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陈情表》)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祭十二郎文》)
B. 窜梁鸿于海 (《滕王阁序》)
行比一乡,德合一君 (《逍遥游》)
C. 倚南窗以寄傲 (《归去来兮辞》并序)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D. 辇来于秦 (《阿房宫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项羽之死》)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留学生”①词是由日本人创造的。唐王朝时,日本政府②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曾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遣唐使因是外交使节,不能在中国停留时间过长,③日本政府从第二次派遣唐使起,同时派遣“留学生”和“还学生”。所谓“留学生”,是当遣唐使回国后④留在中国学习的学生;⑤“还学生”则在遣唐使回国时一起回国。后来,“留学生”一词一直沿用,现在凡是留居外国学习的学生, ⑥称作“留学生”。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这个 | 为了 | 所以 | 仍然 | 所谓 | 都 |
B | 一 | / | 于是 | 同时 | / | 又 |
C | 这个 | 希望 | 所以 | 同时 | / | 都 |
D | 一 | 为了 | 于是 | 仍然 | 所谓 | 又 |
A. A B. B C. C D. D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传说是荆浩继六朝谢赫关于人物画的“六法”之后,提出山水画的“六要”,其核心是强调要在“形似”的基础上表达出自然对象的生命,提出了“似”与“真”的关系问题,这样,“气韵生动”这一审美标准,便推广和转移到山水画领域来了。它获得了新的内容和含义,终于成为整个中国画的美学特色:不满足于追求事物的外在模拟和形似,要尽力表达出某种内在风神,这种风神又要求建立在对自然景色,对象的真实而又概括的观察、把握和描绘的基础之上。
所以, ① ,以之作为首要的美学准则,另一方面又要求对自然景象作大量详尽的观察和对画面构图作细致严谨的安排。非常重视自然景色随着季节、气候、时间、地区、位置、关系的不同而有不同,要求画家精细准确地去观察、把握和描绘。但是,虽求精细准确,又仍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无论是季候、时日、地区、对象,既要求真实又要有很大的概括性,这构成中国山水画一大特征。并且,“真山水如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林泉高致》)可见,这是一种移入情感“见其大意”式的形象想象的真实,而不是直观性的形体感觉的真实。所以,它并不造成如西画那种感知幻觉中的真实感,而有更多的想象自由,毋宁是一种想象中的幻觉感。正是在这种审美趣味的要求下,中国山水画并不采取透视法,不固定在一个视角,远看近看均可,它不重视诸如光线明暗、阴影色彩的复杂多变之类,而重视具有一定稳定性的整体境界给人的情绪感染效果。这种效果不在具体景物对象的感觉知觉的真实,不在于“可望、可行”,而在于“可游、可居”。“可游可居”当然就不应是短暂的一时、一物、一景。“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即要求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整个生活、人生的环境、理想、情趣和氛围。从而,它所要求的就是一种比较广阔长久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境地的真实再现,而不是一时一景的“可望可行”的片刻感受。
这一特色完整地表现在客观地整体地描绘自然的北宋(特别是前期)山水画中,构成了宋元山水的第一种基本形象和艺术意境。画面经常或山峦重迭,( );或境地宽远,( );或铺天盖地,( );或一望无际,( );或“巨峰高壁,多多益壮”;或“溪桥渔浦,,洲渚掩映”。这种基本塞满画面的、客观的、全景整体性地描绘自然,使北宋山水画富有一种深厚的意味,给予人们的审美感受宽泛、丰满而不确定。它并不表现出也并不使观赏者联想起某种特定的或比较具体的诗意、思想或情感,却仍然表现出、也使人清晰地感受到那整体自然与人生的牧歌式的亲切关系,好像真是“可游可居”在其中似的。在这好像是纯客观的自然描绘中,的确表达了一种生活的风神和人生的理想,又正因为它并不呈现更为确定、具体的“诗情画意”或观念意绪,这就使观赏审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由于未引向固定方向,而更为自由和宽泛。随着全景性整体性的画面可提供的众多的范围和对象,使人们在这种审美感受中去重新发现、抒发的余地也就更大一些。它具有更为丰富的多义性,给予人们流连观赏的时间和愉快也更持久。
这是绘画艺术中高度发展了的“无我之境”。诗、画以及小说等各类艺术中都有这种美的类型和艺术意境。所谓“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并不自觉意识到。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不论是人间事件还是自然景物),终于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从而这种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经常也就更为宽泛、广阔、多义而丰富。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宋元山水意境》)
材料二:
