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斗偶然听到学长们谈论曹丕《典论·论文》中提出的“文以气为主”“审己以度人”等文学论点,非常赞同。他想找全文来仔细研读,可以从下面哪个文献里找到这篇文章?( )
A.《昭明文选》
B.《文赋》
C.《文章流别论》
D.《文心雕龙》
2、(题文)下面对这则招领启事存在的问题,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
招领启事
各位顾客:
大家好!感谢莅临我店购书、阅读。
昨日有人在本书店二楼拾到男用手包一个,内装人民币500多元,华为手机一部,银行卡、信用卡、超市购物卡数张,望失主务必在今天下午五点以前前来认领。
XX书店办公室
2018年5月1日
A. 招领启事由标题、正文和落款三部分组成,“各位顾客”“感谢莅临”等称呼与问候语没有必要,应删去。
B. 招领启事中既要说明物品的主要特征,又不能说得太具体,如“500多元”“华为手机一部”说的太具体。
C. 本招领启事所确定的认领时间期限,是合情合理的;但“务必”一词用语太生硬,不够得体,应该删除。
D. 正文部分的银行卡与信用卡并列不当,信用卡属于银行卡的一种,两者是包含关系,应去掉“信用卡”。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善于创新的凤凰金融在科技金融的发展上先声夺人,以其前瞻性的经营理念,站上了科技金融的风口,取得了优秀的业绩。
②战国时期赵国宰相蔺相如,是位足智多谋、巧言令色的能士,由于常为赵王出谋划策而深受赵王的器重和宠爱。
③仅仅用了200年的时间,世界工业革命便由机城化、电器化走向信息化,一夜之间硅谷的人才价码令人鞭长莫及。
④美国对中国、日本等世界主要国家的研究,成果卓著,堪称经典,其彻底性、细致性、前沿性均令人难以望其项背。
⑤成长的日子里从父亲的期期艾艾的神情和言语中,我看出了他对我寄予的厚望。于是我希望自己像男生一样强。
⑥不必有金碧辉煌的建筑,不必有高深莫测的院墙,但它必須有尊重知识的氛围,必須有目光如炬的学生,必須有真理高于一切的思想。
A. ①②⑥ B. ②③⑤ C. ③④⑥ D. ①④⑤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括号里的词语,准确的一项是( )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 )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 )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 )开翅膀,忽悠一下( )空了; 树干上( )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 )弯了草叶轰 然坠地( )开万道金光。
A.甩 疾 展 凌 停 弄 砸
B.甩 速 展 升 停 压 砸
C.捋 疾 支 升 留 压 摔
D.捋 速 支 凌 留 弄 摔
5、下列句子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小王昨天收到张伯伯的信,今日就马上赐复。
B. 昨天咱俩约的时间,因我临时有事,不得不改,具体时间,另行磋商。
C. 高三学生要奉劝自己,不要虚度光阴。
D. 令尊童颜鹤发,这样好的身体,看来一定能享百岁高寿。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里人与乡下人
毕淑敏
最近几个月来,吃过的最美味的一餐饭,是在乡间的小山村。
正午时,背靠着池塘,在秫秸搭成的简易凉棚下,主人端上自家种的玉米和土豆,还有刚刚从水中打捞的半尺长的鱼,架在炭火上烤熟。那条鱼从中间被剖开,平铺在红红的火焰上,一条好像变成了两条。浑身披盐挂霜,硬而微黄,好似生了薄锈的盔甲。吃到嘴里,鱼刺和鱼肉都是干脆而火爆的,“咯吱吱”,似嚼着一袭土色的蓑衣。
我问主人,“用了什么调料?”
老大爷嘬着旱烟嘴,含混地回答:“盐。”
我说:“还有呢?”
主人吐出一口烟雾,清晰地答:“没有了。”
我不相信地反问:“没有花椒、大料?没有豆豉、辣椒?没有蚝油、香叶?没有……”
主人打断我:“你说的那些都没有,光是盐。”
我说:“今天才知道,盐是这样好吃啊。”
主人就笑了,说:“你这个人啊,整岔了。盐并不好吃,好吃的是我们给自己预备的这些个物产。乾隆年间老一辈子怎么着种,咱现在还是怎么着种。我们给自己吃的东西,用的是土法,没有化肥,没有农药,更没有激素。”说到这里,他沧桑的脸上露出一点点不怀好意的浅笑,说:“有件事,我一直整不明白,总想找个不见怪不爱生气的城里人打听打听。”
我说:“您打听吧,我不见怪也不生气。”
老人家清了清嗓子,说:“我们在庄稼和菜叶上,用了那么多化肥和农药,眼看着活蹦乱跳的虫子眨眼间就扑拉拉死了一地,可你们城里人一年到头吃的就是这种粮食和菜,怎么到如今还没有被药死呢?”他原本就有地方口音,因为踌躇加之不好意思,让方言味变得更加浓厚。“药死”这个词,在他的发音里,说成“约死”。我听懂了他的话,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第一个反应是为自己吞下那么多的农药和化肥加激素却“‘约’而不死”,依然活蹦乱跳地大吃东西而深感惭愧。我说:“抱歉啊,我也不知道自己至今为什么还没有被‘约死’……”
在一旁偷听我们对话的一个小伙子,挺身而出解了我的围。他说:“早年间有一个广告,唱的是‘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记得吗?人就像害虫。打了农药,有些人生了癌症等恶病死了,有的就产生了抗药性,不死。你们这些不死的人,就像活下来的害虫,有了抗体,反倒更坚强了。”
周围的人偷听到我们的话,七嘴八舌道:“是啊,是这样。你看蟑螂,你看老鼠,不是一直被各种药饵毒杀吗?绝了吗?没有!越杀越多。城里人也跟它们似的,毒不死的。”
我拿捏不准自己作为城里人的一员,在农药和化肥的围攻浸淫中,至今活着,是该自豪还是该悲哀呢?
