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南昌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刘源在身边就好了,那家伙文武双全,当年总理去世的时候,都能大笔如椽,挥毫泼墨,片刻间写下千古名联。

    B.后来,云儿的惊人天赋逐渐被发觉,我也对他愈加看中,甚至不惜采用揠苗助长的方式,让他参加这次针对他举办的比试。

    C.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是我党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

    D.千言万语无法表达我对你的爱,言之凿凿怎能诠释我对你的情!出门在外总有妻的关爱,回家休息总有妻的温情。

  • 2、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奥运火炬在南通传递时,热情的市民纷纷到大街上去观看火炬接力的盛况,很多居民小区都十室九空了。

    B.小明、小雄两个男生是好朋友,他们能相互帮助,相敬如宾

    C.天地如此宽广,比天地更宽广的应该是人的胸怀,但真正做到恕己及人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D.学习成绩差不是问题,向老师和成绩好的同学请教,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是关键

     

  • 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字注音、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雷雨》中鲁侍萍有意无意间说起那位投河自尽的梅小姐,从周朴园汗涔(cén)的脸上看到了他内心的疑惧和紧张。

    B.《鸿门宴》中樊哙为保护刘邦手持盾剑闯入帐内,嗔目视项王,拔剑切肉而(dàn),使人感受到这位勇士的胆气和谋略。

    C.《说“木叶”》中“木”并不是“万应(dìng)”,使用它是有特定场合的,比如“高树”指向饱满,而“高木”则指向空阔

    D.《窦娥冤》中可怜的窦娥被人陷害,诉冤无门,只好向天地哭喊:“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tuó)、颜渊?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与台湾关系法》是美国的国内法,它不能超越国际法准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等国际条约,成为干涉中国内政的法律依据。

    B.如果分裂祖国的阴谋得逞,子孙后代不答应,海峡两岸的人民更不答应。

    C.央行负责人表示,可以通过保持存款利率不变而提高贷款利率的方法来缓解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而带来的升值负担。

    D.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告别了自己的耕地。为了保护城郊失地农民的权益,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 5、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的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缒而出

    B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

    C常以身蔽沛公

    D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三国时代是一个分裂的时代,但也是一个英雄的时代。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陈寿的 《三国志》为总结,却以王璨的《英雄记》为开场。这些英雄和他们的事华异彩纷呈,但其中一个 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以夫下为己任,以统一中国为号召,而不甘于割据。

      三国之间争夺权力的合法性,相继宣称接受天命而称帝,是中国历史走向统一的驱动力,后世史学家对极蜀吴特别是魏与蜀何为正统的问題议论不休,开启了中国史学中“正统论”的议题。

      就三国时代而言,魏蜀吴接受天命的方式有二,一是根据上天昭示的超自然现象,史称“符瑞”;二是根据古代先圣秘传的历代帝王受命的预言,史称“谶纬”。王莽代汉时,只能援引符 瑞,而东汉光武帝即位时,则引用了谶纬。他即位后公布了包括《河图》《洛书》和“七经辟”在内 的波纬文献达八十一篇,以此为历代先圣创制、由孔子传授的秘经,与五经相辅为碎从后来 沈约泻的《宋书符瑞志》中可知,每一种符瑞都必须得到谶纬的解释,才具备权威意义。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运用了高超的春秋笔法,表达了他的天命现念。他在《菊书先丄传》中详细记载了蜀汉先帝刘备即位时的符瑞,并且对群臣援引谶纬劝进的内容大书特书暗示刘备 承了汉家的正统,在《极书文命纪》中,记载了延康元年“三月,黄龙见说”,作魏代汉的符球,但没有记我国文帝接受汉家禅让时的诚昨依振,暗示着曹魏代汉不具备儒家的经典和道德依据。其实魏文帝受禅,举行了大规棋的谶炜论证,群臣劝进所奏,长篇累牍,广引谶书,堪称中国历代命王之最。不过,这只能在一百三十多年后裴松之为《三国志》作的注中才能看到有记载称帝的谶纬依据。而“黄龙见谯”和“并言黄龙、凤凰见”的说法有着本质的区别,暗示着东吴的天命更加脆弱。后来吴主孙皓佯称天降神谶,刻制了一块《天发神谶碑》,其残石今天仍嵌在南京煦园的壁上。

      然而,身处统一中国后的西晋时期的陈寿,不得不顺从“晋受魏禅”的政治统绪。在《技书》 中设“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三少帝纪”,在《蜀书》《吴书》中设“先主传”“后主传”“关主传”,“三嗣主传”,尊魏而抑吴、蜀。但正如近现代史学家胡玉缙先生所言.陈寿“病乎汉禅已为 丕夺,先主自称帝,史法不能帝之”,这样的政治立场和西晋文学家左思的《三都賦》是不一样 的。作为蜀汉旧臣之后和经史谶纬学家谯周的学生,陈寿运用符瑞和谶纬的书写,捷秘地确立了尊蜀而抑魏、再抑吴的天命统绪。

