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章中常会以一、二关键词,做为凸显该段或该篇文章主旨的枢纽。阅读下文,选出其中的关键词: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A. 山、海
B. 神、圣
C. 积、成
D. 不、无
2、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常用籍贯或出生地称人以示尊敬,如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被称为“王临川”;还有用任职之地的地名来称人的,如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B.庐冢,也叫“庐墓”,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C.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阴,山北水南为阳。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中的“华山之阳”是指华山的北面。
D.浮图,也称浮屠或佛图,是梵语(古代印度语)音译,本意是佛或佛教徒。“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中的“浮图”指和尚”。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
①一个国家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要不然只能落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地步。
②10月1日,美国拉斯维加斯突发恶性枪击事件,一瞬间64岁的枪手帕多克成为备受瞩目的风云人物。
③他虽然在监狱里度过了三年的峥嵘岁月,但刑满释放后仍然恶习不改,继续作恶乡里。
④进入高中,同学们结识了新伙伴,认识了新老板,感受了全新的学习生活,大家对这一切津津乐道。
⑤正是由于有敢说真话的人,被隐瞒的矿难才会图穷匕见,官矿勾结的不法行为才会被叫停。
⑥十九大召开后,全国上下激浊扬清,人民群众干劲满满,形成了弘扬社会正能量的新局面。
A. ②③⑤ B. ①②④ C. ③④⑥ D. ①⑤⑥
4、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致云雀》中,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赞颂了美丽、自由的云雀,诗歌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与锐气,有一种向上的力量。
B.《登高》一诗颔联采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借萧萧而下的木叶、滚滚而来的江水让人品味出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伤感。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句是借宋文帝刘义隆不做充分准备,仓促北伐招致失败的史实,警告南宋王朝统治者,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
D.《念奴娇·赤壁怀古》注意衬托手法的使用,例如用“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陪衬周郎,用“早生华发”的周郎反衬“早生华发”的诗人自我。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近日,门头沟区暂停了商住房预售的网签,一时间,“北京将全面限购商住房”的消息不胫而走。
②8号位的黄飞打枪的姿势显得特别专业,在打枪的几秒钟内,他目不交睫地盯着目标,丝毫不理会别人的叫好声。
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住房条件的改善,两门相对却不相往来,以邻为壑的邻里相处之道早已引发社会学家的关注和思考。
④新年联欢宴会在喜气洋洋的乐曲声中拉开帷幕,一时间觥筹交错,笑语喧哗,欢乐的气氛弥漫了整个宴会大厅。
⑤广交会为企业提供了内外贸对接的契机,但这种对接不可能一蹴而就,绝大多数出口企业由于不熟悉国内市场,即使有意内销也无从下手。
⑥党的十九大报告直击民生痛点,向大气污染宣战,国家环保部门相继约谈一些省市,要求其认真整改,取得了令人侧目的效果。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④⑤⑥
D.②④⑤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近日,这一争论冲上了微博热搜。当现实课本和古籍上都记录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时,许多认定其是“斯人”的网友除了匪夷所思、大为震惊外,或许还有“穿越”回中学翻翻语文书并亲自确认一遍的冲动。
经考证,不同版本的教材竟然也在这一问题上产生了差异。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编辑部回应称,自该出版社1961年首次收录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以来,一直采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文本;而冀教版教材却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斯人”与“是人”两种说法并存于历经严格编辑和审定的教材中,是客观事实。
那么,两种说法孰是孰非?中华文化浸明浸昌,文脉悠长,流传下来的典籍不可胜数,经过历朝历代大范围地抄录、转载、著录,同一篇文献在不同典籍中可能存在不小的差异。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唐诗名句“黄河远上白云间”,在明代著作《唐诗品汇》中却作“黄砂直上白云间”;更为人所熟知的《静夜思》《悯农》也存在差别较大的“非主流”版本。在我国文化中类似的“斯人”与“是人”之争,实际上屡见不鲜。
问题的核心或许不在于“谁更正确”,而在于该如何认识这种普遍存在的变化。须知,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死物”,语言文字每天都在流变与发展当中,生机勃发。两千三百年前孟子著书之际,我国文字实质上并未统一,无论“是人”或“斯人”,其实都是经历了中华语言大变革洗礼和改造之后,被“抛光打磨”的产物。试图在文化演变当中寻找绝对正确的“唯一真理”,无异于刻舟求剑。
