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汤之问棘也是已 觉今是而昨非
B.遂见用于小邑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D.学不可以已 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越国以鄙远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孟尝君怪其疾 D.项伯杀人,臣活之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 发
王东
①虽然已经立了春,但是张诚感觉冬天的冷依然弥散在空气里,十根手指和脚趾冻得隐隐发痛。一股北风挤进虚掩的门,从衣领处钻入身体,张诚不禁打了个寒战。
②去村里串串门,走动走动也许会暖和点,张诚心想。可是去谁家呢?赵刚、刘晓燕他们几个前天就踏上了去上海的火车,他们说初八就得上班呢。二娃和磊子他们几个昨天也去了深圳。今天一大早,又有好几拨人陆陆续续从家门前走过,或者去广州,或者去北京,或者去成都。这些年轻人一走,好像把年也带走了,家家户户都很冷清。
③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蚕。按照以前的风俗,最起码也要过了初八,这年才算完啊。可是今天才是初六呢,咋就感觉年就过完了呢?张诚一边这样想着,一边无意识地朝门外望了望。这时,张诚看到了父亲,看到父亲头上的白发。乍一看,像一层白茫茫的霜。
④“我去挖会儿地。”父亲从猪圈里扛了把锄头出门,对抱着一捆柴火准备进厨房的母亲说。张诚走了出来,说:“爸,这大过年的,挖啥地啊?”父亲说:“唉,现在过不过年和平时有啥两样呢?再说,闲在家里冷呢,干活还热乎些。”张诚心想,是啊,现在过年和平时真没啥两样,于是也找了把锄头,说:“我也去挖会儿地。”
⑤父亲看了张诚一眼,说:“你在家歇着吧。”张诚说:“闲在家里冷呢。”父亲不再说话,张诚便跟着父亲出了门。
⑥父亲走得很慢,张诚也走得很慢。这次,张诚将父亲头上的白发看得清清楚楚。近看,白发就是白发,其实并不像霜,也不像人们所说的银丝,父亲头上的白发灰白灰白的,远一点看,倒有点像白茫茫的雾。张诚又想起年前,自己和梅芳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到家门口时,老远就看到正弓着身子颤巍巍地往家里挑水的父亲那灰白的头。那白头,随着水桶和枯瘦身体的摇晃而跟着一摇一晃的。
⑦父亲挖了一会儿地,也许是累了,也许是腰腿又痛了,便将锄头杵在地埂上,掏出烟来,递给张诚一支,自己点了一支。张诚接过烟,也将锄头杵在地埂上,点上烟。
⑧父亲说:“张华他们今天也出门了。”
⑨张诚说:“我看到了。”
⑩父亲问:“你们什么时候走?”
⑪张诚迟疑了一下,说:“还没有决定呢。”
⑫父亲说:“梅芳不是说你们车票已经买好了么?”
⑬张诚顿了顿,说:“我想让梅芳一个人出去,我留在家里。”
⑭父亲深深吸了两口烟,说:“梅芳一个人出去,天高地远,你能放心呀?再说,两个人出去,总能多挣一点。”
⑮张诚不说话,也深深吸了两口烟,烟雾在风里飘散。
⑯父亲说:“你留在家里又能做啥呢?种庄稼?这点庄稼也种不出啥来。”
⑰张诚说:“可以做点小生意啥的。”
⑱父亲说:“那你准备做啥生意呢?”
