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传统礼貌用语使用得体的一句是
A.父亲对儿子说:“尽管只是绵薄之力,但王老师费了很大的劲,我们应该感谢。”
B.邻居朱老师对我说:“在北京名校读博士的小王答应在暑假给令郎辅导功课了!”
C.指导老师对获奖学生说:“此次大赛能获大奖,实属不易,你可真是我的高足啊!”
D.张教授致电校庆办:“因为事务繁忙,怕是不能屈驾前来参加贵校的百年庆典了。”
2、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是指这一乐章以山崩地坼的气势开端,然后转为如怨如诉的温婉,欢乐闲适的情绪就在这温婉中绵延。
B.《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句中“共”字强调了春江与明月天然的诗意联系,“生”字又赋予了明月与潮水生命热情。
C.《阁夜》“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前句写悲惨之战争现实,后句写壮美之三峡夜景,表达出诗人深沉悲壮的情怀。
D.《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只ー个“举”字,便刻画了荷花的动态,作者用寥寥几笔营造了活泼清远的词境。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金石学的兴衰与传承创新
朱凤瀚
金石学的“金”,主要是指青铜器及其铭文,“石”是指石刻而且主要是指石刻文字。为求将文字资料保存永久而刻于石上,特别是铸于青铜器上,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在汉代时,存于简帛上的先秦文献已相当残缺,故商周青铜器铭文与东周以后的石刻文字资料已尤为珍贵。但是这一类文献在北宋以前并未得到学界足够的重视。
这种情况,直到北宋年间金石学的出现才得到较大改观。研究古代青铜器与石刻能受到学者的重视,一方面是因为金石之学不仅可以证经补史,而且有助于复原古礼,适应了北宋王朝鼓励经学、巩固统治秩序之需要。另一方面,金石之学有实证研究色彩,为当时代表进步的史学与文字学发展趋势的学者所推重。北宋时造纸、印刷与墨拓技术得到空前提高,也为金石学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
清代在康熙朝后,开始极力提倡儒家经典之学,推崇“朴学”以巩固其统治秩序。而清初以顾炎武等为代表的学者,强调“通经致用”,重视考据学及小学,遂将与小学密切相关的金石学推到当时学术高端的地位。清代学者在青铜器与金文研究上有不少建树,而石刻方面则着力更多,研究成果亦趋于系统。但此时期被作为研究对象的青铜器等古器物及相当一部分石刻,仍然是零散出土的,且多属未知共存的器物。同时,对古器物形制变化的脉络及其与铭文的关系始终未能理清,对铭文虽有考证,亦由于未有科学的古文字学理论且囿于传统史观,故进展不大,且研究的路径与结论始终未能摆脱“证经”之套路。
金石学作为一门属于特定历史阶段、有特定内涵的学问,基本止步于二十世纪初,但对其研究的主要门类,即中国古代青铜器(及各种古器物)、金文与古代石刻的研究,则继金石学之后获得新生。辛亥革命前后,伴随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学术界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先进的科学思想被引进,特别是“五四运动”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理论结合实际的科学方法,促进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1925年王国维发表《古史新证》,倡导“二重证据法”,对中国古史研究在方法论上的进步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央研究院”发掘殷墟开始,中国青铜器研究即从旧金石学范畴进入了现代考古学的研究领域,考古类型学被应用于青铜器研究。郭沫若在其名著《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与《考释》中,借鉴考古学的类型学,提出了“标准器法”。1941年出版的容庚《商周彝器通考》,更在青铜器及纹饰的分类、定名诸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1935年唐兰出版了《古文字学导论》,提出了古文字考释的偏旁分析法与历史考证法,促使古文字学脱离开传统金石学与小学的束缚。史学观念的进步也使金文更好地与传世历史文献相联系,使之成为研究古史的重要资料。与此同时,石刻研究亦渐纳入现代考古学与史学的研究范畴。二十世纪以来照相技术与印刷水平的提高成为传统金石学研究门类获得新发展的重要条件。
从金、石学的兴衰与金、石研究的新生之历程,可以深切地感到,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学术研究,其水平的高低是与时代所给予的政治环境、科学世界观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时代的历史需求密切相关的。
【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有一种文化传统,为将文字资料永久保存而将其刻于石上或铸于青铜器上。“金”主要是指青铜器及其铭文,而“石”则是指石刻而且主要是指石刻文字。
B. 清朝时期,始终未能厘清古器物形制变化的脉络及其与铭文的关系,也没有科学的古文字学理论,又受到传统史观的局限,因而金石学研究进展不大。
C. 金石之学可以证经补史,有助于复原古礼,适应了北宋王朝鼓励经学、巩固传统秩序之需要,而且金石之学的实证研究色彩,也很受当时的学者们推重。
D. 王国维倡导“二重证据法”,对中国古史研究在方法论上的进步起了积极推动作用。郭沫若借鉴考古学的类型学,提出了青铜器研究的“标准器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较之简帛,青铜器铭文和石刻保存的时间更为长久。在汉代时,保存于简帛上的先秦文献已相当残缺,所以商周青铜器铭文与东周以后的石刻文字资料显得特别珍贵。
B. 清代学者在金石学研究中,对石刻方面投入精力更多,研究成果亦更加系统化。但此时青铜器等古器物仍是零散出土的,且多属未知共存的器物,研究进展不大。
C. 在北宋以前,青铜器及其铭文以及石刻文字等文献资料还并不是很受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直到北宋年间金石学出现后,这种状况才得到较大改观。
D. 西方先进的科学思想被引入中国,尤其是“五四运动”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理论结合实际的科学方法,促进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初以顾炎武等为代表的学者,强调“通经致用”,重视考据学及小学,金石学因与小学密切相关,被推到当时学术高端的地位。
B. 北宋时造纸、印刷与墨拓技术为金石学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20世纪以来照相技术与印刷水平的提高使传统金石学研究门类获得了新的发展。
C. 金石学作为一门学问,属于特定历史阶段,具有特定内涵,在20世纪初已停滞不前,但对其研究的主要门类,则继金石学之后获得新生。
D.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殷墟的发掘,标志着中国青铜器研究从旧金石学范畴进入现代考古学的研究领域,石刻研究也逐渐被纳入现代考古学与史学的研究范畴。
4、(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对比手法极言秦王朝掠夺财物极尽分毫,挥霍财物却视若泥沙,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作者用对待“誉”和“非”的态度来说明“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境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在《虞美人》中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作为亡国之君的许多愁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阿房宫赋》是“赋”中名篇,杜牧借秦皇的悲剧,警告唐朝统治者,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_________________”。
