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湘西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多义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A. 区区:何乃太区区:见识短浅   感君区区怀:宽阔

    B. 适:始还家门:适合   得府君书:刚才

    C. 谢:家来贵门:辞别   后世人:告诉

    D. 作计何不:估计 人事不可:限量

     

  • 2、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李商隐,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生活在朋党斗争十分激烈的唐期,一生不得志,没有任过重要官职,约四十六岁死于郑州。

    B. “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春秋》《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C. 《琵琶行》有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两条结构线索,暗线是琵琶女的演奏和自诉身世,明线是诗人的感受,两条线索的交汇,是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同感情体验。

    D. 《蜀道难》诗人袭用乐府古题推陈出新,它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

  •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为弘扬传统文化,丰富职工业余生活,恒大集团工会举办首届职工书画展,公司职工舞文弄墨,共度国庆佳节。

    ②薛刚和李明明认识也有十八年了,但除了见面点点头,寒暄几句,就没有别的,他们之间至今还是白头如新

    ③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用户对于WIFI的需求与日俱增,甚至超过了对电视等的需求,已经高居第二位。

    ④经常适量运动,能使我们体内淤积的废气得以排散,血脉得以流通,人体就不会生病,这个户枢不蠹是一个道理。

    ⑤时下很多年轻人崇洋媚外,对中国茶有偏见,认为茶只是下里巴人解渴的东西,宁愿成天抱着咖啡,也不愿意喝茶一口。

    ⑥联想集团以雄厚的科技实力和先进的经营理念为依托,亦步亦趋紧跟世界电子产业发展潮流,创下了骄人的业绩。

    A. ②③④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 4、划线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夫人之力不及此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B.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行李之往来

    C. 秦军旦暮渡易水 今往而不反者,竖子

    D. 约为婚姻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5、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刑人如恐不胜:尽、完

    B. 敢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吏

    C. 今闻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购:购买

    D. 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使……缺,损害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

    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踩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这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安然无恙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地,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了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穗。看来,是一个聋子。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子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聋子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做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是个聋子,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是聋子,还是个哑巴。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之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哑巴挣脱了出来,忙忙地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牺牲的小榕的铭记,对负伤战友的思念,对寻找部队的不放弃等,伍原的这些心理,体现出他对战友的深情和对革命的忠诚。

    B.为了把战友的档案和受伤战友的消息及时送给部队,八路军战士伍原虽然在行进途中迷路了,但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无所畏惧地前行。

    C.小说描写“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潜伏的危机”,为后文遇到“老乡”看到希望作张本。

    D.老乡虽然既听不见又不会说话,但内心明亮,能辨是非,当他知道伍原的身份后,为伍原指引了部队前进的方向。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与《百合花》的标题均有象征作用,本文如豆的灯光这一路标象征指引伍原前行的希望,百合花则象征军民纯洁的情谊和美好的人性。

    B.文中对人物的刻画符合其身份特征,对迷路孤独的伍原多用心理描写,对“听不见不会说”的老乡多用动作描写。

    C.小说中几次写到伍原的“泪水”,既真实地写出了伍原心理变化过程,又把小说前后的故事情节串联起来,使人物形象更加纯粹和单一。

    D.本文与《百合花》都是战争题材的作品,笔调简明朴实,均不以跌宕曲折的情节取胜,体现茹志鹃小说散文化的创作风格。

    【3】有人把文中画横线部分改写成以下语段,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没有石子、草棍、树枝和白粉,没留下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在灰蒙蒙的没有人烟的天地中,只有自己站在这里。

    【4】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伍原的形象特点。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在《锦瑟》中“________,望帝春心托杜鹃。”运用典故,描绘了美好的情景、虚渺的梦境,把人生的恍惚和迷茫以及苦苦追寻的执着表现了出来。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描写剑阁地势险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2)今者项庄拔剑舞,_________________。(《鸿门宴》)

    (3)大行不顾细谨,_________________。(《鸿门宴》)

    (4)《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概括了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那就是“______________”。

    (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不该承担“拒谏”罪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作依据,把它高度浓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个字。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所写景象,显然与《楚辞·九歌·湘夫人》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有渊源关系,但情调却有显著区别。

    (2)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论《琵琶行》是“以江月为文澜”,确实很有见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江月写离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江月衬乐声。

    (3)再长的路,一步一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正如荀子在《劝学》中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我们分担______________,我们共享______________。(《致橡树》)

    (3)______________,人生几何。______________,去日苦多。(《短歌行》)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内宴奉诏作

    曹翰

    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争,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少年时就好学上进,孜孜不倦,研读《六韬》,一心想从军而为国建功。

    B.诗人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自己身体依然强健,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

    C.尾联以委婉之辞,倾诉心曲,生动地表现了将军本色和老人的拳拳爱国之情。

    D.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情感基调也相同。

    【2】本诗颔联是传诵一时的名联,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对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鲁君疑之,吴起   谢:感谢

    B. 曾子之,而与起绝   薄:看不起

    C. 其父战不旋   踵:紧跟

    D. 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也   过:指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起乃鲁,学兵法以事鲁君   臣壮也,犹不如人

    B. 子卒也,将军自吮其疽   夜缒

    C. 文侯 吴起善用兵,廉平 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

    D. 以为西河守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得闻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吴起好用兵,善用兵,攻齐、攻秦,皆取得过辉煌战功。

    B. 吴起抱定“不为卿相,不复入卫”的旦旦信誓,连自己的母亲过世了也“终不归”。

    C. 吴起与士卒同甘共苦,但有的士卒的母亲认为这是吴起欺骗兵士为之卖命的一种阴险手段,因此非常痛恨他。

    D. 有人认为吴起“贪名猜忍”,学兵法事鲁君,会给鲁国带来灾难,建议鲁君弃用吴起,鲁君听信了谏言。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在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之际,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冬游活动,同学们去了革命圣地瑞金,瞻仰革命先烈,感悟长征精神。可是大家到了景区之后,拿出零食饮料吃吃喝喝,大声喧哗,随处闲逛。对这种现象,你有什么感受,如何看待?

    请你自选角度,题目自拟,题材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8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