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图表示人动脉血压维持相对稳定的一种反射过程。动脉血压正常时,过高过紧的衣领会直接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引起后续的反射过程,使人头晕甚至晕厥,即“衣领综合征”。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调节心血管活动、呼吸运动、生物节律的中枢位于脑干
B.“衣领综合征”是反射启动后引起血压升高所致
C.人表现“衣领综合征”时,兴奋只在神经组织中传导
D.以上过程说明神经调节的过程中也存在负反馈调节
2、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狗吃食物分泌唾液,食物属于条件刺激
B.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位于下丘脑
C.所有内脏器官都受到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共同调节
D.神经元树突和轴突的细小分支叫作神经末梢
3、每年的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我们要追求健康、绿色、品质的生活。毒品可卡因是一种神经中枢类兴奋剂,能作用于神经递质多巴胺(DA)的转运体,降低DA的回收速率从而使神经系统处于持续兴奋状态。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卡因通过阻断多巴胺的回收,使吸毒者产生持续的愉悦感
B.若经常吸食可卡因,会使机体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增多
C.兴奋剂可使神经系统、心脏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而损害器官的功能
D.长期大剂量服用可卡因后突然停用可能会出现抑郁等不良症状
4、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时往往表现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下图为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的性染色体组成示意图,其中I区段为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Ⅱ、Ⅲ区段是非同源区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人类的红绿色盲基因、血友病基因均位于Ⅱ区段上
B.Ⅲ区段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在家族中传男不传女
C.受I区段上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没有关联
D.雄性个体在减数分裂Ⅱ后期的细胞中可能含有2条X染色体或2条Y染色体
5、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具有趋光性的农林害虫时,可通过黑光灯诱捕法准确反映它们的种群密度
B.调查东北虎的种群密度时可借助红外相机,调查对象为大型濒危植物,则不宜选用此方法
C.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两次捕捉的间隔时间越长统计结果越准确
D.标记重捕法中,若第二次捕捉前有大量同种个体迁入,则实际统计数值会比原数值小
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B.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C.碳元素主要通过光合作用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7、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包含6个生物种群,5个营养级,但缺少分解者
B.图中丁和丙、戊和丁之间都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种间竞争关系
C.若乙由于某种原因大量减少,则丙的数量在短期内也会减少
D.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各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总和
8、布氏田鼠是造成呼伦贝尔草原草场退化、沙化的主要害鼠。科技人员对草场上8hm2内的布氏田鼠进行种群密度调查研究,第一次捕获了田鼠300只,其中有布氏田鼠240只,将布氏田鼠全部标记后放回,一个月后再次捕获200只布氏田鼠,其中含有标记的共4只。该草场上的布氏田鼠种群密度约为( )
A.3750只/hm2
B.3025只/hm2
C.2500只/hm2
D.1500只/hm2
9、东亚飞蝗别名蝗虫,为杂食性害虫。为解决我国千百年来的蝗灾问题,生态学家马世骏根据飞蝗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运用“改治结合、根除蝗灾”战略,使大面积蝗灾在中国大地上得以根治。下图表示在干旱气候条件下,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干旱气候属于影响蝗虫种群数量发展的制约因素
B.a点时蝗虫种群数量增长最快,应该在a点之前进行防治
C.图中c点是该种群的最大数量、也就是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D.蝗虫种群数量长期维持在d—e段,出生率可能等于死亡率
10、农民为提高农业产量采取了很多手段,根据能量流动特点进行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工除草是为了减少营养级,从而降低能量传递过程中能量的损失
B.使用农药消灭害虫是为了使能量尽可能多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C.适当降低温室大棚的夜间温度是为了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
D.对农田施肥为生态系统中的农作物额外补充了能量,从而提高农业产量
