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卡扎菲政权存在时,反对派尚能够结成统一战线;卡扎菲政权垮台后,反对派则大有祸起萧墙之可能,未来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稳过渡”,实难预料。
B.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新闻、理论、文艺界空前活跃,鲜活的新闻、理论、文艺佳作层出不穷,令人耳目一新。
C. 小悦悦事件带给人巨大震撼,人们在声讨,在反思,在热烈讨论……也许我们从中看到的只是一鳞半爪,但借此“切片”完全可以观照自我乃至观察社会。
D. 昨天,王教授在学校礼堂的一番即兴演讲,赢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那场面真可以说是余音绕梁,不绝于耳啊!
2、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新疆青河县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神秘的草原文化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每年夏天,前往游览观光的中外客人及考古探密的学者不绝如缕。
B. 波及全国大部分地区、涉及“三鹿”等多家知名品牌的毒奶粉事件,其后果和影响耸人听闻。
C. 再过几个月就要高中毕业了,三年时光,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好像漫长得很,可现在回头一想,却如白驹过隙一般。
D.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制度文明的文化基因
王博
近代以来,西方文明强势进入中国,其中也包括制度文明。这种强势很大程度上源于技术革命带来的国家实力的壮大,以及由此给西方人带来的文明优越感。这种局面使抱有“天朝上国”梦的国人对绵延数千年的自身文明一度陷入深深的质疑和焦虑。技术革命给人类带来器物、制度、观念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变化。但安顿人类生活秩序的制度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却要求社会相对稳定甚至偏于保守。于是,技术革命和制度文明两种演进逻辑的冲突在现代社会就有各种表现。从法治角度看,立法体现出不可避免的滞后性。尤其在社会转型中,我们制定很多新的法律法规,或者经常修改法律,以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但如此一来,制度的滞后性得以缓解,稳定性却受到挑战。。
如果把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人治、德治、法治等社会治理模式都算作制度文明的范畴,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这几种制度文明都有所体现,只不过不同时期侧重的分量不同。按照梁漱溟的说法,传统中国是“融国家与社会,摄法律于礼俗,以伦理代宗教”。如果用礼法合治来概括中国古代治理的特点,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的法和西方现代的法的精神有云泥之别。法对于中国社会的意义,也不能和西方相提并论。伦理本位是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否认的特色,重视法律的伦理内涵也是传统制度文明的特色。这种特色在社会制度构建上更是趋向求稳定。中国不能只在西方法治后面亦步亦趋,在制度构建中需要表达中国特色。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中国制度文明背后的文化基因。
值得注意的是,奠基传统中国制度文明的独特文化体系不是凭空而来的。中国地处北半球东段,有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季风气候显著,地形多样复杂,沃野千里,适宜农耕。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中华文明对环境的感思甚至眷恋,养成了我们依赖土地、逐水而居、安土重迁等民族性格。有学者将传统中国社会的生存方式称为“静态”模式。这种生存方式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割裂自然本根。而近代西方一些国家热衷于海上贸易;后来又受资本驱动,进行全球扩张。传统中国人对商业活动的重视程度低于农业活动。这种社会形态为礼法合治这种特殊社会治理模式提供了可能。
中国古代的德治、人治和法治其实是纠缠在一起的,这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大特色。中国古代的“社会性道德”深入每个人的骨髓,使得人人具有自律的本能。中国人政治理想中的人治不是那种暴力压制性的,而是心悦诚服甚至感恩戴德,因此中国社会政治建立的基础具有非功利性。而西方舶来的法律是“功利计算”的产物,是在伦理收缩之后以私有制为基础建构的。因此,近代中国学者学习西方法治规则的时候,就已经发现西方法治观念与中国传统道德要求的无私、重义轻利等格格不入。
传统中国的制度文明及其哲学观念,是中国对世界的独特贡献。无论古代中国还是古代西方的城邦,都曾经是相对封闭的文明体系,对外交流是偶然的。虽然今天的经济全球化使得地球变成了“地球村”,各种文明之间相互交流借鉴,然而地方性依然没没有彻底让让位于全球性。这种地方性是深藏在每个人心里的文化基因,即使学习外来的制度,也要适应这种文化基因。最具生命力的制度形态一定扎根于本土文化之中。
