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月出于东山之上
B. 不求闻达于诸侯
C. 徘徊于斗牛之间
D.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历史散文以历史题材为主,如《左传》。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C.《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12策。
D.断代史的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资治通鉴》。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我刚在姑姑家坐下来,她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无聊地翻翻闲书,看看电视。
B. 我们夫妇好不容易才得了这个千金,的确放任了些,以后一定对她严格要求。
C. 这种壁纸是最近才研制出来的,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色不少。
D. 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4、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郭靖、黄蓉是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家喻户晓的人物。近日,襄阳传出将以该小说中“襄阳大战”里的人物为原形建造郭靖、黄蓉“射雕情缘”雕像的消息。网上对此讨论热烈,闹得沸沸扬扬。记者跟随襄阳市文化旅游和新闻出版局、襄阳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施工方等单位专业人士考察,决定了在襄阳市襄城区小北门广场建造“射雕情缘”雕像,“射雕情缘”雕像预计8月底落成。
A.家喻户晓
B.原形
C.沸沸扬扬
D.考察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黛玉的生活正如探春所说,外头看着光鲜,其实十分难熬。但是她也有着青春少女的活泼热情,并非终日都只在哀愁之中。
B.林黛玉幼年丧母,体弱多病,红颜薄命,身世可怜。在与薛宝钗的竞争中,她所缺乏的,一是没有健康体格,二是不够温柔大气。
C.你看画家笔下的这幅《大婶》,我们不仅能从他的线条里读出韵律,读出抑扬顿挫,而且用笔实在是生动流畅。
D.从现在起,安徽高校大学生若认为学校对其作出的处理决定侵犯了其合法权益,可向该省教育厅依照程序提出申诉。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仅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的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为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就愈趋于简单化,这在语言史上看得很清楚的。
可是从另一方面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所谓“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不会懂的。在每个学校里,甚至每个寝室里,都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最普遍的特殊语言发生在母亲和孩子之间。
我决不是说我们不必推行文字下乡,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开始抛离乡土社会,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我而且愿意进一步说,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所以在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费孝通先生仅从熟悉社会只需要语言,不需要文字来解释为何乡土社会缺乏文字,不免过于片面简单了。费孝通先生还是外来者,对乡村人不够了解。他们真的不想学习文字?
首先,乡村里认字的人身份上就不一样,在大家眼里那是认字的、有学问的。
其次,从实用的角度说,认识字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派上了用场,可应不时之需,即使在乡土社会里也是这样。有句老话说“艺不压身”,或者叫“技不压身”,认了字,也是多了一门“艺”或“技”。比如,家里有人外出,写个信、念个信什么的。我在家读书的时候,旧时代过来的老年人,基本上都不认识字,我就多次替别人念信、回信。比如,如果做点小生意,记个账本,也需要文字。我的一个乡村出来的同龄朋友,他的母亲与我母亲一样,不认识字。他家里做点小买卖,他母亲一个人在家的时候,谁来买东西赊账,需要记下来谁谁买的什么,欠钱多少,她就发明了一套记录符号来记账,只有她自己认识,多少年过去了还不会认错。
最后,如果认识了文字,也可以读些书,增加生活的趣味。虽然乡土社会有个书本不容易,但只要识了字,有了书本就可以读了。
总之,即使在乡土社会文字还是需要的,并不是因为熟悉了,交流可以面对面,语言比文字更方便,就真的完全不需要文字了。
(摘编自陈心想《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字传情达意的“不完全”与“间接接触”有关,传达的情意应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
B.陈心想认为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的观点都过于片面简单了,费孝通不够了解乡村人。
C.费孝通认为我们在说话时可以不注意文法,因为可以用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
D.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并不是“愚”的表现,在直接接触中,文字不一定是最好的交流方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的人觉得文字是鸡肋,并不需要文字也不想学习文字;陈心想则认为在乡土社会里,文字还是需要的。
B.文字作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无可补救的缺陷,我们只要讲究文法和艺术,就可以避免文字的“走样”。
C.在写作时我们应尽量依着文法,不合文法的字词会引起误会;说话时如果用完整的句子则显得迂阔可笑。
D.象征包含所有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难免引起人们的相同反应。因此,我们只能有社会的语言。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可以支持材料一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
A.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B.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D.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l)《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鸿门宴》中比喻一个人说话和行动的真实用途另有所指: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雄飞雌从绕林间。(李白《蜀道难》)
(2) 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3)_______________,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4)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_____________,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6)于是废先王之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贾谊《过秦论》)
(7)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中从仰视和俯视角度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论语 子罕》中,与“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面对惨案后各方沉默的现实,发出了 “ _________________ ,就在沉默中灭亡”的呐喊。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强调学习需要付诸行动而不能空想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今值得每位学子铭记。
(2) 《短歌行》一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曹操化用古语,以山和海作比喻,表明自己渴望延揽人才的深意。
(3) 苏轼《赤壁赋》中,苏轼借客之口,写自己深知有些想法不可能轻易实现,只好通过箫声把内心的苦痛寄托在悲凉的秋风之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送孔巢父赴河南军①
皇甫冉
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②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注:①孔巢父,少时与李白、韩准等人隐居徂徕山,称“竹溪六逸”。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李季卿宣慰河南、江淮,孔巢父应李季卿之聘去河南军任左兵卫曹参军。②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才华出众,工于写章表奏记。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展现了送别图景,其中"江城"指送别之地,"新秋"指送别时间,"烟波"给送行抹上了凄迷色彩。
B. 颔联 "闻道""更言"表明了当时形势紧急,朝廷已派大军去征讨北虏,又在南河会集了诸路将领。
C. 颈联实写了塞外的景象,用"乡人绝"和"战马多"对比,点出了孔巢父到边防后无同乡伙伴的境况。
D. 尾联紧承上联,笔势陡起,借众人之口写孔巢父才华,相信他定会仕途顺利,表现了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简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
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 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止,大破李信军,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惟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多。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何,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
B. 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
C. 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
D. 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
【2】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我国史书还有编年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等体例。本文和课文《荆轲刺秦王》都是《史记》中有名的篇章。
B. 宫、商、角、徵、羽是中国古乐的基本音阶,也就是成语“五音不全”中的“五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C.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与《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它们被称为“春秋三传”。
D. 春秋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秦伯、郑伯皆是用爵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翦不被信任重用,于是称病回老家养老,后来李信兵败,秦王亲自去请王翦统率军队,王翦推辞不过最终复出,要求带六十万大军出征。
B. 秦国想攻打楚国,李信要求调用军队的人数比王翦要求的少,秦王就认为毫无战功的李信勇敢而屡立战功的王翦年老胆怯,于是派李信出征。
C. 王翦把六十万大军都带去攻打楚国,出征前后多次向秦王请赐良田美宅,因为他知道秦王残暴又多疑,这样做是为了消除秦王对他的怀疑。
D. 王翦带兵抵达战场后,不理会楚军的屡次挑战,坚守不出,让士兵充分休整,最终趁楚军撤退时击败了他们,接着乘胜追击,最终灭了楚国。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14、根据下面材料作文。
风景一般指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也泛指人间真情、生活场景等等。请以“留在我心底的风景”为题目自选题材写一篇800字的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