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东营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某所,母立于兹    而:你   B. 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吊:慰问

    C. 新浴者必振衣 振:抖掉   D. 本图宦达,不名节   矜:怜悯

     

  • 2、下列各句中特殊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其间一日阻风不行(《过小孤山大孤山》)

    A.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

    B.若稍饰以楼观亭榭(《过小孤山大孤山》

    C.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阿房宫赋》)

    D.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徐中舒:我的治学之路

    我十六岁那年进入安庆第一师范学校,插班学习了三年。在师范教授国文课的是前清举人,桐城古文派大师吴汝伦的弟子胡远浚先生。桐城古文派以复古为革新,提倡做明白浅显的古文,编集了《经史百家杂钞》和《古文辞类纂》这样的选本,使初学者循序渐进,一方面能逐步掌握文言文,进而能直接阅读三代两汉的典籍;另一方面又可以懂得读书的门径,掌握必要的书目知识。胡先生在当时很有文名,他的国文课是我在师范里最喜爱的功课,师范的三年学习,我将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集注于国文课;其余功课只求及格就行了。师范毕业以后,我先后考上了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数理系和南京河海工程学校,终因所学与自己的兴趣大相径庭,不忍舍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而辍学。一直到1925年我考上清华国学研究院,从王国维先生学习古文字,遂正式走上了研习中国古史的道路。

    在辍学的那段时间里,我做过小学教师和家庭教师,尽管教务繁重,仍挤出时间自学古文。学习本是一件极辛苦,极枯燥之事,若无浓烈的爱好,是很难做到乐在其中的。‘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我因为古文基础比较坚实,能顺利地阅读古代文献,接触了大量的原始材料,对古代社会的了解也就愈加深入。我年轻时对中国古典文学有兴趣,曾发表过《木兰歌再考》《五言诗发生时期的讨论》等文章,阐述了自己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些看法;然而治史要求处处征实,中国古史中未知数甚多,要取得一点突破,在前人基础上有所进步那是非常不易的,要尽量避免其它干扰。一个人精力有限,要同时在两个方向都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极小,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我便放弃了对文学的爱好,将精力专注于中国古史上。“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只有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我在进入清华国学研究院以前,主要是打下了较好的古文基础,工具书也不过是一本《康熙字典》。在清华国学研究院一年的学习中,我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从王国雏先生抄写甲骨文、金文,并采用王国维先生提出的“古史二重证法”,将古文字材料与古代的文献典籍相互映证,互相补充,运用于中国古代史的探索之中。《从古书上所见的殷周民族》一文是我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毕业论文,也是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开端。后来我在前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工作时,便循着这个方向陆续写出了《耒耜考》《殷周之际史迹之检讨》等一组文章,逐渐形成了自己对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套看法。二十年代后期,以安阳殷墟的田野发掘为标志的我国现代考古学产生了。我在三十年代初根据殷墟的考古发掘资料写出了《再论小屯与仰韶》一文,开始了利用考古资料并结合古代文献来探索中国古史的尝试,在此后半个多世纪里,不断涌现的新的考古资料成为我研究中国古史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考古学知识也成为我治史的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了。此外,由于近代文化人类学的长足进展,用边裔民族的资料阐发古代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样成为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途径。我系统地学习民族史是在解放以后,虽然当时我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许多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兄弟民族具体而微的材料使我得到极大的启发。

    我研治中国古史六十余年,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尽管我现在早已逾古稀之年,也还要继续扩充基础知识,譬如在音韵学方面,由于自己口耳方面的限制和没有进行长期的训练,至今尚不能真正掌握,还须不断补课,生命有限而学无止境。

    (有删改)

    相关链接

    (1)习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坚实的基础。首先应根据自己所选择的学习方向来确定最起码的基础  范围,即一门学科的入门知识,从而扎扎实实地去掌握它;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再逐步地扩大自己的基础面。切忌在学习之始就把基础学习的面铺得过宽过大,盲目地去追求所谓的博,反造成学习重点不突出,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精力分散,结果是事倍功半,甚而一事无成,造成时间精力的极大浪费。

      (徐中舒《先秦史十讲》)

    (2)他从艰难困苦中走出,深知物力维艰,终身极为节俭,生活上只求衣能蔽寒,食能果腹而已。1961年,徐中舒被驱逐出川大校园,蜗居一间20平方米的门房。一些学生也为之抱不平,他却处之泰然,反而勉励学生:“‘士志于道’,搞学术研究的人重要的是要在学术上做出贡献,生活上的一切都是小事。”

