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正确的一组是( )
(1)歌手姚贝娜离世后遗体遭记者偷拍事件,使记者的职业操守又成了大家关注的热门话题,说道________的新闻圈,里面假货也不少:假记者、假身份等屡见不鲜。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注意________。目前要着重解决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水污染、空气污染加剧问题。
(3)近日,石家庄市已在经二路部分路口对闯红灯等“中国式过马路”现象进行处罚,但不少行人仍然________,尽管前面是红灯,左右有来车,还是冒险穿过马路。
(4)对一篇规范的论文,因版面限制而去砍综述、删注释,实在是________的不智之举。
A. 鱼龙混杂 轻重缓急 不以为意 削足适履
B. 参差不齐 循序渐进 不以为然 扬汤止沸
C. 鱼目混珠 孰轻孰重 不闻不问 矫枉过正
D. 良莠不齐 可持续性 不动声色 舍本逐末
2、下列各句文化常识中,有错误的一句是
A. 秦汉时代,姓氏合二为一,而一般的老百姓只有名,不配有氏。
B.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C. 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D. 投笔:投笔从军。后人把班固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我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且不说母兽对幼兽的温情和在危险时刻不惜牺牲性命保护它们,我们经常看到,就连马也是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的。我们很欣慰地看到《蜜蜂的寓言》的作者已不得不承认人是一个有感情和同情心的生物。他以平淡和细致的笔调描述了一个动人的事例:一个被囚禁的人看见一头猛兽从一个母亲的怀抱里抢走了她的孩子,用尖锐的牙齿咬孩子的肢体,用爪子掏取他还在跳动的内脏。他看到的这件事情虽与他个人无关,但他心中的感受是何等悲伤啊;目睹这种情景,而自己却不能对晕过去的母亲和垂死的孩子一伸援手,他难道不难过吗?
……
可以肯定的是,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它使我们在看见别人受难时毫不犹豫地去帮助他。在自然状态下,怜悯心不仅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而且还有这样一个优点: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它能使每一个身强力壮的野蛮人宁可到别处去寻找食物,也不去抢夺身体柔弱的孩子或老人费了许多辛苦才获得的东西。在训导人们方面,它摒弃了“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样一句富于理性和符合公正原则的精辟格言,而采用“在谋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这样一句出自善良天性的格言,尽管这句格言没有前一句格言完善,但也许更有用处。总而言之一句话,我们不应当在高深的理论中而应当在这种自然的感情中去寻找人即使没有受过教育的熏陶也不愿意做恶事的原因。
(摘编自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
材料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并,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材料三:
孟子十分强调恻隐之心的政治意义,甚至从作为人性善端的“不忍人之心”中直接推导出了“不忍人之政”。这可以理解为,他将理想政治建立在恻隐之心这种自然情感之上,在他这里,政治情感与自然情感表现出一种天然的同构性,政治情感是人对自身天然具有的情感的回归、发掘和充实。统治者不断“反身而诚”,回归到自己的本心,基于天然地为他人的痛苦感到痛苦的情感,就会不忍心看到百姓受苦,其政令便有一个良善的出发点。孟子相信,基于不忍人之心这种良善情感和动机的政治具有巨大的感召力,能使施政者和人民结成一个从上至下、同时由下而上基于情感意愿的情感共同体,从而成就理想政治——“王道”。
但是,如果将以上分析视为孟子关于理想政治的全部图景则是对孟子的过度简化。在他看来,恻隐之心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敏感性,确实是面向所有可能的对象的,但这并不表明人的情感对于所有对象是同等无差的。他以“爱有差等”这一命题作为重要补充,将情感根本上落实于家庭这一具体语境中,从而主张通过对家庭情感的“推恩”来成就理想政治。孟子认为人的道德敏感性应在具体、特殊的家庭关系语境中具体地得到培育和扩充,主张人通过体会对家庭成员的情感感受,从而将心比心,推恩于家庭关系外的人。他相信,当家庭情感得以良好培育的时候,人的道德敏感性会相应得到发展,行为也会得到相应的规范,所谓“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卢梭政治哲学所彰显的精神则与儒家的仁政情感主义形成了鲜明对照。虽然在极度强调理性精神的西方政治哲学传统中,卢梭可被列为为数不多的重视情感的大师之一,这从其关于怜悯心之道德意义的深度挖掘剖析可见一斑;但较诸情感,其政治哲学依然更突出地映射出契约理性精神的烙印。在肯定怜悯心可能具有的道德意义的同时,他反思了包括怜悯心在内的自然情感的不稳定性,甚至认为它可能与正义相冲突,因而在他看来情感——至少自然情感——无论如何不足以作为政治制度之根基。在他看来,通过遵守契约,人们做判断和行动时诉诸的是理性,而不再是内心本能性的情感冲动,从而正义才得以取代了本能。在这种理想政治中,契约不仅具有非情感所能取代的地位,而且最值得推崇的情感恰是那种基于契约、由契约塑造的情感。在此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他与柏拉图的遥远呼应,激情、情感被视为善变、不稳定的,惟有理性才是不变、恒定的,“理想国”中正义的根基在于理性。卢梭的社会契约本质上正是这种理性精神的体现。
(摘编自武云《怜悯之心与理想政治一卢梭“怜悯心”与孟子“恻隐之心”之比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怜悯心往往先于人的自尊心和自爱心产生,所以能克制人们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个人幸福而损害他人。