      《三国志》面对一个与《春秋》相似的乱世,陈寿的史笔再次彩显了中国古代史学理想。

    (摘编自徐兴无《分裂时代的英雄们》)

    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符瑞”是上天昭示然现象,“谶纬”是古代先圣秘传的历代帝王受命的预言,魏蜀吴君主都试图以此昭示自己继承大统的合法性。

    B.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刘备称帝时的符瑞和群臣援引谶纬劝进的内容记载得都很详细,这体现了陈寿对刘备继承汉家正统的认可。

    C. 在《三国志》中,陈寿只记载魏文帝代汉和孙权称帝的符瑞,而没有记载他们称帝的谶纬依据,表明陈寿对曹魏和孙吴的贬抑。

    D. 曹丕受禅时举行大规模的谶纬论证是在他称帝以后一百三十多年才有的记载,不载于《三国志》,这充分说明曹丕继承帝位并非天命所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王莽代汉缺乏先圣秘传的历代帝王受命的依据,只得借助超自然的现象——符瑞,而东汉光武帝即位则引用了谶纬,公布了大量谶纬文献。

    B. 符瑞和谶纬相较而言,谶纬在易代时作用更大,符瑞得到谶纬的解释,才具备权威意义,这从沈约《宋书•符瑞志》中可以看出。

    C. 从对魏文帝、蜀先主和吴主称帝时符瑞、谶纬详略有无的记载中可以窥见陈寿的天命观念,这反映了陈寿秉笔实录的史家态度。

    D. 东吴的天命是非常脆弱的,为了证明自己的帝位更具有合法性,吴主孙皓假借天降神谶,刻制了一块《天发神谶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平印的一项是

    A. 三国是一个分裂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的时代,王璨的《英雄记》、左思的《三都赋》和陈寿的《三国志》都与这个时代有关。

    B. 陈寿在《魏书》中称“帝",书》《吴书》中却称“主”,这种“帝”,“主”的不同差异,真实反映了他尊魏而抑吴、蜀的立场。

    C. 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对魏文帝受禅吋举行大规模的谶纬论证进行记载,这是对陈寿《三国志》内容的补充与丰富。

    D. 同记符瑞,陈寿记载曹魏代汉时是“黄龙见谯",记载孙权称帝时赴“里口、武昌并言黄龙、凤凰见",这种记载貌同而质异。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写到他备尝艰难之苦,国难家愁,白发日多,因而感伤“ ____________”,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故而吟叹“_____________”。

    (2)当人们漫步秦淮河畔的乌衣巷中,除了会想起“乌衣巷口夕阳斜”,还会在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想起曾经“气吞万里如虎”的刘寄奴。

    (3)《琵琶行》中,白居易用精炼的动词来表现琵琶女弹琴动作娴熟,技艺精湛,弹奏京城名曲的诗句: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劝学》)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3)骨气是人之脊梁,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傲岸,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毅,都是骨气的表现。(《梦游天姥吟留别》)

    (4)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两句,画面苍凉悲壮,气势雄浑,意境宏阔。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广阔宇宙,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疑问,表现出关心国家命运的慷慨激昂。

    (2)《短歌行》中作者借用《诗经》中女子思念恋人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由自身贫寒推己及人地想到他人的困苦,表现杜甫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 10、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引用“五丁开山”神话传说,描写五位壮士牺牲自己,开通了秦蜀两地的交通的两句是:___________

    (2)《师说》中作者交代写作本文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两句是: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酒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杜甫《登高》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到酒的句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 ”。

    (3)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作为立论的出发点与依据。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渭上秋夕闲望

    潘 阆

    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

    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

    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贤?

    (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B.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具体描写秦川秋色作了铺垫。

    C.颈联中的“明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小船慢慢消失在缥缈的水烟之中,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D.该诗通过对渭上秋夕幽美景色的描绘,借助太公垂钓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又不愿老死江湖,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

    2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 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 。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

    高帝,后八年卒,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二十五》,有删节)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B.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祭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找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C.张良足智多谋。败峣下秦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选自教材《烛之武退秦师》)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开发商宣传,将在一商业区和住宅楼盘之间配建一所中学。不少家长认为,学校应该远离商业区,给孩子一个纯粹的学习环境,周边最好没有餐饮、购物及娱乐场所。也有专家认为,校园是“小学校”,社会是“大学校”,没有必要刻意切断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开发商则认为,学校建在住宅和商业区之间最合理,能解决就近入学问题,还可以促进社会繁荣发展。

    请你给规划局写一封信,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并提出合理建议,以学生龚明的身份完成写作。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