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59年以来,人们在毛乌素沙漠大力兴建防风林带,引水拉沙,引洪淤地,开展了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目前,毛乌素沙漠已经有 80%重新成为绿洲,被誉为“塞上江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毛乌素沙漠重新变成绿洲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B.人类活动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
C.荒漠时期和草原时期的动植物种类和适应特点完全不同
D.所有沙漠地区借鉴毛乌素沙漠的改造经验都能变成草原
2、某草原散养着某种家畜,其(K值-种群数量)/K值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K值-种群数量)/K值越大,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大
B.S3点对应的时刻实施捕获,可获得该家畜的最大捕获量
C.S2点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是衰退型,此时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S5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接近该种群在该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
3、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产生了生长素
B.詹森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琼脂传递给下部
C.拜尔发现光照条件下,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原因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D.温特将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命名为生长素,并证明其本质为吲哚乙酸
4、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弯曲生长的部位分别是( )
A.尖端、尖端、尖端
B.尖端、尖端、尖端下部的伸长区
C.尖端、尖端下部的伸长区、尖端下部的伸长区
D.尖端、尖端下部的伸长区、尖端
5、下列有关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增大环境阻力可以降低K值,从而防治有害生物
B.调查池塘中单细胞生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抽样检测法
C.记名计算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算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
D.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使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从而降低出生率
6、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中性粒细胞是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成员
B.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溶菌酶、干扰素等,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并发挥免疫作用
C.淋巴结和脾属于外周淋巴器官,是特异性免疫启动的部位
D.淋巴细胞活化的必需条件是蛋白质类抗原与膜上受体结合
7、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种群“J”型增长模型(N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的增长速率
B.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固定不变的
C.在鱼类养殖中,在接近K值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可持续发展
D.在“S”型曲线中,种群密度不同时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
8、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B.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某种陆生植物的种群密度
C.春运期间北京市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迁出率增大
D.处于波动状态的种群,在某种条件下可能出现种群爆发
9、高原反应是指人体进入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暴露在低压,低氧环境下产生的各种不适,容易出现头痛,乏力、呼吸困难、心跳加快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引起面部水肿和脑水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低氧环境下,内环境中的血红蛋白含量可能会增加
B.心跳加快等症状的出现主要由副交感神经起主导作用
C.面部水肿可能是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导致的
D.呼吸活动受到位于下丘脑的呼吸中枢的控制
10、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不同的人体系统,甲、乙、丙表示三种体液。依据本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乙、丙可分别表示淋巴、血浆和组织液
B.Ⅰ表示循环系统,Ⅲ可表示呼吸系统
C.若从Ⅱ获取的蛋白质长期不足,则可能会导致乙的渗透压下降
D.机体所有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都需通过甲、乙、丙等构成的内环境
11、某人研究了2,4-D对水稻生根的影响,得到下图结果。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2,4-D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B.2,4-D对水稻生根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C.该实验的因变量是生根数量和根的长度
D.浓度为500 mg/L的2,4-D可能抑制水稻生根
12、下图表示研究人员利用胚胎工程培育优质奶牛的过程,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代表体外受精,与体内受精不同的是体外受精前精子需要获能
B.②代表胚胎的体外培养,可移植的胚胎应发育到原肠胚或囊胚阶段
C.③代表胚胎分割,需均等分割桑葚胚的内细胞团,以免影响胚胎发育
D.⑤代表胚胎移植,此时要使供体和受体的生理状况保持一致
13、光敏色素与隐花色素均为光受体,已知蓝光可调节赤霉素含量调控下胚轴向光性生长。为探究蓝光诱导下胚轴向光生长的机制,利用单侧蓝光照射拟南芥,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野生型 | 光敏色素 | 隐花色素 | 光敏色素和隐花色 |
缺失突变体 | 缺失突变体 | 素均缺失突变体 | ||
单侧蓝光照射后幼苗中赤霉素含量变化 | 降低 | 降低 | 几乎不变 | 几乎不变 |
下胚轴生长情况 | 向光生长 | 向光生长 | 向光生长 | 不向光生长 |
A.光敏色素可吸收光能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
B.赤霉素对下胚轴向光生长起正向调控作用
C.两种色素通路均需通过赤霉素调控向光生长
D.向光性受到环境因素和植物激素等共同调控
