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用传统发酵技术制作发酵食品过程中,控制发酵条件至关重要。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传统发酵以混合菌种的固体发酵及半固体发酵为主
②制作果酒的葡萄汁不宜超过发酵瓶体积的2/3
③制作腐乳过程中主要利用毛霉将蛋白质分解成肽和氨基酸
④向泡菜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以形成内部无菌环境
⑤制作醋时经常翻动发酵物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发酵温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2、调查种群密度或类群丰富度的方法多种多样。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关键在于样方的大小
B.用记名计算法统计土壤中个体大、数量较少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C.调查长白山地区东北虎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记重捕法
D.用抽样检测法调查酵母菌培养液中的活菌数量,统计值比实际值偏低
3、抽取血液进行化验是医生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的重要依据,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检测血液中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可反映血脂是否正常
B.若化验结果显示血浆中各成分含量正常,该人一定不会患病
C.若患者出现了病理性溶血,血浆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会偏高
D.若结果显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含量超标,可能是肝功能受损
4、下列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矮壮素可能是通过抑制赤霉素的合成,从而达到水稻抗倒伏效果
B.用赤霉素处理大麦种子,可以使大麦发芽后才能产生大量的α-淀粉酶
C.乙烯利在pH 小于 3.5时会分解释放出乙烯,从而达到催熟水果的效果
D.进行探究2,4–D促进插条生根实验时,需把插条浸泡在高浓度溶液一段时间
5、某草原,狐和兔数量变化呈现周期性的波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据图分析,狐和兔的数量变化受种群内部生物因素的影响
B.狐和兔数量变化相互制约,是循环因果关系
C.狐捕食兔的种间关系客观上促进了兔的发展和进化
D.若兔逃避狐捕食能力提高,两种群数量变化仍符合该曲线模型
6、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的人,重返低海拔地区居住后会发生不适应的情况,出现疲倦、无力、嗜睡、胸闷、头昏、腹泻等低原反应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的人,其内环境中的血红蛋白含量较高
B.发生低原反应的人,其体内的稳态调节系统会活跃起来
C.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人,其内环境成分可能有些许的差异
D.低原反应的产生说明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7、如图是生长素发现过程中达尔文实验和温特实验的示意图。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实验中单侧光强度和时间是无关变量,是否表现出向光性为因变量
B.图1实验可得出伸长区背光侧长得快的原因是背光侧的生长素比向光侧多
C.图2实验自变量是琼脂块是否与尖端接触,因变量为是否表现出向光性
D.图2实验证明了尖端能产生促进其下部生长的物质即吲哚乙酸
8、“酸碱体质理论”曾在国外甚嚣尘上,该理论有两种错误观点:①人的体质有酸性与碱性之分,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②人若要想健康,应多摄入碱性食物。下列关于人体酸碱平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其中含有的HCO3-、H2CO3等物质有关
B.当一定量的碱性物质进入后,内环境的pH仍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C.丙酮酸在组织液中转化成乳酸会导致人体血浆的pH略有降低
D.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内环境酸碱平衡的基础
9、艾滋病(AIDS)是由于感染HIV 引起的一类传染病,人体感染HIV后体内 HIV 浓度和辅助性T细胞浓度随时间变化如下图。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曲线AB段,HIV 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它在内环境中大量增殖的结果
B.曲线BC段,HIV 浓度下降主要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
C.曲线CD段,人体的细胞免疫能力大大下降,艾滋病病发时,机体不产生相应抗体
D.艾滋病患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死因均为免疫过弱导致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10、能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兴奋最小的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达到这种强度的刺激叫阈刺激,低于这种强度的刺激叫阈下刺激。阈下刺激可引起受刺激的局部细胞膜上少量Na+通道开放和Na+内流,这种局部细胞膜轻微的电位变化称为局部反应。两个以上的局部反应互相接近叠加的电位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注:阈电位指能促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
A.兴奋的产生机制是Na+通道开放导致Na+通过主动运输内流
B.阈下刺激,不会产生动作电位
C.图中静息电位是以神经细胞膜内侧为参照,并将内侧定义为0mV
D.不同强度的阈下刺激会产生不同强度的局部反应
