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吴忠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尔卜尔筮,体无言(灾祸)②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诟(铲除)③行道迟迟,载饥载渴(缓慢)④虽与府吏要,会永无缘(相会)⑤明明如月,何时可(拾取,采取)⑥堂上阿母(告诉,禀告)⑦伶俜萦苦辛(孤单的样子)⑧昼夜勤作息(劳作休息)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⑧ D.①⑥⑦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项是

    A. 其间旦暮闻何物   B.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C. 璧有瑕,请指示   D.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B.今年,这个地方的水稻生产,由于采用了科学的种植方法,进行了精细化的管理,长势良好。

    C.近期,本地市场猪肉价格一路飙升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供不应求。养殖户大幅减少养殖数量,最终导致市场上猪肉严重短缺。

    D.现在商店里出售的一些儿童玩具含有甲醛等有害物质,家长在购买时切忌不要一味贪图便宜,以免孩子的健康受到影响。

  • 4、下列书写和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凄婉 灰烬 走(gě) 旋(zhuǎn)

    B.寥廓 雾蔼 慰(jiè) 虹(ní)

    C.流岚 瘠簿 柴(pǐ) 窗(fēi)

    D.矫饰 匀调 麦(suì) 轻(mì)

  • 5、下面句子有语病,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杨胸怀科技报国的理想,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的数千万颗植物种子。

    A.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杨胸怀科技报国的理想,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工作,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的数千万颗植物种子。

    B.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杨胸怀科技报国的理想,致力于长期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的数千万颗植物种子。

    C.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杨胸怀科技报国的理想,致力于长期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

    D.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杨胸怀科技报国的理想,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工作,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徙(节选)

    汪曾祺

    先生名鹏,字北溟,三十后,以字行。家世业儒,少孤。尝受业于邑中名士谈甓渔,为谈先生之高足。沈石君比高北溟大几岁,也曾跟谈老先生读过书。

    恰好沈石君因和厅里一个科长意见不合,愤而辞职,回家闲居,正在四处写信,托人找事,地方上人挽他出山来长①初中。沈石君再三推辞,禁不住不断有人踵门劝说,也就答应了。他只提出一个条件:所有教员,由他决定。教育局长沉吟了一会,说:“可以。”

    沈石君是想有一番作为的。他自然要考虑各种关系,也明知局长的口袋里装了几个人,想往初中里塞,不得不适当照顾,但是几门主要课程的教员绝对不能迁就。

    国文教员,他聘了高北溟。许多人都感到意外。

    高先生自然欣然同意。他谈了一些他对教学的想法。沈石君认为很有道理。

    高先生要求“随班走”。教一班学生,从初一教到初三,一直到送他们毕业,考上高中。他说别人教过的学生让他来教,如垦生荒,重头来起,事倍功半。教书教人,要了解学生,知己知彼。不管学生的程度,照本宣科,是为瞎教。学生已经懂得的,再来教他,是白费;暂时不能接受的,勉强教他,是徒劳。他要看着、守着他的学生,看到他是不是一月有一月的进步,一年有一年的进步。如同注水入瓶,随时知其深浅。他说当初谈老先生就是这样教他的。

    他要求在部定课本之外,自选教材。他说教的是书,教书的是高北溟。“只有我自己熟读,真懂,我所喜爱的文章,我自己为之感动过的,我才讲得好。”他强调教材要有一定的系统性,要有重点。他也讲《苛政猛于虎》《晏子使楚》《项羽本纪》《出师表》《陈情表》、韩、柳、欧、苏。集中地讲的是白居易、归有光、郑板桥。最后一学期讲的是朱自清的《背影》、都德的《磨坊文札》。他好像特别喜欢归有光的文章。一个学期内把《先妣事略》《项脊轩志》《寒花葬志》都讲了。他要把课堂讲授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课上讲了《卖炭翁》《新丰折臂翁》,同时把白居易的新乐府全部印发给学生。讲了一篇《潍县署中寄弟墨》,把郑板桥的几封主要的家书、道情和一些题画的诗也都印发下去。学生看了,很有兴趣。这种做法,在当时的初中国文教员中极为少见。他选的文章看来有一个标准:有感慨,有性情,平易自然。这些文章有一个贯穿性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人道主义。

    他非常重视作文。他说学国文的最终的目的,是把文章写通。学生作文他先眉批一道,指出好处和不好处,发下去由学生自己改一遍,或同学间互相改;交上来,他再改一遍,加总批,再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誊一遍,留起来;要学生随时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文章。他说,作文要如使船,撑一篙是一篙,作一篇是一篇。不能像驴转磨,走了三年,只在磨道里转。

    为了帮助学生将来升学,他还自编了三种辅助教材。一年级是《字形音义辨》,二年级是《成语运用》,三年级是《国学常识》。

    在县立初中读了三年的学生,大部分文字清通,知识丰富,他们在考高中,甚至日后在考大学时,国文分数都比较高,是高先生给他们打下的底子。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欣赏文学——高先生讲过的文章的若干片段,许多学生过了三十年还背得;他们接受了高先生通过那些选文所传播的思想——人道主义,影响到他们一生的立身为人。呜呼,先生之泽远矣!

