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眉山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面各句与例句的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例:王之蔽甚矣

    A.此人力士

    B.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

    C.文倦于事,愦于忧

    D.沛公安在?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救助了100名贫苦儿童的事情,是在近期见诸报端之后才昭然若揭的。

    B. 岁月行云流水般静静流逝,白发悄悄爬上了他的鬓角,三十多年桃李芬芳的教学生涯成为他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C. 和这群家伙相处,我说话常常一言九鼎,算是非常讲信用的,因此他们都非常信任我。

    D. 巴金先生对许多重大问题都提出过自己的意识,只不过他很少采取金刚怒目的方式,而是绵里藏针,微言大义。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古代风起云涌的政治变革浪潮中,土地问题总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

    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往往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商末周初的政治变革在历史上影响甚巨,其以“授民授疆土”为核心的封建体制便是最重要的代表。周初重器大盂鼎铭文中记载了周康王封赐给一位名盂的贵族土地、人民的情形,就是这一制度的生动写照。作为配套制度而行的井田制在当时也举足轻重。春秋中期以后,以井田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走向瓦解,新的土地关系与生产关系开始出现,引发了政治领域内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商鞅在秦国推行的变法,便抓住了土地这一关键问题,在地方行政和土地分配两方面完成了新旧制度的更替。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的两千多年间,以皇帝为主导的中央集权体制日益巩固,土地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稳定。

    西汉中期以后,聚敛了大量土地与财富的地方豪强严重危及了中央的统治。自此以后,严重依赖地方豪强的中央政权无心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最终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延续达数百年的门阀政治。中央对所辖区域内土地与行政权力的控制越来越弱,反过来又促使中央政权对土地关系、地方行政运行机制进行调节与整顿。于是,在隋唐北宋时期,中国历史上又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政治与土地变革。

    隋朝建立,推行均田制。这些本应在打击豪强大族势力方面效果显著的措施,在当时的情况下却稍嫌操之过急,根基未稳的隋王朝也迅速覆亡。随后崛起的李唐政权在土地分配方面延续并完善了均田制。使得唐朝开始走向强大。此后,北宋政权所进行的改革仍然是以土地的控制与分配为中心,将地方权力大都收归中央,改变了地方势力“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的局面。

    元明清三代,虽然最高统治者的民族身份不同,但他们采取的政策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与两宋时期边患屡兴相比,元明清对边疆的控制也明显加强,而“摊丁入亩”等政策之所以能够推行,依靠的正是国家对土地所有与分配体系的绝对控制。

    中国古代政治变革与土地权力发展的关联使我们认识到,土地与中央集权抑或君权的一体化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政治与经济发展的高度统一,土地与君权的联动机制也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较为固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的政治因素的萌生与发展。而当土地与君权出现矛盾冲突时,往往会出现政治危机甚至政权更迭,这又促使掌权者不得不采取措施,以缓解矛盾冲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土地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

    B. 商鞅抓住土地这个关键问题所推行的变法,使得中国土地制度保持了两千多年的稳定。

    C. 隋、唐、北宋均推行均田制,是为了通过对土地的控制与分配,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D. 元明清三代推行了“摊丁入亩”等土地政策,使得对边疆的控制较两宋时期明显加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整体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展开论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B. 文章用周康王封赐名盂的贵族的事例,论证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常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

    C. 文章以井田制的推行与瓦解对当时政治变革的影响,证明了政治体制与土地制度是密切关联、互相影响的。

    D. 文章结尾一段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古代土地问题与政治进程的密切联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每当新的土地关系与生产关系出现,就会引发政治领域内的变革。

    B.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保证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巩固。

    C.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政治,是由于中央政权依赖地方豪强、无心解决土地兼并问题而逐渐形成的。

    D. 土地与中央集权抑或君权的一体化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较为固化,也制约了新的政治因素的萌生与发展。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夜归鹿门歌》中,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世隔绝,与山林作伴,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承载万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不因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说明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地被人们淡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文人擅长借“梦寄托情思,如《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锦瑟》中的“______________”。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联想到有关历史人物。《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由“愁”想到江水长流。