11、生物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可称为生态位。斑点叉尾鱼和鲢鱼是常见的淡水养殖鱼类,人们常常将它们混合放养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研究人员对两种鱼所摄取的食物种类和数量进行研究绘制了下图,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d越小说明两种生物之间的竞争越激烈
B.b越大说明斑点叉尾鱼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
C.对生态位的研究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D.斑点叉尾鱼和鲢鱼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12、失温症是指当人体核心温度低于35℃时出现的各种症状。失温症的症状取决于体温下降幅度,轻度失温可能造成发抖与意识混浊;中度失温时发抖症状消失,但精神错乱的状况会加剧。在重度失温的情况下,会有反常脱衣现象,也就是患者开始脱去衣物,这也同时增加了心搏停止的风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炎热季节过于激烈的运动导致散热长时间远大于产热,也可能出现失温症
B.中度失温时,发抖症状消失的原因是神经中枢(下丘脑)的调节功能减弱所致
C.重度失温时,患者会有脱衣现象,此时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降低
D.轻中度失温时,可通过适当增添衣物防止热量散失,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13、“微笑天使”长江江豚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形似海豚,胎生。“十年禁渔”以来长江江豚数量有所恢复,今年将首次尝试将迁地保护的江豚放归长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宜用标记重捕法,因初捕受到惊吓后不易被重捕致使调查的数值偏低
B.长江江豚的灭绝会造成重要基因资源的流失,其间接价值缺失对长江流域影响更大
C.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可充分体现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
D.适当引入本地水生生物来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1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B.小肠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消化液和组织液
C.肾小球发炎会增高血浆渗透压,出现组织水肿现象
D.高等动物的细胞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需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15、下丘脑是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中的重要器官,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下丘脑是神经中枢,只能接受神经信号的刺激
B.饱餐后,血糖浓度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C.寒冷刺激下,激素Ⅱ含量上升受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调节
D.饮水过多时,调节肾小管、集合管活动的激素Ⅲ的含量下降
16、下列与抗利尿激素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利尿激素是由垂体释放的
B.下丘脑细胞能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
C.神经系统可参与调节抗利尿激素的释放
D.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17、2022年7月21日,有着“中国淡水鱼之王”之称的长江白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宣布灭绝。长江白鲟是体长2至3米、体重200至300公斤,主要生活于宜宾以下的长江干支流中,性凶猛、健游,主食鱼类,也食虾、蟹等,是长江里食物链的顶层物种,有“水中老虎”之称。下列叙述与长江白鲟灭绝不相符的是( )
A.人为地过度捕捞和非法捕捞造成了长江白鲟食物来源减少
B.栖息地丧失、水域污染、航运干扰是导致长江白鲟灭绝的主要原因
C.水利工程建设、挖沙疏浚河道,有助于拓展长江白鲟的生存空间
D.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8、将一个土豆切成大小和厚薄相同的4片,放入盛有一定体积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的针筒中(如下图所示),每隔一定时间收集数据并绘制成曲线1。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说明土豆中含有过氧化氢酶,并说明其作用具有专一性
B.2min后,由于酶逐渐活,导致曲线1的O2总量不再增加
C.将土豆片增至8片后再重新实验,收集的数据可绘制成曲线2
D.若将该装置放在90℃的水浴锅中加热,最终生成O2的相对值与曲线1相同
19、同学们听到上课铃声会立刻走进教室,该过程中机体内某个神经元的电位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听到铃声立刻走进教室的行为属于条件反射
B.①处Na+内流,②处K+外流,且两者均不消耗能量
C.③处产生的神经冲动只能沿着神经纤维向④处单向传导
D.兴奋以电信号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时需要消耗能量