从另一角度来看,人类历史上有不少语言沦为只能识别,不能运用的“死语”,才真正陷入了只具备考证价值,而无应用或改变可能的悲哀境界。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孟子》在两千多年后仍然被人们广泛引用,不断参与到语言流变的进程中,这是中华文化具有持久生机和活力的佐证。因此,“斯人”还是“是人”的“正统”争论之声,恰恰是中华文化的强健心跳。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是人类交流使用的符号中介,其本质在于运用,而不仅是背诵。李海峰教授提出,“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语言文字流变加快,许多词语都在加速变化,以适应新的语言发音习惯。“斯人”在发音便捷程度上较“是人”有优势,也更具备“古韵”,很可能因此获得了大众青睐,造成了异于主流教材版本的“集体错觉”。这是文化变迁的大众民意选择,并非简单的谬误。
回归问题的本质,“斯人”与“是人”之争,并非大众记忆的“错漏”,而是富有活力的中华语言在近现代社会正常变迁的结果,是语言文明流变的一次“被目击”。传统文化不是已然作古的“死文化”,而是现代中华文化的根本和“来路”,它与中国人今日的生活融为一体,不可分割,自然也会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日新月异。
因此,我们不能抱着“唯一真理观”,死守三坟五典中“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说辞故步自封。《礼记·大学》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发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应该在严谨考证、完好保留、坚持扬弃的精神指导下,悦纳文化生长中产生的分歧和枝丫,鼓励理性争论,保养传统文化在当代继续发展创新的土壤和空间。
(选自《“是人”“斯人”之争》)
材料二:
既然“斯”与“是”的意思区别不大,是否还有必要较真呢?当然有必要。中学语文老师对于古文学习经常是“锱铢必较”,背诵默写一个字都不能错,这也是今天网友能够展开论辩的基础。对“斯”与“是”的较真,未尝不是中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延伸。当然更多的,还是出于捍卫经典原貌的本能,是对“是”的探索,是对“真”的重视。有网友为了找出“斯人”,大量翻找古籍刻本、教材教辅,甚至连汉语语料库都查了一遍。有疑惑就找证据,有问题就找答案,这种“较真”的意义,其实已经超越对“斯”“是”二字的区分。历来诗人学者都注重推敲文字,汉语博大精深,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用法、丰富的含义,一字之差常常谬以千里,对“斯”“是”的辨析,是考据传统的继承,也是求是精神的传承。
在网络时代,求是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在网络传播中,以讹传讹的情况十分多见、比如最近某影视剧中一句“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大为流行,但原句是“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还有不少网友对多音异形的字望文生义,张口乱读、随手乱改、误用错用,伤害了字词原本的意蕴,亵渎了汉字文化。汉字有其严肃性,咬文嚼字既要凭考据说话,还要辨其含义。字斟句酌中不仅辨了字形,也能够让人重新审视古文之美。
一场“斯”“是”之辩,恰是求“是”之辩。带着思考读文章,带着质疑看问题,论辩之中,自有真意。
(选自《“是人”“斯人”之辩,体现求“是”态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同版本的教材在“斯人”和“是人”的选用问题上存在差异,人教版自1961年以来一直采用“是人”,而冀教版教材却是“斯人”。
B.中华文化文脉悠长,流传下来的典籍不可胜数,历朝历代大范围地抄录、转载、著录,同一文献在不同典籍中可能存在不小的差异。
C.“斯人”在发音便捷程度上较“是人”有优势,也更具备“古韵”,为此获得了大众青睐,所以教材中用“斯人”来表意更好。
D.人类历史上的语言如果沦为只能识别不能运用的“死语”,那么就会陷入只具备考证价值而无应用或改变可能的悲哀境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提到“两千三百年前孟子著书之际,我国文字实质上并未统一”,是为了证明无论用“是人”还是“斯人”都是正确的这一观点。
B.“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语言文字流变加快,许多词语都在加速变化,“斯人”在发音便捷程度上较“是人”有优势,也更有古韵,因此造成了集体错觉。
C.因为中学语文老师对于古文学习经常是“锱铢必较”,背诵默写一个字都不能错,所以“斯”与“是”的较真就是中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延伸。
D.现在网络时代,求是精神尤为重要,要带着思考读文章,带着质疑看问题。字斟句酌不仅能辨字形,还能让人重新审视古文之美。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现象与其余不同的一项是( )
A.李白《将进酒》中写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有些版本写成“天生吾徒有俊材”。
B.祝枝山写的“此屋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也可断为“此屋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
C.秦观《春日》一诗中的名句“无力蔷薇卧晓枝”,有些版本写的是“无力蔷薇卧晚枝”。
D.苏轼《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有些版本写成“乱石崩云,惊涛裂岸”。
【4】上述材料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斯”与“是”之争的原因。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了雄心壮志,表现了博大胸怀。
(2)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周瑜运筹帷幄时的轻松与从容不迫之态。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岳阳楼》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未见一个“水”字,却形象逼真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画面,可谓境界广阔,气魄宏大。
(2)《六国论》中,苏洵针对六国破灭的教训,为六国提出重用谋臣、礼贤下士的图存之道,即原文中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规劝唐敬宗勿蹈秦王朝之覆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子曰:“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述而》)
