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图1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2为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属于不同营养级)的数量变化曲线。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中共有2条食物链
B.种群丙在a、b、c、d四个时期中增长速率最大的是a时期
C.图1中能构成生物群落的是B、C、D、E、F,图2中的乙相当于图1中的B
D.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F、D的数量也都将减少
2、下列关于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正常情况下糖原不出现在内环境中
②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
③血浆成分稳定时机体保持稳态
④腹泻会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⑤蛋白质长期摄入不足会出现组织水肿
A.二项
B.三项
C.四项
D.五项
3、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C.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其承受能力
D.原产于美洲的紫茎泽兰繁殖力强、环境适应性广,因此可随意引入
4、下丘脑中的某些神经细胞具有内分泌功能,可参与调节内环境稳态,下图①-⑦表示相关激素,A、B表示相关结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④的合成和分泌减少,导致机体对AB中水的重吸收减少,人的尿液增多
B.若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则定向运输至下丘脑和垂体抑制相关激素的分泌
C.如图大脑皮层通过C途径作用于肾上腺,说明肾上腺的活动只受神经系统的调节
D.寒冷时,可通过下丘脑垂体
甲状腺⃗②途径减少散热,维持机体体温平衡
5、生物种群在群落中的生活方式和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占有的地位称为生态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各物种的生态位可能会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而发生变化
B.群落中某种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C.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不可能出现重叠的现象
D.若要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等
6、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
B.汗腺的汗液分泌量减少
C.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
D.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
7、如图表示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为出生率和死亡率,b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B.c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C.d为年龄组成,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
D.d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8、在足球赛场上,球员奔跑、抢断、相互配合,完成射门。下列对比赛中球员机体生理功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自主神经系统不参与这个过程
B.这些过程涉及一系列的反射活动
C.在大脑皮层调控下球员相互配合
D.球员在神经与肌肉的协调下起脚射门
9、在群体遗传学中,把由于小群体引起的基因频率随机减少甚至丢失的现象称为遗传漂变。下列有关遗传漂变描述错误的是( )
A.一个种群只有一个个体具有某种基因,可能会由于这个个体偶然死亡或没有交配,而使这种基因在种群中消失
B.遗传漂变的显著程度和种群大小无关,因为只发生在较小种群中
C.遗传漂变可能造成种群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变化
D.一个迁入新生境的种群,如果初始数量较小,种群基因频率很可能因遗传漂变发生变化,造成与原来所在种群的差异,可见遗传漂变在进化上有重要作用
10、新冠病毒(2019-nCoV)是单链RNA病毒,其结构与SARS相近,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也不参与任何生命系统的构成
B.2019-nCoV的RNA位于其拟核中,仅含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
C.可用含有各种营养物质的普通培养基大量培养2019-nCoV来研究其致病机理
D.2019-nCoV侵染细胞的过程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11、2023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浙北地区和浙中部分地区出现雾霾天气,能见度降低。霾是固体,包括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可吸入颗粒物等粒子。空气中的某些细颗粒物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若细颗粒物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则会直接影响细胞免疫
B.若细颗粒物损害呼吸道黏膜,则会影响非特异性免疫
C.若细颗粒物导致抗体水平升高,则会影响体液免疫
D.PM2.5影响免疫功能可能与其易吸附有毒、有害物质有关
12、现有甲、乙两人都表现为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通过给两人注射适量的TRH,分别测定每个人注射前30min和注射后30min的TSH浓度来鉴别病变的部位是垂体还是下丘脑,测定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 TSH浓度(mU/L) | |
注射前 | 注射后 | |
健康人 | 9 | 30 |
甲 | 2 | 29 |
乙 | 1 | 2 |
A.TRH和TSH分别是由垂体和下丘脑分泌的激素
B.下丘脑和垂体发生病变都可引起甲状腺功能异常
C.由上述结果可以推测甲发生病变的部位是下丘脑
D.由上述结果可以推测乙发生病变的部位是垂体
13、调查某森林群落乔木层的5个优势种的年龄结构,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森林群落中,这五种乔木植物的生态位基本相同
B.野核桃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与其他四种乔木的相同
C.随着群落的演替,香果树种群的优势地位将更加明显
D.野核桃能利用不同层次的光,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14、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恒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血浆中出现代谢废物就表明内环境稳态遭到了破坏
C.血浆中的许多物质会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