“我们从来不吃给城里人准备的东西。我们把给自己吃的东西和卖给城里人的东西,分成两个地块,绝不掺和。今天给你们吃的,就是平日留给俺们自己吃的东西。”老人家非常热情地说。我望着他善良而沧桑的脸,心中满是惘然。
泾渭分明地把种粮的人和吃粮的人齐刷刷分开,给自己留下清洁的食品,然后用慢性毒药去“约”他人,这是生存的智慧还是蓄意的谋杀?
我不敢生出责备老人的意思,倘若自己是农人,很可能也出此下策。面对现今中国的普遍现象,无奈,只得寄希望能变成杀不死的害虫。
前两天看报纸,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达到了62%以上。可否这样说:大部分中国人现在吃的食品,其实是那少部分人不喜欢吃,不屑于吃,也不敢吃的。
想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那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曾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现今在“吃”这个天大的问题上,怎么美德尽失?
分手的时候,老人很开心地告诉我们,他的一双孙儿女都考上了大学,以后也要成为城里人了。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老农的询问,“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一个在旁偷听的小伙子给解了围,“我”对他的回答感到非常满意。
B.老农率直、实在,因为他毫不保留地说出了把给自己吃的东西和卖给城里人的东西分成两个地块、绝不掺和的做法。
C.在作者笔下,老农是一个有着丰富性格的人物,他热情好客,但是缺乏见识与胸怀,有些狡黠、自私。
D.老农弄不清城里人与乡下人原本是一体的,他的行为违背了民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传统美德。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小见大,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平淡无奇的情节展示了一种社会现象,其所反映的问题引人深思。
B.“‘咯吱吱’,似嚼着一袭土色的蓑衣”运用了拟声词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我”吃老农烤鱼时香美可口的感觉。
C.文章引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古训,目的只是为了批评老农的狭隘自私的小农意识。
D.文末老农很开心地告诉“我”,他的一双孙儿女,都考上了大学,以后也要成为城里人了。这个结尾具有明显的反讽意味,引人深思。
【3】“我”听了老农“城里人怎么到如今还没有被药死”的问题后,内心想到了什么?
【4】文章以“城里人与乡下人”为题,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作者就是自己被肢解了也无怨无悔的心志。
(2)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以全新的视角解读师生关系,印证了一句古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 中,运用典故抒发将士们强烈的爱国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离骚”一词做出自己解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_”。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顾汉代历史,认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_________________”,而亲近小人,疏远贤臣,“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__________”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__________”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⑵《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⑶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______________”印证了这一观点。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饮酒》中陶潜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表明自己高洁志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2)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12、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秋雨叹【其三】①
杜甫
长安布衣谁比数②,反锁衡门③守环堵。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④,泥污后土何时干。
[注]①《秋雨叹》组诗共三首,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那一年秋天,下了六十多天雨。当朝宰相杨国忠却找来个别长得好的禾苗向唐玄宗报告说:“雨虽多,不害稼也。”②谁比数:没人关心。③衡门:贫者所居。④仇氏《杜诗详注》中言:“日者君象,土者臣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长安布衣”是诗人的自称,“布衣”一词反映了诗人绝世独立的清高。
B.“反锁”写出了诗人闭门不出的生活状态,“环堵”写出了诗人家境的贫困。
C.颈联借胡雁欲高飞而不能来比喻诗人自己身居困厄不能施展抱负的无奈处境。
D.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诗人雨中寥落的情景,后四句抒发了诗人对个人及国事的感慨。
【2】《杜诗详注>说此诗:“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请结合尾联加以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养竹记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为庭实①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②者斩焉,篲帚③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④,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惟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节选自唐·白居易《四部丛刊·白氏长庆集》)
(注)①庭实:原指将贡品或礼物陈列于庭,让人观赏。这里是指将竹子种植在庭院中,随时观赏。②筐篚:竹制器物。③篲帚:扫帚。④菶(běng)茸荟郁:草木杂乱茂盛。
竹溪记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①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亦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缴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
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②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
(节选自明·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注)①徽(jiào):边界。②光禄:官名。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于长安求假居处 假:借
B.长无寻焉 寻:寻找
C.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 薪:当作木柴烧
D.或芟而去焉 芟:锄除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由是筐篚者斩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B.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 其皆出于此乎
C.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今君乃亡赵走燕
D.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B.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C.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D.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元,年号,“贞元十九年”是年号纪年。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B.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隋唐只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亦省称及第。
C.相国,汉朝廷臣最高职务。之后,相国官职正式任命一般是权臣。后代对担任宰相的官员,也敬称相国。明清对于内阁大学士也雅称相国。
D.京师,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养竹记》开篇以“竹似贤”领起下文,用竹子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来比喻君子的四种美德。君子种竹于庭,大抵因为竹似贤。
B.《养竹记》叙述了关相国私第的竹子成长历程:关相国对它们爱护有加,后遭人任意砍伐,后来作者铲除杂草,搬运粪土,忙了几天才让竹子重新焕发生机。
C.《竹溪记》第一段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将“江南人”与“京师人”对待竹子的不同态度进行了对比,一贵一贱,对比鲜明。
D.《养竹记》写竹子特点与君子的关系,为结尾言志做铺垫;《竹溪记》写人们对竹子的不同态度,凸显光禄任君身处江南“遍植以竹”的高雅志趣。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
(2)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
【7】《养竹记》最后一段告诉我们写作此文目的,《竹溪记》第一段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分别表述。
写作目的:
道理:
14、请以“你是我镜头前的风景”为开头,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不超过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