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①现在的骗术五花八门,就算你炼就了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也防不胜防,当图穷匕见的时候,早就上当受骗了。
②北京奥运会上,随着美国选手埃蒙斯最后一环戏剧性地失误,中国选手邱健功败垂成,为中国代表团再添一枚金牌。
③独立橘子洲头,面对眼前大好河山,毛泽东不禁心潮澎湃,忆起自己曾经战斗的峥嵘岁月。
④发展低碳经济首当其冲的是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协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⑤巴金先生被誉为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的良心,与他那部春风风人的《随想录》是分不开的。
⑥滚滚长江,气势雄浑,奔流不息,吸引着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对此激浊扬清,指点江山。
A. ② ③ ④ B. ② ③ ⑤ C. ① ③ ⑤ D. ① ③ ⑥
2、(题文)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中国与巴基斯坦都处在蓬勃发展阶段。在这两个国家,人们都在努力融入快节奏的城市生活;追赶标新立异、令人炫目的新技术,也都渴望回归亲情、乡情和东方文化的根基。
②节假日的打折促销活动容易吸引大量用户进行消费,而销售额的激增容易导致消费市场出现许多鱼龙混杂的商品。
③从2015年开始,随着全国通关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售卖各种五花八门、琳琅满目进口商品的保税店一下火了起来,全国各地四处开花,发展势头异常迅猛。
④对于美国这种咄咄逼人的态势,中方也作出回应称:望美方莫自作聪明,否则只会自食其果。同时,中国商务部也指出,已收到美方希来北京进行经贸问题磋商的信息,中方对此表示欢迎。
⑤“抗日神剧”为何层出不穷?这其中可能确有一些是因为创作人员对历史认识不清、积淀不够等造成的“无心之失”,但大部分可能还是为了吸引眼球。
⑥在暴利的诱惑之下,资本趋之若鹜。很多城市,炒房团翻云覆雨,通过一系列手法,将房价炒高,然后迅速卷钱而走。
A. ①②④ B. ①②⑥ C. ②⑤⑥ D. ②③④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微信提供了一个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生态平台,大到国际纷争,小到家庭琐事甚至单位工作,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交流。
B. 于漪老师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先行者,她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独特而高超的授课艺术,为不少聆听过她讲课的师生所折服。
C. 前年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中,所有的人物关系都建立在特殊的政治背景上,如秦王去楚国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迎娶楚国嫡公主,完成秦楚联盟。
D. 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国库的殷实,不取决于城堡的坚固,也不取决于公共设施的华丽,而取决于其公民较高的文明素养。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3分)
①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_________的亭台楼阁。
②四川的女孩子大多_________,表达能力和吵架的能力一流。
③卡通米老鼠_________,活泼可爱,还最会赚钱呢!
④工艺美术展览会上展出的几件绿玉和水晶的雕刻,_________,精致可爱。
A.伶牙俐齿 聪明伶俐 小巧玲珑 玲珑剔透
B.玲珑剔透 伶牙俐齿 聪明伶俐 小巧玲珑
C.聪明伶俐 小巧玲珑 玲珑剔透 伶牙俐齿
D.小巧玲珑 玲珑剔透 伶牙俐齿 聪明伶俐
5、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寥廓(liáo) 罅隙(xiá) 褶皱(zhé) 点缀 敏言呐行
B.麦菽(shū) 饥馑(jǐn) 悸动(jì) 青暝 礼上往来
C.迁谪(zhé) 樯橹(1ǔ) 跬步(kuǐ) 蟹螯 舞榭歌台
D.戕害(qiāng) 扁舟(biǎn) 逼仄(zè) 孱头 残羹冷灸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含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通过“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要。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是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故土的眷念和对家园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柳意象在《诗经》中就已出现。
B.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虽误把“柳”称作“杨柳”,但这并未影响到诗意的准确表达。
C.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丰富的意蕴,如摹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D.古人常借柳表达对离人的相思和对家园的思念,是因为“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B.文中引用许浑“蒹葭杨柳似汀州”诗句,意在证明“柳”在古代具有乡思的意象内涵。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在增强说服力的同时,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D.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的不同特征可知,把“杨柳”作为两种树的合称确有不妥之处。
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皆指柳的证据。
C.无论是许浑、冯延巳,还是刘禹锡等,都有写柳的诗句,可见柳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
D.“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不无关系。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古代劳动人民付出生命的代价才开凿出一条崎岖险峻的山路的艰辛。
(2)白居易《琵琶行》中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3)《爱莲说》中作者以菊花与莲花作对比,指出莲花是花中君子,描写菊花的句子是:菊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___,___ ”两句来作为曾皙所问“夫子何哂由也?”的原因解释。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 ____”。
(3)《庖丁解牛》中,表现庖丁在最后一阶段解牛时是用心去感受,而不是用眼睛去看的语句是:“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白处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_,走尽这雨巷。(《雨巷》)
(3)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____。(《再别康桥》)
(4)_______________,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5)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6)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赤壁赋》)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中描写楚地秋色无际、秋水辽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李白《蜀道难》中写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
11、按要求填空。
(1)王绩的《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达作者送别友人时旷达胸怀和真挚友情,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表达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两句写初到岳阳的印象,“千里”极言江河之浩瀚,“百层”则指山城之高耸。
B.夜晚诗人泊船在岸,舱内寒灯一盏,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让人倍感萧瑟凄凉。
C.前两联写景极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大及小,远近大小的对比中衬托出复杂的况味。
D.颈联写因为时局艰难留滞他乡,心中的雄才大略难以施展,诗人悲愤之气与日俱增。
【2】本诗与《登岳阳楼》写于同一时期,两诗尾联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二)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
(选自《左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B.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C.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D.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夷,泛指天下,与古文中的“四海”“八荒”“宇内”同义。
B.昭,古代宗庙制度,始祖的神位居中,其下则左昭右穆。大伯、虞仲俱为大王之昭。
C.黍稷,黄黏米和不黏的黍子,这里泛指五谷。
D.朔,农历每月初一;望,农历每月十五;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笑而不言”四字,写出宣王欲霸天下而又遮遮掩掩的微妙的神态,极尽生动之妙。“可得闻与”,表现了宣王欲争霸天下的强烈愿望。
B.宫之奇看清了晋国的狼子野心,抓住晋虢的地理关系和假道的严重后果对形势作了透辟的分析,并有力地驳斥了虞公提出的“吾宗”和“神据”。
C.孟子明知故问,以口腹声色之娱等一系列排比式的内容来揣度宣王的心思,形成说理的顿挫态势,然后道破其“大欲”,从而产生摇曳生姿的效果。
D.选文一孟子借邹楚之战的比喻,表明霸道的方式不可取,选文二宫之奇引用《周书》中的句子阐述“为政以德”的重要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2)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别林斯基有这样一段话:青春在人的一生中只有一次,青年时代要比其他任何时代更能接受高尚和美好的东西.谁能把青春保持到老年,不让自己的心灵冷却、变硬、僵化,谁就是幸福的人。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