北宋画家郭熙曾提出三远说。《林泉高致》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郭熙所谓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说立足于绘画的透视原理、构图原则等,同时也展现了三种境界。高远是仰视,目光由低下推向高空,推向茫茫天际,一山之景就汇入到宇宙的洪流中去了,有限的空间获得了无限的意义,人的心灵因此也得到一种满足。深远可以称为“悬视”,我们的目光自下而上仰视上苍,又从上天而悬视万物,回到深深山谷,幽幽丛林,莽莽原畴,山川在悬视中更见其深厚广大。而平远是 ② ,所谓“极人目之旷望也”,我们的心灵在广阔无垠的天地之间流动。这三远都表现了一种生命境界,为人的生命创造一个安顿的场所。
在三远中,郭熙独钟平远。在我看来,是因为平远境界给人的情性所提供的东西是高远和深远之境所无法比拟的。平远之境为中国画界所重,最为重要的是给人的性灵提供一个安顿之所,从而成为画家最适宜的性灵之居。在三远中,相比深远、高远,平远受到艺术家更多的重视。深远之作虽能合于中国画家的玄妙之思,高远之作易于产生壮美感。而在这二者之中,都有主体与客体的冲突,因悬视而产生心中的恐惧,由纵望而形成心灵的压迫。王国维曾在康德、叔本华哲学的影响下,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说法。所谓有我之境,是在直观中,对象的不可估量的伟大或雄强的气势显现出人的力量的渺小,并带来内在情感的压力,从而促使内在理性的超感性力量进行调节,将人的欲望驱赶走,带有强制性。所以,称其为“壮美”。无我之境是由于审美主体专注于凝神观照,使本来较微弱的意欲在不知不觉中失落了,所以称其为“优美”。所谓从“静中”得之。从他所举的例子来看,有我之境,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主体和对象之间的矛盾达到极致,客体欲望的撩拨,以及和主体激烈的冲突,撕裂人的心灵。所以,此虽壮美,但不免有压迫感,失落感,幻灭感。而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诗句,则能引人于悠然渺远之境,在相忘中泯灭了对象和主体的界限。所以,平远之境所推崇的其实是无我之境,即忘己忘物的境界。
(摘编自朱良志《曲院风荷·和风》)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树木繁复 视野开阔 丰盛错综 邈远辽阔
B.树木参天 襟怀开阔 丰盛错综 气势恢宏
C.树木繁复 视野开阔 琳琅满目 邈远辽阔
D.树木参天 襟怀开阔 琳琅满目 气势恢宏
【2】下列有关材料一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气韵生动”不满足于形似,而要尽力表达建立在观察、把握和描绘之上的内在风神。
B.中国山水画追求形象想象的真实,而非直观性的形体感觉的真实,且有很大的概括性。
C.“可游可居”表达的是整个生活、人生的环境、理想、情趣和氛围,而非片刻的感受。
D.北宋艺术作品通过纯客观描写表现具体情感,从而给人宽泛、丰满而不确定的审美感受。
【3】下列有关材料二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远说立足于绘画的透视原理、构图原则,却又不固定在一个视角,都表现了一种生命境界,为人的生命创造了安顿的场所。
B.高远是仰视,目光由低下推向高空,便使有限的空间获得了无限的意义,产生一种壮美感,人的心灵因此也得到一种满足。
C.深远、高远中都有主客体冲突带来的情感压力,泯灭了主客体的界限,撕裂了人的心灵,从而产生壮美感,故郭熙独钟平远。
D.王国维的无我之境是由于审美主体在凝神观照中不觉失落了意欲,是静中所得的“优美”,与李泽厚的无我之境意蕴不同。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中不符合王国维“有我之境”的一句是( )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B.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元好问《颖亭留别》)
C.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李煜《清平乐》)
D.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每处不超过15字。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诸葛亮一生的功绩。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周瑜风度潇洒、指挥若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陶渊明在春天出游时所看到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2)身临天阔水远、野鸭高飞、秋霞绚丽的优美环境,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初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逍遥游》中斥鴳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宁愿立即死去也也不愿苟合阿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摹写行人手摸星辰、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来表现蜀道的山势险峻。
(3)《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他的家门不兴旺缺少幸福。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一句为女主人的出场安排了一个独特的背景;“_____”一句有反衬意,给她哀怨的心绪添上了几分酸楚和难堪。(温庭筠《菩萨蛮》)
(2)词人因反对变法受到排挤打击,仕途坎坷,遭际不幸,转徙外地,备尝艰辛,“______,______”两句可见其生活之蹭蹬与心境之凄凉。(苏轼《江城子》)