(选自2017年2月13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制度文明是由西方强势传入的,其强势的原因在于西方国家的强大实力以及西方人的文明优越感。
B. 在现代社会中,制度文明和技术革命在演进逻辑上存在着冲突,但二者有着共存的空间,并非不可协调。
C. 中国古代社会整合了人治、德治、法治等社会治理模式的优势,因而优于单纯讲法治的西方现代治理模式。
D. 礼法合治成就了中华民族依赖土地、逐水而居、安土重迁的民族性格与传统中国社会“静态”的生存方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从近代西方文明进入中国而致使国人开始质疑自身文明写起,自然引出了本文有关“制度文明”的论题。
B. 文章第二段将中国古代的法与西方现代的法进行比较,指出重视法律的伦理内涵是中不国传统制度文明的特色。
C. 文章第三段从传统的农耕文明说起,分析了奠基传统中国制度文明的独特文化的来源,明确了中国古代社会制度文明不同于西方的原因。
D. 通过逐层论证,文章在结尾进一步阐明观点在全球化时代,要建立最具生命力的制度文明,一定要打破地方性的束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我们会经常修改法律或出台新的法律,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制度文明的稳定性受到影响。
B. 借鉴中国传统制度文明中重视法律伦理内涵的特点,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西方制度文明稳定性不足的问题。
C. 尽管中国社会政治建立的基础具有非功利性,而西方法律则以私有制为基础,但二者都追求社会的相对稳定。
D. 中国传统制度文明与西方制度文明各有特点在与西方文明交流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适应性问题,不能机械照搬。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来表达过去已不可挽回。
(2)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2)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绘秋天落叶飘摇的悲凉之景,“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直述自己身体不好还孤身登高。
(3)《论语·泰伯》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很遥远。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逍遥游》中,作者以“_______,______”描写了大鹏南徙时的壮观场面,认为大鹏虽能飞上万里高空,仍然有所依托。
(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表达自己过去的错误选择虽不可挽回,但未来还可补救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身临天阔水远、野鸭高飞、秋霞绚丽的优美环境,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初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描写诗人登山临河长啸赋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2)《滕王阁序》_______,_______两句从高下、动静、远近、点面等多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天阔水远、水鸟高飞、秋霞绚烂的鲜活图景。
(3)杜甫《登高》中写远望所见,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是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表达自己归去后感受郊外万木生机勃发,泉水长流不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勃位居“初唐四杰”之首,其诗歌锤炼精工,诗境优美。在《滕王阁序》中写描写深秋雨后清寒的山水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一文中,作者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设想如果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下看会是什么样的呢?会不会也像我们看天空一样呢?文中对天空的颜色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归去来兮辞》中以云鸟自喻,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倦鸟归林的诗句是:_____,____。
(3)《陈情表》中以乌鸦反哺为喻,来揭示文章写作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各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②
杜 甫
湖阔兼云雾,楼孤属晚晴。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③。