    教室里响起了高唱校歌的声音。校歌由高北溟先生作词。玻璃一样脆亮的童声高唱着。瓦片和树叶都在唱。

    高先生的家也搬了。搬到老屋对面的一条巷子里。高先生用历年的积蓄,买了一所小小的四合院。房屋虽也旧了,但间架砖木都还结实。天井里花木扶疏,苔痕上阶,草色入帘:很是幽静。

    (有删改)

    文本二:

    高北溟,名字即取用庄子《逍遥游》的“鹏之徙于南溟也”的典故,小说也紧紧围绕“徙”和“未徙”这个矛盾中心展开。可见作者是赋予了高北溟以“鹏”的形象寓意的。高北溟虽然命途多舛,但一直有着高于现实的“大鹏”之志。

    年少家寒,但是坚持读书改变命运。高鹏的天资,虽只是中上,但很知发奋。他深知先人为他取的名、字的用意。这是老师眼里的高北凕——没有因为现实的困顿而放弃自己的理想。

    后来废科举,兴学校,没办法在朋友的帮助下读了简易师范,去五小授课教书,虽说是为了谋生计,但高北溟却不沉陷于现实的泥淖,仍能着眼学生的未来升学之事,自编教材,悉心教学。他说“教的是书,教书的是高北溟’。“只有我自己熟读,真懂,我所喜爱的文章,我自己为之感动过的,我才讲得好。”可见物质的贫穷并没有让高北溟放弃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充实。

    (注)①长:管理。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没有荡气回肠的情节和惊心动魄的场面,但人物个性鲜明,其古朴清雅也颇能引人驻足。

    B.高先生的教学效果显著,在县立初中读了三年的学生,大部分文字清通,知识丰富,能欣赏文学。

    C.高先生会教书,也重育人。他在教学中的人道主义倾向影响学生一生的为人处世,确实难能可贵。

    D.高先生的庭院台阶上有苔藓,帘外生碧草,可见门可罗雀,人迹稀少,说明他性情孤傲,不屑与人来往。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事语言清新明快,以短句见长;“如垦生荒”“注水入瓶”等比喻生动的表明了高先生独到的教学见识。

    B.文本一采用第三人称讲述高先生琐事,时空转换自如,增强了故事的跳跃性与真实感。

    C.文本二议论分析了高北溟的名字由来、内心世界与现实困顿,语言客观冷峻,作者的情感内敛。

    D.作者剪裁巧妙,详略得当,详写了高先生自选教材之事,体现先生深厚的国学功底。

    【3】文本一中说:“玻璃一样脆亮的童声高唱着。瓦片和树叶都在唱。”请对这两句话加以简要赏析。

    【4】文本二中写到“高北溟却不沉陷于现实的泥淖,仍能着眼学生的未来升学之事”,请结合文本一谈谈高先生是如何“着眼学生的未来升学之事”的?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在横线上补写相关的句子。

    ①飘飘乎如遗世独立,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______________,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④大江东去,浪淘尽,____________。(苏轼《赤壁怀古》)

    ⑤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________________。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⑦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⑧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战国策·荆轲刺秦王》中,荆轲离别太子丹等人前往秦国时,通过“____________ ”两句歌词,借自然景色表达了壮士慷慨悲凉的情感。

    (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

    (3)《诗经氓》中写在男女两人商量婚嫁时,氓的坏脾气已有所显露的句子是“___”。

  •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用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度来反衬男子变化无常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写客人的洞箫声,“_________”一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乐声的绵长,并用“__________________”夸张地写出了箫声强烈的感染力。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中通过动作描写表现荆轲义无反顾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鸿门宴》中体现大丈夫做事不应拘于小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 11、完成下列填空。

    (1)《再别康桥》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油油的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____,____

    (2)在描写易水送别的场景时,“____,____”两句借景抒情,很好地抒发了荆轲的悲壮之情。

    (3)在鸿门宴上,樊哙说的“____,____”,确实是己方完全被动的状态。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别匡山

    李白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②。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③。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④。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⑤。

    注释:①此诗作于开元十二年(724)李白离开匡山书院时。匡山位于李白故里青莲乡之北五十余里,是他少年读书学剑十年之地。②槛:当指大明寺的围栏。③樵:柴草。④失鹤池:《彰明县志》作“饲鹤池”。⑤书剑:文才武艺,文韬武略。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远近、动静等不同角度描写了匡山晓峰环簇,藤蔓摇曳,清幽秀丽的景致。