11、林窗主要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因偶然因素导致成熟阶段优势树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窗的现象。研究小组对某自然保护区某林窗内不同阶段的物种组成进行了调查研究,部分结果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类型 | 植物物种种类/种 | |||
0~10年 | 10~20年 | 20~30年 | 30~40年 | |
藤本植物 | 3 | 0 | 0 | 0 |
灌木 | 22 | 1 | 1 | 0 |
乔木 | 23 | 26 | 20 | 10 |
A.研究的0~40年,林窗内物种的发展变化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B.林窗内藤本植物和灌木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是它们在与乔木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C.随着时间的推移,林窗内栖息的动物种类会逐渐增加,食物网会越来越复杂
D.当林窗区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定期适量采伐可能会有利于提高物种丰富度
12、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H+
B.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蛋白
D.Na+、、葡萄糖、氨基酸
13、科研人员探究干旱胁迫影响小麦光合作用效率变化的实验结果如表所示(其他条件适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气孔导度(mol·m-2·g-1) | 胞间CO2浓度(μmol·r·mol-1) | 叶绿素含量(mg·g-1) | 净光合速率(μmol·m-2·s-1) |
对照组 | 0.074 | 200.78 | 3.22 | 10.48 |
干旱第3天 | 0.028 | 121.44 | 2.66 | 4.26 |
干旱第5天 | 0.003 | 266.57 | 1.38 | 0.11 |
A.干旱第5天,胞间CO2浓度升高可能是呼吸作用强度高于光合作用强度所致
B.随小麦干旱期的延长,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可能是由于缺水导致叶绿素降解
C.小麦幼苗在干旱初期与干旱5天后,植株净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相同
D.小麦幼苗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植株的光合作用速率下降,呼吸速率升高
14、生物科学发现史上有很多以狗为实验材料的经典实验,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巴浦洛夫发现每次给狗喂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一现象属于条件反射
B.斯他林将狗的小肠黏膜与稀盐酸混合磨碎,制成提取液注射到另一只狗的血液中,结果引起了胰液的分泌,命名提取液中的化学物质为促胰液素,进而发现体液调节
C.班廷和贝斯特将狗的胰液管结扎至胰脏萎缩后制成滤液,将滤液注射给切除胰脏的狗,结果狗不出现糖尿病症状,发现了胰岛素通过胰管分泌释放
D.科学家手术摘除成年狗的甲状腺,会出现行动呆笨迟缓、精神萎靡等症状,证明甲状腺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有关
15、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B.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C.决定植物地上、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相同
D.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
16、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微生物,醋酸杆菌可酿醋,毛霉可制作腐乳,酵母菌可酿酒。下列有关这三种微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者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B.三者都能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C.三者的基因都遵循分离定律
D.三者主要在细胞质基质上进行有氧呼吸
17、抗利尿激素(ADH)对水分重吸收的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垂体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渗透压升高的刺激后,将ADH释放到血液中
B.ADH与相应受体结合后会使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数量增加
C.水分子可通过两种运输方式进入细胞,其动力均为ATP
D.人摄入水的量过多时,下丘脑不分泌ADH,水分子均会被排到体外
18、生态果园是当下悄然兴起的一种养殖模式,通过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群结构的科学配置,以及光、热、水、土、养分等的合理利用而建立的一种以果树产业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的果园生产体系。下图是某生态果园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建立该生态果园的目的是实现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利用,提高经济效益,缓解农村的“三料”缺乏问题
B.若在果树间间作绿肥类杂草,能使该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增加,可能有效控制果园中某些害虫的数量,从而减少对果树的危害
C.饲养鸡鸭能提高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利用效率,增加产量,但由于食物链延长,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会降低
D.该生态果园设计有理论性指导,有定量化模型指导,像“精确农业”那样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
19、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
