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下列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夫晋,何厌之有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③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④欲呼张良与俱去
⑤吾属今为之虏矣
⑥此亡秦之续耳
⑦竖子不足与谋
⑧沛公安在
⑨唯利是图
A. ①⑤⑨/②/⑥⑧/③④/⑦ B. ①⑧⑨/②/③④⑦/⑤/⑥
C. ①⑧⑨/②③/④⑦/⑤/⑥ D. ①⑧/②⑨/③④⑦/⑤/⑥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活用类型不一致的是( )
A. 夜缒而出
B. 天下云集响应
C. 树之以桑
D.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起如厕 杀人如不能举
B.旦日不可不蚤自谢项王 至鸿门,谢曰
C.沛公不胜杯杓 刑人如恐不胜
D.沛公则置车骑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4、下列对文化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欧阳修和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柳宗元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B.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也指《诗》《书》《易》《礼》《春秋》《乐》六种经书。
C. 三径:汉代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了三条小路,只与少数友人交往。“三径”常用来喻指归隐。
D.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司马光等人花了19年时间编成。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党员干部应该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恪尽职守,________,勤勉工作,当好履职尽责的表率,向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②为了顺利完成博士论文答辩,小李一个月来________,争分夺秒,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最终,他的答辩赢得了教授们的一致好评。
③唐太宗李世民尽心国事,________,励精图治,重视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减少赋税,发展生产,于是有了被史家称道的“贞观之治”。
A. 夙兴夜寐 宵衣旰食 夙夜在公
B. 夙夜在公 夙兴夜寐 宵衣旰食
C. 宵衣旰食 夙夜在公 夙兴夜寐
D. 夙夜在公 宵衣旰食 夙兴夜寐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浸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
材料二:
大自然靠什么给人以美感呢?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等等。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这些东西再简化一点就是三样:形状、颜色、声音。形、色、声这三样基本东西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等的变化组合,就出现无穷无尽的美。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为的创造,所以艺术家强调师法自然,国画大师刘海粟就曾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
客观的景物和人怎样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是通过眼睛观察,内心思考,经过一番酝酿吐纳之后才加工出来的。这些要素作用于人,激活人的美感有三个步骤。一是以美形引人,二是以美情感人,三是以美理服人,由形及情及理。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奇伟的山峰、行云流水,这些美好之物就会被吸引。不论是人还是山水,只要美,人就喜欢。有学者研究发现动物也有趋美厌丑的本能。不过与动物不同,人能将这种美感上升到感情,并形成一种定式,于是相应于景色的明暗便有心情的好坏,物象之异可转化为精神之别。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范仲淹所谓物悲物喜,这就是意境。
人们不只满足于自然中的“形”向主观的“情”的转化,又进而求理。因为哲理本身的逻辑美,在自然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形象。它们灵犀一点可相通。如山之沉毅,海之激荡,云之多变等,人们从美的形、色、声中不但可以悟到美好的情感,达到美好的意境,还能悟出一种哲理的美,逻辑的美。周敦颐见莲花就悟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做人之理;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讲做学问的理。又像练气功常说的精、气、神,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在散文写作上就是美的三个层次: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
(选自梁衡《山水为何有关感》,有删改)
材料三:
有些理论家和艺术家力主用联想来解释审美体验,并不认为有什么纯粹的音乐、绘画、舞蹈等。白居易的《琵琶行》写琵琶女所弹的声音,就是用各种联想的意象来描写来表现的,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有的理论家根据这样一些事例,认为人们喜爱音乐,从音乐中获得愉悦,并不是因为欣赏声音本身的和谐等,而是因为音乐能唤起视觉或听觉的意象(即联想)。然而,也另有一些理论家和艺术家认为,审美体验不但与联想无关,而且联想还会妨碍审美体验。在他们看来,自然和艺术的美都在形式而不在内容,欣赏者不能靠题材唤起的联想来获得美感。反之,只能在摒弃联想的情况下,靠对艺术形式的直观以获取美感。要是在欣赏这些艺术时产生联想,那恰好是走出了艺术境界,进入了实用境界,审美体验就丧失殆尽。他们认为,在审美体验中,只有让我们的注意力专注于一个独立的意象上面凝神于一,不左顾右盼,才能沉醉于审美的愉悦之中。而联想则使欣赏者精神不集中,从而导致意识由审美对象向非审美对象的转换,所以联想是妨碍审美体验的。
联想究竟是有助于审美体验还是妨碍审美体验呢?我以为应该从以下两点来把握它:第一,应该把审美联想和非审美联想区别开来。非审美联想相当于心理学上的自由联想,这是一种偶然的、随意的、杂乱的、不定向的联想。英国美学家布洛称这种联想为“非融化的”联想,即这种联想所引起的实用情感与审美对象所展示的情境不相融合,从而与审美无关。譬如:当我们心中想到船时,便想到它航行的海,想到海便想到风暴等等。尽管这种联想是对一种接近事物的联想,人们是容易理解的,但它没有定向性,没有主旨,不能构成审美的情境,因而是与审美无关的非审美性联想。审美联想相当于心理学上的控制联想,它的最大特点是联想时所展示的情境的定向性和整体性。按一定的情致、具有定向选择、沉入整体情境的联想就是审美联想。审美联想是人的心灵自由的一种表现,它给人带来美感的愉悦。布洛称审美联想为“融化的”联想,即这种联想所引起的情感与审美对象本身的情感是相融化的,不是隔离、孤立的。由此看来,笼统地说联想可以解释审美体验是不对的,只有审美联想才与审美体验相关,只有用审美联想才能解释审美体验。