(3)上片“______”句和下片的“______”句之间通过一个共同意象的作为感情纽带,让作者由描写眼前之景自然地过渡到抒发思乡之情。(周邦彦《苏幕遮》)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李白《蜀道难》中,描写行人步履艰难、神情惶恐的句子是“___,___”。
⑵《过秦论》中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是:________。
⑶《师说》中,韩愈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与自己所说的老师是有区别的,区别在于“______,______”。
⑷荀子在《劝学》中,从反面论证学习应当专一的句子是:“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通过描写行人手摸星辰、仰天叹息来衬托蜀道之高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情表》中,李密表明自己无论是活着还是死去都要报答晋武帝恩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古以来,秋天一直是文人墨客常常吟味不已的季节。借助秋景表达内心悲伤的诗句不胜枚举,如“__________,__________”就写出了秋天的凄清。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室内寂寞,故出门掩扉,环视山居外景以解闷,正切诗题“即事”,吟咏眼前景物。
B.颔联运用了对比手法。松茂鹤多,访者稀少,两相对照更显山居环境的幽静。
C.夕照满山,鸟鹊还巢,炊烟袅袅,人们采菱而归,流露出作者的闲适喜悦之情。
D.诗中用“处处采菱归”来表达归隐之意,用了双关的手法。
【2】颈联体物精细,状写传神,“诗中有画”,请作简要赏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丙子,帝①至晋阳城下,旗帜环城四十里。契丹数千骑屯忻、代之间,为北汉之援。庚辰,遣符彦卿等将步骑万余击之。彦卿入忻州,契丹退保忻口。符彦卿奏请益兵,癸巳,遣李筠、张永德将兵三千赴之。契丹游骑时至忻州城下,丙申,彦卿与诸将陈以待之。史彦超将二十骑为前锋,遇契丹,与战,李筠引兵继之,杀契丹二千人。彦超恃勇轻进,去大军浸远;众寡不敌,为契丹所杀。筠仅以身免,周兵死伤甚众。彦卿退保忻州,寻引兵还晋阳。时大发兵夫,东自怀、盂,西及薄、陕,以攻晋阳,不克。会久雨,士卒疲病,及史彦超死,乃议引还。初,王得中返自契丹,值周兵围晋阳,留止代州。及桑珪杀郑处谦,囚得中,送于周军。帝释之,赐以带、马,问:“虏兵何时当至?”得中曰:“臣受命送杨衮,他无所求。”或谓得中曰:“契丹许公发兵,公不以实告,契丹兵即至,公得无危乎?”得中太息曰吾食刘氏禄有老母在围中若以实告周人必发兵据险以拒之如此家国两充吾独生何益不若杀身以全家国所得多矣甲辰,帝以得中欺罔,缢杀之。乙巳,帝发晋阳。区国节度使药元福言于帝曰:“进军易,退军难。”帝曰:“朕一以委卿。”元福乃勒兵成列而殿,北汉果出兵追蹑,元福击走之。帝违众议破北汉,自是政事无大小皆亲决。河南府推官高锡上书谏曰:“四海之广,万机之众,虽尧舜不能独治,必择人而任之。今陛下一以身亲之,天下皆言陛下褊迫疑忌举不信群臣也。不若选能知人公正者以为宰相,能爱民听讼者以为守令,能丰财足食者使掌金谷,能原情守法者使掌刑狱,陛下但垂拱明堂,视其功过而赏罚之,天下何忧不治!何必降君尊而代臣职,屈贵位而亲贱事,无乃失为政之本乎?”帝不从。
(注)①帝:后周世宗柴荣。
(节选自《资治通鉴•北抗契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得中太息曰/吾食刘氏禄/有老母在围中/若以实告周人/必发兵据险/以拒之如此/家国两亡/吾独生何益/不若杀身以全家国/所得多矣/
B.得中太息曰/吾食刘氏禄/有老母在围中/若以实告周人/必发兵/据险以拒之/如此/家国两亡/吾独生何益/不若杀身以全家国/所得多矣/
C.得中太息曰/吾食刘氏禄/有老母在围中/若以实告/周人必发兵据险以拒之/如此/家国两亡/吾独生何益/不若杀身以全家国/所得多矣/
D.得中太息曰/吾食刘氏禄/有老母在围中/若以实告/周人必发兵据险/以拒之如此/家国两亡/吾独生何益/不若杀身以全家国/所得多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契丹,我国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唐末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称帝建国。
B.节度使,职官名。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当时权力很大。
C.尧舜,指尧和舜,传说是上古的贤明君主。后来泛指圣人。
D.垂拱,垂衣拱手,轻松处理政务。这里用来称颂皇帝治国能力很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符彦卿上奏请求增兵,在增兵未到的情况下,与众将列阵等待契丹军队,前锋史彦超恃勇冒进,致使有利局势急转直下,符彦卿被迫撤兵。
B.王得中从契丹返回时被囚禁,受到后周世宗的礼遇,但王得中深明家国大义,宁死也不告知契丹发兵的消息,最后被勒死了。
C.世宗从晋阳出发,匡国节度史药元福积极向皇帝进言,受到皇帝的倚重,后来药元福妥善谋划,率领军队击退了北汉追兵。
D.后周世宗大小政事都亲自处理,高锡上书劝谏,认为皇帝只要选贤任能,把不同的事情交给不同的大臣去做就可以了,世宗没有听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彦超恃勇轻进,去大军浸远,众寡不敌,为契丹所杀。
(2)元福乃勒兵成列而殿,北汉果出兵追蹑,元福击走之。
1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硬核”一词在网络上悄悄走红,逐渐被大家用来形容一些很厉害、很霸气、与众不同、让人震惊的人和事。生活中有不少年轻人也有着这样的硬核气质。相对于前些年的“佛系青年”,“硬核青年”很酷、很厉害、很刚硬,他们不要被定义,不跟随大众,特立独行,追求不同,坚定地过自己认为是对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