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
(注)①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②本诗写于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当时诗人从四川辗转而来,欲投奔友人。③谢宣城指南北朝齐时的诗人谢眺。他文章清丽,擅长五言诗,曾出任宣城太守,故又有谢宣城之称。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李诗首联写“岳阳尽”“川迥”“洞庭开”,极写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岳阳楼之高。
B.李诗颔联“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C.杜诗“诗接”一句写出两人登楼唱和的情形,作者将裴使君比作南朝诗人谢宣城,由此可知裴使君具有文人的风采雅兴。
D.杜诗借景物描写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感,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紧密关联。情感基调低沉舒缓,意旨表达含蓄内敛。
【2】比较两首登岳阳楼的诗歌,试分析情感有何不同。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居厚,字敦老,洪州人。第嘉祜进士,熙宁初,为武安节度推官。奉行新法,尽力核闲田,以均给梅山徭,计劳,得大理丞,转补司农属。元丰间,提举河北常平,增损役法五十一条,赐银绯,为京东转运判官,升副使。
天子方兴盐、铁,居厚精心计,笼络钩稽,收羡息钱数百万。即莱芜、利国二冶官自铸钱,岁得十万缗。诏褒揭其能。擢天章阁待制、都转运使。前使者皆以不任职蒙谴,居厚与河北蹇周辅、李南公会境上,议盐法,搜剔无遗。居厚起州县凡流,无阀阅勋庸,徒以言利得幸,不数岁,至侍从,嗜进之士从风羡美。又请以盐息买绢资河东马直发大铁钱二十万贯佐陕西军兴且募民养保马当时商功利之臣所在成聚居厚最为掊克。
剧盗王冲因民不忍,聚众数千,欲乘其行部至徐,篡取投诸冶。居厚闻知,间道遁去。元祜治其罪,责成州团练副使,安置黄州。章悖用事,起为江、淮发运使。疏支家河通漕,楚、海之间赖其利。召拜户部侍郎、尚书,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为永泰陵桥道顿递使。坐积雨留滞,罢知和州。
崇宁初,复尹开封,拜尚书右丞,进中书门下侍郎。以老避位,为资政殿学士、东太一宫使,恩许仍服方团金球文带。自是,前执政在京师者视此。出为亳州、洪州,徙太原,道都门,留使佑神观,复还政府,迁知枢密院。政和三年,以武康军节度使知洪州,卒,年七十九。赠开府仪同三司。
居厚在政地久,以周谨自媚,无赫显恶,唯一时聚敛,推为称首。
(节选自《宋史·吴居厚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请以盐息买/绢资河东马直/发大铁钱二十万贯/佐陕西军兴/且募民养保马/当时商功利之臣/所在成聚/居厚最为掊克/
B.又请以盐息买绢/资河东马直/发大铁钱二十万/贯佐陕西军兴/且募民养保马/当时商功利之臣/所在成聚/居厚最为掊克/
C.又请以盐息买/绢资河东马直/发大铁钱二十万/贯佐陕西军兴/且募民养保马/当时商功利之臣/所在成聚/居厚最为掊克/
D.又请以盐息买绢/资河东马直/发大铁钱二十万贯/佐陕西军兴/且募民养保马/当时商功利之臣/所在成聚/居厚最为掊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缗,中国古代货币单位,一缗相当于一贯铜钱或一千文铜钱。
B.漕,即漕运,指政府将各地所征收的财物经水路运往首都或其他地方的一种运输行为。
C.枢密院,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宋朝枢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大权,号称“二府”。
D.卒,士人之死叫“卒”;天子之死叫“驾崩”;诸侯之死叫“薨”;大夫之死叫“不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居厚推行新法,功劳卓著。他任武安节度推官时,奉命推行新法,尽力核查闲置土地,均摊梅山徭役,论功时,被任命为大理丞,转补司农属官。
B.吴居厚出身平民,却受重用。他出身州县的普通人家,没有世家门第和功勋,只是凭借论利受到朝廷重用,没几年就官至侍从,令同科进士羡慕不已。
C.吴居厚惧怕盗贼,半途逃遁。大盗王冲因百姓不能忍受搜刮,就聚集几千人,想趁他巡视徐地,把他抓来扔到荒野,吴居厚听到后,就从小路逃走。
D.吴居厚虽已退位,仍受恩宠。他因年老退位,仍任资政殿学士等职,皇上仍然恩许他系有方团金球花纹的带子;他去世时被追赠开府仪同三司。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居厚精心计,笼络钩稽,收羡息钱数百万。
(2)居厚在政地久,以周谨自媚,无赫显恶,唯一时聚敛,推为称首。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以下是近期在葛洲坝中学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些语词:新时代、梦想、撸起袖子加油干、激情、不忘初心、快乐、最好的自己、青春、厉害了、自信。
请从中选择至少三个语词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语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