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我的病人显然已知道背后发生了什么事,穿好衣服站在我眼前说:“这不是技术问题,是针头退了火,隔一天吧,这药隔一天没关系。”
病人走了,我哭得更加凶猛,耳边只剩下“隔一天吧,隔一天吧……”难道真的只隔一天吗?我断定,今生今世她是再也不会来找我打针了。
A.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B.牡丹、吊钟、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在这里聚齐了。
C.她扑到昏迷中的父亲身上大喊:“爸爸、爸爸……”好半天,他才微微睁开了眼睛。
D.小马难为情地说:“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我……我过不去。”
2、下列各句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 带工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迭迭的名册,懒散地站在正门出口。
B. 殴打之外还有饿饭、吊起、关黑房间等等方法。
C. 于是带工头不假思索地就爱上了殴打这办法。
D. 纱厂工人终日面临着音响、尘埃和湿气三大威胁。
3、三闾大学政治系、中文系、历史系的系主任依次是( )
A.赵辛楣、 汪处厚、 韩学愈 B.赵辛楣、 汪处厚、 陆子潇
C.赵辛楣、 李梅亭、 韩学愈 D.汪处厚、 韩学愈、 高松年
4、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当疼痛发作,他就采用自己的“压迫止痛法”——用茶壶盖、烟嘴、玻璃球、牙刷把……顶住疼痛部位。
B.面对这个问题,他很快陷入了沉思,因为他真的不知道有关部门会不会及时处理,会不会还像以前那样互相推诿?
C.《春蕾杯》是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主办,由首都师范大学《作文导报》承办的一个面向全国中小及各职高、中专学生的作文赛事。
D.我特别喜欢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因为它形象地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规范教育与德性教育相融共生。规范和德性都是道德教育中________的核心内容,规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性,培养德性的手段是规范教育。如果抛开规范教育只谈德性教育,教育将会由于缺乏切入点和基础而________落入空谈;如果抛开德性教育只谈规范教育,就容易使教育变成说教,因流于形式而失去________。规范教育关注“我们应该做什么”以及“我们应该怎么做”,从而明确道德规则以及责任和义务;德性教育关注“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我们应该怎么生活”,突出德性对于人及其生活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规范教育与德性教育是相得益彰的,真正的道德教育既要有社会伦理规范层面的________和灌输,也要有个体德性至善的激励和指引,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规范教育与德性教育的同频共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坚实的道德基础。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可或缺 不免 实效 规训
B.至关重要 难免 实效 规训
C.不可或缺 不免 成效 规整
D.至关重要 难免 成效 规整
6、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皆有错(节选)
[美]刘易斯·托马斯
①错误就深藏在人类思维的基础之中,像根瘤那样滋养着整个结构。要不是我们具有犯错误的能耐,我们决做不成任何有用的事情。我们是生来就要犯错误的,编好了码犯错误的。
②常言道,我们在“尝试和出错”之中学习。我们为什么总是这么说呢?为什么不说“尝试和搞对”或“尝试和获胜”呢?老话这么说,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事情就是这样的。一个好的实验室,正像一个好的银行、好的公司、好的政府一样,动作应像一台计算机。几乎一切事情都做得按部就班, 无懈可击,各种数字相加正好就是预期的答数。日子就这么过去。碰巧哪天幸运,于是哪个幸运的实验室里会有个人见下一个错误:用错了减震器,填错了一个空格,读数时小数点错了位,暖房温度低了一度半,一只老鼠溜出了箱子,或者无非看错了当天的日志。不管是什么,当然结果出来的时候,明显出了纰漏,于是行动就此开始。
③错读本身并不是重大错误,但它开了条路。下一步才是关键性的。假使研究人员能够说:“可是即使如此,你看那结果! ”假使这样,那么新的发观(不论它是什么),就可以捕捉了。要取得进展,就须在错误的基础上迈步。
④这可能是人类独有的天赋,甚或是我们的遗传密码中注定的。其它生物看来都没有注定要在日常生活中犯错误的DNA链, 更肯定没有要它以必然犯错误作为行为准则的 DNA链。
