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成语补充完整之后根据提示填空。
不解( )( );( )无天日;( )( ) 如生;
巧夺( )( );( )笔( )花; ( )( )共赏
余音( )( );别( )一格;( )炙人口;
( )具( )心;引( )( )胜;笔走( )( )
《蒙娜丽莎》是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作品,我们可以用 ( )来赞美。我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张旭的狂草书法我们可以用( )来形容;当看到一篇好的文章时,我们可以说( );当看到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时我们可以说( )
2、学以致用。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__________,不用__________ 的中国画那样,到处__________,轻轻___________。
2.青鸟不传云外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望湖楼下水如天。
3、根据教材原文填空。
跟随课本,我们可以共品如画好诗,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苏轼在游览西湖时,在船上欣赏到“_______________,白雨跳珠乱入船”的奇丽景色;春色是无处不在的,朱熹在赏春时,描绘了“胜日寻芳泗水滨,_______________”的春景。在阅读古诗时,对有画面感的诗句,可以通过想象来体会。比如:读《浪淘沙》(其一)中的“九曲黄河万里沙,_______________”,我们仿佛看到了弯弯曲曲的黄河央带着泥沙,从遥远的天边奔腾而来;读《江南春》“_______________,水村山郭酒旗风”时,我们的脑海中浮现出莺啼阵阵、绿树红花、村庄依山傍水、酒旗迎风招展的景象;读《书湖阴先生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想象到了湖阴先生宅院内青苔不生、花木成行的景致。
4、根据课本内容填空。
(1)“锺子期死,伯牙_______________,终身_______________,以为_______________。”此句出自课文《伯牙鼓琴》,人们也因此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称为“_______________”。
(2)古代诗人用丰富的联想,写出了很多千古流传的诗句,有巧用典故的“_______________,两山排闼送青来”;有雄奇天际的“如今直上银河去,_______________”;有怀古写今的“南朝四百八十寺,_______________”;有风云突变的“_______________,望湖楼下水如天”。
(3)爱国之情是涌动在中华儿女血液中最真挚的感情。爱国名将邓世昌痛击日寇,他“捐躯赴国难,_______________”的爱国精神令人动容;文学家鲁迅曾呼吁大众“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也要记得陆游的“位卑_______________”,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祖国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5、填空
(1)《草原》一文的作者是___,课文按____的叙述顺序为我们描绘了三个画面____
(2)课文第一段中,作者在写景中融入了感受,这种描写方法叫做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
(3)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比喻、拟人),把景象写得具体可感,这样写得好处是_______
6、读一读,选一选。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1】下列与本曲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
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B.乱花渐彼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C.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D.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在这首小令中,以动感打破画面沉寂的句子是( )。
A.孤村落日残霞 B.轻烟老树寒鸦
C.一点飞鸿影下 D.白草红叶黄花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文后问题。
浪淘沙(其一)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诗的后两句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黄河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前两句状写黄河的雄浑气魄,突出了九曲黄河的________________特点。
【4】对诗歌后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后两句由前面的“实境”幻化成“仙境”,把读者带入奇异的神话世界。
