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冬”中哪个字是错的?( )
A.留一一流
B.几一一即
C.冬——东
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字画上盖章,能使得以墨色或青绿为主的作品,由于朱色印泥的衬托而平添许多韵致。明清以降,文人雅士篆刻之风大行,________于市面的所谓闲章常有奇趣,其文字或________、引用典实,或直写胸臆。有时候于无意中遇到鲜见的印章,会使人迫不及待想把玩一番。有一块长方形寿山石,刻诗一联“鹭拳沙岸雪,蝉翼柳塘风”,不知是谁的句子,也不知何人镌刻。我觉得对仗工,意境雅,________着缥缈、清寂、淡薄的禅境;书法是阳文玉筋小篆,尤为佳妙,我喜欢它文字凸起有棱、圆融秀丽之貌。
A. 流落 寻章摘句 充溢
B. 流失 寻章摘句 充斥
C. 流落 寻行数墨 充溢
D. 流失 寻行数墨 充斥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靠的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获得的。
B.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交易,使得快递柜行业的两大品牌丰巢与速递易实现了合并。
C.能否进一步落实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决定企业面临的困难可以得到一定的缓解,运行趋于正常。
D.搭乘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升空后,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按照既定计划完成了太阳帆板展开等一系列工作。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
B. 夫人有德于公子
C. 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
D. 秦称帝之害何如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B.毫无疑问,阅读经典作品可以提高我们的欣赏水平和生活经历。
C.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
D.上次征文大赛,语文课代表写了一篇将近2000多字的参赛作品。
6、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符号
①人的精神,人的社会,整个人类世界,浸泡在一种很少有人感觉到其存在却没有一刻能摆脱的东西里,这种东西叫符号。很多符号学家认为,符号无法定义。但严肃的讨论毕竟要从一个定义出发,笔者愿意冒简单化的风险,给符号一个清晰的定义: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
②那么,什么是“意义”?判明一个事物是有意义的,就是说它是引发解释的,可以解释的,解释就是意义的实现。一个意义包括发出(表达)与接收(解释)这两个基本环节,这两个环节都必须用符号才能完成。一切可以解释出意义的事物,都是符号。
③符号的传统定义是“一物代一物”,这个定义简单清晰,问题又来了。大部分符号载体的确是“物质性”的,但可感知的不一定是物质。作为符号载体的感知,可以不是物质,而是物质的缺失:空白、黑暗、寂静、无味、无表情、拒绝答复等等。缺失能被感知,而且经常携带着重要意义:绘画中的留空、音乐中的休止、飞机从雷达上消失、情书久等不来。
④在人类社会中,每一种实用物,或有实用目的的行为,都有可能带上符号意义。符号根据其“物源”,可以有三种:第一种是自然事物(例如岩石、雷电),它们“落到”人的意识中,被意识符号化,才携带意义。雷电摩擦起火,是雷电本身物性的显现,或者人们使用这一物性,都不具有符号意义,但如果在人们看来雷击传达了天帝之怒,雷电就成为了符号。第二种是人工制造的器物(例如石斧、碗筷、食品),这些事物,当它们“被认为携带意义时”,都可能成为符号。第三种是人工制造的“纯符号”,完全为了表达意义而制造出来的事物,例如语言、艺术、表情、姿势、图案、烟火、货币、游戏、体育等等。
⑤符号化的过程即赋予感知以意义的过程,经常称为“再现”。霍尔对“再现”的功用解释得非常简明清晰:“你把手中的杯子放下走到室外,你仍然能想着这只杯子,尽管它物理上不存在于那里。”这是脑中的再现:意义生产过程,就是用符号来表达一个不在场的对象与意义。再现的对立面是“呈现”,一个杯子可以呈现它自身,物自身的呈现不能代表任何其他东西,呈现无法产生意义。只有当呈现在一个人的解释中变成再现,才会引向意义。呈现是事物向意识展开的第一步,其感知尚没有变成符号而获得意义,再现则已经被意义解释符号化。例如一棵树(无论是树“自身”,还是树的画,树的雕像,或是树这个词),呈现不是意义,它们只能引向意义,只有被解释者解释出“植物”“自然”“生机”“童年”,或者其他任何意义,此时“树”的各种形式的呈现,才变成携带意义的再现,物象就变成了符号。因此,再现也可以被理解为携带意义的呈现。
⑥作为符号载体之物被感知的不是物本身,而是物的某些品质。物不需要全面被感知才携带意义,让物的过多品质参与携带意义,反而成为表意的累赘。“被感知”并不能使符号回归物自身,恰恰相反,符号因为要携带意义,迫使接收者对物的感受“片面化”,成为意义的“简写式”。例如,看到一辆汽车驶过来,一个人会马上解释出“危险”意义,并且立即闪避。解释者此时不仅不需要对汽车有整体认知,甚至他不需要这方面的“前理解”——他不需要曾有被汽车压倒的经验,也不需要曾经观察过汽车撞伤人的记忆——他可以从各种非直接的途径获得解释能力,只需要意识到汽车的这种重量,这种速度,一旦被撞到,对他会有很大危险。此时汽车的其他品质,例如色彩、样式、品牌,只要与重量和速度无关,就应当被忽视,万一这些与意义解释无关的品质被感受到了,就是符号文本中的噪音。
