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的“尔”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如有所立卓尔 ②夫子莞尔而笑 ③吾无隐乎尔
④以吾一日长乎尔 ⑤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⑥子路率尔而对
⑦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⑧作计乃尔立
A. ①③⑥/②④⑤/⑦⑧ B. ①②④⑥/③⑤/⑦⑧
C. ①②⑥/③④⑤/⑦⑧ D. ①②⑥⑦/③④⑤/⑧
2、在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入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史记》体大思精,包罗万象, 。 ; 。 。 , 。
①从而使《史记》的行文充溢着一种酣畅疏荡的气势
②司马迁在叙事中对事情发展的起因,往往予以详写
③叙事有详有略,笔锋纵横捭阖,体现着游刃有余的驾驭能力
④而对于这种原因所引发的最终结果,又常常是略写
⑤白描、铺陈、渲染等笔法的采用,使宏大场面和琐事细节自然和谐地组合为有机整体
⑥通过描写起伏跌宕的事件情节,展示波澜壮阔的社会历史画卷
A.⑥②④③⑤① B.⑤②④③①⑥ C.⑥③⑤②④① D.⑤③②④①⑥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采薇(节选)
鲁迅
这确是一座好山。既不高,又不深,是理想的幽栖之所。两人满心高兴,用拄杖点着山径,一步一步的挨上去,找到上面突出一片石头,好像岩洞的处所,坐了下来,一面擦着汗,一面喘着气。
叔齐取出两个大饭团,和伯夷吃了一饱。这是沿路讨来的残饭,因为两人曾经议定,“不食周粟”,只好进了首阳山之后开始实行,所以当晚把它吃完,从明天起,就要坚守主义,绝不通融了。
他们后来睡去,醒来却已是上午时分。伯夷说腰痛腿酸,简直站不起;叔齐只得独自去走走,看可有可吃的东西。他走了一些时,竟发现这山的缺点:下面就是首阳村,所以不但常有砍柴的老人或女人,并且有进来玩耍的孩子,可吃的野果子之类,一颗也找不出,大约早被他们摘去了。
他只好摘了一衣兜松针,寻了两块石头,砸下松针外面的青皮,洗过,又细细的砸得好像面饼,另寻一片很薄的石片,拿着回到石洞去了。
“三弟,有什么捞儿没有?我是肚子饿的咕噜咕噜响了好半天了。”伯夷一望见他,就问。
“大哥,什么也没有。试试这玩意儿罢。”
他就近拾了两块石头,支起石片来放上松针面,聚些枯枝,在下面生了火。这是姜太公做八十五岁生日的时候,他去拜寿,在寿筵上听来的方法。发香之后,就发泡,眼见它渐渐的干下去,正是一块糕。叔齐用皮袍袖子裹着手,把石片笑嘻嘻的端到伯夷的面前。伯夷一面吹,一面拗下一角来,连忙塞进嘴里去。
他愈嚼,就愈皱眉,直着脖子咽了几咽,倒哇的一声吐出来了,诉苦似的看着叔齐道:“苦……粗……”
这时候,叔齐抖抖的也拗了一角,咀嚼起来,可真也毫没有可吃的样子:苦……粗……
叔齐一下子失了锐气,坐倒了,垂了头。然而还在想,挣扎的想,仿佛是在爬出一个深潭去。爬着爬的着,只向前。终于似乎自己变了孩子,还是孤竹君的世子,坐在保姆的膝上了。这保姆在和他讲故事:黄帝打蚩尤,大禹捉无支祁,还有乡下人荒年吃薇菜。他又记得了自己问过薇菜的样子,而且山上正见过来这东西。他忽然觉得有了气力,立刻站起身,跨进草丛,一路寻过去。
果然,这东西倒不算少,走不到一里路,就摘了半衣兜。他还是在溪水里洗了一洗,这才拿回来;还是用那烙过松针面的石片,来烤薇菜。叶子变成暗绿,熟了。但这回再不敢先去敬他的大哥了,撮起一株来,放在自己的嘴里,闭着眼睛,只是嚼。
“怎么样?”伯夷焦急的问。
“鲜的!”
他们从此天天采薇菜。先前是叔齐一个人去采,伯夷煮;后来伯夷觉得身体健壮了一些,也出去采了。叔齐怕伯夷年纪太大了,一不小心会中风,便竭力劝他安坐在家里。伯夷逊让了一番之后,倒也应允了,从此就较为安闲自在,便不免和孩子去搭仙,和樵夫去扳谈,竟说出了他们俩原是辽西的孤竹君的儿子,他老大,那一个是老三。父亲在日原是说要传位给老三的,一到死后,老三却一定向他让。他遵父命,省得麻烦,逃走了。不料老三也逃走了。两人在路上遇见,便一同来找西伯——文王,进了养老堂。又不料现在的周王竟“以臣弑君”起来,所以只好不食周粟,逃上首阳山,吃野菜活命……等到叔齐知道,怪他多嘴的时候,已经传播开去,没法挽救了。
叔齐的预料并不错:这结果坏得很,不但村里时常讲到他们的事,也常有特地上山来看他们的人。有的当他们名人,有的当他们怪物,有的当他们古董。指手画脚,问长问短,令人头昏。而且对付还须谦虚,倘使略不小心,皱一皱眉,就难免有人说是“发脾气”。
还引动了首阳村的第一等高人小丙君。他喜欢弄文学,村中都是文盲,不懂得文学概论,气闷已久,便叫家丁打轿,找那两个老头子,谈谈文学去了。
然而谈过之后,他一上轿就摇头,回了家,竟至于很有些气愤。尤其可议的是他们的品格,通体都是矛盾。于是他大义凛然的斩钉截铁的说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们在吃的薇,难道不是我们圣上的吗!”