20、“稻田养鱼”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养殖模式。该模式利用稻田水面养鱼,既可获得鱼产品,又可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鱼排出粪肥,翻动泥土促进肥料分解,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鱼吃杂草,杂草同化能量中的 10%~20%流入鱼体内
C.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时,粪便中的能量流向了农作物
D.该模式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地方
21、高温烫伤或运动摩擦均会在皮肤的表皮与真皮层间形成“水泡”,有一定的痛感,几天后“水泡”往往会自行消失。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刺痛感在患者大脑皮层形成,是条件反射的结果
B.水泡形成的原因可能是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组织液生成增多
C.水泡自行消失的原因可能是其中的液体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D.高温烫伤后可立即用凉水反复冲洗,以预防“水泡”产生
22、下图为tRNA结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RNA分子内存在氢键
B.tRNA是细胞内氨基酸的(转运)载体
C.一个tRNA分子中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
D.tRNA一端的3′—UCG—5′是决定丝氨酸的密码子
23、人在剧烈运动时,体内会发生一些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
B.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C.大量消耗葡萄糖,血浆中葡萄糖浓度不会大幅度降低
D.大量失水,会引起血浆渗透压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24、下图是某病毒侵入人体后发生的部分免疫过程,其中Ⅰ~Ⅶ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a~f代表不同的物质。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示免疫过程中能产生两种针对该病毒的特异性抗体
B.图示免疫细胞均能特异性识别病毒表面的抗原
C.d、e均为细胞因子,能促进Ⅴ和Ⅱ的分裂、分化
D.该病毒再次侵入人体时,细胞Ⅳ和Ⅵ能加快免疫反应速度
25、根据“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试验中,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有 _______等。
(2)在正式实验前,一般先做一个________,以免由于设计不周,造成浪费。处理插条的方法主要有_________和__________。不论哪一种方法,处理的部位都是插条的基部。
(3)实验中应设置空白对照组,该组应用______________处理插条。
(4)实验中对插条处理的时间长短应一致,同一组实验中所用到的植物材料也应尽可能做到条件相同等等,这些做法的目的是控制实验中的______________,确保其相同。
26、轮状病毒(RV)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从而造成细胞损伤,引起腹泻。有专家指出物质X可以预防轮状病毒感染。为了验证物质X的作用,研究者计划用新生小白鼠做实验。
实验材料:生长发育状况相同出生3天的健康小白鼠30只(试验前各小鼠粪便轮状病毒检测为阴性),RV (来源于RV流行高峰期腹泻患儿)。(注:给药方式和给药剂量不作具体要求。)
(1)完善实验思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编号为甲、乙、丙。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组和丙组每只小白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③将甲、乙、丙三组小白鼠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丙组不作处理。
④将甲、乙、丙三组小白鼠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小白鼠的患病情况,统计并分析各组小白鼠的患病率。
(2)预测实验结果:用坐标柱状图将实验结果表示出来(注:预测每组的发病情况等,不记个体)。
(3)对轮状病毒进行检测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下表为某人在医院空腹口服葡萄糖后的血糖含量检验报告单。请分析并回答:
项目 | 结果 |
空腹血糖 | 4.70 mmol/L |
半小时血糖 | 8.11 mmol/L |
1小时血糖 | 5.82 mmol/L |
2小时血糖 | 5.15 mmol/L |
3小时血糖 | 4.63 mmol/L |
4小时血糖 | 4.71 mmol/L |
5小时血糖 | 4.58 mmol/L |
(1)口服葡萄糖半小时期间,此人血糖含量明显__________,其主要原因是口服的葡萄糖____________。
(2)经过__________小时以后,此人的血糖相对稳定。整个过程中调节此人血糖稳定的激素有________。
(3)葡萄糖进出细胞需要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的协助,GLUT有多个成员,其中对胰岛素敏感的是GLUT4。研究表明,胰岛素能迅速调节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4)的数目,从而影响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机理如下图所示。
① 质膜和贮存GLUT4的囊泡膜结构都是由_________组成,囊泡膜能够与质膜融合体现了膜的________性。
② 结合图分析,上表中半小时到1小时期间,此人血糖下降的主要机理:血糖升高促使_____→____→____→____从而提高了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使血糖浓度降低。(将下列选项填入横线)。
A.胰岛素分泌增加
