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太阳队近来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糟糕的防守问题一直没有改善,比赛连连失利,甚至在与弱旅勇士队比赛时,也饮恨败北。
B.马克·扎克伯格,Facebook的创始人,被人们冠以“盖茨第二”。他拥有135亿美元的身家,也是全球最年轻的自行创业亿万富豪。
C.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使用规范语言,不要过多滥用网络语言,这样会给汉字的规范化和青少年的学习增加困难。
D.中华民族由于家族本位的社会结构和礼教文化传统,培育了一种整体主义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克己奉公的美德。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误字的一组是( )
A.沧茫 鲰生 陨身不恤 义愤填膺
B.斑驳 愆期 喻之于怀 没精打彩
C.袅娜 宛然 好高骛远 委曲求全
D.葱笼 谙熟 相与枕籍 揠苗助长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移动互联网霸占人们视线的今天,读书越来越成为一件奢侈之事。而阅读经典名著,似乎更是奢侈中的奢侈。一般来说,读经典名著要比阅读“快餐文学”更费时、费力。然而在真正爱读书的人眼中,名著是永不过时的珠宝,无论何时,都有其独特价值。
“我还是喜欢读一些年轻作家写的小说。经典名著是在上学的时候老师要求读的,自己很少主动去看。”正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挑选购书的小刘这样告诉笔者。
像小刘一样,现在有很多读者认为,经典名著所写的都是“过去的事情”,与我们眼下的生活之间有隔膜、文化上有差异。而且很多名著不仅篇幅巨大,文字还很晦涩,读起来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似乎与现代人处处追求高效的理念及碎片化阅读习惯背道而驰。
对此,在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就读的范颖却有着不同的理解:“阅读是为了让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更为丰富,所以不应该把有限的读书时间浪费在那些并不值得一读的书上。就像我的朋友让我推荐书目时,我都会从名著经典中挑出来给大家选择。”
所谓“经典”,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也就是在历史长河中经历过淘洗、接受过众多读者检阅的作品。阅读一本经典,即便没能让你收获良多,也至少不会“添堵”。所以,从经典入手开始阅读,对那些真正想要“高效”阅读、收获真知的人来说,反而是最节约时间、性价比最高的。
清华附中语文教师姜健说,阅读经典能够给学生带来的价值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名著培养阅读长文字的能力。“现在是一个碎片化的时代,学生需要静下来。只读短、平、快的东西无法让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充分锻炼,而经典名著则是很好的学习范本。”
除了教师,很多家长也鼓励孩子多阅读名著经典。北京市民李女士是一位母亲,她也认为让学生多阅读名著经典是很有实际价值的:“语言的教育更多是靠熏陶吧,要有输入才有输出。所以我会给我的女儿买一些名著经典来阅读,比如“四大名著”之类的,我想对她写作能力的提高肯定是有帮助的。”
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写作能力,姜健认为阅读经典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能丰富孩子们的世界观。“学生开始阅读名著的时候,可能是会有困难的,但这是在打底子,至少是可以延展学生的视野。现在孩子们对世界的了解还是很浅,而经典可以让孩子们与历史连接起来,拓宽他们生命的广度和深度。”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认为,“谁也回不到过去,生活方式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使得人们的表达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但是好的东西总是有价值的,应该借鉴,不应该放弃”。可以说,经典著作正是不同时代、不同文明下的人文智慧结晶,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源泉。将不同时代的经典著作排列起来,我们甚至可以看到整个人类社会的演变。特别是本民族的经典名著,其中留存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命脉,对我们树立文化自信、建设和谐社会大有作用。中华民族的经典著作灿若星辰,“仁义礼智信”这些精神至今仍能对国民精神起教化作用,与现今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以贯之。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阅读名著的当代价值》)
材料二
这个暑假,初二学生淼淼要完成的阅读作业是:“啃”下一部《水浒传》。“说实话,文字有些难,也不太符合女孩子的阅读兴趣。”眼见女儿淼淼随意翻了几页就把书扔在一边,妈妈灵机一动,从网上找到了有声说书《水浒传》,用另一种方式为孩子打开了阅读经典名著的路径。一周之后,对水浒提起兴趣的淼淼,开始和父母一起讨论书中的人物……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阅读方式,00后、10后身为互联网“原住民”,阅读媒介也有新变化:除了传统的纸本阅读,读屏、听书等都成为他们接触并贴近书本、接触经典的方式。不仅如此,如今,更多的孩子喜欢互动式阅读——一边看书,一边在网上看“弹幕”,了解其他同龄人阅读的感受。用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他们完成作为教学任务的“整本书阅读”,究竟行不行?