B.“如今直上”有沿着黄河道逆流而上之意,体现出诗人不是艰险的豪迈气概。
C.诗人想象去拜访勤劳善良的牛郎织女一家,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诗中抒发了作者郁闷彷徨、孤独失望的思想感情。
8、阅读诗句,回答问题。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根据对诗句的理解,写出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梅兰芳的故事
1937年8月13日 日军进攻上海,淞沪战事爆发。日寇占领上海不久,得知蜚声世界的京剧第一名旦梅兰芳住在上海,就派人请梅兰芳到电台讲话,让其表示愿为日本的“皇道乐土”服务。梅兰芳洞察到日本人的阴谋伎俩之后,便决定尽快离沪赴港,摆脱日寇纠缠。于是他一边给日本人带口信说,最近要外出演戏,一边携家率团星夜乘船赴港。
1941年12月下旬,日军侵占香港,梅兰芳苦不堪言,担心日本人会来找他演戏,怎么办?他与妻子商量后,决心采取一项大胆举措:留蓄胡子,罢歌罢舞,不为日本人和汉奸卖国贼演出。他对友人说:“别瞧我这一撮胡子将来可有用处。日本人要是蛮不讲理,硬要我出来唱戏,那么,坐牢、杀头,也只好由它了。”
1942年1月,香港的日本驻军司令酒井看到梅兰芳留蓄胡子,惊诧地说:“梅先生,你怎么留起胡子来了?像你这样的大艺术家,怎能退出舞台艺术?”梅兰芳回答说:“我是个唱旦角的,如今年岁大了,扮相也不好看,嗓子也不行了,已经不能再演戏了,这几年我都是在家赋闲习画,颐养天年啊!”酒井一听,十分不悦,气呼呼地走了。过了几天,酒井派人找梅兰芳,一定要他登台演出几场,以表现日本统治香港以后的繁荣。正巧,此时梅兰芳患了严重牙病,半边脸都肿了,酒井 获悉后无可奈何,只好作罢。 第二日,梅兰芳感到事态十分严峻,香港也成了是非之地,不能久留。于是,他立即坐船返沪,回到阔别三年多的上海老家。
梅兰芳在抗战期间断然蓄须明志,不为民族敌人演出,表现了一代艺豪不屈不挠的刚强骨气。这一事件成为神州大地感人的佳话,在中华儿女中广为传颂。
(1)短文中的一些四字词语正好和这些句子的意思相符,请你找找看,并写在括号里。
①清静保养年老的岁月。 ( )
②毫无办法可想。 ( )
③在困难或恶势力前不屈服、不低头。 ( )
(2)梅兰芳先生被誉为“四大名旦”之首,读了这个小故事,你对梅兰芳多了哪些了解?说一说,写一写。
10、拓展阅读。
一只猫
有一只猫,总是喜欢在别人面前吹嘘自己,而对自己的过失却百般掩盖。
它捕捉老鼠时,一不小心让老鼠逃跑了。于是,它就说:“我是看它太瘦,才放它的,等它以后养肥了再说。”
它到河边捉鱼,被鲤鱼的尾巴劈脸打了一下,它装出笑脸说:“我本来不想捉它——捉它还不容易?我是要利用它的尾巴来洗脸。”
一次,它掉进泥坑里,全身沾满了污泥。看到伙伴们惊异的目光,它解释道:“身上跳蚤多,用这办法治它们,最灵验不过!”
后来,它掉进河里。伙伴们打算救它,它说:“你们以为我遇到危险了吧?不,这是在游泳……”话还没说完,就沉没了。“走吧!”伙伴们说,“现在,它大概在表演潜水了。”
【1】用“√”标出标下划线的字正确的读音。
捕(pǔ bǔ)捉 沉没(méi mò)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①百般掩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惊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阅读文中画“________”的部分,省略号表示( )。
A. 话被省略了
B. 话未说完
C. 说话断断续续
【4】文中的猫总是百般掩盖自己的过失,是因为( )。
A. 它总是把自己吹嘘得了不得
B. 它不让伙伴们看到自己的过失
C. 它的过失是它成功的体现
【5】猫总是百般掩盖自己的过失。它去抓老鼠,却让老鼠跑了,它说:“________。”它掉进泥坑,却说:“________!”
【6】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
粽子里的乡愁(节选)
①异乡客地,越是没有年节的气氛,越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②端阳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时刻。想到她灵活的双手,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子粽香了。
③母亲的粽子,种类很多,莲子红枣粽只包少许几个,是专为供佛的素粽。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可以供祖先,供过以后称谓“子孙粽”,吃了将会保佑后代儿孙绵延。包得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一家人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地准备一些,并美其名曰“富贵粽”。
④我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那是用旱稻草烧成灰,铺在白布上,拿开水一冲,滴下的热汤呈深褐色,内含大量的碱。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在灰汤中一段时间(大约一夜吧),提出来煮熟,就是浅咖啡色带碱味的灰汤粽。那股子特别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我一口气可以吃两个,因为灰汤粽不但不碍胃,反而有帮助消化之功。过节时若吃得过饱,母亲就用灰汤粽焙成灰,叫我用开水送服,胃就舒服了。完全是自然食物的自然治疗法。几十年来,一想起灰汤粽的香味,就神往童年与故乡的快乐时光。但在今天到哪里去找旱稻草烧出灰来冲灰汤呢?