⑤作为人类,我们最高明,最能眉飞色舞开动脑筋的时刻,是当我们面前摆着两个以上选择的那会儿。有时候,同时有十条甚至二十条路可走,而除了一条之外,其余肯定是错的,这种富于选择的场合能把我们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境地。这过程就称为探索,而它是以人类难免出错为基点的。假使我们的头脑里只有一个中心,仅能在该作出正确决定时有所反应,而不是有着一丛丛各不相同、轻信而且容易受骗的神经元,足以把我们引进死胡同,抛到树梢头, 带进末路,送上蓝天,转弯抹角,拐错弯儿, 要不是这样,我们只能原地踏步,裹足不前。
⑥比我们低等的动物就没有这种了不起的自由。它们大多数都困于绝对不犯过失的境地。猫当然有它好的一面,然而它就绝对不犯错误。我还从没有见过一只举止笨拙、屡屡出错的猫。狗有时不太稳当,偶尔会犯些可爱的小错,但那是模仿它们的主人才学来的。鱼无论做什么都无懈可击。
⑦当我们越来越依靠更为复杂的计算机来处理事务的时候,我们应该记住这些。我是说,应让计算机具有它们的头脑;让它们自行其是。假使我们能够做到这点,能在事情的进展过程中皱皱眉头把头侧向一边,不去管它,那么人类和计算机类就前程无量了。你们通常用的好些的计算机一瞬间所能完成的计算量,就要我们任何人用算尺拉上一辈子。因此,现今轻易能够获得的、机器所造成的精确误算,几乎是无穷无尽的。这样你就可以想象,从中我们能够得到多大的机会。因此我们将能着手解决一些最棘手的问题。例如,现今生活的实际已经显然表明,全世界已是个单一的共同体,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组织我们全球规模的社会生活呢?作为工作设想,我们可以假定,所有正确的安排方式都行不通。于是,为了向前推进,我们所需要的是一整套错误的选择,而且必须比我们任何人现在所能想出的少数错误做法,更为多样和有趣得多。事实上我们需要一张无穷尽的选择单子,为了把这张单子打印出来,我们必须让计算机自己运转,随机选择下一个步骤。假使作出的是一个够大的错误,我们就能发现我们登上了一个新的水平,在清新的境界中感到震惊,准备从头迈步。
【1】第①段加点词语“根瘤那样滋养着整个结构”是个比喻,在文中的意思是___。
【2】以下对第②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用常言“尝试和出错”中学习,更能说明学习的目的。
B.将实验室与银行等对比,说明科学实验应该有条不紊。
C.画线句意在说明在实验操作中,犯错误的多种可能性。
D.第②段以学习与实验为例,说明犯错误属于意外事件。
【3】下列对“犯错误”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只有以犯错误为基础才能办成事。
B.犯错误可能是人独有的一种天赋。
C.面对多样选择场景人难免犯错误。
D.犯错误帮助人认识自我纠正错误。
【4】分析第⑤、⑥两段文字在论证方法上的不同特点。
【5】第⑦段作者设想让计算机提供多样有趣的错误做法,帮助人类组织全球性的社会生活,请结合文中内容加以评析。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开荒南野际,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2)_________________,可以横绝峨眉巅。(李白《蜀道难》)
(3)落日楼头,______________,江南游子。(辛弃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卧龙跃马终黄土,_______________。 (杜甫《阁夜》)
(5)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反腐倡廉的今天,正是那些清廉正直的官员的真实写照。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写山峰相叠加,一片青绿,“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写渔民傍晚回家沿途歌唱。
(2)《滕王阁序》中描写了一幅碧水连天、晚霞映照江渚之上、野鸭时翔时集的宁静致远的图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滕王阁序》中,作者登滕王阁之前,选取秋水、秋山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表现“三秋”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交代了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的原因。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向唐朝及后代统治者发出了警告——骄奢亡国。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夸张手法揭露了秦统治者掠夺、挥霍财富的疯狂。