⑦反过来的变化,则是“去符号化”或称“物化”。符号化与去符号化,是可以上下滑动的标尺。《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项羽在阵前威胁,要把刘邦的父亲放在锅里煮,刘邦坦然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这是一场“去符号化”心理战:两个军阀比谁更流氓。刘邦拒绝对其意义做相应理解,坚持“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煮成的汤意义相同”,项羽就无计可施。
⑧我们可以看到,符号化取决于人的解释,该解释行为不仅受制于社会文化,也受制于此时此刻他个人的主观意识,是个人意识与文化标准交互影响的结果。
(《符号学:原理与推演》赵毅恒,有删改)
【1】第⑥段加点词语“噪音”意思是指
【2】根据文章内容,下面不属于“符号”的一项是( )
A.佛徒者看见菩萨显灵而认为拜佛成功。
B.数学计算中数字“零”的出现和运用。
C.古时农民们用石磨来粉碎谷物、粮食。
D.北京冬奥会上忽然火起来的“冰墩墩”。
【3】下列不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任何符号必然具有意义,不管人们去不去解释它。
B.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因此感知即符号。
C.“呈现”是“再现”的基础,有符号化的潜在可能。
D.符号“片面化”是感知成为符号载体的必要保证。
【4】请分析第⑦段画线句刘邦的反击中隐含的推理过程。
【5】材料(一)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
将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听她哭道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 漂泊难寻觅。……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材料(二)
①作为符号载体之物被感知的不是物本身,而是物的某些品质。(本文第⑥段画线句)
②符号化取决于人的解释,该解释行为不仅受制于社会文化,也受制于此时此刻他个人的主观意识。(本文第⑧段画线句)
请你结合材料(二),分析材料(一)黛玉的“葬花”行为。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写自己听到山歌与村笛后的感受是“________”,而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后却感到“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杜牧论说“秦爱纷奢”后得出结论,其中“纷奢”的行为使百姓“________”,秦朝统治者却“________”。
(3)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蕴含了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
8、默写名句。
(1)君子去仁,_________?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曰: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
(3)其为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4)志士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___________________,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6)_________________,人皆有之,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论语》)
(2)沧浪之水清兮,___________;沧浪之水浊兮,____________。(《楚辞》)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自其不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
(4)凭谁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人生代代无穷已,_____________。不知江月待何人,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离骚》一诗中,诗人以采花裁衣为喻来形容自己刻意追求完美外形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即使求学之路再漫长,也都有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可以搭乘,与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描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求学之路比起来,真是幸福多了。
(3)李商隐的《锦瑟》一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运用两个典故既把读者带入虚渺而美好的梦境,又让读者陷入朦胧美的意境之中。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非利足也。(荀子《劝学》)
(2)____________,此亦飞之至也。(庄子《逍遥游》).