    (彭裕商《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徐中舒早年受教于桐城古文派大师吴汝伦的弟子胡远浚先生,桐城派独特的“家法”为徐中舒此后的文史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 徐中舒两次考上理科专业却中途辍学,最终考取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走上古史研究道路,是因为他发现自己兴趣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不可能在科技领域有所作为。

    C. 徐中舒早年本已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略有小成,后来却将精力专注于中国古史上,是因为中国古史中未知领域尚多,相比之下更有研究的价值。

    D. 近现代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的长足进展,使徐中舒放弃了早年所追随的王国维先生“古史二重证法”的治学理路,终于在古史研究中开辟出新的境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E. 徐中舒在文中多次引用《论语》中的名言阐释解说,生活中也曾引述《论语》勉励后学,一生治学虽时有新变,但却始终葆有着传统儒者的古风。

    2文中作者介绍了哪些提高古文修养的方法?请结合材料回答。并谈谈良好的古文修养对作者一生治学产生了哪些影响。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1)《庄子·逍遥游》中以八千年为一季的大椿为例,阐述何为“大年”,随后指出八百岁的长寿老人实在不算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中对志同道合的朋友远道而来表示欢迎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先进》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曾皙所述“暮春咏归图”令人神往,其中讲到他们的春游在外活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用平常事物表达极大旨趣,列举近事表达深远意思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礼运》里说到大道施行时,天下是共有的,还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使人们各得其所。

  •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1)此情可待成追忆,  

    2 ,潦倒新停浊酒杯。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   ,此时无声胜有声。

    5)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

    6 ,砯崖转石万壑雷。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肯定以及不为金钱所驱使的豪迈之情。

    (2)《论语·里仁》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诫弟子们既要向优秀的人学习,又要加强自我反省。

    (3)《春江花月夜》中按照古代传说托鸿雁、鲤鱼捎书带信,但此时依然没有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雁门太守行》中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

    (2)《项脊轩志》中表现项脊轩狭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 ”来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同时为《陈情表》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

  • 9、(1)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墨西哥时,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了题为“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习近平强调,庄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逍遥游》)只有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载起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船。

    (2)《湘夫人》中表现湘君离开期约地点时劝自己把眼光放远,在旷达自解中见出对幸福爱情生活永不放弃的执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了秦朝统治者挥金如土的奢靡生活。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下面小题。

    公安县怀古①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 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 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 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D. 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E. 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2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九龄传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九龄幼聪敏,善属文。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

    开元十年,三迁司勋员外郎。时张说为中书令,与九龄同姓,叙为昭穆,尤亲重之。十三年,车驾东巡,行封禅之礼。说自定侍从升山之官,多引两省录事主书及己之所亲摄官而上,遂加特进阶,超授五品。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唯令公审筹之,无后悔也。”不从。及制出,内外甚咎于说。

    初,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九龄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遂放归籓。

    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禄大夫,累封始兴县伯。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后宰执每荐引公卿,上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

    九龄为中书令时,天长节百僚上寿,多献珍异,唯九龄进《金镜录》五卷,言前古兴废之道,上赏异之。又与中书侍郎严挺之、尚书左丞袁仁敬、右庶子梁升卿、御史中丞卢怡结交友善。挺之等有才干,而交道终始不渝,甚为当时之所称。

    至德初,上皇在蜀,思九龄之先觉,下诏赠。

    (《旧唐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惟令公审筹之,无后悔也 贻:造成,遗留

    B. 不从 竟:竟然

    C. 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 故事:旧旧例

    D. 下诏赠 褒:褒奖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说利用皇帝泰山封禅的机会,推荐和自己亲近的官员代理官职登山,并对他们特别加以晋级,张九龄认为这样做会引来非议和指责。

    B. 张九龄认为要防患于未然,处死安禄山,但皇上特别赦免了他,后来玄宗到了蜀地,才体会到张九龄的先知先觉。

    C. 张九龄的品行被皇帝赏识,而李林甫不学无术又妒忌他,于是张九龄只好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

    D. 中书侍郎严挺之、尚书左丞袁仁敬、右庶子梁升卿、御史中丞卢怡都是有才干的人,他们与张九龄的交情被世人广泛地称道。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

    (2)唯九龄进《金镜录》五卷,言前古兴废之道,上赏异之。

    (3)初,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

    4用几个短语概括张九龄的主要品质。(不超过15字)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请从下列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把所选的题目写在作文纸上。

    (1)肩膀

    (2)不要轻易说“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