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臣以险衅 问征夫以前路
B. 实迷途其未远 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耶?
C.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门虽设而常关
D. 胡为乎遑遑于何之 之二虫又何知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穷:困厄,处境艰难。
B.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寻:寻找。
C. 但以刘日薄西山 薄:迫近。
D. 引壶觞以自酌 引:取过来。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出 关
鲁 迅
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然而他更料不到当他弯进岔路的时候,已经给探子望见,立刻去报告了关官。所以绕不到七八丈路,一群人马就从后面追来了。那个探子跃马当先,其次是关官,就是关尹喜,还带着四个巡警和两个签子手。
“站住!”几个人大叫着。
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
“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
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糊糊地说:“我记性坏……”
“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
这时签子手便翻了一通青牛上的鞍鞯,又用签子刺一个洞,伸进指头去掏了一下,一声不响,撅着嘴走开了。
“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
“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那很好呢!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
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刺上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
……
大家喝过开水,再吃饽饽。让老子休息一会儿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同来的八人之外,还有四个巡警、两个签子手、五个探子、一个书记、一个账房和一个厨房。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
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儿,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动起来了。
大家即刻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听他慢慢地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
老子仿佛并没有觉得,但仿佛又有些觉得似的,因为他从此讲得详细了一点。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央上湖南音,“哩”“呢”不分,又爱说什么“悁”: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受苦。
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儿,就加上一句道:
“悁,完了!”
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
于是老子也被送到厢房里,人们请他去休息。他喝过几口白开水,就毫无动静地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
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得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太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
“来笃话啥西,俺实直头听弗懂!”账房说。
“还是耐自家写子出来末哉。写子出来末,总算弗白嚼蛆一场哉吭。阿是?”书记先生道。
老子也不十分听得懂,但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礼,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始。
……
老子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
“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
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
关尹喜非常高兴,非常感谢,又非常惋惜,坚留他多住一些时,但看见留不住,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地走去。
不多久,牛就放开了脚步。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土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儿,已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节选自鲁迅《故事新编》,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有三处用“一段呆木头”来比喻老子。作者把老子“画”成呆头呆脑的老头子,也“画”出了他的思想过时、呆板、毫无生气。
B.小说细腻地描绘了听讲人们的神态,大家听完老子的课后“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侧面写老子讲得太多,时间太长。
C.老子在周朝镐京为官,“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没有牙齿”,这些合理想象出来的细节,将人物进一步漫画化。
D.老子花了整整一天半时间,写了五千个大字的讲义,用绳子穿起木札,计两串,来敷衍他们。
【2】小说改编自“老子出函谷关”的典故,对“关口”相关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关口一是指函谷关,二是指政治、思想意识的关口。
B.签子手“翻”“刺”“掏”“撅着嘴”等一连串动作描写,细节传神,表现了关口官吏十分好奇。
C.老子出关是为了“换换新鲜空气”,追求自己的理想.
D.老子想敷衍过去,出关也反映出他无奈地逃避庸俗现实的心理。
【3】关尹喜等人对老子持有怎样的态度?这个态度说明了什么?
【4】这篇小说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作者借“老子出函谷关”的典故,意在讽刺什么?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高》中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秋兴八首(其一)》中借捣衣发出的声音来寄托乡思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韩愈明确指出,他所谓的“师”并非“________”,而是指那些能够传授人生道理和解答人生困惑的人。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提醒晚唐统治者,对于强秦盛极而亡的历史,如果后代人只是一味哀叹而不以史为鉴,那么就会“________”。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先写“______”,以美女衬英雄;再用“______”,以曹军惨败来突出周瑜英气勃发的形象。
(4)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_______ ,_______ ”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6、名篇名句默写。
(1)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3)《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了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默写。
(1)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书抵万金。(《春望》)
(2)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______。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_________。(《琵琶行》)
(3)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_________________。人非生而知之者,_________________?(《师说》)
(4)_________________?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__。(《虞美人》)
8、名句默写。
①_________,_________。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③《陈情表》中以乌鸦反哺为喻,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
④三径就荒,____________ 。携幼入室,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永《望海潮》中描写杭州民居众多、房屋错落的一句是:____________;描写湖中有湖、山外有山的一句是:____________。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提及民众对异族统治已麻木的现象,描述该现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周敦颐《爱莲说》中,借莲的形象写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欺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其二)①
苏轼
众禽事纷争,野雁独闲洁。
徐行意自得,俯仰若有节。
我衰寄江湖,老伴杂鹅鸭。
作书问陈子,晓景画苕霅②。
依依聚圆沙,稍稍动斜月。
先鸣独鼓翅,吹乱芦花雪。
[注]①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以“乌台诗案”系狱,获释后贬为黄州团练副史。这首题画诗写于元丰八年。陈直躬,宋画家,绘画、人品皆为世人多推重。②苕霄(zhà):水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一开始,作者用“众禽”反衬“野雁”,也在鄙弃与倾慕之间写出了自己的心声。
B.三四句运用拟人手法,以“徐行”“俯仰”写动作,以“意自得”“若有节”写神态与品格。
C.“我衰”两句点明作者遇挫之后的处境和心境,并领悟到与“鹅鸭”相伴也有快乐之趣
D.“先鸣”两句以想象手法,化静为动,写野雁一边长鸣,一边鼓翅,以致激荡起“芦花雪”
【2】这首诗主要描写了雁的什么特点?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汉以马邑城诱单于,单于觉之,去,汉军皆无功。
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B.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C.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D.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2】对于文中加点字的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良家子,旧指出身良家的子女或清白人家的女子。此处指从军不在七科谪内者或非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为良家子。
B.中郎,郎官的一种,为帝王近侍官。秦置,汉沿用,担任宫中护卫﹑侍从。例如,汉苏武曾任中郎将,后世以中郎称之。
C.单于,是匈奴人——古代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他的配偶被称为“阏氏”。
D.麾下,麾是古代指挥军队用的旗子。麾下有三种意思:一指将旗之下,二指部下,三是对将帅的敬称。此处指第三种意思。
【3】下列关于文中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广精于骑射,勇猛善战。文帝时,李广跟从军队追击匈奴,因擅长骑射,杀敌众多,被任命为中郞;景帝时,任边境太守,以奋力作战出名。
B.李广善于判断,做事果敢。中贵人遭匈奴袭击,李广断定为“射雕者”,立即率一百多骑兵追击;他被俘时,瞥见良马,能抓准时机,上马逃离。
C.李广沉着冷静,富有谋略。李广带领一百多骑兵,面对几千匈奴骑兵,并不惊慌。他命令士兵上前接近匈奴,又要求士兵解鞍下马,来误导敌人。
D.李广为人廉洁,慷慨豪爽。四十多年,李广只担任过官秩两千石的职位,家里无多余钱财,但李广不以为意,仍能从家里拿出饮食,分给士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2)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5】李广被俘逃脱后,回到京师。朝廷把李广交给执法官吏,官吏按律判决李广当斩(后经纳税赎罪后,李广成了平民)。下面的任务,请任选一个来回答,要求不少于两条理由。
①若你是执法官吏,请给出判决当斩的理由。
②若你是朝廷官员,认为判决不当,请为李广辩解。
12、生活中,大家往往喜欢一门心思做自己热爱的事,却发现常常需要做很多不得不做的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