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A. 长歌当哭(dàng) 颓圮(qǐ) 箕踞以骂(jù) 菲薄(fēi)
B. 赁屋授课(lìn) 匕首(bǐ) 目眦尽裂(zì) 绯红(fēi)
C. 屏息以待(bǐng) 惩创(chuāng) 卫士仆地(pū) 长篙(hāo)
D. 叱咤风云(chà) 攒射(cuán) 博闻强记(qiǎng) 浸渍(zì)
2、下列各项中,每组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是( )
A.籼稻/神仙 挣脱/锃亮 檄文/奚落
B.玄虚/船舷 吮吸/允许 鱼鳖/干瘪
C.摩登/募捐 恪守/溘然 苍穹/琼浆
D.造诣/脂肪 忸怩/拘泥 慰藉/草芥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先河。《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表现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B.《离骚》是屈原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想
象丰富,构思奇特,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C.《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最长的长篇叙事诗,它和北朝民歌《木兰诗》被誉为“乐府双璧”。结尾的化鸟情节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了人民对于婚姻自由和爱情幸福的向往。
D.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一篇千古美文,作者将写景、叙事、说明、抒情结合在一起,四者有机统一。它又是一篇书法名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拾取,摘取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强劲有力
B.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问候,探望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刻
C.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指村落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同“性”,天性
D.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睡觉,入眠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年龄,岁数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叔父) 沛公起如厕(去,往) 窃为大王不取也(私下里)
B.乃令张良留谢(感谢) 其意常在沛公(神情,神态) 大王来何操(品德,品行)
C.若属皆且为所虏(辈,群)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 亡去不义(逃跑)
D.度我至军中(估计) 不胜杯杓(能承担,能承受) 孰与君少长(和……相比,哪一个……)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菜的思念
尉峰
北方的春天是从青草长出芽尖开始的。当它们星星点点地在荒草中探头探脑的时候,苦菜还了无踪影。但人们已在翘首期盼。性子急的就会拿着挑铲和篮子到地里走上一遭,甚至走上一天。当看到浑黄的光秃秃的田间确实找不到一丁点灰绿的苦菜,人们才会无奈返回。
熟悉土地的人们知道,杨花挂满枝头,柳眉儿妩媚动人的时候,苦菜芽才会拱出地皮。但是不多,这里一株,那里一株,稀稀拉拉的,到了桃花怒放,美得让人流连忘返的时候,地里的苦菜才长得恣肆,一簇簇,一团团,蓬蓬勃勃的,同新出的玉米苗竞赛,看谁长得快。倘若这时去了田地,只要你舍得时间,总会满载而归——篮子里、口袋里无不塞满鲜嫩的苦菜。
乡亲们爱吃苦菜,我的朋友们也不例外,但逢聚会,总会点下这道菜。吃苦菜不仅仅因为它是绿色食品,好吃,有药用价值,还因为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痛苦的回忆。特别是从苦难中走过来的人,没人会忘记那些面黄肌瘦的日子,忘记苦菜的舍身相助。
在那个贫困的年代,吃食极少,能填饱肚子实属不易。当时我们特别羡慕一位姓赵的同学,羡慕他有一个保管员父亲,羡慕他总能吃饱。不像我们,无论上午,还是下午,上学不一会,肚子便“咕噜噜”鸣响,此起彼伏,直到放学才结束这支身不由己的肠胃协奏曲。
不可否认,记住那个年代其实是从记住那个年代的粗茶淡饭开始的。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人民生活的日益丰富,对那时饭菜的印象就越来越深刻,有如一块块经过精雕细琢的丰碑,刻满那个岁月的痕迹,潜藏在脑海深处。
我在部队待了十三年时间,每天白面大米,但依旧没有改变少时养成的饮食习惯。以至于每每回乡探亲,总要饱餐几顿儿时爱吃的饭菜后,才会恋恋不舍地归队。转业回到故乡后,自然而然,一日三餐仍是小时爱吃的茶饭。
我想,少时的茶饭不仅仅是一种记忆,还蕴藏着一种思念。这种思念无时不在,就像风,从春刮到冬,从小刮到大,还将刮到老,不知疲倦,也不会停歇。有时呼呼的,有时柔柔的,从心头刮过,从脑海刮过。看似虚无,却充盈着每一个思念的空间。这种思念也许不是痛苦的那种,却和亲人息息相关,甚至相揉相杂,人牵着事,事连着人,分不清彼此。