1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河流受到轻微污染依然清澈,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B.恢复力稳定性低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一定高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D.信息传递不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15、下列有关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B细胞的活化需要辅助性T细胞的参与
B.免疫系统的功能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
C.过敏反应只有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后才会发生
D.只有供者与受者的HLA完全相同,才可以进行器官移植
16、纯合黄色圆粒豌豆和纯合绿色皱粒豌豆杂交产生F1,F1产生的雄配子种类数及比例是( )
A.2种;1∶1
B.3种;3∶1
C.4种;1∶1∶1∶1
D.4种;9∶3∶3∶1
17、作为系统的边界,细胞质膜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细胞质膜的化学组成中含量约占50%的是( )
A.糖蛋白
B.脂质
C.水
D.无机盐
18、在蛙的坐骨神经上放置两个微电极,并将它们连接到一个电表上(如图1电流表①);在A点处放置两个微电极,刺激A点时,测得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的模式图如图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刺激图1中A点时,电流表①指针第一次向右偏转,第二次向左偏转
B.刺激图1中C点时,电流表①指针不会发生偏转
C.如果将神经纤维放在较低浓度的Na+溶液中,图2中b点会上升
D.图2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Na+通道大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大多处于开放状态
19、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艾滋病的元凶,在机体内的潜伏期长、复制速度快、变异水平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HIV侵入人体的初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能发挥作用
B.病发时血液中HIV数量急剧增加,T细胞急剧减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减弱
C.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性传播、母亲遗传给子女
D.艾滋病患者会因为严重的病菌、病毒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导致死亡
20、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
A.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B.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D.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及无机环境
21、下图是发生高强度森林火灾后,某地优势物种高度、物种丰富度、植物甲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森林火灾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0~30年中,植物甲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增大
C.随着丰富度的增加,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D.随着优势物种高度的增加,该群落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更充分
22、植物的生命活动除了直接受到化学物质的调节之外,也会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菠菜只有白天时长超过13小时才开花,所以菠菜通常在春天进行种植
B.植物的某些细胞能够将重力信号转换成运输生长素的信号
C.冬小麦具有春化作用,说明温度参与了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
D.受到光照射时,被激活的光敏色素既能传递信息也能吸收光能
23、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光合细菌和蚯蚓分别属于( )
A.生产者、消费者
B.生产者、分解者
C.分解者、消费者
D.消费者、分解
24、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使产量最大化的同时,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自然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正确的是 ( )
曲线上的点 | N | (K-N)/K |
S1 | 20 | 0.90 |
S2 | 50 | 0.75 |
S3 | 100 | 0.50 |
S4 | 150 | 0.25 |
S5 | 180 | 0.10 |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
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
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
D.(K-N)/K值为0.25时,种群增长率最大
25、如图为人体免疫部分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属于_____________免疫。A、B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
(2)当抗原初次侵入人体后,人体主要是通过______(填编号)过程发挥体液免疫作用。
(3)为了预防疾病,我们常常注射疫苗,疫苗相当于免疫反应中的抗原,引起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______来预防疾病。
(4)免疫功能过强或过弱都不好,下列由免疫功能过强而引起的疾病有______(多选)。
A.花粉过敏 B.系统性红斑狼疮 C.艾滋病 D.风湿性关节炎
26、某研学小组参加劳动实践,在学校实验基地探究萘乙酸(NAA)对某果树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NAA的分子结构与植物激素完全不同,但生理效应类似于____,所以NAA被称为____。
(2)研学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将各浓度的NAA溶液分装到实验容器,对照组加等量的蒸馏水,贴好标签;
②一般需要对扦插枝条的____(填“形态学上端”或“形态学下端”)进行消毒处理;
③经过NAA溶液处理后,将枝条随机分组放入对应容器中,并将容器放置于____(填“光照”或“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培养。该小组用NAA处理枝条的方法是____;
④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如下数据图。
根据该小组得到的数据分析,较高浓度的NAA对____有抑制作用,所以在生产上应该优选____左右的NAA浓度处理扦插枝条。
27、普通水稻植株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24,自然条件下均表现为感病性状(aa)。经X射线处理后得到了一种抗病品种M,经检测发现体细胞中7号染色体有三条,其染色体和基因组成,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普通水稻是二倍体的依据是____________。其体细胞中的一个染色体组有___________条染色体。
(2)M是一种三体抗病水稻,新品种M发生的变异类型是___________。