    B.颔联描写诗人熟悉的山村,家犬伴随,村人晚归,充满了浓郁而平静的生活气息。

    C.前三联借景抒情,突出了作者渴望归隐的主旋律。

    D.整首诗既清新质朴、优美自然,又瑰丽浪漫、飘逸豪放。

    【2】此诗写于李白离乡之际,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文内容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空)图字表圣,自言泗州人。少有俊才,咸通中,一举登进士第。雅好为文,躁于进取,颇自矜伐,端士鄙之。初,从事使府,及登朝,骤历清要。巢贼之乱,车驾播迁,图有先人旧业在中条山,极林泉之美。图自礼部员外郎,因避地焉,日以诗酒自娱。属天下板荡,士人多往依之,互相推奖,由是声名藉甚。昭宗反正,以户部侍郎征至京师。图既负才慢世,谓己当为宰辅,时要恶之,稍抑其锐。图愤愤谢病,复归中条,与人书疏,不名官位,但称知非子,又称耐辱居士。其所居曰祯贻溴,溪上结茅屋,命曰休休亭,常自为记云。

    臣谨按:图,河中虞乡人。少有文彩,未为乡里所称,会王凝自尚书郎出为绛州刺史,图以文谒之,大为凝所赏叹,由是知名。未几,凝入知制语,迁中书舍人知贡举,擢图上第。顷之,凝出为宣州观察使,辟图为从事。既渡江,御史府奏图监察,下诏追之。图感凝知己之恩,不忍轻离幕府,满百日不赴阙,为台司所勒,遂以本官分司。此岂躁于进取者耶?旧史不详,一至于是。图见唐政多僻,中官用事,知天下必乱,即弃官归中条山,寻以中书舍人征,又拜礼部、户部侍郎,皆不起。及昭宗播迁华下图以密迩乘舆即时奔问复辞还山故诗曰多病形容五十三谁怜借趋朝参此岂有意乎相位耶?河中节度使王重荣请图撰碑,得绢数千匹,图致于虞乡市心,恣乡人所取,一日而尽。梁受禅,以礼部尚书征,辞以老病,卒时年八十余。

    臣又按:梁室大臣如恭翔、李振、杜晓、杨涉等等,皆唐朝旧族,本当忠义立身,重侯累将,三百余年,一旦委质朱梁,其甚者赞成弑逆,惟图以清直避世,终身不仕梁祖。故《梁史》揭图小瑕,以泯大节者,良有以也。

    (王禹偁《五代史厥文》,原文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昭宗播迁/华下图以密迩/乘舆即时奔问/复辞还山/故诗曰/多病形容五十三/谁怜借笏趋朝参/此岂有意乎相位耶

    B.及昭宗播迁华下/图以密迩/乘舆即时奔问/复辞还山/故诗曰/多病形容五十三/谁怜借笏趋朝参/此岂有意乎相位耶

    C.及昭宗播迁华下/图以密迩乘舆/即时奔问/复辞还山/故诗曰/多病形容五十三/谁怜借笏趋朝参/此岂有意乎相位耶

    D.及昭宗播迁/华下图以密迩/乘舆即时奔问/复辞还山故诗曰/多病形容五十三/谁怜借笏趋朝参/此岂有意乎相位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士,旧时对在家信佛的人的泛称,也可以称有德有才但是隐居不仕或未仕的人。

    B.分司,按唐制,中央官员在陪都任职者,称为分司,除分司御史外,其余均为闲职。

    C.笏,古代君、臣朝见时手中所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以比画或记事。

    D.祖,庙号。君王有奠基之功,称为祖,有守成之德,称为宗,只有开国皇帝才能称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空图才华横溢。他年轻时就因为文采出众,得到了时任绛州刺史的王凝的赏识,后来在科举考试中一次就考中进士。

    B.司空图为人狂傲。他仕途失意,愤而辞官,归隐林泉,后与人通信,不署官位;为人撰碑,却将所得的报酬一日散尽。

    C.司空图审时度势。他看到晚唐时宦官乱政,国事堪忧,立刻弃官归乡;后虽多次蒙受征召,也避世不出,全身远祸。

    D.司空图颇富争议。他以号明志,结庐溪上,梁得天下后,又拒绝高官厚禄;但是《梁史》指责他道德有瑕,大节泯灭。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图既负才慢世,谓己当为宰辅,时要恶之,稍抑其锐。

    (2)一旦委质朱梁,其甚者赞成弑逆,惟图以清直避世,终身不仕梁祖。

    【5】“端士”认为司空图“躁于进取”,作者反驳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请以“玉兰花谢了”为开头,写一段抒情文字,表达对高中阶段校园生活的体会与感悟。要求:中心明确,情感真挚。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