B.卢梭认为怜悯心能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这也是即使没有受过教育熏陶的野蛮人也不愿作恶的原因。
C.孟子认为政治情感与自然情感两者本质上是同构的,而后者往往就是前者在不同领域的回归、扩充与深化。
D.在卢梭的理想政治中,比起善变、不稳定的自然情感,基于契约的理性精神,更适合作为政治制度的基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卢梭所举孩子被猛兽抢走、伤害与孟子“孺子入井”的故事情境构造是相似的,都强化了读者对“怜悯心”的想象和体验。
B.卢梭认为“在谋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之所以更有用处,是因为其更强调人怜悯的善良天性而非自私自爱。
C.孟子所谓“爱有差等”是指人的情感会由于对象不同而产生差异,将情感由家庭向外扩展“推恩”是实现“王道”的途径。
D.在对情感和理性关系的认识上,卢梭明显受到柏拉图的影响,两人都肯定理性对于正义的价值,而否认了情感的地位。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所论孟子“恻隐之心”的政治意义的一项是( )
A.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B.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D.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4】卢梭“怜悯之心”和孟子“恻隐之心”有许多相似之处,请结合材料一、二简要分析。
【5】孟子和卢梭关于恻隐(怜悯)情感的政治哲学,对于当下调节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依然可资借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 两句运用比喻手法,感叹与茫茫宇宙相比,人是多么渺小。
(2)韩愈在《师说》中用 , 两句分析了人们在学习中存在很多疑惑问题的原因,并深深叹息。
(3)荀子在《劝学》中运用 , 两句阐释人与人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有成就的人只不过是善于借助外物的道理。
(4)《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 ,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为打消学生顾虑,先用温和自谦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轻松、活跃的环境。
(2)《诗经》有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谏太宗十思疏》中与此意思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谏逐客书》中,连类设喻,运用排比,泰山、河海两个比喻是陪衬,“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才是本意。
(4)《<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匡正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三纲”出发,表明要想彰明美德于天下,应该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明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同时家庭也是社会的细胞。孟子在《大学之道》中强调对待国家与家庭的关系,我们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0)姚鼐的《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傍晚时分在山顶远望之景。
(11)鲍照的《拟行路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以“水”为喻,表现了社会生活中处于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12)《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拒谏”的责难,王安石以“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正面驳斥。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氓》中__,__。两句运用比兴的手法,以枯黄的桑叶来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生动地展示出女主人公随岁月流逝而容颜老去的形象。
(2)《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
(3)《醉翁亭记》中描写山中景色和出游之乐,其中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山中早晚不同的画面。
(4)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飘摇在宽阔浩渺的江面上。
(5)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和听觉着笔,描写激烈的操练演习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6)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两句正面描写琵琶女在我们的再三邀请下出场时那种羞怯的神态。
(7)苏轼《水调歌头》中______,______。两句既包含望月怀人的思念,又寄托了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
(8)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英雄刘裕成长地方的历史遗迹呈现在读者面前。
(9)《观沧海》中描写山岛之景,突出欣欣向荣景象的句子是__,__。
(10)屈原在《离骚》中将自己与众小人政见的不同比喻成“方圆”,从而表明与那些小人没有调和余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俗语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钱乃身外之物,没了再挣”,李白在《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是这个意思。
