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不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B.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C.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D.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2、下列对“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注:太阳神鸟是2001年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金箔上的图案,其寓意与三星堆文化中的“崇鸟崇日”习俗也一脉相承。
A.标志整体呈圆形,既体现民族团结、和谐包容的文化内涵,也体现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
B.标志中的太阳神鸟图案动感很强,既体现中国文化强大的向心力,也体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C.标志中的神鸟与太阳光芒的数目,暗合中国文化中四季、四方、十二生肖、十二时辰等元素。
D.标志中光芒四射的太阳,既象征着光明、生命和永恒,也象征着我国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嘱咐
孙犁
经过的村庄街道都很熟悉。这些村庄经过八年战争,满身创伤,许多被敌人烧毁的房子还没有重新盖起来。水生望着树林的疏密,辨别自己的村庄,他的家就在白洋淀边上。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家近了,就要进家了!他想起许多事。父亲确实的年岁忘记了,是不是还活着?父亲很早就有痰喘的病。还有自己女人,正在青春,一别八年,分离时她肚子里正有一个小孩子。房子烧了吗?他走的很慢,他从积满泥水和腐草的水洼望过去,微微地可以看见白洋淀的边缘。
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她正在那里悄悄地关闭那外面的梢门。水生热情地叫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子去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脚上那白布封鞋,就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心里一阵痛,站了一会没动。
他走进屋里,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来,这就是你爹,天天闹看见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现在回来了。”说着已经不成声音。
那孩子从睡梦里醒来,好奇地看着这个生人,这个“八路”。水生抱了孩子一会,说:“还睡去吧。”
女人安排着孩子睡下,盖上被子。孩子却圆睁着两眼,再也睡不着。
女人说:“你想过家吗?”
水生说:“想过。”
“在什么时候?”
“闲着的时候。”
“什么时候闲着?……”
“打过仗以后,行军歇下来,开荒休息的时候。”
“你这几年不容易呀?”
“嗯,自然你们也不容易。”水生说。
“嗯?我容易,”她有些气愤地说着,把饭端上来,放在炕上:“爹是顶不容易的一个人,他不能看见你回来……”她坐在一边看着水生吃饭,看不见他吃饭的样子八年了。水生想起父亲,胡乱吃了一点,就放下了。
孩子睡着了,睡得是那么安静,那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的阳光里冒起的小水泡,愉快地升起,又幸福地降落。女人呆望着孩子的脸。她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孩子,好像不是她生出,不是她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在那残酷的“扫荡”里奔跑喘息,丢鞋甩袜抱养大的,她好像不曾在这孩子身上寄托了一切,并且在孩子的身上祝福了孩子的爹:“那走得远远的人,早一天胜利回来吧!”好像她并没有常常在深深的夜晚醒来,向着那不懂事的孩子,诉说着翻来复去的题目:“你爹哩,他到哪里去了?打鬼子去了……他拿着大枪骑着大马……就要回来了,多好啊!”
现在,丈夫像从天上掉下来一样。她好像是想起了过去的一切,还编排那准备了好几年的话,要向现在已经坐到她身边的丈夫诉说了。
“你能猜一猜我们想你的那段苦情吗?”
“猜不出来。”水生笑了笑。
“我们想你,我们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候,日本人就在咱村边。可是在黑夜,一觉醒了,我就想:你如果能像天上的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是能够吗!”
从窗户上那块小小的玻璃上结起来的冰花,知道夜已经深了。水生说:“明早就要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
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地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她说:“那么就赶快休息休息吧,明天我撑着冰床子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就先起来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醒,穿得暖暖的,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站在床子后尾,撑起了竿。女人是撑冰床的好手,她逗着孩子说:“看你爹没出息,当了八年八路军,还得叫我撑冰床子送他!”
她轻轻地跳上冰床子后尾,像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叶。轻轻用竿子向后一点,冰床子前进了,像离开了强驽的箭,摧起的冰屑,在它前面打起团团的旋花。
太阳从冰面上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的胡同,扑到这里来,照在冰床上。女人说:
“爹活着的时候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得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八年,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国民党反动派又要和日本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完全逼死!”