(3)____________,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韩愈《师说》)
(4)绿云扰扰,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5)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6)_______________,来吾道夫先路!(屈原《离骚》
(7)_______________,实干兴邦。(顾炎武《日知录》
(8)一日克己复礼,____________。(《论语》)
12、(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下面小题。
水龙吟 秋兴 吴则礼
秋生泽国,无边落木,又作萧萧下。澄江过雨,凉飙吹面,黄花初把。苍鬓羁孤,粗营鸡黍,浊醪催贳①。对斜斜露脚,寒香正好,幽人去,空惊咤。
头上纶巾醉堕,要欹眠,水云萦舍。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②。月底蓬门,一株江树,悲虫鸣夜。把茱萸细看,牛山③底事,强成沾洒。
注释:①贳:读shì ,赊欠。②社:一种民间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③牛山:《晏子春秋》载, 齐景公登牛山,流涕曰:“美哉国乎!若何去此而死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词的上阕“秋生”句和“澄江”句,交代了时节,描写了环境特点,营造了悲凉孤寂的氛围,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 “把茱萸细看”与王维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异曲同工,遥想了故乡亲人对身处远方的诗人的思念。
C. “苍鬓”句,描写了词人两鬓斑白,人生老迈, 漂泊孤苦,只能靠自己种地养鸡糊口,连喝杯浊酒也要赊欠的困顿境遇。
D. 词结尾句“牛山底事,强成沾酒”,借用齐景公登牛山而悲泣的故事,来抒发诗人人生悲叹。其与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尽管手法一致,情感并不相同。
E. 整首词所描写的萧萧落木,雨后澄江,云水萦舍,月下江树的景象,画面感极强,表现了词人独具匠心的构图能力。
【2】下阕写词人酒醉“欹眠”后,有“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一句。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这一句。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房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警敏,贯综坟籍,善属文。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补隰城尉。顾中原方乱,慨然有忧天下志。会父疾,绵十旬,不解衣;及丧,勺饮不入口五日。太宗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公为秦王,即授府记室。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王尝曰:“汉光武得邓禹,门人益亲。今我有玄龄,犹禹也。”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稿。太子即位,为中书令。第功班赏,与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功第一,进爵邗国公,食邑千三百户。进尚书左仆射,更封魏。帝尝问:“创业、守文孰难?”玄龄曰:“方时草昧,群雄竞逐,攻破乃降,战胜乃克,创业则难。”魏徵曰:“既得天下,则安于骄逸。国繇此衰,则守文为难。”帝曰:“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居宰相积十五年,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帝遣使谓曰:“让,诚美德也。然国家相眷赖久,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顾公筋力未衰,毋多让!”晚节多病,时帝幸玉华宫,诏玄龄居守,听卧治事。疾甚,帝命凿苑垣以便候问。薨,年七十一,谥曰文昭。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明达吏治,议法处令,务为宽平。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席势凌人,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
(《新唐书·房玄龄列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
B.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
C.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
D.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器,本指国家的宝器,如钟鼎之类,也指国家所需的器材,又代指国家政权。
B.中书令,我国古代官职名称,唐朝中书令为首席宰相,在三省长官中位居第一。
C.食邑,也叫封地,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世代为食禄的田邑,大小按封爵等级而定。
D.谥,指人死后,后人给他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评价的文字,有褒谥与恶谥之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玄龄文思机敏,善写文章。他在秦王王府任职十年,各种军事文书和幕府檄文,有时顷刻间便写成,文字简约而道理详尽,一开始就不打底稿。
B.房玄龄心忧天下,尽心为国。他年纪轻轻就心忧天下,被吏部侍郎高孝基称赞胜过当时许多年轻人;他尽心竭力治理国事,审议法令,也务为宽平。
C.房玄龄位居宰相,深受皇恩。他担任宰相长达十五年,晚年多病的房玄龄留守京城时,卧床办理国事,后来病情加剧,皇帝令凿通苑墙以方便问候。
D.房玄龄为人孝顺,谨于治家。他衣不解带地服侍生病的父亲百天,待父亲去世后,又五天滴水不进,还收集古今家诫并写在屏风之上,以告诫子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
(2)让,诚美德也,然国家相眷赖久,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决定将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废水向海洋排放。这一决定引起全球许多国家和相关人士的强烈反对。因为核废水中的多种放射性元素将会给海洋带来潜在危险,污染鱼类,甚至会对人类的DNA造成损害。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表示:“海洋不是日本的垃圾桶,太平洋也不是日本的下水道,日方处理核废水不应让全世界买单。”
当地时间4月14日,韩国民众持续在日本驻韩国大使馆前举行集会,抗议日本政府将核废水排入大海的决定。一些抗议者认为此举是“核恐怖主义”。
德国原子能关键医学协会联合主席亚历克斯·罗森批评道:“如果将这些物质释放到海中,它们很可能会在海底的动植物中被发现。它们会在鱼类、海鲜和藻类中积累,并很快就会通过海洋的食物链到达消费者的盘子里。”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在以下两个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任务一:请你给日本政府写一封信,奉劝日本政府收回这一决定,落款为“一名普通公民”。
任务二:某地准备就日本此举举办一个国际论坛,请你以论坛嘉宾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措辞文明得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