B.O2、CO2、血红蛋白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C.淋巴液是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部分
D.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是内环境的一部分
20、2023年度联合国《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会议在印度新德里召开,会议的目标是制定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就中亚迁飞路线的制度框架达成一致,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候鸟迁徙使群落物种组成发生变化,属于群落演替
B.所有迁徙途中的候鸟可以组成一个群落
C.树上不同位置的黄鹂鸟巢,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鸟的种群密度
21、海水立体养殖中,表层养殖海带等大型藻类,海带下面挂笼养殖滤食小型浮游植物的牡蛎。底层养殖以底栖微藻、生物残体残骸等为食的海参。下图为某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M、N表示营养级,其中数字代表能量值,单位为kJ/(m2·a)。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海水立体养殖充分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
B.图中M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2488kJ/(m2·a)
C.能量从M流向N时的传递效率约为11. 8%
D.若增加海带养殖量,会使牡蛎的产量降低
22、长白山随海拔的升高依次分布着针阔叶混交林、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苔原4个植被分布带,生存着种类繁多的珍稀野生生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长白山生物种间关系复杂,包括捕食、寄生和腐生等
B.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其数量不一定呈周期性波动关系
C.长白山上所有的动物、植物组成了生物群落
D.长白山随海拔升高的4个植被分布带体现了群落的垂直分布
23、下图表示某一反射弧的模型,其中有一部位被切断,a为外周段(远离中枢的部位)上的某点,b为向中段(靠近中枢的部位)上的某点,且b的两侧连接电流表。下面推论不成立的是( )
A.若刺激a处,肌肉不收缩,刺激b处,肌肉收缩,说明切断的为传入神经.
B.若刺激a处,肌肉收缩,刺激b处,肌肉不收缩,说明切断的为传出神经
C.若刺激b处,电流表偏转1次,说明两电极之间可能存在突触的结构
D.若刺激b处,电流表偏转2次,肌肉收缩,说明切断的是传出神经
24、老年人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降低,机体不能及时将环境温度变化信号传至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不能快速进行体温调节,容易出现“低体温症”。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只分布于皮肤中
B.老年人机体对温度变化的反应较慢可能与神经细胞的衰老有关
C.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相关神经使血管舒张
D.由于对环境温度变化反应迟钝,老年人对高温、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
25、生态浮床是指将植物种植于浮于水面的床体上,充分利用各种生物有效进行水体修复的技术。如图为某水域中生态浮床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食草性鱼类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是第________营养级,生态浮床在________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2)生态浮床可以美化环境,同时还具有处理污水的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3)该水域在污水流入后仍能保持动态平衡,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影响该稳定性的内部因素是物种的丰富度和________的复杂程度。
(4)若食草性鱼类摄入的藻类含500J能量,其粪便中含有240J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为190J,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70J,要满足食草性鱼类正常生长,则至少需要藻类固定________J的太阳能。
26、分析下图,请回答:
|
(1)图1中的细胞II名称是 ,该细胞中有 对同源染色体,细核中有 个DNA分子。
(2)图2表示的过程应该在图1方框 (填①或②)的位置,染色体3和4上的B、b基因产生的可能原因是 。
27、烟草含有24条染色体,染色体缺失某一片段不影响其减数分裂过程,但会引起含缺失染色体的一种配子(不确定是雄配子还是雌配子)致死。现有含如图所示染色体的某株烟草,其中A、a基因分别控制烟草的心形叶和戟形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基因在5号染色体上呈___________排列。只考虑烟草的叶形,该株烟草自交后代的性状表现为___________。
(2)若现有各种基因型及表现型的个体可供选择,为了确定染色体缺失致死的配子是雄配子还是雌配子,请设计杂交实验加以证明,用“O”代表缺失的基因,并预测实验结果。
设计实验:选择染色体缺失个体与___________,观察后代的性状表现。
结果预测:若染色体缺失个体为父本,后代全为心形叶;染色体缺失个体为母本,后代心形叶:戟形叶=1:1,则染色体缺失会使_________配子致死;若反之,则为另一种配子致死。
(3)已知B、b基因控制烟草的株高,D、d基因控制焦油的含量。现有基因型为BbDd的个体,若想确定D、d基因是否位于5号染色体上,可让基因型为BbDd的植株自交,若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9:3:3:1,则说明D、d基因不位于5号染色体.上;若后代___________,则说明D、d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上。