(2)孔子曾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夫妻二人相见时有千万句话想说却说不出口,只能默默流泪的悲伤情形。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崔珏往西川
李商隐
年少因何有旅愁?欲为东下更西游。
一条雪浪吼巫峡,千里火云烧益州。
卜肆①至今多寂寞,酒垆②从古擅风流。
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诗咏玉钩③。
(注)①卜肆:《汉书》记载严君平卜筮于成都市肆,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博览无不通,依老子、严周(庄周,避汉明帝刘庄讳而改)之指著书十余万言。②卓文君、司马相如当垆卖酒。③玉钩:酒钩。《汉武故事》记载钩弋夫人手拳曲,武帝披其手,得一玉钩,手得以展。后人效之,别有酒钩,当饮者以钩引杯,以为乐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表面上在问崔珏为什么有旅愁,实则要表现崔珏年少并无忧愁。
B.第三句使用拟人的手法,从听觉的角度,描写巫峡水急滩险的壮观景象。
C.第四句使用夸张的手法,从视觉的角度,描写益州千里火烧云的壮阔景象。
D.第七句的“浣花笺”即“薛涛笺”,有十色,文人多用之,以为风雅。
【2】送别诗中,诗人常对送别的友人进行劝慰或寄予期望。诗人李商隐对崔珏寄予了怎样的期望?请结合诗歌的后三联进行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玄同,定州鼓城人也。举进士,累转司列大夫。坐与上官仪文章属和,配流岭外。上元初赦还。工部尚书刘审礼荐玄同有时务之才,拜岐州长史。累迁至吏部侍郎。玄同以既委选举,恐未尽得人之术,乃上疏曰:“臣闻制器者必择匠以简材,为国者必求贤以莅官。匠之不良,无以成其工;官之非贤,无以致于理。君者,所以牧人也;臣者,所以佐君也。君不养人,失君道矣;臣不辅君,失臣任矣。任人者,诚国家之基本,百姓之安危也。方今人不加富盗贼不衰狱讼未清礼义犹阙者何也下吏不称职庶官非其才也。官之不得其才者,取人之道,有所未尽也。”疏奏不纳。弘道初,转文昌左丞,兼地官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则天临朝,迁太中大夫、鸾台侍郎,依前知政事。垂拱三年,加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纳言,封钜鹿男。玄同素与裴炎结交,能保始终,时人呼为“耐久朋”。而与酷吏周兴不协。永昌初,为周兴所构,云玄同言:“太后老矣,须复皇嗣。”太后闻之,怒,乃赐死于家。监刑御史房济谓玄同曰:“何不告事,冀得召见,当自陈诉。”玄同叹曰:“人杀鬼杀,有何殊也,岂能为告人事乎?”乃就刑,年七十三。玄同富于词学,当为典选之时,备疏择才之理。但以高宗弃代之后,则天居位之间,革命是怀,附己为爱,苟一言之不顺,则亲族以难逃。是以唐之名臣,难忘中兴之计;周之酷吏,常谋并进之谗。玄同欲复皇储,固宜难免,死而无过,人杀何妨。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方今人不加富/盗贼不衰/狱讼未清/礼义犹阙者/何也/下吏不称职/庶官非其才也/
B.方今人不加富/监贼不衰狱讼/未清礼义犹阙者/何也/下吏不称职/庶官非其才也/
C.方今人不加富/盗贼不衰狱/讼未清礼义/犹阙者何也/下吏不称职/庶官非其才也/
D.方今人不加富/盗贼不衰/狱讼未清礼义/犹阙者何也/下吏不称职/庶官非其才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配流,是古代惩治犯人的一种刑罚,指把犯人发配、流放到偏远的地方。“流”指流放,封建社会的五刑(笞、杖、徙、流、死)之一。
B.牧人,古代指掌管畜牧的人,也指管理民事的地方官,或指治理百姓。文中魏玄同认为:国君,是来治理天下百姓的。
C.垂拱,唐睿宗李旦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与当代日本国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只能使用一个年号。
D.皇储,又称“储君”,为已确定的皇位继承人。中国古代皇储一般是指皇帝册立的“皇太子”,通常被授予的对象是皇帝嫡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玄同科举得意。他原是定州鼓城人氏,考中进士科,后官至司列大夫,因为与上官仪文章唱和而受牵连获罪。
B.魏玄同为官尽职。他主管选拔人才,担心不能很好选人定职,就在这方面写了很有价值的书面意见上呈皇上。
C.魏玄同珍视友谊。他和裴炎交情深厚,而且能善始善终,被世人称为“能长久保持友谊的朋友”。
D.魏玄同为人忠厚。他讲太后老了应当让皇位给皇帝,被周兴告发而赐死。他宁死也不愿诬告别人来偷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制器者必择匠以简材,为国者必求贤以莅官。
(2)玄同富于词学,当为典选之时,备疏择才之理。
【5】魏玄同被任命为选拔官吏的官职,在官吏选拔任用方面,他有哪些主要观点?
12、写作。
最近,在央视网络春晚舞台上,一群来自清华大学的银发老人系着领结,挽起袖子,在舞台上欢快地唱起歌曲《少年》,情至酣处,他们还踏出节奏感强烈的舞步。无数观众都为他们的活力和激情所感动。这个合唱团,平均年龄74.5岁,由清华大学学霸组成,他们中有投身“两弹一星”事业的将军,有研究大飞机的工程师,有艺术家,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书写了时代的答卷,每个人都曾经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在祖国的蓝图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学霸合唱团”的歌声之所以能感动人心,引发无数年轻人动容打call,是因为人们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历经沧桑、阅尽千帆后,依旧热爱生活、心怀祖国的“少年气”。
新学期开始,你将给高一的学弟学妹做一次以“少年气”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请结合上述材料与他们分享你的思考与感悟,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