⑲张诚说:“还没想好。”
⑳砰!远处传来一起鞭炮响,然后又恢复了寂静。
㉑好一阵,父亲说:“家里人都没有几个,生意也不好做呢,我看还不如出去打工。”
㉒张诚说:“可是家里……你和妈怎么办?都这么大岁数了。”
㉓父亲沉默了很久,说:“我和你妈还能行,我们总比张华爹妈强些吧?你不用为我们担心。”
㉔张诚不说话,又一口一口狠狠地吸着烟。
㉕父亲又说:“毛娃后年就要上高中了,燕子明年也要上初中,以后用钱的地方还多呢。俩孩子都争气,听老师说,毛娃和燕子的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唉,我不想看俩孩子以后又走你的老路啊。我到现在都后悔,要是当初憋一口气,砸锅卖铁都让你读书,你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
㉖父亲的话戳中了张诚的痛处,这也是张诚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㉗一阵山风吹来,张诚不禁又打了个寒战。
㉘张诚说:“一停下来就冷得很,都立春了,这天怎么还这么冷呢?”说完,张诚又拿起锄头挖起地来。
㉙父亲说:“是啊,一停下来就冷。”
㉚张诚和父亲一连挖了两天地,便将家里的地挖完了。
㉛初八的早上,天刚蒙蒙亮,张诚和梅芳便又背起包,踏上了门前那条通向远方的小路。
㉜走了好远,张诚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山里的雾很大,只看到白茫茫一片。张诚心想,那会不会是父亲头上的白发呢?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主要通过对话描写展开故事情节,辅以肖像、动作、心理与环境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语言简练而富有意蕴。
B.小说所写的乡村,作者没有点出村名,也没有点明其地理位置,但从父子的对话,我们可以想见它的偏僻、贫穷、落后、封闭,它是中国当代农村的一个缩影。
C.张诚明明买好了车票,却跟父亲说想让自己留在家里,这正是他矛盾心理的表现:他一方面为了孩子的学业只能常年外出打工,另一方面又不忍心撇下年老的双亲。
D.小说中的父亲勤劳、善良、隐忍,是老一代农民的缩影,他们固守土地,辛勤耕种,却始终摆脱不了贫穷。
【2】小说以“白发”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立春了,这天怎么还这么冷”,“一停下来就冷”,小说反复写立春后天气的寒冷,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间接写箫声作用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中,先写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曹刿论战》中,曹刿论述追杀敌军的理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战士们在前方杀敌的出生入死与汉将军帐中的轻歌曼舞作对比,控诉了汉将不懂得体恤士兵,为下文写战败埋下了伏笔。
(2)《李凭箜篌引》中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用自由的想象和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世界的美妙,与《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形同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陆游《书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南朝名将檀道济的典故,抒发了自己年老力衰、自我期许落空的悲愤之情。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一空一分。
(1)聊乘化以归尽, ?
(2) ,秋水共长天一色。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
(4)猥以微贱,当待东宫, 。
(5)“ , ”这两句白描,表现出了一种广阔而雄浑、清丽而凄凉的秋景,衬托出人物的惆怅、幽怨之情,为《湘夫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6)鲍照生活的时代,正是门阀制度盛行的时期,出生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愁怨愤恨。他在《拟行路难》中,一句“ ”如同疾雷震霆,使全诗的情感达到高潮。
(7)《蜀相》不仅是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咏史诗,而且是一首富有教育意义、感人至深的抒情诗。“ , ”两句从大处着眼,言简意赅,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
(8)陆游在《书愤》中沉郁吟唱“ , 。”该联运用了诸葛亮上表后主刘禅,出师北伐的典故,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里仁》中写见到贤人,学习他的长处,见到不贤的人,反省自己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礼记•大学》中指出“________________”,先要管好家庭,而要管好家庭,“________________”,强调自身修养是齐家治国之本。
(3)兴寄感发、渴望报国是古代诗人的咏叹调,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更将视野伸展至悠远的历史,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遥想,表达抗敌救国的豪情。
8、补写句子。
(1)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惑而不从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吾未见其明也。
(5)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名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 ,妆成每被秋娘妒。(白居易《琵琶行》)
(2)寒蝉凄切,对长亭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柳永《雨霖铃》)
(3)乘骐骥以驰骋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4)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5)桃李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将军列传》)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衣食足而知荣辱。(《管仲列传》)
(7)高山仰止,__________。(《诗经》)
(8)________________,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江上吟》)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鹧鸪天
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
辛弃疾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
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
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①陌上尘!