B.细胞膜上的GLUT4数量增多
C.含GLUT4的小囊泡与细胞膜融合
D.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
(4)糖尿病的发生与生活方式有关,肥胖、体力活动不足的人易发生胰岛素抵抗,但由于胰岛素水平______,使血糖能够维持正常。继续发展,______细胞因长期过劳而衰竭,因炎症反应而损伤,进而形成糖尿病,需要_________(口服/注射)胰岛素治疗。
28、图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其中A、B和C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回答下列问题:
(1)A、B和C三种激素的名称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时,血液中C的含量增加,则机体的产热量会_______, 成年个体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_______。
29、科学家曾对海兔缩鳃反射的习惯化和敏感化进行了研究。敏感化是指人或动物受到强烈的或伤害性刺激 后,对其他刺激的反应更加敏感。下图1表示海兔缩鳃反射敏感化的神经调节模式图,图2表示短期敏感化前后有关神经元轴突末梢的生理变化。
(1)图1中最简单的反射弧只含有 个神经元,海兔缩鳃反射弧中的效应器为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 。若在图1中的c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图中a、b、d三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的
是 处。
(2)如果实验中不小心将海兔缩鳃反射效应器中的某一处损坏,刺激喷水管时鳃不再发生反应。此时,若刺激图1中的a处,在运动神经末梢的最末端检测不到电位变化,表明 受损;若直接刺激鳃,鳃没有反应,表明鳃受损;若刺激a处,在运动神经末梢的最末端能检测到电位变化,直接刺激鳃,鳃有反应,表明 的接触部位受损。
(3)图2显示,当海兔受到强烈的或伤害性刺激后,易化性中间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5-HT,这种信号分子与感觉神经元轴突末梢上的 结合后,引起Ca2+内流量增加,从而使感觉神经元轴突末梢发生易化,即末梢释放神经递质的量 。
30、用水蚤(一种水生小动物)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请回答:
(1)实验结果表明,多数水蚤生活的最适温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些水蚤能在20 ℃环境中生活,还有些水蚤能在28 ℃环境中生活,这表明水蚤个体之间存在着________,从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________的。
(3)能在20 ℃环境中生存的个体都是________的个体,而能在28 ℃环境中生存的个体都是________的个体。所以,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了_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是________的。
(4)把20 ℃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入28 ℃环境中,将导致水蚤死亡;同理,把28 ℃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入20 ℃环境中也引起水蚤死亡。这说明,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如果生物体缺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要被环境淘汰。
31、研究人员为探究乙烯和赤霉素(GA)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分别用乙烯和赤霉素(GA)处理水稻种子,测量萌发后第4 天水稻的初生根长度,结果如图1所示。回答问题:
(1)由实验结果可知:乙烯对水稻种子的萌发有____作用,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____。
(2)研究者对对照组进行的处理是____,据图分析乙烯和GA对初生根生长作用效果____(填“协同”或“拮抗”)。
(3)研究显示土壤的机械压力会增加植物体内乙烯含量,乙烯还可通过脱落酸影响初生根生长,请根据所学知识完善图2部分植物激素调控水稻初生根生长机制的模式图(在横线或方框中填上激素名称或影响因素; +表示促进,一表示抑制)。
①____②____③____
32、如图1为某种真菌线粒体中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示意图,如图3为其中一个生理过程的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脯氨酸 | CCA CCC CCU CCG | 苏氨酸 | ACU ACC ACA ACG |
丝氨酸 | UCA UCC UCU UCG | 缬氨酸 | GUU GUC GUA GUG |
图2
(1)图1中结构I、Ⅱ代表的结构或物质分别为:_____、_____。
(2)完成过程①需要的物质是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的,这些物质除了ATP和酶,还有_____。
(3)从图1中分析,基因表达过程中转录的发生场所有_____和_____。
(4)根据图1和表格判断:[Ⅲ]为_____(填名称)。携带的氨基酸是_____。若蛋白质2在线粒体内膜上发挥作用,推测其功能可能是参与有氧呼吸的第_____阶段。
(5)用α鹅膏蕈碱处理细胞后发现,细胞质基质中RNA含量显著减少,那么推测α鹅膏蕈碱抑制的过程是_____(填序号),线粒体功能_____(填“会”或“不会”)受到影响。
(6)图3为图1中①过程,图3中的b和d二者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是_____。图中a是一种酶分子,它能促进c的合成,其名称为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