D.内环境是人体进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15、胰腺分泌胰腺是由激素和神经共同参与调节的。小鼠实验如下;①用电直接刺激迷走神经的传入神经纤维,小鼠胰液含量一般在1~2秒内迅速升高,刺激停止后10秒左右,胰腺含量恢复正常;②静脉注射体积分数为0.01%的某激素时,7~10秒后胰液含量升高,停止注射后4~6分钟胰液含量恢复正常;③看到食物和消化道运动均能引起小鼠胰腺分泌胰液,下列叙述错误的( )
A.①中用电直接刺激迷走神经的传入神经纤维中间段,兴奋在该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
B.②中某激素可能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促胰液素
C.③中看到食物和消化道运动引起胰液分泌的过程,都属于条件反射
D.①和②说明神经调节反应迅速且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反应较慢但作用时间较长
16、种群是一个有一定特征的、能自我调节的、动态变化和发展的有机体。下列关于种群特征及种群动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与光照强度有关
B.食物匮乏会影响动物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C.调查某濒临灭绝的大型肉食动物的种群数量时,宜采用标记重捕法
D.呈“S”形增长的种群在数量达到K值之前,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17、某人幼年时因一次意外,下丘脑受到损伤,可能会导致他的( )
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到影响
②体温调节受到影响
③血糖调节受到影响
④水盐平衡的调节受到影响
⑤言语活动功能障碍
⑥生长发育较迟缓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⑥
D.②③④⑥
18、下图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二倍体细叶百合(2n=24)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各时期的图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①表示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B.图②细胞中有6个四分体
C.图④细胞的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
D.图③每个细胞中均含有6对同源染色体
19、有人将驼鹿引入一面积不大的孤岛,该种群在1915—1960年的数量变化情况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年份 | 1915 | 1917 | 1921 | 1925 | 1928 | 1930 | 1934 | 1943 | 1947 | 1950 | 1960 |
种群数量/只 | 200 | 300 | 1000 | 2000 | 2500 | 3000 | 400 | 170 | 600 | 500 | 600 |
A.1915—1917年,驼鹿数量增长缓慢,可能还没完全适应孤岛环境
B.1917—1930年,驼鹿数量增长较快,孤岛上可能没有驼鹿的天敌
C.1930年,驼鹿种群数量最多,其食物可能是非密度制约因素
D.1930年以后,可能存在食物匮乏、自然灾害,导致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20、临床上,发热是指在致热原的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一种体温调节活动,机体在发热前后体温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体温调节的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其中枢位于脑干
B.代谢产热是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运动时主要是骨骼肌产热
C.体温上升期冷觉感受器兴奋,而体温下降期热觉感受器兴奋
D.人体处于高热持续期是机体产热量基本等于散热量的结果
21、下图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免疫过程,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造血干细胞是多能干细胞,可分化为红细胞、血小板和多种免疫细胞
B.f和d均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C.b分泌的白细胞介素-2可促进c增殖和分化
D.Y是一类蛋白质,可由d细胞和e细胞大量合成
22、如图为某自然保护区中藏羚羊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R=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不考虑迁入迁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时刻,藏羚羊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c时刻,藏羚羊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C.d时刻单位时间内藏羚羊种群的增加量大于b时刻
D.在调查时间内藏羚羊的种内竞争逐渐加剧
23、近缘种动物常因利用相同的食物资源而存在种间竞争。为研究亲缘关系较远的啮齿动物和蚂蚁之间是否也存在种间竞争关系,研究者调查了5种啮齿动物与7种蚂蚁采食的种子,统计各种大小的种子所占的比例(如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应选择有共同活动区域的啮齿动物和蚂蚁调查
B.据图可确定啮齿动物和蚂蚁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C.生态位分化是啮齿动物和蚂蚁共存的必要条件
D.种间竞争的存在可能会减小某物种的实际生态位
24、下列关于群落的结构与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荒漠生物群落物种少、结构简单,因此各物种之间没有生态位的重叠
B.湿地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其空间结构不会随季节更替而变化
C.森林生物群落中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种群,这体现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D.草原生物群落中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动物大都会挖洞或快速奔跑,以适应所处非生物环境
25、下图甲是利用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水(主要含有机物)的原理简图。科研人员为有效控制该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某种害虫,引入了该害虫的天敌,并用一段时间的调查数据构建了图乙所示的模型(箭头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请据图回答:
(1)流入人工湿地的能量有 。
(2)芦苇输属于挺水植物,绿藻属于浮游植物,黑藻属于沉水植物,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具有________结构。该人工湿地中的芦苇、藻类等植物生长迅速,其主要原因是水体中含有大量的 等营养成分。
(3)检测表明,出水口中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的含量都大大降低,在该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生态系统成分是 。