“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为别的事情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太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在被大雾笼罩,杨柳树环绕的丁家坞村边,水生下了冰床。
女人忍住眼泪,笑着说:“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
一九四六年河间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第一段的心理描写,表现出水生对久别家乡的生疏,对即将到来的重逢的矛盾,也有对家中亲人的担心。
B.孩子“是她在那潮湿……丢鞋甩袜抱养大的”,从侧面控诉了日寇的侵略罪行,表现了人民为抗战做出的牺牲。
C.听到水生说明天一早就要出发参加战斗,女人犹豫、伤感、不舍,但随后表现出对丈夫的支持,表现了女人的深明大义。
D.这篇小说写了一个战士回家探望亲人的故事,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爱夫顾家,以民族大局利益为重的女人。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语言朴实简练而内蕴丰厚,耐人琢磨,如水生见到妻子叫的一声“你!”和妻子说的“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等。
B.这篇小说情节简单,着重通过肖像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描写来塑造人物。
C.“嘱咐”是小说的标题,也是小说的高潮,作者写八年分别、短暂相逢和再次离别的情景,其立意正在于烘托出妻子最后的“嘱咐”。
D.小说没有描写前线的刀光剑影,而是通过心理描写等方式表现后方根据地人民反“扫荡”斗争中的艰难,通过夫妻间的生活细节表现了他们的家国情怀。
4、按要求填写下列名句(下列4题中任选3题作答)。
(1)《论语》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曾皙曾描绘了一幅春日畅游的欢愉图景:春日晴和,偕同五六个成人和六七个小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谈笑着归家。
(3)杜甫在《登岳阳楼》一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描绘了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的恢弘气象。
(4)《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达了王安石回顾历史空谈兴亡荣辱并无意义的看法。
5、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
(2)《湘夫人》中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国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蜀相》中描写景色,以乐景衬哀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一剪梅》中的这一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
(6)《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从视觉和触觉写出一幅清冷明丽的月夜图的句子“ _____ ,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耿耿星河欲曙天。(《长恨歌》)
(2)斜月沉沉藏海雾,_____________________。(《春江花月夜》)
(3)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芙蓉泣露香兰笑。(《李凭兰侯引》)
(5)________________,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_________________。(《将进酒》)
(6)杜牧《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阿房宫赋》)
(7)李煜《虞美人》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江水比喻自己的愁绪,抒发亡国之君无尽的痛苦之情。(《虞美人》)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长恨歌》中揭示唐玄宗与杨玉环爱情悲剧根本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相》中表达对诸葛亮的敬仰、叹惋以及寓含诗人壮志难酬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一轮孤月,江天无尘,宇宙澄澈。
(4)《旅夜书怀》中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女娲炼石补天出,石破天惊逗秋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凭箜篌引》)
(6)《阿房宫赋》中警示后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8)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幕遮》)
(9)____________,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____________。
(10)战土军前半死生,_____________。(《燕歌行》)
(11)《伶官传序》中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警戒后人的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写在兰亭集会时一仰一俯看到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客至》一诗中写招待寒酸简单但却满蕴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招待不周的歉疚,让人感受到主人竭尽诚意的盛情。
(3)《登快阁》中诗人登上快阁望到意境开阔、空旷辽远、景色苍茫一派暮秋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抒发凭吊情怀。这是因景抒情的千古名句。
(2)《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14个字“____,____,____,____!”简明扼要地交代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过程,和篇首“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的气势构成鲜明对比。
(4)作者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繁华奢靡,与老百姓的的劳作吃穿作对比,其中描写乐声之多与市井言语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屈原在《离骚》中以饱蘸激情的笔墨,发出了长声叹息而掩面流泪,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的感叹,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6)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7) 屈原《离骚》中,诗人用反问句表达自己即使受挫甚至粉身碎骨也不会改变原来志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与于谦《石灰吟》中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有异曲同工之妙。