谈到阅读这件事,很多孩子会脱口而出:他们喜欢听书,经常在网络上听各类经过加工的有声读物,在音效的烘托下,故事情节更加突出,仿佛身临其境。而不少有声读物,不仅给孩子读名著,连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也一并“读”出来了。这似乎也在向老师和家长传递一个新信息——眼下,00后、10后更接受快节奏的短视频、更习惯“快餐式”阅读,连看电视剧都要“快进”,这与传统阅读所倡导的“原汁原味读大部头”的方式差异不小。
借助不同的媒介,以相对轻松的方式做“引子”,从而引导更多青少年爱上阅读,不少语文教师持宽容、肯定的态度。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文系副教授徐默凡表示,学生获取阅读内驱力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关注历史事件来阅读书籍,或是对某个作家感兴趣,进而阅读他的作品,当然也能通过观看影视作品达到了解著作的目的。
平日里,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在看文字产生视觉疲倦后,也会偶尔选择听有声书。在他看来,听书的过程中,有时能感受到比读文字更生动的东西。但他强调一点:听书不能代替读书。“读书是一种参与,读书的过程便是参与到作者的创作当中。看文字参与度最高,听书的参与度相对较少。”
谈及指导青少年阅读整本书的情况,不少教育工作者都提及一点:思维品质。在他们看来,整本书阅读是一种深度阅读,透过最传统的文字阅读,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锻炼、想象力将得到释放;通过读优秀作品,他们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共情,在精神层面得到丰富的滋养——这些由深度阅读带来的获得感,是读屏、听书等方式所不能替代的。
也正因此,语文界存在着另一种声音:不主张学生用听音频、看视频的方式替代读原著文字。上海市建平中学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郑朝晖坚定地表达了他的看法:通过阅读文字,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在脑海中点滴形成;而看过影视作品后,演员塑造的人物形象就永远挥之不去了,堵塞了人物更加丰满的可能性。
例如,在文学作品中,“西施”这个人物并没有十分详尽的容貌描画,她指向的是“极美”的人物形象。但在影视作品中经过演员的演绎,学生会将“美丽”的概念定位在此。“文学的力量就是不断丰富内心的力量,而不是用看似华丽的方式,消解阅读文字的困难。”郑朝晖说。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王希明也有同感。他认为,影视作品容易引起对人物的刻板印象,产生先入为主的观念,不利于书籍的多元解读。“对于严肃的名著阅读来说,还是先阅读文本再看影视作品为宜。”
(选自文汇报《习惯了“快餐式阅读”,如何才能慢下来“啃”书》)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很多读者不喜欢读经典名著,这和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有关,也和经典名著自身的特点有关。
B.经典名著的权威性是经过历史检验的,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阅读经典名著是最高效的阅读选择。
C.淼淼的妈妈为了引导孩子读《水浒传》,用网上的有声说书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这是一种成功的尝试。
D.现在,青少年阅读整本书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时推进整本书阅读也遇到了一些现实的困难,需要教师、家长去解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实中,面对经典著作,普通读者和专家学者有不同的选择。
B.对中小学师生而言,阅读经典名著首先是一个教学任务。
C.对于听书、读屏之类的阅读方式,教师主流态度是不赞成的。
D.影视作品对人物容貌的表现往往比文学作品更具体,但这未必是好事。
【3】根据材料内容,下面的推断不正确的是( )
A.空闲时间、知识水平和生活经历都制约着人们的阅读选择。
B.不论是读短文、时文,还是读经典名著,对学生的成长都有帮助。
C.推进经典名著阅读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时代特点。
D.如果读经典名著不能让孩子的写作能力明显提升,家长就不会支持。
【4】请根据材料一简要归纳当今时代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意义。
【5】请根据材料内容和自己阅读名著的经验,对学校推进经典名著整本书阅读提出两条可行的建议。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常借酒来抒发情怀,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写因感慨人生而洒酒祭月。
(2)《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3)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进亦忧”指的是:_____________,“退亦忧”指的是: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鱼我所欲也》中,为什么一个人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石潭记》中写出小石潭源头悠远、两岸弯曲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醉翁亭记》中描绘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横线处的名。
