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亲近
B.蜀山兀 光秃
C.多于在庾之粟粒 谷仓
D.始速祸焉 快速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晋陶渊明是山水田园诗的开创者,他恬淡悠远的诗风对王维、孟浩然和陆游等唐代山水田园诗人有着深远影响。
B.沈从文的《边城》叙写了一个情节曲折的爱情故事,描绘了优美的自然风景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歌颂了纯朴善良的人性,洋溢着浓厚的湘西乡土气息。
C.契诃夫是十九世纪后期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世界短篇小说三巨匠”。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套中人》、《变色龙》、《万卡》等。
D.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纵贯高原南北的丝绸之路,以往习惯被称为“唐蕃古道”或“唐-蕃-尼古道”,这一称谓将重点放在了唐朝与吐蕃的沟通和交往上,实际上忽视了这条路线所发挥的连接东亚和南亚文明的作用。与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有所不同,穿越喜马拉雅的高原丝绸之路,实际上是当时东亚和南亚文明互相慕求接触和互联互通的时代产物,是丝绸之路的两端及其经行区域多个统治集团的通力合作才得以实现的。
在公元640年前后,东亚和南亚地区发生的一系列看似偶然的事件,对穿越喜马拉雅交通路线的开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缘起当是640年玄奘与摩伽陀国王戒日王的会晤,玄奘“言太宗神武”,戒日王遂遣使通大唐。641年使节至长安,唐太宗命云骑尉梁怀璥持节慰抚,戒日王复遣使者随入朝。这是中印之间首次互通使节,但其具体路线缺载,无法确知双方是否穿越了青藏高原。但自此以后王玄策的三次衔命出使印度(643年、647年、658年),都经青藏高原往返,并在第三次出使期间,在今西藏吉隆县阿瓦呷英山嘴留下著名的“大唐天竺使之铭”碑刻。
王玄策在二十年间数次往返印度,这在古代中外交流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这说明虽然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充满挑战,但相比“自古取道迂回,致成远阻”的传统陆地丝绸之路,不能不说是一条直通南亚的捷径,而尤其重要的是,他的成功得益于当时高原诸国之间及其与唐王朝之间所创造的睦邻友好的政治环境。青藏高原北部的吐谷浑和南部的吐蕃分别与大唐通过和亲建立了甥舅关系,吐蕃与大羊同(象雄)、泥婆罗(尼泊尔)也分别以和亲政策加强了交往,因此纵贯高原的丝绸之路实际上是一条“和亲之路”。
和亲之路使得自长安经吐蕃、尼泊尔到达北印度的路线全线贯通,此后唐双方使节在长安和拉萨之间频繁往来,基本都经由这一通道。这一路线的开辟也使得喜马拉雅地区诸王国与唐王朝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官方往来:641年,大羊同国“闻中国成仪之盛,乃遣使朝贡,太宗嘉其远来,以礼答慰焉”;646年,喜马拉雅山脉深处的一个王国——悉立,遣使至唐贡方物……
由于这一高原通道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和优势,大唐高僧多取此道赴印取法。根据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载,太宗、高宗和武后三朝,经陆路赴印的19人中有12人是经青藏高原至印度或返回内地,其他人则取道西域和中亚地区往返印度的。
可见,玄奘与戒日王的会晤最终促成了中印之间的官方往来,而青藏高原诸国因和亲形成的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是这条通道得以贯通的前提和保障。玄奘通过传统的陆路经中亚最终到达印度,如果其所经行的路线被称为“丝绸之路”无疑问的话,王玄策等唐代使团和僧侣跨越高原诸国到达印度的通道,自然也是没有任何理由不被称为“丝绸之路”了。这一条高原通道可以说是传统陆地丝绸之路的发展和延伸,是丝绸之路的一个分支,它的开拓和使用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历史必然。
(摘编自仝涛《喜马拉雅的丝绸之路与古国风俗考》,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习惯上被称为“唐蕃古道”或“唐-蕃-尼古道”是一条纵贯高原南北的丝绸之路。
B.唐太宗、戒日王为中印之间实现了首次互通使节,使节们是穿越了青藏高原而到达目的地。
C.王玄策的成功有助于当时高原诸国之间及其与唐王朝之间所创造的睦邻友好的政治环境。
D.喜马拉雅地区诸王国与唐王朝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官方往来是得益于和亲之路的开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了中心论点,接着以玄奘、王玄策等为例进行了论证,最后一段则得出了结论。
B.文章第三段运用对比,指出青藏高原虽自然环境恶劣,但相比传统陆地丝绸之路,是一条直通南亚的捷径。
C.文章根据有关古籍记载,统计太宗三朝19名高僧赴印陆路路线,证明了当时高僧多取高原之路赴印求法。
D.文章在论证语言方面,“自然也是没有任何理由不被称为‘丝绸之路’了”,以双重否定的句式加强了肯定语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穿越喜马拉雅的高原丝绸之路比通过传统陆路经中亚最终到达印度的路线作用更大。
B.从阿瓦呷英山嘴留下“大唐天竺使之铭”碑刻可知,王玄策第三次衔命使印是行经青藏高原的。
C.高原通道得以贯通的前提和保障是青藏高原的那些国家因和亲而形成的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
D.唐代使团和僧侣通过跨越高原诸国到达印度的通道的开拓和使用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历史必然。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讽谏,下令“________”可得上等奖赏;“________”并能传到“我”耳朵里,可得下等奖赏。
(2)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说明自己创作此文赠送李蟠的缘由。
(3)《劝学》中以螃蟹作为蚯蚓的反面例子,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螃蟹虽有优势却不能凭借自己的能力存身,是因为其内心浮躁,用心不专一。
5、补写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臣无祖母,_____________。祖母无臣,____________。(《陈情表》·李密)
(2)在杜甫的《登岳阳楼》中,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韦庄的《菩萨蛮》(其二)中,作者暗用卓文君当垆卖酒的典故,以表现江南人物之美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5)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___。(《滕王阁序》·王勃)
(6)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继承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品格,敢于向权贵挑战,蔑视权贵而追求个性自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一句用蝉来比喻,表明屈原远离世俗污浊的高洁品质;“_____________”一句将屈原志趣的高洁与日月类比,对其进行高度评价。
(2)《离骚》中,屈原想到草木飘零凋谢,恐怕有才德、有作为的人逐渐衰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列锦,或称“名词铺排”,是指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排列在一起,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修辞手法,唐宋诗歌中常见运用这一修辞手法的诗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①操吴戈兮被犀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国殇》)
②桂殿兰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③熊咆龙吟殷岩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本图宦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以荷叶、荷花为衣饰来表达诗人对高洁节操的追求。
(2)《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针对当时社会“士大夫之族”不屑以地位低者为师、趋炎附势之风盛行的现象,提出了批评。
(3)《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名篇名句默写。
(1)《滕王阁序》中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借汤与棘的对话,连用“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句描绘了大鹏鸟的形体庞大。
(3)《书愤》中运用诸葛亮的典故,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两首明诗,完成下列小题。
月夜二首
王守仁①
其一
万里中秋月正晴,四山云霭忽然生。
须臾浊雾随风散,依旧青天此月明。
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②!