第二,应该考虑到美有“依存美”和“纯粹美”的区别。“纯粹美”就是重形式的美,某些艺术品种,由于社会历史等各种原因,内容已淡化,人们直接感知到的仅是线、形、色、光、声、质等媒介及其组合方式,如图案画、花边装饰、建筑、陶瓷造型等等,就是以形式感取胜的“纯粹美”,对于这些艺术品的欣赏,只能靠艺术直觉,而不能靠审美联想。要是运用联想,就会离开特定的艺术世界,审美体验也就立刻消失了。与审美联想相契合的往往是“依存美”。所谓“依存美”就是重内容的美,像小说、戏剧、散文和古典诗歌等等,人们欣赏这类艺术品,就不能不借助审美联想,只有在审美联想中,作品所描绘的形象和形象体系,才能在欣赏者的头脑中呈现出来,而欣赏者也才能沉入艺术世界,并获得审美愉悦。审美联想是审美活动中实际存在的、不可缺少的。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
B.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审美价值。
C.艺术家强调的“师法自然”,是指进行艺术创作要从自然中获取美的要素以及创作的灵感。
D.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岳阳楼的阴晴是人与客观景物沟通、交流、融合的产物。
【2】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非审美联想”的一项是( )
A.见到博物馆展出的清代官窑瓷器,就联想到它比金子还值钱。
B.见到西湖中鱼儿游动,就联想到今天晚餐也许会有红烧鲤鱼。
C.读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联想到我国发射的“嫦娥一号”飞行器绕月飞行。
D.读到贺知章的“二月春风似剪刀”,就联想到花匠用剪子精巧地把柳叶剪成绿丝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移情概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上的结果。
B.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中的自我情感。
C.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此时主体的情感是只属于青山的。
D.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的境界。
【4】材料三首段是如何引出论题的?这样安排有何好处?
【5】请分别从自然和艺术两个角度概括如何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
7、(1)欧阳修《醉翁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意思。
(2)《离骚》节选的开篇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诗人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文情绪的抒发奠定了基调。它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样,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3)刘禹锡《陋室铭》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居室主人摆脱官场俗务后的轻松自在,两耳清静,又没有繁琐的政务劳累自己的身体。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上阕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
(2)《雨巷》用丁香花这一意象来描绘女性形象的诗句诗句是“_______ ,_________,丁香一样的忧愁”。
(3)《荆轲刺秦王》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的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在其他三人出去后追问老师道“____________”,孔子解释道“____________”。
(2)秦观《鹊桥仙》中赞叹牛郎织女一年一度“七夕”相会胜似人间长相厮守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斯《谏逐客书》开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断语用非常警醒而委婉的言辞开宗明义,振聋发聩。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归园田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并表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诗词,按要求作答。
赠燕
(金)李晏
王谢堂前燕,秋风又送归。
向人如惜别,入户更低飞。
海阔迷烟岛,楼高近落晖。
不知从此去,几日到乌衣。
【1】下列对这首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颔联的“如惜别”“更低飞”形象地表现出了燕子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态。
B. 茫茫海天,漫漫迷雾,危楼高耸,日暮天寒构成一幅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燕子的怜担忧之情。
C. 颈联运用实写的表现手法,描写了南飞燕子遭遇的困境。
D. 全诗节奏紧促,通篇写燕,表现了诗人心中难以言说的对历史和人生的沧桑之感。
【2】请简要分析首句“ 王谢堂前燕”的作用。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加点的词中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①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④故不积跬步
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A.②③④⑥ B.①②③⑥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⑦蟹六跪而二螯⑧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A.①③④/②/⑤⑦/⑥⑧ B.①③⑤/②④/⑥/⑦/⑧
C.③/①④/⑧②/⑤⑥/⑦ D.②③/①④/⑤/⑥⑦⑧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甚矣,汝之不惠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旦
【4】重点句子翻译题。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世纪60年代,雷锋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偶像,艰苦朴素、舍己为人、献身国家是他身上最突出的闪光点;70年代,陈景润怀着科技报国的激情投身科学研究,摘取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成为那个时代的偶像;80年代,中国女排以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创下了世界排球史上的“五连冠”,成为了一代偶像;90年代,微软公司的创始者比尔•盖茨成为了一代人的偶像……进入21世纪的今天,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了一批偶像。每个时代的人们都有自己的偶像,这些偶像代表着各个时代的精神气质,闪烁着时代精神的光芒。
你觉得21世纪的偶像应具备怎样的时代精神?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