(4)图乙模型属于_______(填“物理”、“概念”或“数学”)模型,其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_______调节。仅从该模型分析,图中最可能代表害虫和天敌K值的数据分别为_______和_______。
26、天使综合征(AS)是一种罕见的儿童精神系统疾病,是由患儿脑细胞中的UBE3A蛋白含量缺乏导致的。UBE3A蛋白由15号染色体上的UBE3A基因控制合成,该基因在正常要儿脑细胞中的表达方式如图1所示,图2为某AS患者家族的遗传系谱图,请回答以下问题。
(1)SNRPN基因和UBE3A基因在遗传过程中_______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依据是_____________。
(2)研究发现,AS可能存在如下多种患病机制:
a.配子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异常导致受精卵中含3条正常的15号染色体,但在发育过程中其中一条丢失;
b.UBE3A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c.受精卵一条15号染色体UBE3A基因所在片段发生缺失。
①若图2所示家族中Ⅲ-3的患病机制为a,则配子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异常的时期是______________,异常配子在发育过程中丢失的一条染色体来源于______________(填“父”或“母”)方,若在早期胚胎发育时发现这种异常,根据表观遗传的知识,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填两种)方法,可能干扰SNRPN基因的转录,从而使UBE3A基因能正常表达蛋白质。
②若该家族的患病机制为b,则Ⅲ-3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于____________(填两个)。
③若该家族的患病机制为c,且Ⅱ-1与Ⅱ-5能成年并婚配怀孕,则他们所生孩子不患病的概率为_______(两条15号染色体均存在缺失片段会导致胚胎致死)。若患者要进一步确定为c这种变异所致,最简单的检测方法是___________。
27、图1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J(cm2·a)],A代表相应能量;图2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部分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组成了生物群落。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___________,A代表___________。
(2)图1中,植食性动物的能量有___________J/(cm2·a)传递到肉食性动物体内,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约为___________%(保留1位小数)。
(3)在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_。图2中缺少两个重要的生理过程,请用文字和→的形式表示出来:___________。
(4)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是___________。
28、下图为甲、乙两种植物CO2吸收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图。据图回答:
(I)甲、乙两种植物呼吸作用较强的是____________植物。在A、C点时,植物细胞中可以产生ATP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当光照强度达到E点后,限制甲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有____________。
(2)如果在图中F点突然停止光照,短期内叶绿体中C3化合物的含量将____________,其主要原因是发生在____________的光反应停止,使____________减少,影响C3化合物的还原;同时____________过程仍继续进行。
(3)当平均光照强度在B和D之间,光照和黑暗的时间各为12h。实验前后,乙植物中有机物总量将____________。
29、研究生物材料或细胞的某些化学成分时,通常需要对相应的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及鉴定。
(1)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____,这是研究和应用微生物的前提。若要筛选、鉴定纤维素分解菌常用______染色法,若要鉴定尿素分解菌则需要在培养基中加_____指示剂。
(2)胡萝卜素通常采用萃取法提取,萃取的原理是___。萃取过程中宜采用_____(填“水浴”或“明火”)加热。
30、某小组欲以成年兔为实验材料研究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进行实验如下:
①选取生理状况、体重相同的兔若干,并等分为甲、乙、丙、丁4组,分别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
②实验处理:甲组手术切除甲状腺,乙为X,丙为Y,丁组用生理盐水灌胃,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③分析现象,作出结论分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中,若乙组是甲组的对照组,X处理方法是_______;若丁组是丙组的对照组,Y处理方法为________。
(2)实验中的因变量可以用测定兔子的______为观测指标。要想进一步检测甲状腺的功能,可以根据________,通过服用放射性碘来检验。
(3)观察用Y方法处理的丙组兔,发现饥饿感明显增强,原因可能是_____,因此饥饿感增强。
31、如下图1为人体内环境的局部示意图,图2为肾脏某部位的放大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内环境主要由图1中的__________(填序号)组成。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填文字)。
(2)一般情况下,图1③中的O2被细胞利用至少要通过________层磷脂双分子层;_________(填“A端”或“B端”)的CO2浓度更高;________(填序号)的O2浓度最低。
(3)与内环境稳态直接相关的4个系统包括消化、呼吸、_______和_______系统。
(4)若科学家用三支微玻璃管,分别从正常人肾单位的甲、乙、丙处,抽取其内容物进行分析如图2,则下列有关其中化学成分的比较,正确的是______。
A.尿素的浓度:甲>丙 B.尿素的浓度:乙<丙
C.葡萄糖的浓度:甲<丙 D.葡萄糖的浓度:乙<丙
32、高角羚生活在森林与草原生态系统的交界区域,天敌主要有狼和狮。狼栖息于草原区域,主要在白天活动,狮栖息于森林区域,主要在夜间活动。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分析,狼、狮和高角羚都属于___________。狼和狮的叫声、气味使高角羚逃离,这说明信息传递能够___________。这一过程涉及的信息类型有___________。
(2)推测高角羚在白天和夜间选择的栖息地分别为___________。进一步研究发现,高角羚对栖息地的选择并不完全如上述推测,而与其适应性和选择倾向性都有关系。据图可知,高角羚最适合在___________(填“林地”或“林草混交地”或“草地”)环境中生存。随种群密度的变化,高角羚对栖息地选择策略的变化为___________,这种选择策略有利于种群繁衍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高角羚在林地和草原的生态位不同,研究其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___________等。研究发现高角羚进入草原生态系统后,会影响草原狒狒的摄食比例,若草原狒狒的食物中来自植物与来自食草昆虫的比例由2:1变为5:1,则该生态系统供养的草原狒狒的数量约为原来的__________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