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引号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
B.在20世纪50年代初,扫除“文盲”一度成为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
C.因为在它的背后,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那就是“知识就是力量”,科技知识是现代文明社会的立身之本。
D.“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组是
A. 项伯杀人,臣活之 泣孤舟之嫠妇
B. 常以身翼蔽沛公 孔雀东南飞
C. 侣鱼虾而友麋鹿 齐彭殇为妄作
D. 雨雪霏霏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3、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和梓树,后人用“桑梓”指家乡,例如:“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B.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赋”“比”“兴”六部分。
C. 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比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D. 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称谓,例如“始龀”指七八岁,“加冠”指二十岁,人们常说的“不惑之年”“花甲之年”,分别指四十岁、六十岁。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弘一法师皈依佛门后,深恐掉入名利陷阱,他律己极严,自书“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偈句,其光风霁月的怀抱历历可见。
②借助荧屏舞台,让传统与现代相遇相知,歌手与戏曲人在这里携手粉墨登场,央视《经典咏流传》专栏节目让观众在大饱眼福耳福的同时,感受传统与现代交错的文化魅力。
③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问题上的危言危行,不仅将直接损害中国的战略安全利益,也将损害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的安全利益,其恶果不容忽视。
④中国文化的精要有这么四个字:知行合一。在胼手胝足的摸爬滚打里走向“器而不器”,在思想与行动的高度融合中感悟“天地神人”。
⑤詹钟晖表示,阿里巴巴团队未来将不再受困于资源所限,在游戏精品自研方面,既毁家纾难,又脚踏实地,不断提升专业水准。
⑥在市场环境愈发复杂的当下,卫浴企业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产品创新与售后服务两不误,才能如釜底游鱼,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A.③⑤⑥ B.③④⑤ C.①②④ D.①②⑥
5、下列选项中虚词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B.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不拘于时,学于余
D.其皆出于此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茶之于中国,就如同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也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茶伴随中国的历史篇章缓缓展开,中国茶史可上溯至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当时茶被作为一味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到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茶兴于唐,盛于宋,唐代饮茶蔚然成风,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产业的发展,全国范围内茶铺、茶馆鳞次栉比,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陆羽撰《茶经》三卷,阐述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等林林总总,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到了宋代,宫廷、地方官吏、文人雅士皆尚茶、崇茶,以相聚品茗为雅,进一步推动了饮茶之风的蔓延。平民百姓也是不可一日无茶。“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这是宋代王安石对茶的赞美。明清时期茶叶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作罢龙凤团”使散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蒸青的制茶方法改为炒青。同时也推动了其他茶类的发展。茶随着历朝历代的兴盛而兴盛,繁荣而繁荣。
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也相当密切,不难发现,很多名优茶都与宗教有一段渊源,很多茶最早也是由僧人所种植打理。道教最早将茶作为得道成仙的重要辅助手段,视茶为长生不老的灵丹仙草。佛家也偏爱茶,认为饮茶能“破睡”,帮助坐禅修行,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历来有“茶中有禅、茶禅一味”之说。杭州龙井寺产龙井茶,余杭径山寺产径山茶,庐山招贤寺产庐山云雾茶,“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一点都不为过。
茶也影响了各族人民乃至外国的文化及传统。从广东人的早茶到北方人的大碗茶,到日本的日式茶道,抹茶文化及英国的英式下午茶。千年来,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与各地文化相融合,开枝散叶,浸润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形式丰富的全球茶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经历了历朝历代的更迭。与其同寿的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着中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叶嘉木承载着五千年的岁月,蕴藏了五千年的文化基因。茶,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名片。
“和敬清寂”是日本对唐宋时期习得的中国茶道的提炼和升华,但其中的精神已很难在中国茶人中寻得芳迹;中国千余种茶的品种、传统制茶工艺也有一大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殆尽。此时,急需国民更多关注茶学,研习茶文化,增进传播及教育,以保留、保护、复兴先人给予的茶文化瑰宝。
永恒的都是经典的,而要做到经典必先在当下时代成为风尚与流行。让茶在时下成为一种流行、不被淘汰,这是生存与传承的根本。如何把茶做得时尚,让更多年轻人喜爱和接受,是今日茶叶传承之路上需要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今天的90后、00后们将是未来二三十年茶学传播的主力军,要让他们接受茶,就一定要摘掉茶古板的帽子,给茶换上新潮的衣装。其实,中国茶的形式也并非一成不变。唐代茶就流行煮着喝,宋代流行点茶法,明清流行冲泡饮用。
(选自戎新宇《茶,一张中国文化的名片》)
【1】下列关于茶的发展历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茶的历史悠久,神农时代只是作为草药,用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西汉时期,茶已发展成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
B.唐朝饮茶蔚然成风,茶已开始成为贡品,全国茶铺、茶馆林立,陆羽所撰的《茶经》更是推动了荼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
C.茶盛于宋朝,上至宫廷、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均以品茗饮茶为时尚,甚至发展到“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的地步。
D.明清时期,制茶技术进一步发展,茶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某一种茶叶的制作技术的提高,又往往推动其他茶类的发展。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披上了宗教的色彩。比如道家认为茶能延年益寿,佛家则认为茶中有禅、茶禅一味。
B.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性,不少地方饮茶已成习惯,如广东人的早茶、北方人的大碗茶、英国的英式下午茶。
C.茶充当了民族间文化交流的使者,千百年来,中国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并在他乡生根发芽,自成一体。
D.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兴衰更迭,蕴含了五千年的文明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茶对于中国而言意义重大,就如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因其蕴含的文化基因,可以说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B.中国茶文化历经千年,但其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在中国已日益沦落,已难寻踪影,这说明茶道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