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③满太清。
其二
处处中秋此月明,不知何处亦群英?
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
影响尚疑朱仲晦④,支离羞作郑康成。
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
【注】①王守仁,即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创立儒家心学,其核心思想为“致良知”。这两首诗是作者与弟子宴集时所写。②撄(yīng):干扰。③钧天:指天上的音乐。④朱仲晦,即南宋理学家朱熹。下句中的郑康成,即东汉经学家郑玄。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的前两联描写山中富于变化的月色和云雾,为后文的言志做好铺垫。
B.“其二”的颔联表现了诗人对儒学的热爱,以及对自己不负此生的坚强决心。
C.“其二”的颈联表示对朱熹、郑玄二人的怀疑和不屑,表达对自己学说的自信。
D.两首诗都是借月言志,表达了对“良知”的坚守,表达上熔说理、抒情于一炉。
【2】两首诗的尾联各有特色,请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加以赏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薛王李业之舅王仙童,侵暴百姓,御史弹奏;业为之请,敕紫微、黄门覆按。姚崇、卢怀慎等奏:“仙童罪状明白,御史所言无所枉,不可纵舍。”上从之。由是贵戚束手。闰月丙子,申王李成义请以其府录事为其府参军,上许之。姚崇、卢怀慎上言,“臣窃以量材授官,当归有司;若缘亲故之恩,得以官爵为惠,踵习近事,实紊纪纲。”事遂寝。由是请谒不行。或告太子少保刘幽求、太子詹事钟绍京有怨望语,下紫微省按问。姚崇、卢怀慎言于上曰:“幽求等皆功臣,乍就闲职,微有沮丧,人情或然。功业既大,荣宠亦深,一朝下狱,恐惊远听。”贬幽求为睦州刺史,绍京为果州刺史。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卢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重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怀慎清谨俭素不营资产虽贵为卿相所得俸赐随散亲旧妻子不免饥寒所居不蔽风雨。
臣光曰:昔鲍叔之于管仲。子皮之于子产,皆位居其上,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夫不肖用事,为其僚者,爱身保禄而从之,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专固以分其权,媢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
(摘编自《资治通鉴·唐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怀慎清谨俭素/不营资产/虽贵为卿相/所得俸赐/随散亲旧妻子/不免饥寒/所居不蔽风雨
B.怀慎清谨俭/素不营资产/虽贵为卿相/所得俸赐/随散亲旧妻子/不免饥寒/所居不蔽风雨
C.怀慎清谨俭/素不营资产/虽贵为卿相/所得俸赐/随散亲旧/妻子不免饥寒/所居不蔽风雨
D.怀慎清谨俭素/不营资产/虽贵为卿相/所得俸赐/随散亲旧/妻子不免饥寒/所居不蔽风雨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敕,指敕令,我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一种,一般适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等事件。
B.丙子,指纪日方法。汉族民间使用天干、地支按顺序依次搭配在一起以纪年、月、日。
C.谢,本文中意思是道歉,与《孔雀东南飞》中“阿母谢媒人”的“谢”意义相同。
D.事,本文中意思是政治事务,与《鸿门宴》中“吾得兄事之”的“事”意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王向皇上请求授予部下官职,姚、卢二人认为量材授官是有关部门的职权,皇上赏赐官爵会扰乱朝廷纲纪。他们的建议被采纳,请托之风遂止。
B.姚、卢二人向皇上进谏,刘幽求等人功劳大,深受恩宠,被安排闲职有所埋怨是人之常情,将其下狱会使天下人震惊。意见最终没有被听取。
C.姚崇因丧子告假期间很多政务被积压,同为宰相的卢怀慎不能裁决。皇上表示天下大事交给姚崇,卢怀慎只需安坐着安抚雅士俗人就可以了。
D.姚崇制定的法度会随着情况的变化被更改,虽然比不上管仲、晏子能将制定的法度终身实施,但也称得上是一位“救时之相”。姚崇对此也颇为得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仙童罪状明白,御史所言无所枉,不可纵舍。
(2)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叶嘉莹先生认为,古人将自己内心的感动写进诗词中,因此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歌中所蕴含的充足的、真诚的生命。
请选择一句你喜爱的诗或词,写出它给予你的生命启示。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