(3)M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联会时期的细胞中,可观察到___________个四分体,此时细胞中A基因和a基因分别有_____________个。
(4)该三体抗病水稻M与正常感病水稻杂交,假设减数分裂过程中,任意两条7号染色体联会,第三条7号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一极,则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
28、A:图甲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 表示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图;图乙表示突触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______________。
(2)若刺激图甲中b点,则除b点外图中________________点可产生兴奋。
(3)图乙中突触后膜属于下一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__部分。
(4)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是__________(填“单向的”或“双向的”);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_____________。(填“单向的”或“双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5)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相应的_______________结合,会引起图乙中B细胞产生兴奋,使突触后膜上的膜电位发生变化。
B: 下图是病毒侵人人体后发生免疫反应的部分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
(6)免疫可以分为_______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种类型,图示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__________免疫。
(7)T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后,能产生____________,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
(8)被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裂解后,释放出的病毒还需要___________ 细胞产生的抗体和吞噬细胞的作用才能被清除。
(9)病毒表面能够引起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做___________。
29、(一)下图是某同学设计的茉莉油的提取实验。图甲是实验流程,图乙是茉莉油提取的实验装置,请回答:
(1)该同学提取茉莉油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图甲中B过程表____________,要完成图甲C过程需要向提取液中加入_____________,因为通过B过程获得的提取物可能含有一定的水分。
(2)橘皮精油主要储藏在橘皮部分,提取一般不采用图乙所示的方法,原因是_____________。
①水中蒸馏会导致原料焦糊 ②柑橘、柠檬芳香油易溶于水 ③会使芳香油的有效成分水解 ④所需实验装置复杂
橘皮精油提取一般采用________法,操作流程是________→漂洗→__________→过滤→静置→______→橘皮油
(二)工业生产上常用微生物——三孢布拉氏霉菌(属于毛霉目)进行发酵,从固体中提取天然β-胡萝卜素。发酵培养基的参考配方如下表。请回答:
成分 | 淀粉 | 玉米蛋白水解物 | 豆粕 | KH2PO4 | MgSO4 | 维生素B1 |
用量(g/L) | 40 | 25 | 20 | 0.1 | 0.1 | 0.01 |
(注:豆粕是大豆提取豆油后的剩余物,主要成分为蛋白质)
(3)在三孢布拉氏霉菌的发酵培养基中,为其提供氮源的成分是_______。在制备该培养基的过程中,灭菌之前应将培养基的pH调到__________(填“中性或微碱性”“酸性”或“微碱性”)。
(4)从固体中提取β-胡萝卜素常用萃取法。萃取之前,要对培养得到的三孢布拉氏霉菌细胞团进行_____处理,以提高萃取的效率。提取胡萝卜素时,不适合用乙醇做萃取剂,原因是__________,影响对β-胡萝卜素的萃取效率。
30、下图为人体胰腺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向细胞内注射用放射性同位素3H标记的氨基酸,一段时间后,在细胞外检测到含有放射性的胰蛋白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胰蛋白酶首先是由附着在[ ] ____________上的[ ] ___________合成的,然后被[ ] _________加工、分类、包装而成。
(2)在胰蛋白酶合成、加工、运输和分泌的过程中,放射性同位素将依次出现在图中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用标号和箭头表示),在此过程中需要[ ] ____________提供能量。
(3)图示细胞中的结构,属于生物膜系统的有_____________(填标号),这些膜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与完整的动物细胞相比,该图中还缺少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和溶酶体。
31、生态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0.5毫升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经反复实验,得出图中所示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
(1)在有限环境中,随着________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斗争加剧,这就会使大草履虫的出生率________,死亡率________,从而使大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速率________。
(2)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________,此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种群增长速率为______,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这种增长为________曲线增长。
(3)在自然界,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________________,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32、甲、乙、丙三种血友病分别由等位基因A(a)、B(b)和D(d)控制,下图为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I1、Ⅲ1均不携带甲型血友病基因,Ⅲ2不携带乙型血友病基因,人群中丙型血友病的发病率为1/625,家系中无基因突变及交叉互换发生。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型血友病的遗传____________(填“遵循”或“不逆循”)自由组合定律。丙型血友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
(2)Ⅱ1号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Ⅲ1与Ⅲ2再生1个孩子,患丙型血友病的概率是___________,患血友病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
(3)若Ⅱ1与Ⅱ2生了1个甲型血友病的特纳氏综合征女孩,可能原因是其___________(填“父亲”或“母亲”)的配子异常造成的。为确诊胎儿是否患特纳氏综合征,需进行产前诊断,常用的技术手段是___________。
(4)甲型血友病的发病率应在____________(填“人群”或“家族”)中调查,某研究小组调查甲型血友病的发病率后,发现结果与权威部门发布的不相符,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