我对母亲的思念就是如此。不知道是因为想母亲而想起苦菜,还是因为想苦菜而想起母亲。
一次,战友们在一起聚餐,照例点了鲜嫩的苦菜芽,我吃着吃着就走神了,拿着筷子的手在空中悬了好大一会儿。战友们以为我喝多了,其实是想起母亲了。
那一刻,我的思念悄无声息地回到了老家东崖头村,回到了那片生我养我的故土,回到了母亲身边,回到了她老人家调拌好的苦菜旁,贪婪地嗅着那诱人的鲜香……
记得有一年我从部队探亲归来,正是苦菜肆意生长的季节。母亲为了让我顿顿吃上新鲜可口的苦菜,每天都会早早地去田野挑苦菜。归队前,母亲问我,你们首长爱吃苦菜吗?城市里有卖苦菜的吗?我蓦地想起,战友们也爱吃苦菜,只是吃法和我们有所不同。他们更喜欢生吃,把苦菜择洗干净后直接蘸甜面酱吃。不像家乡的人们,要么用水焯了凉拌,要么和白萝卜丝一起腌制成酸菜吃。吃不了的就晒干,等冬天享用。
当母亲听说我的首长和战友们也爱吃时,就又到田间挑了两天苦菜,让我带给他们。那几天,母亲戴着草帽,带着水壶,脸膛被晒得黝黑,嘴唇脱皮,两个裤腿的膝盖处无不沾满黄土,拍也拍不掉。母亲分明是蹲不了跪着挑的苦菜啊!那一年,母亲已年近七旬。
之后,母亲连夜把苦菜择净,又一把一把码齐扎好,长长的根顶着几瓣叶子,白绿相间,清新修长,像极了人参。但我却不忍直视。我何尝不明白,母亲不辞劳苦地挑苦菜送给战友们尝鲜,绝非只是冲着我们那份浓浓的战友情去的,她是为了让我日后得到更多的关照。母亲的良苦用心做儿子的怎么会体会不到呢?
如今母亲已辞世多年,但不管以前还是现在,只要一吃苦菜,我就会想起她挑完苦菜,虽疲倦却喜悦的神情,虽昏花却认真的眼神,以至于每每泪花模糊了双眼。
看来,想起苦菜似乎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就如同想起母亲,梦见母亲一样,久久不愿醒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性子急的人们到田里寻找苦菜,有时甚至用一天时间,突出了人们对苦菜的喜爱,能够引发读者对于苦菜美味的想象。
B.第二段的“柳眉儿妩媚动人的时候”“(桃花)美得让人流连忘返的时候”,形象地写出了季节特点,也点明了苦菜蓬勃生长的时间。
C.“我想,少时的茶饭不仅仅是一种记忆,还蕴藏着一种思念”一句,承上启下,上接关于苦菜的叙述和描写,下启对母亲的深切思念。
D.文中写母亲在田间挑了两天苦菜,“脸膛被晒得黝黑,嘴唇脱皮”这里的肖像描写细致生动,表现了她不辞辛苦、温厚深沉的母爱。
【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地里的苦菜才长得恣肆,一簇簇,一团团,蓬蓬勃勃,同新出的玉米苗竞赛,看谁长得快。
【3】文章以“苦菜的思念”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指出不积累跬步和不聚集细流的后果,从反面设喻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琵琶女一系列动作和表情,表现她演奏结束后,整理情绪,决定讲述自己的不幸身世。
(3)古人喜欢在诗词歌赋中赋予英雄人物以儒将的形象,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周瑜“__________”,《赤壁赋》中曹操“__________”,都表现了英雄风流儒雅、踌躇满志的风采。
(4)《静女》中,运用移情于物手法,与爱屋及乌表达的情感相似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2)今所经中岭及山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至今商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求也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6)应念岭海经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抒情主人公回忆他们青春年少时欢乐情景的两句是“ ________ , ________ 。”
(2)《赤壁赋》中,苏子一边举起酒杯,与客共饮,一边引吭高歌,吟唱古代咏月诗篇的句子是“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
(2)《观沧海》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_。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把离别写得乐观开朗,脍炙人口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描写了宏阔之景,又创设了离别的情境。
(2)《凉州词》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内外两个方面揭示了导致亡国的原因。
12、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小题。
诗经·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注释】①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苯苣:车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③有:得到。
④掇:摘取、拾取。 ⑤捋:成把地握取。
⑥袺:手持衣角盛物。 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诗经·十亩之间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注释】泄泄(yìyì):和乐的样子。