(8)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用香蕙作佩,又因采集白芷而加上罪名,遭贬黜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庄子·逍遥游》中,说大舟好像无拘无束,但它受到水的限制,水积厚方能航行。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反面表达了这一观点。
(10)《逍遥游》中,庄子用出行备粮的例子来反驳蜩与学鸠对鹏鸟的嘲笑,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来说明小事“所待”甚小。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书 愤(其二)
陆游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
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注:①本诗写于1197年,作者时年七十三,已退居山阴(今浙江绍兴)老家多年。②的博:地名,在今四川省。皋兰:县名,在今甘肃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诗的三四句写当下自己虽迟暮衰弱,不胜戎衣,但悲愤存胸,宝剑在握,还是愿为国拼尽全力。
B. 诗的五六句为实写,诗人回忆当年之事:那时,他一腔热血,满怀激情,为了收回失地,远戍的博,鏖战皋兰。
C. 本诗题为《书愤》,诗中虽无“愤”字,愤却贯穿始终:从当年的壮志凌云到现在只能袖手旁观,都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痛苍凉。
D. 全诗共分为两层,前六句回顾往事,表现青壮年时期的抗敌豪情和战斗经历,后两句写不被重用的悲愤和壮心不死的感情。
E. 全诗笔力雄健,气壮山河,充分地显示了陆游对国家、民族的每饭不忘、终生难释的深厚情意。
【2】这首诗是如何通过对比来表达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班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成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阁,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具言固著述意。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固又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之。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迷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撰前记,缀集所闻,以为《汉书》。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时京师修起宫室,浚缮城隍,而关中耆老犹望朝廷西顾。乃上《两都赋》,盛称洛邑制度之美,以折西宾淫侈之论。
肃宗雅好文章,固愈得幸,数入读书禁中,或连日继夜。每行巡狩,辄献上赋颂。朝廷有大议,使难问公卿,辩论于前,赏赐恩宠甚渥。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心,徒以畏汉威灵,逼惮南虏,故希望报命,以安其离叛。今若遣使,恐失南虏亲附之欢,而成北狄猜诈之计,不可”。固议曰:“设后北虏稍强,能为风尘,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为策近长。”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
论曰: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著矣。议者咸称二子有良史之才。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①,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②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彪、固讥迁,以为是非颇谬于圣人。然其论议常排死节,否正直,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固伤迁博物洽闻,不能以智免极刑。然亦身陷大戮,智及之而不能守之。呜呼,古人所以致论于目睫也。
(节选自《后汉书·班固传》)
【注】①抑抗:缩小与夸张。②亹亹(weǐ):不倦。
【1】下列选项中带点词用法、意思全相同的一项( )
A.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B.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故希望报命,以安其离叛 既来之,则安之。
D.不若因今施惠,为策近长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
A.从文化常识看、句中的“永平”“建初”等年号表示时间,所以“固自水平中始”与“至建初中”后都应该断开。
B.从句意看,“潜精积思二十余年”是“诏”的具体内容,所以“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是一个表意完整的句子。
C.从语法角度分析,“重”形容词用作动词,作“当世”的谓语,与“其书”构成动宾结构,故“其书”后要断开。
D.从句间关系看,“重其书”是“当世”“莫不讽诵焉”的原因,所以“莫不讽诵焉”前应断开。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B.《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人范晔的《后汉书》、晋朝陈寿的《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C.“关中”,指潼关以西,秦故地。如《山坡羊·潼关怀古》“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过秦论》“自以为关中之固”便可知。
D.单于,古代藏族领袖的称呼,与匈奴君主被称“赞普”不同。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固聪颖多才,年轻有为。他九岁时就能写诗作文,长大后博览群书,不拘泥于一家学说;刚成年就向刘苍荐才并被接纳。
B.班固经历磨难,矢志修史。他被人举报私修官史而遭遇了牢狱之灾;在班超营救澄清冤情后,被皇帝召到校书部继续著书。
C.班固潜心著述,享誉当时,他追溯记述帝王的功德,私下里撰写他们的本纪,人们称赞他与司马迁都具有优秀史官的才能。
D.班固治家无方,牵连被害。班固疏于管教家人,因奴仆醉酒冒犯种兢而被其怀恨在心,后来遭到种兢挟私报复,被害致死。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肃宗雅好文章,固愈得幸,数入读书禁中,或连日继夜。
(2)朝廷有大议,使难问公卿,辩论于前,赏赐恩宠甚渥。
【6】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汉书》的优点和不足。
1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古代对经书的解读态度,大抵可分为“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两类。
近代有学者认为:“我注六经”强调尊重经典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不加主观意图地还原经典;“六经注我”强调尊重自我的主体性,创造性地理解文本,以阐发自己的思想。
上述材料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作文,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