注释:①柴桑,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是陶渊明的家乡,也是他晚年归耕之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作的上阕是对陶渊明晚年生活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他躬耕田亩的清贫生活,也写出了他安贫乐道的乐观心态。
B.词中表现出词人对陶渊明诗作的熟稔,多处化用了陶渊明的诗句,如“躬耕”出自“躬耕非所叹”,“王谢”出自“旧时王谢堂前燕”。
C.“晋宋之间事”指晋宋时期不少人表面推崇清高,实际上却忙于谋取名利,词中的陶渊明不问名利,淡泊宁静。
D.“羲皇以上人”是说陶渊明像远古先民一样自足地生活,与“晋宋之间事”形成对比,突出了他在乱世中生活的恬淡、安宁。
【2】词的下阕是怎样赞颂陶渊明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功苏湛,字景僬,魏侍中则之后也。晋乱,避地河右。湛少有器行,颇涉群书。年二十余,举秀才。除奉朝请,领侍御史,转员外散骑侍郎。
萧宝夤之讨关西,以湛为行台郎中,深见委任。孝昌中,宝夤大败东还,朝廷以为雍州刺史。后自猜惧,害中尉郦道元,乃称兵反。时湛卧疾于家,宝夤令姜俭报湛云:“元略受萧衍意旨乃欲见除郦道元之来事不可测吾不能坐受死亡今便为身计不复作魏臣也与卿契阔,故以相报,死生荣辱,与君共之。”
湛闻之,举声大哭。俭遽止之曰:“何得便尔?”湛曰:“百口居家,即时屠灭,云何不哭!”哭数十声,徐谓俭曰:“为我白齐王,王本以穷乌投人,赖朝廷假王羽翼,荣宠至此。属国步多虞,不能竭忠报德,乃欲乘人间隙,有不臧之心。信惑行路无识之语,欲以羸败之兵,守关问鼎。今魏德虽衰,天命未改。且王之恩义,未洽于民,但见其败,未见有成。苏湛不能以百口居家,为王族灭。”宝夤复报曰:“此自救命之计,不得不尔。所以不先相白者,恐沮吾计。”湛复曰:“凡为大事,当得天下奇士。今但共长安博徒小儿辈计校,办有成理不?湛恐荆棘必生庭阁。愿乞骸骨还乡里,脱得因此病死,可以下见先人。”宝夤素重之,以湛病,且知不为己用,听还武功。
宝夤败,庄帝即位,征补尚书郎。既至,庄帝曰:“前闻卿答萧宝夤,甚有美辞,为我说也。”湛顿首谢曰:“臣虽言辞不如伍被,始终不易,自谓过之。然臣与宝夤周游契阔,言得尽心,而不能令其不反,臣之罪也。”庄帝悦,拜散骑都尉,仍领郎。寻迁中书侍郎。出帝初,病还乡里,终于家。赠散骑常侍、镇西将军、雍州刺史。
(选自《魏书·苏湛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元略受萧衍意旨/乃欲见/除郦道元之来事/不可测/吾不能坐受死亡/今便为身计/不复作魏臣也/
B.元略受萧衍意旨/乃欲见除/郦道元之来/事不可测/吾不能坐受死亡/今便为身计/不复作魏臣也/
C.元略受萧衍意旨/乃欲见/除郦道元之来/事不可测/吾不能坐受死/亡今便为身/计不复。作魏臣也/
D.元略受萧衍意旨/乃欲见除/郦道元之来事/不可测/吾不能坐受死/亡今便为身/计不复作魏臣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文中指通过科举考试获得的功名。
B.契阔,《短歌行》有“契阔谈䜩,心念旧恩”。文中指两者是生死之交。
C.不臧,意思为不善,不良。文中是指齐王萧宝夤有起兵谋反之心。
D.乞骸骨,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文中苏湛是借病要还乡避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苏湛学识渊博,有判断力。他是官宦之后,年少有才,博览群书,见识不凡,这是他日后对萧宝夤结局有准确判断的原因之--。
B.苏湛历任多职,颇受器重。他在萧宝夤手下担任过行台郎中这一-要职,萧宝夤在谋反前也特意派人征求他的意见。
C.苏湛顾念家族,有责任感。得知消息后,他放声大哭,因为他觉得家族行将灭亡,希望能够事先病死,不愧对自己祖先。
D.苏湛对国忠诚,反省自身。当庄帝打听详情时,他没有直接说明,而是自认没有尽到劝阻的责任,负有罪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自救命之计,不得不尔。所以不先相白者,恐沮吾计。
(2)宝夤素重之,以湛病,且知不为己用,听还武功。
【5】苏湛认为萧宝夤会失败的主观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1:2018年5月2日,习近平主席到北京大学参观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
材料2:据媒体报道,国庆节放假期间,走进全国最好的大学清华大学的校园。无论是图书馆还是实验室内,随处可见的都是学子们的忙碌身影,笑言“国庆假期0天,天天忙到夜里11点”。
材料3:据港媒报道,2019年10月8日香港理工大学教师陈伟强在课堂上提到反暴力主张,但学生们不接受,被学生围困长达5个小时并被推跌3次。期间,学生用镭射笔照射他,还不停用粗口辱骂甚至说一些恐吓其家人的话。
青年人应该怎样肩负起时代使命?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写一篇作文。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