【1】“重章叠句”,是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来表情达意的手法。《诗经》常常使用这种手法增加诗歌的表达效果。请从上面两首诗中选择一首,对“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加以赏析。
【2】这两首诗都描写了劳动场景,请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进行描写。要求:想象合理丰富,描写具体生动。150字左右。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答吕翌山人书
韩 愈
愈白:惠书责以不能如信陵执辔者。夫信陵,战国公子,欲以取士声势倾天下而然耳。如仆者,自度若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以吾子始自山出,有朴茂之美意,恐未砻磨以世事。又自周后文弊,百子为书,各自名家,乱圣人之宗,后生习传,杂而不贯,故设问以观吾子。其已成熟乎,将以为友也;其未成熟乎,将以讲去其非而趋是耳。不如六国公子有市于道者也。
方今天下入仕,惟以进士、明经及及卿大夫之世耳。其人率皆习熟时俗,工于语言,识形势,善候人主意。故天下靡靡,日入于衰坏,恐不复振起。务欲进足下趋死不顾利害去就之人于朝,以争救之耳;非谓当今公卿间无足下辈文学知识也。不得以信陵比。
然足下衣破衣,系麻鞋,率然叩吾门;吾待足下,虽未尽宾主之道,不可谓无意者。足下行天下,得此于人益寡。乃遂能责不足于我,此真诚仆所汲汲求者。议虽未中节,其不肯阿曲以事人灼灼明矣。方将坐足下三浴而三熏之,听仆之所为,少安无躁。愈顿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又自周后文弊 弊:衰坏 B. 各自名 名:作动词用,即“称”意思
C. 工于语言 工:擅长 D. 将以讲去其非而趋是耳 是:这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以吾子始自山出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 ①其已成熟乎 ②其孰能讥之乎
C. ①方将坐足下三浴而三熏之 ②泉涓涓而始流
D. ①乃遂能责不足于我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度若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自我衡量如果世上没有孔子,就不应当有学生排列眼前,意为没有资格招收学生教授学业。
B. 不如六国公子有市于道者也:我不能像六国时候那些贵族公子们那样把道义进行交易买卖,作者把自己与六国公子相比,强调自己交友收徒的目的在于传习圣人之道。
C. 议虽未中节,其不肯阿曲以事人者灼灼明矣:吕翌的议论虽然不够恰当,然而能够指责自己的缺失,已可证明不是阿意曲从之流。为此,作者才打算善待他、举荐他。
D. 务欲进足下趋死不顾利害去就之人于朝,以争救之耳:我想要极力引进您这样能够无所畏惧、不顾个人得失和仁途进退的人到朝廷上去,来进行斗争和补救时弊罢了。由此可见,作者十分欣赏那些拥有正直独立人格的人,希望他们能够改变官场钻营吹拍、随风靡倒的风气,来稳定时局。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写给吕翌山人的一封回信。山人,处在山野之人,指隐士。唐朝不做官的知识分子自称山人的甚多。然而这位吕翌山人想来还是渴望进入仕途的。从这封信中看,吕翌曾经去拜见过韩愈,当是有所干求的。
B. 韩愈在古文运动中是以乐于提携后进、团结同道著名的,曾和不少人建立师生关系。本文最后作者说要吕翌安心等待,意为准备好好地接待他、举荐他,更可见这种光明磊落的风度。
C. 文中就吕翌的不正确看法进行深刻的分析,对腐败的社会风气了严厉的批判,大力地标举了正直独立的人格。辞正义严而语气婉转恳切,反复抑扬而气势充沛。
D. 文中对官场“善候人主意”虽然痛心疾首,但还是可见作者在屡经直言遭祸之后,锐气豪情大大衰减、大不如前。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信陵,战国公子,欲以取士声势倾天下而然耳。
(2)非谓当今公卿间是无足下辈文学知识也。
1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2020年12月29日消息,教育部在前期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颁发《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其中明确提出,将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教育惩戒是指教师依据一定的规范,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前提,以制止和消除学生的不当行为,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为目的,以惩罚为特征的一种教育方式。
材料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写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材料三:“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轻傅;贱师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荀子《荀子·大略》
关于“教育惩戒”,你有怎样的看法和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联系当今生活和社会教育现状,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