(1)_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_______________,抚孤松而盘桓。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3)奚以知其然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小年也。(庄子《逍遥游》)
(4)臣密今年四十有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报刘之日短也。(李密《陈情表》)
7、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陋室铭》中从侧面写陋室主人情趣高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刘义隆草率出兵,虽有“封狼居胥”之雄心,也怕会“______________”的结局。
(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流露出消极情绪: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消极情绪的流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的辞前小序不仅讲述了陶渊明出仕的原因、经历和心情,也讲述了弃官的各方面的原因,他弃官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雀东南飞》中,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焦仲卿和刘兰芝感情深厚,不易断裂,沉稳不动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中,词人在竹西亭解鞍下马,见到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人杜牧由衷赞美的扬州繁华景象一去不复返。
9、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三岁为妇, 。夙兴夜寐, 。(《诗经•卫风•氓》)
(2)士不可以不弘毅, 。 ,不亦重乎?((《论语•泰伯》)
(3) ,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苏轼《赤壁赋》)
(4)李白的《蜀道难》用“ , ”两句极写古代人民开山辟路的艰辛。
(5)杜甫《登高》中“ , ”一联从时间和空间着笔,反映诗人漂泊他乡、年老多病的境遇。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送黎六郎赴阳翟少府
韦应物
试吏向嵩阳,春山踯躅①芳。
腰垂新绶色,衣满旧芸香②。
乔树别时绿,客程关外长。
只应传善政,日夕慰高堂。
【注】①踯躅:杜鹃花的别名,又名映山红。②芸香:书香。芸草香味能杀死书虫,读书人就反把其夹在书中,时间久了书也就有了这种味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试吏”即出任官吏,表明黎六郎刚刚被任命为阳翟少府,这与颔联的“新绶”相照应。
B.腰垂新绶、衣满芸香,是对黎六郎赴任时的状貌的描写,说明他并没有因为做官而忘了读书。
C.第五句“乔树别时绿”照应了题目中的“送”字,同时写出了为黎六郎送行时的自然环境。
D.全诗表达方式多样,既有写景,又有叙事和议论,最后两句谆谆告诫:做官勿忘孝顺家中父母。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1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秋水阁记
钱谦益
①阁于山与湖之间,山围如屏,湖绕如带,山与湖交相袭也。虞山,嶞山也。蜿蜒西属,至是则如密如防,环拱而不忍去。西湖连延数里,缭如周墙。湖之为陂为寖者,弥望如江流。山与湖之形,经斯地也,若胥变焉。阁屹起平田之中,无垣屋之蔽,无藩离之限,背负云气,胸荡烟水,阴阳晦明,开敛变怪,皆不得遁去豪末。
②阁既成,主人与客,登而乐之,谋所以名其阁者。
③主人复于客曰:“客亦知河伯之自多于水乎?今吾与子亦犹是也。尝试与子直前楹而望,阳山箭缺,累如重甗。吴王拜郊之台,已为黍离荆棘矣。逦迤而西,江上诸山,参错如眉黛,吴海国、康蕲国之壁垒,亦已荡为江流矣。下上千百年,英雄战争割据,杳然不可以复迹,而况于斯阁欤?又况于吾与子以眇然之躯,寄于斯阁者欤?吾与子登斯阁也,欣然骋望,举酒相属,已不免哑然自笑,而何怪于人世之还而相笑与?”
④客曰:“不然。于天地之间有山与湖,于山与湖之间有斯阁,于斯阁之中有吾与子。吾与子相与晞朝阳而浴夕月,钓清流而弋高风,其视人世之区区以井蛙相跨峙而以腐鼠相吓也为何如哉?吾闻之,万物莫不然,莫不非。因其所非而非之,是以小河伯而大海若,少仲尼而轻伯夷,因其所然而然之,则夫夔蚿之相怜,鯈鱼之出游,皆动乎天机而无所待也。吾与子之相乐也,人世之相笑也,皆彼是之两行也,而又何间焉?”
⑤主人曰:“善哉!吾不能辩也。”姑以秋水名阁,而书之以为记。崇祯四年三月初五日。
(注):嶞,山形狭长的样子。陂,河岸。寖,同浸,渗透之意。吴海国、康蕲国:海国公吴祯,蕲国公康茂才,均为明初大将,协助朱元璋一统天下。天机:自然。
【1】根据文中相关信息,作者以“秋水”名阁,是取__________(人名)《秋水》之意。
【2】赏析第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3】结合上下文,对文中划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世间万物没有不是这样的,也没有是这样的。
B.持肯定的立场去认识世间万物,这样的方法是不对的。反之亦然。
C.顺着所肯定的方面就去肯定,世间万物没有不被肯定的。反之亦然。
D.对世间万物的态度,要么持肯定的立场,要么持否定的立场。
【4】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分析本文的说理结构。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天选打工人”,指的是为了生活,不得不选择跟病毒正面硬刚、坚守岗位继续工作的人。“天选打工人”,与其说“天选”,不如说“自选”。
②我所做的这一切,是何等的微不足道;但我去做这一切,却是何等的重要!(伏尔泰)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你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