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提炼学生们最为关注、最为困惑的问题加以解答,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B.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基本走过了“工厂时代”,“制造大国”在产品种类、数量上早就名副其实,但质量和品牌难言乐观。
C. 中国为文明大国,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地理形态、人文风俗丰富多彩,不是每座城市都有北京、成都那样得天独厚“平原基座”。
D. 据了解,我市出租车行业好人好事罄竹难书,据市运管处不完全统计,国庆节小长假期间,市出租车行业就涌现好人好事30多起。
2、下列对于课文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A.《劝学》中的“劝”是劝勉、鼓励的意思,这篇文章围绕“学习要坚持”中心论点展开论述,运用了比喻论证、排比论证、正反论证等手法,观点鲜明,层次清晰。
B.小说《庖丁解牛》塑造了庖丁这一技艺高超、工作谨慎、擅于思考的人物形象。“庖丁”其实就是“名丁的厨工”,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
C.烛之武巧妙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存郑对秦国有利无害,最终说服了秦伯。
D.在七言律诗《登高》中,颈联将萧萧落木与滚滚长江对句,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在写景的同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3、对下面句子中“书”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十六诵诗书 ②视历复开书 ③适得府君书
④人多以书假余 ⑤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⑥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齐发
A. ①②同 B. ③④同 C. ⑤⑥同 D. 都不同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有学问的人
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识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很多人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同“授”,传授
5、下列文学常识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按其内容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共收入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B.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等作品。屈原开创的楚辞,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
C.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阐述自己学说的著作,是百家争鸣的产物。诸子的思想,尤其是儒家与道家的思想影响最大。
D.“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其中“五经”是《诗经》、《尚书》、《礼仪》、《易经》、《春秋》的合称,其中《春秋》指的就是《左氏春秋》,也就是《左传》。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
古希腊哲学家、美学家亚里士多德对戏剧进行了理论总结,写下了著名的《诗学》。他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悲剧“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中国的戏曲理论,无论是明代的汤显祖还是清代的李渔,阐述的重点都是在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自然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
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苏联时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在演出中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船下要装小轮子。小轮子必须妥善地装上一层厚橡皮,使船能平稳地滑动……小船要十二个人推着走,用鼓风机向口袋里吹胀了气,以此形成翻滚的波浪……使用的橹是锡制的、空心的,在空心的橹里灌上一半水,摇橹时里面的水便会动荡,发出典型的威尼斯河水的冲击声。”舞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把一个不容怀疑和增减的情节让观众接受。
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模仿现实的细节模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如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后写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这就是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舟……观众这种感受是由演员的姿势引起的,正是这种姿势使得这场行船的戏获得名声。”他在歌剧的史诗剧实验中,吸收中国戏剧艺术经验,创作了《四川好人》。
中西舞台演出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欣赏的异趣。
西方看戏剧的观众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他们努力设身处地地沉浸到剧中去,做一个“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在戏剧的剧场里,观众的神情始终是关注的,观众席上始终是寂静的,大家都在悄悄地“偷看”台上发生的“事件”。观众即使被“事件”触动,也不敢即席发声与伙伴交流,就像在现实中不敢打扰旁人的生活一样。走出剧场,他们感受的焦点在于,评判演员和情节“像”还是“不像”,反思自己“知”还是“不知”。如果“知”了就不再进剧场。西方戏剧以及类似样式的艺术,一般很难吸引没有偏爱的回客。
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中国戏曲剧场中,名演员的折子戏(剧目中最能表现其演技的片断)专场往往比完整的戏曲故事演出更能吸引人。重演技的结果锻炼出了演员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如青年演员能扮演老年人;老年演员能扮演青年人;男演员能扮演女人,如京剧的梅兰芳;女演员能扮演男人,如越剧的徐玉兰。这种强调表现力而不重客观真实的舞台准则,是西方戏剧闻所未闻、不敢想象的。
(摘编自陈伟《中国戏曲点燃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从“间离效果”“打破第四堵墙”看东方戏剧美学对西方的影响》)
材料二
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画筌》里一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有独创性,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中国舞台上一般不设置逼真的布景。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
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
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画处皆成妙境”。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时显示了手势的“美”,因“虚”得“实”。《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中国的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炼而又极典型的姿势,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受亚里士多德重视故事情节的影响,西方戏剧在演技和唱腔方面不如中国戏曲。
B.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的表演后内心受到触动,他的戏剧理论也受到中国戏剧影响。
C.与中国戏曲观众相比,西方戏剧观众认知的心态决定了他们不看重演员的能力。
D.中国戏曲虚实相生的妙处使实物布景都成了累赘,这对演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戏剧《奥赛罗》,如果不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逼真地去排演,观众是很难接受的。
B.若不是《哈姆莱特》剧迷,西方观众了解《哈姆莱特》的剧情后再去观看的意愿很小。
C.中国戏曲剧场中,观众更愿意看名演员的折子戏,是因为其更能体现名演员的能力。
D.中国戏曲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与绘画相通,说明中国不同艺术之间可能有共同的特点。
【3】下列选项中能证明材料二的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
A.“一切艺术都必须通过似乎目可见、耳可闻、手可触的感性形象打动人,通过能够传达出人物或事物的内在神情的活的形象感染人。”
B.“演员越是用心体会人物的性情,表演时愈易全情投入,与角色水乳交融,自然显露真情。”
C.“戏曲离不开观众,没有观众也就没有戏曲,观众是戏曲服务的对象,也是戏曲的主人。”
D.“创作戏曲应该在历史真实或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要拘泥于事实,让艺术高于生活。”
【4】从整体看,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5】西方友人观看古代戏曲《窦娥冤》时,看到窦娥走向刑场的过程中,舞台上分明只是“窦娥”一个演员,却唱出“则被这枷扭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的曲词,这让西方友人迷惑不解,对此你会怎样解释?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痛苦孤独之境,他的《登高》对此都有直接描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既交代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锦瑟》一诗中表现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写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音乐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3)《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4)《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师说》中韩愈认为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理由:“________,_______。”
9、薄雾浓云愁永昼,____________。佳节又重阳,______________,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以蚯蚓为喻,阐明学习应“_______________”;接着以螃蟹“_______________”的心浮意躁为喻,引出反面论证的观点。
(2)《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道出“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荒谬心态。
(3)古代诗歌中,有许多以“酒”为话题的诗句,有的直接以“酒”字入诗,如“________________”,有的运用借代的修辞巧妙成句,如“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_。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_____。
(2)曾记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她飘过,像梦一般的,_______________。
(4)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_______________。
(5)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__。
(6)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复为慷慨羽声。
12、四、古代诗歌鉴赏(6分)
月
杜 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豫让“漆身”“吞炭”,改变外在,目的是伺机刺杀智伯。
B. 朋友劝豫让凭借才能接近仇人,豫让认为不义,没有同意。
C. 有感于赵襄子先前的不杀之恩,豫让只刺了赵襄子的衣服。
D. 豫让死的那天,赵国的志士听到这消息,都为他流泪哭泣。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2)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这是李大钊在《晨钟报》创刊号上写下的话。人之伟大,正在于能够省悟人生价值与意义,时常审视自己的生命状态。
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人生状态和人生感悟。同学们,本学期你们从初中阶段跨入了高中阶段,经历了一个学期,对自己当下学习和生活的状态有何反思,对下一阶段有何期待?
请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