C.随着时间的迁移,中国茶的不少品种以及部分传统制茶工艺消失殆尽,如何传承先人给予的茶道文化已摆在眼前。
D.如今的中国茶已面临着生存困境,要让中国茶传承得更远,就要改变茶一成不变的古板样式,给茶换上新潮衣装。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贤才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表达了诗人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强烈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阐明了作者厌恶官场生活,一心想要回归自然的原因。
(4)在《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现作者摆脱官场生活、回归大自然后的喜悦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精
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直接写出了诗人眼中的天姥山巍峨险峻,气势非凡。
(7)《琵琶行》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两句揭示了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犹豫不决的矛盾心情。
(8)音乐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9)在《琵琶行》一诗中,当琵琶女自诉身世时,“我”情感被激,发出了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的感慨,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因此才有了同声相应的诗文。
(10)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中 ,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11)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中表现周瑜风度潇洒,指挥从容,再现“以少胜多”的战例 ,艺术地写出周瑜才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东吴强盛的局面和孙权风流余韵的英雄业绩,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__ ”的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局。
(14)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屈原以美女自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自己遭人嫉妒、受人攻击的处境。
(2)《归园田居》中的点睛之笔,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摆脱官场羁绊的的欣喜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羲之认为人们的生死之情是客观存在的,那种均齐生死寿夭的观念,完全是不近人情的虚诞意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是女子向男子解释婚期推迟的责任不在自己,而真正的原因是“子无良媒”。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雄心壮志,表现博大胸怀。
(2)《雨巷》诗中,丁香姑娘与我擦肩而过后,看她远了,远了,描写了她消失之处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再别康桥》中,使用了比喻,生动地写出了斜阳映照下河边柳树的美好形象,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展现出青年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劈波斩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戴望舒的 《雨巷》中塑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个姑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3)康桥的美在树、在水,更在康河泛舟里体现,展现徐志摩寻梦康河的句子是:“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注)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予“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此诗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濯缨:洗濯冠缨。《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两句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
B.“伏波故道风烟在”写诗人行进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感慨自身飘零于世,壮志难酬。
C.“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异,世道衰微。
D.“直以慵疏招物议”,表面说因为官慵懒粗疏而招来非议,实则感叹自己怀才不遇。
【2】尾联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3、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唐顺之,字应德,武进人。顺之生有异禀,束发即洽贯群籍。年二十三,嘉靖八年会试第一,改庶吉士。座主张璁疾翰林,出诸吉士为他曹,独欲留顺之。固辞,乃调兵部主事。
倭躏江南。赵文华出视师,疏荐顺之。为南京兵部主事。出核蓟镇兵员,还报缺伍三万有奇,且条奏九事。寻命往浙江视师,与胡宗宪协谋讨贼。顺之以御贼之上策,当截之于海外,纵使登陆,则内地咸受祸。乃躬泛海,自江阴抵蛟门大洋,一昼夜行六七百里。从者咸惊呕,顺之意气自如。倭泊崇明三沙,督舟师邀之海外,斩馘一百二十,沉其舟十三。擢太仆少卿。宗宪言顺之权轻,乃加右通政。顺之闻贼犯江北,急令总兵官卢镗拒三沙,自率副总兵刘显驰援,与凤阳巡抚李遂大破于姚家荡。贼窘,退巢庙湾。顺之薄之,杀伤相当。遂欲久围困之,顺之以为非计。麾兵薄其营,以火孢攻之,不能克。三沙又屡告急,顺之乃复援三沙,督镗、显进击,再失利。顺之愤,亲跃马布阵。贼构高楼以望官军,见顺之军整,坚壁不出。显请退师,顺之不可,持刀直前,去贼营百余步。镗、显惧失利,固请顺之还。时盛暑,居海舟两月,大不适,返太仓。李遂改官南京,即擢顺之右佥都御史,代遂巡抚。顺之疾甚,以兵事棘,犹不辞。渡江,贼已为遂等所灭。
顺之学无所不窥。于天文、乐律、地理、兵法,莫不究极原委。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又闻良知说于王畿,闭户兀坐,期月忘寝,多有所得。为文,沈洋纡折有大家之风。生平苦节自厉,辍扉为床,不饰祸褥。
(选自《明史·唐顺之传》,有删节)
【1】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B.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C.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D.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会试”,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参加的人是举人,在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又叫“春闱”或“礼闱”。
C.“擢”,一般表示升官,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拜、加、除、左迁等。
D.“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顺之少时天赋异禀,十五岁左右博览群书,而且融会贯通。二十三岁,在会试中得第一,改任翰林院庶吉士。
B.倭寇船队停泊在崇明和三沙,唐顺之率领水军,把倭寇引到外海,斩杀了一百二十个敌人,击沉十三艘敌船。
C.在姚家荡和三沙两战后,唐顺之被提升为太仆少卿。胡宗宪认为唐顺之权力不够大,后来他又被加封为右通政。
D.唐顺之对于天文、乐律、地理、兵法没有不穷根究底的。他写的文章,恢宏恣肆,纡徐曲折,有名家的风范。
【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出核蓟镇兵员,还报缺伍三万有奇,且条奏九事。
(2)又闻良知说于王畿,闭户兀坐,期月忘寝,多有所得。
【5】请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唐顺之“英勇无畏”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领略了诗歌的美好;在生活中,我们常听到人们用“如诗如画”来夸赞美好的事物;在社会上,我们会发现“诗和远方”成为理想的代名词。在你的身边又有哪些富有诗意的人或事呢?
请以“寻觅诗意”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恰当运用细节描写。②文中不得出现作者真实信息。③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