(2) 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_____________,男有分,女有归。
(4)赞曰:黔娄之妻有言:“_________,不汲汲于富贵。 ”
(5)惶恐滩头说惶恐,_______________。
(6)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
(7) ____________ ,村南村北响缲车。
(8)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做好准备,如果像南朝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之雄心,只怕会有“______”的结局。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月亮圆缺更替、周而复始、无消无长的自然规律。
(3)猿声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古人常借它来传情达意,比如“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2)______________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
(3)__________________,独留青冢向黄昏。
(4)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_______。
《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蜀道难》中李白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古代劳动人民付出生命的代价才开凿出一条崎岖险峻的山路的艰辛。
《琵琶行》中诗人在音乐暂停后,表现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音乐境界给自己带来独特感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金陵驿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释】本诗写于1278年,诗人战败被俘,押往大都,途经金陵。此时南宋已亡,金陵被攻破已四年了。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联通过“衰草”“离宫”“夕晖”“孤云”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惨淡衰败的离宫景象,暗喻南宋王朝宗国覆灭,满目疮痍,一片凄凉,诗人无所依托的残酷现实。
B. 颔联的诗句“城郭人民半已非”揭露出战乱给天下苍生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出诗人心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的赤子胸怀,丰富了诗歌的主题内容。
C. 颈联运用比喻手法,给人悲凉凄惨的感觉:诗人在哭,金陵在哭,满地芦花和“我”一样飘零,旧时燕子也是无处栖身。
D. 尾联与诗人《过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谓是异曲同工,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定决心。
E. 本诗语言质朴平实,不事雕琢,抒情平淡自然,真挚感人。
【2】本诗是怎样表达亡国破家的悲怆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山居斗鸡记
(明)袁宏道
余向在山居,南邻一姓金氏,隐于掾,爱畜美鸡。一姓蒋氏,隐于商,从燕地归,得一巨鸡。燕地种原巨,而此巨特甚。足高尺许,粗毛厉嘴,行迟迟,有野鹳状,婆娑可人。群鸡见之,辄避去。独掾隐家一鸡,纵步饮啄如常,玉羽金冠,娟然更又可人。然其体状,较之巨鸡,止可五之一。巨鸡遇之,侮其小,随意加啄。美鸡体状虽小,气不肯下,便跃然起斗。巨鸡张翅雄视,时欲即下;美鸡惟凝意抵防,不敢轻发。于是各张武勇,且前且后,两两相持,每费余刻。巨鸡或逞雄一下,美鸡自分不能当,即乘来势,从匿巨鸡胯下,避其冲甚巧。巨鸡一时不知美鸡置身何所,美鸡从巨鸡尾后腾起,乘其不意,亦得一加于巨鸡。巨鸡才一受毒,便怒张扑来,美鸡巧不及避,乃大受荼毒。
余自初观斗至此,大抵见美鸡或得一捷,则大生欢喜,且睁睁盼美鸡或再捷而卒不可得,而亦终不想及为之所,美鸡将不堪。
余正在烦恼间,有童子从东来,停足凝眸,既而抱不平,乃手搏巨鸡,容美鸡恣意数啄,复大挥巨鸡几掌。巨鸡失势遁去,美鸡乘势蹑其后,直抵其家。须臾,巨鸡复还追美鸡至斗所,童子仍前如是,如是再四。适两书生过,见童子谆谆用意为此,乃笑曰:“我未见人而乃与畜类相搏以为事也。”童子曰:“较之读书带乌纱与豪家横族共搏小民,不犹愈耶?”两书生愧去。
余久病,未尝出里许,世间锄强扶弱豪行快举,了不得见;见此以为奇,逢人便说。说而人笑余亦笑,人不笑余亦笑,笑而跳,竟以此了一日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美鸡自分不能当 分:料想
B. 美鸡将不堪 堪:经得起,忍受
C. 巨鸡失势遁去 遁:逃走
D. 且睁睁盼美鸡或再捷而卒不可得 卒:通“猝”,突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大抵见美鸡或得一捷 或百步而后止
B. 见此以为奇 铸以为金人十二
C. 然其体状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D. 巨鸡一时不知美鸡置身何所 不知须臾之所学也
【3】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多次运用对比的手法,从形体、姿态、气势等方面写“巨鸡”与“美鸡”相争斗,形神逼肖,生动有趣。引人人胜。
B. 袁宏道曾在朝中任职,但他鄙弃官场,淡泊名利,文章多写身边琐事,情调闲适,诙谐风趣,本文充分体现了这种风格。
C. 作者写斗鸡,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将原本平淡的小事写得曲折生动,摇曳多姿,并从日常生活小事中发现了深刻的主题。
D. 本文可认为是一篇纪实性散文,也可认为是一篇寓言式作品,作者借童子之口讥讽两书生的话中暗含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美鸡巧不及避,乃大受荼毒。
(2)须臾,巨鸡复还追美鸡至斗所,童子仍前如是。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执念是强烈的、不可动摇的念头。执念可能成就人,也可能束缚人。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得套作抄袭。④不少于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