(3)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用过渡句把全词连接起来,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上片的景物描写进行概括,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出下文对周瑜的赞颂。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凭箜篌引》中运用正面描写,表现音乐或激越或柔和,时悲切时欢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司马迁认为文学创作多源于作者内心的怨愤,如《报仁安书》中,司马迁认为诗三百篇“_________________”,《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平作《离骚》“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常用镜子来表达对人生际遇的感慨,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常用美人香草来打比方,这是为什么呢?司马迁在《屈原列传(节选)》中阐释自己看法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建筑旧迹见证历史兴衰,《阿房宫赋》中“______”一句表达了对宫殿被焚的惋惜;《山坡羊·潼关怀古》中“______”一句描绘出昔盛今衰的落差。
(3)“清风”拂面,撩动古人的心弦,又化作佳句融入古代的诗文,其中令你印象深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此别”“谪居”照应题目中“送”“贬”二字,自然点题;句首“嗟”字饱含别时伤感情绪。
B.第二句中“驻马衔杯”定格送别瞬间场景,画面感强;“问”有温馨的情谊,更弥漫难以言表的惆怅。
C.第七句中“圣代”“雨露”表面上是对君王的赞美,实际上是讽刺朝廷昏聩,为李、王远谪鸣不平。
D.末句“暂时分手”针对远贬的愁怨和惜别的忧伤,对前景作了乐观的展望,可谓是语重心长的劝慰。
【2】李、王贬谪不同地方,作者却以一诗送别,诗歌是如何兼顾二人的?请结合颔联、颈联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汤潜庵先生逸事
方苞
睢州汤公内召时,吴人已建生祠,刻石纪德政。其殁也,巷哭里奠,搢绅学士争为诔表传记其家有状有志铭,有编年之谱。而德教在民及诈不信之先觉,耳目众著,甚为万世标准者。
公巡抚江苏时,上言:“岁祲免租,民困少苏而已;必屡举于丰年,富乃可藏于民,免当年之租,半中饱于有司胥吏。故每遇国有大庆,或水旱形见,不肖者转急征以待赐除。必豫免;次年然后民不可欺,吏难巧法。”圣祖皇帝深嘉与之,遂定为经法。康熙年间,特谕户部。自今以往海内农田正赋编折银,通三年轮免一年,周而复始,直省均以遍皆豫免,不问丰凶。其后虽以西边事起中辍,而大训炳然。是公之訏谟,实受其福者,非一世也。
淮泗涨漫,山阳等七州县,荡析离居。上南巡,命浚海口以泄积水。敕于成龙主工值寻以廷臣议,使受靳辅节制。成龙议工费八十余万,辅议海口沙淤,非起高邮车逻镇筑高堤,束内水高丈余,不能出海,费二百七十八万。上召辅及成龙面询。成龙力排辅议。淮南士大夫惧伤坟墓田庐,亦廷争之。乃命尚书萨木哈、学士穆成格会公及总漕徐旭龄合勘,兼问七州县耆老云何辅。淮南士民言海口不宜罢工者十八九,谓宜并罢者亦十之一二,使者意向之。公力争。使者曰:“公言吾当口奏。”及公内召,上语及海口。公对:“开一丈有一文之利,一尺有一尺之利。”上愕然曰:“尔时汝胡不言?”公乃俱陈前事。诘旦,召使者质对,使者强辩。公徐曰,某故知有此。汝行后,即汇士民呈牒并某议,具文书印册存漕臣所,漕臣亦如之,存巡抚所。檄取,旬日后可覆视也。使者语塞,上怒,立罢之。而发官帑,遣工部侍郎孙在丰往浚下河。
公里人有受业公门者,以黄门奉使过苏。谒公曰:“吾师方严,孰敢以事请?但东南盐政,大病于商民,已闻知否?”公曰:“吾不知。”因条举数事。每发,公诘难,正言其非。乃出谢商人曰:“吾师素明达,独于兹事未谙见,谓无一可行。”比使归逾月,次第禁革,一如所言。黄门每语人曰:“吾师至诚,而或以术御人。贤者固不可测也。”
苏之巨室,有优恃容仪,每闯入民宅,多见貌相悦而与之私,或结党行强,所犯累累。有司不敢诘。闻公至,数月不出。公使人微迹而得之,痛予杖。戒勿仿筋骨,严伺守,故疮将合,更薄笞。朔望载以徇于市及四郊。久之,肤剥见骨。逾半岁,始瘐死。由是,奇邪浮淫者心悸,相劝改前行。盖公之诚明仁勇,皆自学问中出,故道足以济物而政无所偏。即此四事,已足征公治法之全矣,而记述者乃逸之。
(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定为经法 经:经典的
B.荡析离居 析:分离,分散
C.乃出谢商人 谢:道歉
D.已足征公治法之全矣 征:证明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汤公坚持道德教化,对于奸诈之事常有先见之明,这两方面众所周知,堪称表率。
B.汤公上书康熙减轻民赋,不论丰年灾年,轮流预作减免,此项谋画让百姓长期获利。
C.治理淮泗水患时,围绕治理方案产生诸多分歧,汤公能秉持正见,支持于成龙观点。
D.汤公最善吏事,从对苏州盐政伤民之事和浮淫之徒的处理上可以看出其独特才能。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祲免租,民困少苏而已;必屡举于丰年,富乃可藏于民,免当年之租,半中饱于有司胥吏。
(2)公使人微迹而得之,痛予杖。戒勿伤筋骨,严伺守,故疮将合,更薄笞。
【4】请简要概括汤公为政的特点。
14、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信息化与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各种知识,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普及也带来了碎片化知识的泛滥,使人们沉溺于被动接受的思维惯性,而这似乎正在侵蚀着人们真正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