壮士的描写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请在文中用“﹏﹏﹏”画出“面”的描写,用“ ”画出“点”的描写。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好处:

  • 13、课外阅读。

    “一次性木筷”应取缔

    据报道,我国每年“吃”掉的一次性木筷,折合木材达166万立方米,相当于每秒钟就会有一棵参天大树轰然倒下。我国目前有300多家一次性木筷生产工厂,每年仅销往日本的木筷就多达200亿双。如此“经济开发”,正在吞噬我们的古老森林,正在摧毁我们的绿色家园。

    有关专家说,近一个世纪以来,长江中下游的原始森林锐减了85%。有些部门为发展地方经济,盲目乱砍滥伐。造成森林被毁,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是1998年长江洪水肆虐的原因之一。为此,专家们曾向有关部门发出呼吁,然而收效甚微,有些地方仍然我行我素。

    古人云:“非负国乎,非负民乎。”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为子孙后代谋福,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不应只图眼前小利,而毁掉我们的青山绿水,为后人造孽。现代人应比古人更聪明、更睿智,更加懂得保护植被、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爱护森林,人人有责。

    为此,取缔一次性木筷如何?

    1文中画线句中“经济开发”为什么要加双引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2自然段使用专家的话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解释“非负国乎,非负民乎”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阅读理解。

    神奇的蒙古包

    如果说草原是绿色的大海,蒙古包则是大海中的点点白帆。蒙古包作为草原上特有的建筑,既美观又实用,而且结构简单,便于拆运。

    在游牧生活中,蒙古包具有结构简单,便于拆迁组装,就地取材,自产自用等特点,充分反映了游牧民族的聪明才智。在一碧万里的草原上,点缀着星罗棋布的蒙古包,犹如点点白帆,构成一幅生动和谐的自然风景画。

    蒙古包其形呈天幕式,圆形尖顶,外用一层或二层羊毛毡围裹,里面用“哈那”和“乌尼杆”支撑。“哈那”是数十根同样粗细的,抛光后的木棍,用牛皮绳连接,可以伸缩的网状支架。“乌尼杆”是用木棍支撑的伞状包顶支架。蒙古包顶端还有“陶脑”即天窗,既可通风换气又可采光。整个蒙古包用数根毛绳加固,以防大风侵袭。

    蒙古包的大小由“哈那”的个数决定,一般6—8个哈那组成。包门朝南,包内坐北朝南的正中间是长者或贵宾的位置,西北角是供奉佛像的地方。正中偏南置放炉灶。包内摆有小巧玲珑的家具,包壁精美的挂毯,环境十分宜人。

    蒙古包伴随世世代代的牧民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岁月,造型日臻完善,包内的陈设和建包的材料也逐渐向现代化发展,电灯、电视、收录机、无线电话已成为蒙古包里的组成部分。在建筑构造形态上,仍然保留着原始的独特风韵。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就地取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星罗棋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蒙古包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哈那”指__________________,“乌尼杆”指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词在文中都加了引号,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围绕蒙古包介绍了它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方面内容,让我们不禁想到了老舍的《草原》,你印象最深的写草原景色 ________________,这种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写法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典典说:“爸爸,今晚有‘超级月亮’,晚上我想和您一起赏月。”(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按要求句子。

    1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去。(缩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奔的列是祖国奋勇前的象征。(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少先队员要用雷精神鞭策自己。(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每一人需要的是这种精神。(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句子万花筒。

    (1)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集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

    (2)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

    (3)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

  • 18、按提示,完成句子练习。

    (1)到了正午,天安门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仿写一个场面描写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仿写一个人物入迷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写出句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按要求改换句式

    一阵风吹灭了蜡烛。

    ①“把”字句:________

    ②“被”字句:________

  • 20、人生的问题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习作。

    小学六年,我们成长为一个阳光少年,相信大家有了许多熟悉的朋友,如令人尊敬的老师、亲密无间的同学……分别在即,请选取一个你印象最深或对你影响最大的人,自命题目写作文,注意结合我们学过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把人物的性格特点写清楚。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