⑤端午节那天,乞丐一早就来讨粽子,真是门庭若市。我帮着长工阿荣提着富贵粽,一个个地分,忙得不亦乐乎。乞丐常常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意思是多给点)。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里出来,连声说:“大家有福,大家有福。”
⑥乞丐离开后,我问母亲;“他们讨饭吃,有什么福呢?”母亲正色道:“不要这样讲,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谁又能保证下一世有福还是没福?福要靠自己修的。时时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最要紧。他们做乞丐的,并不都是好吃懒做的,有的是一时做错了事,败了家业。有的是上一代没积福,害了他们。你看那些孩子,跟着爹娘日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母亲的话,在我心头重重地敲了一下。
⑦如今,每年的端午节来临时,我根少吃粽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母亲细嫩的手艺和琐琐屑屑的事,都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
【1】端午节是我国农历的____________(填日期)。文中描写的作者家乡这个节日的习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为节日赋诗也是我国的文化传统,请在下面诗句后的括号里填上相应的节日名称。
①日暮汉宫传蜡烛____________ ②碧艾香蒲处处忙____________
【3】母亲的粽子种类很多,本文主要介绍了___________的制作方法,这种粽子有________的作用。
【4】“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地准备一些,并美其名曰‘富贵粽’。”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这句话中“美其名曰‘富贵粽’”的用意在于__________,从中可以体会到母亲是一个____________的人。
【5】简要说一说“母亲的话,在我心头重重地敲了一下”中“敲”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文第④自然段中的划线句子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黄河颂(歌词)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婉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形容极高的、巨大的波澜。(______)
(2)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______)
【2】“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运用了 修辞手法,其中“铁的臂膀”指的是 ( )
A. 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
B. 肩膀
C. 把黄河神话化了
【3】把诗句“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中的“望”字换成“看”字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啊!黄河!”出现了三次,这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人写《黄河颂》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
《种树老人》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种树老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一一种树。
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临死的时候,对远方来的侄子说:“我死了,就在沙丘上刨个坑,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侄子照他的话做了,做完就走了。
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从来舍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檩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老人对自己的树又有一种天生的灵性,仿佛那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哪怕有一点动静,老人都能快速地赶过去,用自己的手,自己的斧子,自己的大黄狗,把树保护起来。
十年过去了,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上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领着大黄狗转来转去,修枝剪叶,看调皮的松鼠,快乐的喜鹊,爱叫的乌鸦……直到,直到老人死去。
来年春天,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颗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
【1】这篇文章在表达上,最明显的写作方法是:______,并举一例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______”画出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
【3】“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我们要为种树老人颁奖,你会写什么颁奖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练习。
人生第一课
这是一家普通的幼儿园,刚刚入园的儿童被老师带进图书馆,接受他们的人生第一课。
“孩子们,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于是,老师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书,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孩子们,”老师讲完故事后说,“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中,这本书是一个作 家写的。你们长大了,也一样能写这样的书。” 老师停顿了一下,接着间:“哪一位小朋友也能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位小朋友立即站起来:“我有一个爸爸,还有一个妈妈,还有我……”幼稚的童声在空中回荡。然而,老师却用一张非常好的纸,很认真、很工整地把这个语无伦次的故事记录下来。
“下面,”老师说,“哪位小朋友来给这个故事配个插图呢?”又一位小朋友站了起来,画一个“爸爸”,画一个“妈妈”,再画一个“我”。当然画得很不像样子,但老师同样认真地把它接过来,附在那一页故事的后面,然后取出一张精美的封皮纸,把它们装钉在一起。封面上,写上作者的姓名和插图者的姓名,“出版”的年、月、日。
老师把这本“书”高高地举起来:“孩子们,瞧,这是你们写的第一本书。孩子们,写书并不难,你们还小,所以只能写这本小书;但是,等你们长大了,就能写大书,就能成为伟大的人物。”
人生第一课结束了,在不知不觉之中,孩子们受到了某种“灌输”。
【1】请写出画横线句子中引号的用法:___________
【2】比较下面的句子,请写出画线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①老师却用一张非常好的纸,很认真,很公正地把这个语无伦次的故事记录下来。
②老师却用一张非常好的纸,把这个语无伦次的故事记录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第⑦自然段,根据提示,请从第②至第⑥自然段中概括“人生第一课”是怎样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进行的。
提示:①
②
③
④
【4】请问在人生第一课里,孩子们到底学到了什么?请用原文回答,孩子们的哪些表现说明了这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文中的老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说说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灌输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那个渔民的儿子把埋在沙里的琥珀挖了出来。(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句子超市。(9分)
(1)读一读,用加点的字写话。
①承蒙您赏个明月来照明,但这样喝酒太冷清乏味了,何不把嫦娥请来?
②弟子从几百里外的地方前来拜师学道,纵然学不到长生不老的法术,要是能学到一点儿小法术,也可以有所安慰。
(2)把下面句子换个说法。
亲密的伙伴还在一块儿,离不离开家有什么关系?
(3)说出破折号的作用,并写一句。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意思的递进 c.表示语音的延长 d.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难得来一趟,自由自在地洗衣个澡,也不多玩一会儿——哎呀!我的衣裳哪儿去了?
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我也能用其中一个作用写话:
17、按要求做。(8分)
(1)我们班将近40人左右。(修改病句)
(2)小狐狸用它那粗糙的粉红色的舌头柔和地舔着他的手。(缩句)
(3)我们欣赏了一幅草原风景画册。(修改病句)
(4)树叶飘落在地上。(改为拟人句)
18、变换句式,意思不变。
1.有谁见过这样劳苦、这样简朴的总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难道你们根据错误的信息得出的错误答案,还应该得分不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句子广场。
(1)继父安安静静地去世了。(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仿写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敏的学习成绩进步很快。(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校的功课必须学好。(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①天空挂着圆月。(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这件事中,受到很大的教育。(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树在风中摇摆。(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索溪峪的美使我们流连忘返。(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雪花从天空中飘落下来。(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真情是妈妈的脸上的笑容,真情是老师鼓励的话语,真情是朋友伸出的援助之手,真情是冬日里的阳光,温暖着我们的心……请以“真情”为题,题目自拟,写一写你曾经深受真情感动的人和事,通过抓住环境、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等来刻画人物,要求:有中心,语言生动,内容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字数在4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