    (5)《水调歌头》中表明诗人留恋朝廷但又担心其中的勾心斗角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游山西村》中表现村中热闹景象,民风淳朴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

    (7)《破阵子》中直接表达词人报国情怀和雄心壮志,但情感基调十分悲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过零丁洋》中以比喻写国势危急和身世坎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天净沙·秋思》中在浓郁的秋色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山坡羊》中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己亥杂诗》中借落花表现献身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里仁》中反映“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人的肉体生命是短暂的,但人的精神可以永垂千古。

    (4)《春江花月夜》中按照古代传说托鸿雁、鲤鱼捎书带信,但此时没有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5)贾谊《过秦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陈涉起义受到天下人拥戴的情形。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了在前朝任职的目的而打消晋武帝疑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逍遥游》中,庄子用朝菌和蟪蛄的例子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运用夸张的笔法,以“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阿房宫的雄伟气势。

    (4)在《阿房宫赋》中,杜牧以“_______________”写出在秦统治者夺取财富和使用财富的不同态度。

  • 8、名句默写:(每空0.5分,共5分)

    (1)   ,惟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2)   ,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湘夫人》

    (3)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行路难》(其四)

    (4)   ,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

    (5)女娲炼石补天处,     李贺《李凭箜篌引》

    (6)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杜牧《阿房宫赋》

    (7)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能够表现诗人自斟自酌,享受庭中之乐,心情很愉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滕王阁序》中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展现了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范金卿(其二)

    李白

    范宰不买名,弦歌对前楹。

    为邦默自化,日觉冰壶清。

    百里鸡犬静,千庐机杼鸣。

    浮人少荡析,爱客多逢迎。

    游子睹嘉政,因之听颂声。

    [注]①这首诗写于入长安之前,求人举荐之时。②弦歌,弹琴瑟和唱歌诵诗的声音,《论语•阳货》有“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古时重视音乐教育,弦歌也指教育、教学活动。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化用典故,写范县令不沽名钓誉。在楹前唱歌弹琴,清静高雅。

    B.三四两句运用比喻,写范县令重视教化的理政方式及其达到的社会效果。

    C.五至八句运用对比,描绘了桃花源般的社会场景,表现范金的热情好客。

    D.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指出诗人写作此诗的原因和目的,真诚直率,收束全诗。

    【2】请简要概括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 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 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节选自李密《陈情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及、至 B.凡在故老,犹蒙育 矜:怜惜

    C.过蒙拔,宠命优渥   擢:提拔 D.愿陛下矜悯愚诚,臣微志   听:倾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吾两人在也

    B.州司临门,急星火 覆杯水坳堂之上

    C.况臣孤苦,特尤甚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

    D.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然后图南,适南冥也

    3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文中,李密刻意提到自己曾经“少仕伪朝”的重大问题,表明自己并非怀念旧朝而不事二主,希望借此消除晋武帝的疑虑。

    B.第二段,作者还着重陈述了刘氏病重至“朝不虑夕”的情形,以及与之血肉相连须臾难分的亲情,以此表明不赴命的意愿。

    C.李密提出“圣朝以孝治天下”,用古代贤君治国之道,为自己孝敬祖母找到不能立即奉诏的依据,也更暗示武帝要以孝治国。

    D.为人臣当“尽节”于陛下,为人孙当“报养”于祖母,在两难境遇中,作者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即先尽孝道,后报皇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2)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考试不需要监考老师,如果一个人作弊,全班的成绩都要作废……这样的反作弊考试办法,如今正在东莞一家民办院校一个班级实行。该校2014级机械自动班经过酝酿,学生自愿写下不作弊承诺书,如今三场考试下来,暂无一人作弊,尽管考场无监考老师,但学生都自觉上交了手机等设备。

    对于上述做法,有人认为这是诚信精神的培养,有人质疑这是一场做秀,还有人担心类似的连坐承诺会有失公平。

      结合内容和含义,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和看法,并阐述由此引发的思考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