这时候,伯夷和叔齐也在一天一天的瘦下去了。然而祸不单行。掉在井里面的时候,上面偏又来了一块大石头。有一天,他们俩正在吃烤薇菜,忽然走来了一个二十来岁的女人。“您吃饭吗?”她问。
叔齐仰起脸来,连忙陪笑,点点头。
“这是什么玩意儿呀?”她又问。
“薇。”伯夷说。
“怎么吃着这样的玩意儿的呀?”
“因为我们是不食周粟……”
伯夷刚刚说出口,叔齐赶紧使一个眼色,但那女人好像聪明得很,已经懂得了。她冷笑了一下,于是大义凛然的斩钉截铁的说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们在吃的薇,难道不是我们圣上的吗!”伯夷和叔齐听得清清楚楚,到了末一句,就好像一个大霹雳,震得他们发昏。薇,自然是不吃,也吃不下去了,而且连看看也害羞,连要去搬开它,也抬不起手来,觉得仿佛有好几百斤重。
樵夫偶然发现了伯夷和叔齐都缩做一团,死在山背后的石洞里,是大约这之后的二十天。并没有烂,虽然因为瘦,但也可见死的并不久;老羊皮袍却没有垫着,不知道弄到哪里去了。(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用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出伯夷和叔齐二人在奔向首阳山路途中的狼狈不堪,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B.文章对叔齐“仿佛是在爬出一个深潭去”“他忽然觉得有了气力”等心理描写,体现出叔齐极力寻找食物的迫切心情。
C.文章聚焦吃食问题,将其与“保节、守义”等联系在一起,“吃食”之小事与“节义”之大事互相照应、互为表里。
D.小丙君和女人都发出“你们在吃的薇,难道不是我们圣上的吗”的论断,这是促使伯夷和叔齐死去的根本原因。
【2】文中关于伯夷和叔齐的故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夷是老大,叔齐是老三,两兄弟为王位互相谦让,这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B.二人在首阳山日子过得非常艰难,每天不仅要解决生计问题,还要应酬大批看客。
C.二人不食周粟和钱学森拒绝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的行为,其精神气节是相同的。
D.叔齐做松针糕、烤薇菜,责怪伯夷不该多嘴讲他们的故事,表现了他的精明、能干。
【3】伯夷和叔齐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二人的行动、思想随着吃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情节简要分析。
【4】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是一段非常有名的历史故事,鲁迅先生却将其以“故事新编”的形式进行改造创新,这一改编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部分。
⑴《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李密内外都没有亲近的人。
⑵《长亭送别》中,和李清照的《武陵春》中表达愁绪手法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西风紧,(__________),晓来谁染霜林醉?
5、补充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时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者沮丧的句子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说》中讲千里马悲惨遭遇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后,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归去来兮辞》中诗歌正文照应小序中“皆口腹自役”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
(2)《滕王阁序》中写洪州尽是名门望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要求晋武帝的怜悯他的现状并准许他的要求。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的《离骚》中,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的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设问,自问自答,交代诸葛武侯祠的地点和外景。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美屈原的志向可与日月争辉。
(2)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摹写乐声激越动听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9、名句名篇默写
(1)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_____,朝不虑夕。
(2)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3)西风紧,北雁南飞,_____?总是离人泪(《西厢记》)
(4)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_____。(《西厢记》)
(5)四围山色中,_____。(《西厢记》)
(6)路漫漫其修远兮,_____。(《离骚》)
(7)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_____。(《报任安书》)
(8)《诗》三百篇,_____。(《报任安书》)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送进士下第归南海①
曹邺
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
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②每年春草芳。
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
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③非我乡。
【注】①南海,今广州。②上国,指京城。③十二玉楼,在昆仑山,通常指世外山林隐居之处。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写夕阳、红霞,点明了送别的时间,诗人挽着朋友的衣袖举杯相劝,这一联情景相生,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B. “每年春草芳”一语双关,表面上写京城年年会有明媚的春光,暗含了京城科举考试每年举行,中举的机会还有很多。
C. “行人莫叹碧云晚”是劝路上行人不要因为暮云而叹息,借此表达对朋友的惜别之情;同时翻出新意,使朋友体会到友谊的温情。
D. “应无惆怅沧波远”一句,是说朋友远涉江河,应该没有惆怅之情,给读者以轻快之感,表达了丰富的情谊,别具一格。
E. 诗歌颈联对仗工整,承接上句“春草芳”,实写送别时的环境,雪过蓝关寒气减弱,朋友南归会途经湘浦,意味深长。
【2】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
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放旧罪,修旧宗,立无后,则民殖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是不是因为有两只羽翼,所以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于天下呢?)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其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于是令百官有司,削方墨笔。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使税者百一钟,孤幼不刑,泽梁时纵,关讥而不征,市书而不赋,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已:停止
B.泽命不渝,信也 渝:坚持
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修:治理
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济:渡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故燕王欲结于君
B.将荐之先君 此亡秦之续耳
C.拱手而问曰 朝济而夕设版焉
D.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 )
①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 ②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
③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④省刑罚,薄赋敛
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解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仪。
B.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C.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
1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抄袭。
伟大的爱国者往往是自己民族的深刻的批判者。——周国平
做一个建设者,远比单纯的希望砸烂它的批判者更难能可贵。——马海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