(5)“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意在告诫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相似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一诗中用神话传说、夸张手法描写山之高、水之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行路设喻,从反面论述了学习积累的重要性。
(3)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现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同时又暗含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阿房宫纷繁曲折的走廊和屋檐高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假设王羲之、陶渊明、王勃、苏轼是好友,某天他们在微信群里组织了一次以“人生突围之道”为主题的讨论,大家先后在群内表达了看法。请在以下文字中填写他们各自符合情境的诗文名句。
(1)王羲之:时人多因“老之将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而悲叹生死无常,个人认为生死本不同,当正视人生,积极作为,不虚无,“__________,__________”(《兰亭集序》)。
(2)陶渊明:人生难免有困境,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往者已矣,来者可待,“__________,__________”(《归去来兮辞》)。
(3)王勃:我虽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却悟得君子见机,达人知命,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定当自我砥砺,矢志不渝。
(4)苏轼:天地间物各有主,你我当淡泊清心,修身自好,不羡身外之物,“__________,__________”(《赤壁赋》),方能实现人生的大突围。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中诗人远离故乡,又处暮年,表达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长亭送别》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是离人的眼泪染红了层层霜林,衬托了主人公悲伤的心情。
(3)《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满招损,谦得益”,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之理也。”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李白借用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势之高、路之难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中,表达出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的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白居易用邻船寂静、冷月无声,来反衬音乐带给人们强大感染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不尽长江滚滚来。
(2)西当太白有鸟道, 。
(3)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 。
(4) ?杨柳岸、晓风残月。
(5) ,斜光到晓穿朱户。
(6)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7)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不患贫而患不安。
(8)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 。
10、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战城南
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开门见山,交待战争的地点,描绘出了塞外广袤的环境,对句与题目照应,侧面描述战争场景。
B.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不仅形象地描绘出战场的景象,而且写出了军队的威武和士兵的斗志。
C.颈联由物及人,不但反映了塞外将士们的思想和情绪,而且也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反感。
D.诗歌虽然以征战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但诗中的主人公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充满了胜利的希冀。
【2】请赏析尾联。
1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
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悦之,未信用。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下列句中加粗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 疾:痛恨
B.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 害:加害
C.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恨:遗憾
D.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 遗:遗留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
B.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
C.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
D.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他爱好刑名法术学问,学说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黄帝和老子。
B.韩非悲叹廉洁正直的人不被邪曲奸佞之臣所容,考察了古往今来的得失变化,最终著书。
C.李斯、姚贾与韩非师出同门,但由于韩非比他们强,因此他们建议秦王依法处死韩非。
D.秦王内心对韩非还是很喜爱的,所以在将其关入牢狱后又感到后悔,派人去赦免他,可惜韩非已经死了。
【4】请将以下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
(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3)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生,犹如加法,每个人都在不停地做着加法,知识增加,物质增长,思想增强,但也随之而烦恼增多;人生,又如减法,物质欲望何时休?有人在减消费,减享受,减名利,平淡简单生活。人生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加法与减法。增加的同时也在减少,减少的同时也在增加。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
要求:①自定立意; ②自拟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