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将“亦如四季的更换。”插入下面语段中,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生命的季节,①有春的烂漫,有夏的奔放,②有秋的成熟,也有冬的萧瑟。③此乃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④。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下列各句加点字的解释,每组两句都正确的一项是
A.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离开)
B.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尽头)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处境恶劣)
C.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做)
D.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道谢)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全都是褒义词的一项是( )
A.岳飞的刚正不阿与秦桧的阿谀奉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当地人民发扬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精神,建起了一座海上新城。
C.大家都没有想到,这样一个德高望重的人也在处心积虑地牟取利益。
D.我们既要有文化自信,不妄自菲薄;又要有全球视野,不目空一切。
4、下列句子主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民解放军正以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的命令(主干:人民解放军执行命令)
B.母亲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主干:母亲听动静)
C.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主干:他拣椅子)
D.他没有和别人一起出去干坏事。(主干:他干坏事)
5、下列选项中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不拘于时,学于余 B.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大王来何操 D.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般而言,桐城文章多较为短小,很少长篇大论,姚鼐的游记散文尤其如此。但是文章篇幅的简短,却不影响文章内容的含量与情感的表达,这就要求用语之雅洁和内容之质实。严格说来,“雅洁”说是方苞。“义法”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就“雅洁”自身的自足性、完整性而言,又构成一独立的理论范畴。所谓“雅”,就是不俚不俗、雅驯熨帖;所谓“洁”,就是澄清无滓、简洁精炼。方苞指出“自南宋以来,古文义法不讲久矣。吴、越间遗老尤放恣,无一雅洁者。古文不可入语录中语、魏晋六朝人藻丽俳语、汉赋中板重字法、诗歌中隽语、南北史佻巧语”,这是从反面对不雅洁者提出批评。方苞所赞赏的是《易》《诗》《春秋》:及四书微“一字不可增减,文之极则也”,“降而《左传》《史记》韩文,虽长篇,句字可蕹芟者甚少”。可见,雅洁首先就要尚简,要删繁就简、词约义丰、言简意赅。如果说方苞是雅洁说的提倡者,姚鼐的游记散文则是雅洁说的实践之作。《登泰山记》全文452字,读之再三,几无字可删,如“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两个“皆”字不可删,删之则无法将百流汇聚的景象描绘出来。
雅洁实际不仅仅是文字的不俚不俗、简洁精炼,还应当明于体要,所载之事不杂,由此形成文章气体雅洁之貌。姚鼐的游记散文喜欢用简洁的笔触勾勒出所游之地的地理方位,先括定一个范围,然后再按游踪娓娓道来。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登泰山记》第一段的描述:“泰山之阳,在长城南十五里。”真是把泰山前后及最高处的坐标都清楚地标了出来。更有意思的是,姚鼐虽足迹不到之处,也要将其地理情况交代清楚。姚鼐虽抑汉扬宋,却于考据学中地理沿革一途有较深研究,其文集中即有《项羽主九郡考》:《五岳说》《泰山道里记序》《庐州府志序》等,将地理研究之学应用于文章写作,反映到游记散文中,则文章井然有序、不蔓不枝,这也有助于雅洁风貌的形成。
除雅洁外,这一组山水游记给人一种密实的感觉。这组游记散文严谨、准确、有条理、少描绘、多堆积、喜用短句,这又与姚鼐重考据之学有很大的关联。姚鼐虽然不满汉学家所为,却不鄙弃考据之学,反而重视考据之法,甚至认为“以考证助文之境,正有佳处”。姚鼐久处四库馆中,又朝夕与戴震等汉学家过从,自然受到其一定的影响。就其游记散文而言,姚鼐对于泰山阳、阴两边分别有汶、济二水,其向南中谷为郦道元所谓环水,而当其南北分者为古长城的考证,以及对于灵岩谷水的考查,对于披雪瀑石潭壁上文字的辨识,这些皆是姚鼐以考证入文的做法。以考证入文,如处理得好,如盐入水中,让人只得其味不见其形,《登泰山记》即是如此;如处理得不好,则油是油水是水,徒见其形迹,《观披雪瀑记》便有此缺陷。考证入文,无论是相得益彰还是略显生硬,文章风貌总呈现出一定的质实之感。正是因为得考据之功,姚鼐游记散文才严谨、准确、有条理,而短词句的选择,又加重了这种密实感:“山多石少土,……皆平顶冰雪”。少则两字,多则三五字,正是这种少描绘、多记述的短句子,给人一种质实之感。
姚鼐在为《陈仰韩时文》:作序时称“其为文体和而正,色华而不靡”,姚鼐以此语称人,实为夫子文章自道。关于“体和而正”理解,我们需了解姚鼐自己关于此问题的看法。姚鼐编《古文辞类纂》一书,于古今文章分门别类、溯源探流,最能显示姚鼐的文章宗尚。姚鼐将山水游记归之杂记类,就其所选作家作品,以柳宗元18篇居首,“永州八记”全部入选。从某种意义而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应当看作此类文体之正宗。将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与姚鼐的这组山水游记相比较,注重行迹或游踪的交代,注重景物的传神写照,能在景物描写中将情感抒发得幽微不显,(这是柳宗元和姚鼐共同的艺术追求,这也当是姚鼐所认为的游记散文的“正体”。一般论者多认为姚鼐的文章简淡,诚然,与那些浓墨重彩的文章相比,姚鼐的文章确实简淡,但这并不表示姚鼐的文章无色不华。最好的反证则是《登泰山记》中观日出一段对于光与色的描写:“日上,正赤如丹,……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色、光、影凑集到同一幅图画之中,真是美不胜收。所谓“色华而不靡”,不靡就是不过分,适可而止,姚鼐自觉地选择这种澄清无滓的文章当与其审美追求相关,其所追求的是一种绚烂至极的平淡。“体和而正,色华而不靡”,深契中国人的审美传统与风尚,这就不难理解桐城文章被奉为正宗的原因所在了。
(节选自卢坡《姚鼐辞京南下游记创作及文学史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登泰山记》可以看作姚鼐响应方苞主张的实践之作,共452字,无一字可删。
B.《登泰山记》应用了地理研究方面的学问,开篇清楚地说明了泰山的地理情况。
C.《登泰山记》通篇运用短句,情景描绘少、记述内容多,给人一种质实的感觉。
D.《登泰山记》中观日出一段的描写无色不华,所追求的是一种绚烂至极的平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苞认为,南宋以来的吴、越文人写作古文放纵不羁,将语录中语、藻丽俳语、隽语等写入。