28、果醋、腐乳及酸甜香脆的酸豆角、酸黄瓜等常常是餐桌上令人喜爱的调味食品。这些食品都来自于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研究表明,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腐乳的发酵,其中起主要作用微生物是毛霉,使普通豆腐变身成风味独特的腐乳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缩短酸豆角、酸黄瓜等泡菜的腌制时间,有人还会在坛中加入陈酸汤,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腌制的初期常常会有气泡冒出,随发酵的进行这一现象逐渐消失,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___________。
(3)泡菜要适量食用,主要是因为在腌制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在适宜的pH、温度和一定的微生物作用下,亚硝酸盐会转变成致癌物_________。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时,所用方法为_____________。
29、下图表示在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测得的某高等植物O2和CO2的释放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叶肉细胞内的光合色素能吸收,转化和传递光能,其分布在_______(填结构)上。可用_______等有机溶剂来提取绿叶中的光合色素。
(2)植物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___________在暗反应中用于还原C3,若给予植物暗处理,则短时间内C3的含量将___________。
(3)据图可知,在光照强度为8klx时,该植物固定CO2的速率为___________mol/(m2·h)。若此条件下,光照12 h、再黑暗12h,交替进行,则该植物能否生长?请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温度主要通过影响来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影响光合作用速率。
30、下图表示某细胞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在[ ]中填号码,在横线上填文字)
(1)该细胞是____________(“动物”或“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判断依据是该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图中结构[2]的主要组成成分是____________,对细胞有支持与保护作用。出了保护细胞外,还对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有重要作用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
(3)增大了细胞内的膜面积,膜上附有多种酶,为生命活动的各种化学反应的正常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 。
(4)图中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如图是四个家族的遗传系谱图,图中“”分别表示正常男女,“
”分别表示患病男女,仔细观察这些系谱图,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四个系谱图中可能属于白化病遗传方式的是_____,肯定不是红绿色盲遗传方式的是_____。
(2)如果①和②系谱图中的遗传病相同,图①中的正常儿子与图②中的正常女儿结婚后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是_____。
(3)如果③系谱图中的正常个体不带有致病基因,则这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图中的女性患者一定是_____(填“杂合子”或“纯合子”)。
(4)如果④系谱图中的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则两个女儿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_____。
32、图甲表示通过化学突触进行兴奋传递的过程(图中的Ach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除了化学突触外,还存在如图乙所示的电突触。电突触的突触间隙很窄,前后膜之间有离子通道连接,依赖带电离子传递电信号。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当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的兴奋传导至轴突末梢的突触前膜时,首先______通道打开,导致突触前膜内该物质浓度升高,促使_______与突触前膜融合。突触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得突触后膜的膜外电位变为 _______。
(2)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以与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或_______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图甲中化学突触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__。据图乙推测,兴奋在电突触传递时的方向是________(填“单向”或“双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γ-氨基丁酸(GABA)是脑内主要的抑制性递质,突触释放的 GABA 在体内可被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而失活。研究发现癫痫病人体内氨基丁酸的含量过少,若将 γ-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抑制剂作为药物施用于病人,可缓解病情。这是由于药物能够__________________,使 γ-氨基丁酸的降解速率_________,从而 _________(填“抑制”或“促进”)癫痫病人异常兴奋的形成。
(4)大量饮酒后,人体血浆渗透压下降,尿量增加。膀胱牵张感受器和膀胱肌、尿道括约肌均参与此反射,写出排尿的反射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出神经→ 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