B.虽足迹不到处,姚鼐作文也将其地理情况交代清楚,这缘于他对地理沿革方面有较深的研究。
C.姚鼐编纂《古文辞类纂》,选录柳宗元作品数量最多,说明他和柳宗元有着共同的艺术追求。
D.如果不学习桐城派,就不能深契中国人的审美传统与风尚,所写的文章也就不会被奉为正宗。
【3】下列对桐城派文章的批评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有序之言虽多,而有物之言则少。——曾国藩
B.桐城派实开近世空疏之弊。——李慈铭
C.囿于义法,未能神明变化。——刘师培
D.或希荣慕誉,或无病而呻,满纸之乎者也矣焉哉。——陈独秀
【4】文章第3自然段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桐城派文章有哪些优点?请结合全文简要作答。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问志,曾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暮春时节人们在沂水边快乐游玩的情景,表达了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
(3)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站在时空的角度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建议后主凡事宜多征询侍中、侍郎的意见,并陈述了这样做的效果。表现这效果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 长沙》中表达了词人蔑视反动统治者的诗句是:________。
(3)《雨巷》中使用了顶真手法表现“丁香姑娘”伤感的诗句是:___,____。
(4)我与康桥离别时的“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的比喻句是: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流露出消极情绪: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消极情绪的流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清照《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倍尝凄清寂寞,又经历了一系列磨难与打击,百感汇聚于胸,偏又逢上冷暖不定的深秋天气,令人不知如何是好,表明心灵的创伤难以平复。
(3)《短歌行》中比喻用人要“多多益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六国破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2)瓦缝参差,_____________;直栏横槛,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3)使秦复爱六国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11、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诏书切峻,________。
(2)_________,映带左右。
(3)_________,夜吟应觉月光寒。
(4)纵有健妇把锄犁,________。
(5)《琵琶行》中写诗人情感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荡,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
(6)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箫声美妙动听,如缕缕细丝般回旋不止,给人以美的感受。
(7)《蜀道难》中诗人以“________,________”既夸饰了山峰之高,又衬托了绝壁之险,渲染出惊险的气氛。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①
朱敦儒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干。
脱箨修篁②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
注:①本词是在北宋灭亡后,作者流落江南时所作。②箨(tuò),笋壳。篁,竹。
【1】下列对上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雨湿清明”,表现了江南一带清明时节雨纷纷的特点。
B. “燕泥寒”,是写燕子正啄着带寒意的泥土筑巢的情景。
C. “独自倚阑干”很长时间,侧面写出了作者因春光而陶醉。
D. 上片春雨飘飞、春寒料峭的景色,富有深沉动人的韵味。
E. “江南春好与谁看”表现了作者因没有朋友一起欣赏大好春光而遗憾。
【2】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情关系角度赏析本词的下片。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B.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疾:(声音)劲疾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
D.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驾:驾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师不必贤于弟子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木直中绳,?以为轮 作《师说》以贻之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以为轮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学》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学习使人“知明而行无过”的中心观点,劝导君子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
B.荀子善于把深奥的道理寄寓于大量的浅显贴切的比喻中,使行文变得生动形象,“木受绳则直”就喻示了君子接受学习的重要性。
C.在作者看来,君子学习应务求“积”,而要到达圣人的思想境界,前提还是积累善行。这对时下一些人学习的浮躁心态敲响了警钟。
D.作者还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今社会,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存在着贫穷与富有的现象:
有的人贫穷却很富有,这富有是来自内心的满足;
有的人富有却很贫穷,这贫穷是来自无限的欲望。
读完这则材料,对于贫穷与富有,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应树立一种怎样的财富观,而你又有怎样的感受、体验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生活经历,也可以发表观点。
要求:根据材料主旨,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少于700字,不出现校名、人名等与考生个人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