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代诗人辈出,下列对于唐代诗人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初唐诗人代表主要有王勃、骆宾王、杨炯、陈子昂等。
B.盛唐诗人代表主要有孟浩然、王维、李白、岑参等。
C.中唐诗人代表有孟郊、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
D.晚唐诗人代表有杜甫、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方其破荆州 / 其皆出于此乎
C.顺流而东也 /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举匏樽以相属 / 作《师说》以贻之
3、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
A.笙箫 篱墙 橘子州 凄惋迷茫 B.寂廖 愁怅 竞自由 天伦叙乐
C.机率 麦糟 茅津渡 陨身不恤 D.瓦菲 光茫 暴发力 启承转合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事实上,这种紫外线减肥灯纯是欺骗顾客,它不但会灼伤皮肤,烧掉毛发,而且根本没有减肥作用。
B.船员们目睹了一场鱿鲸生死大战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其结果是这两个庞然大物一起同归于尽。
C.我们不赞成应试教育,绝不是主张取消考试,而是不赞成以应付升学考试为唯一目的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做法。
D.“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灵魂。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首先要抓住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环节。
5、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空间站核心舱上的机械臂,是我国目前智能程度最高、难度最大、功能最复杂的空间智能制造系统,是对人类手臂的最真实还原。
B.北京时间今天凌晨,随着世界女排联赛第14轮比赛在意大利里米尼结束,虽然中国女排3比0击败波兰队迎来六连胜,但仍无缘四强。
C.有专家分析,放开三胎政策来鼓励生育很难达到预期,能否解决房价高涨和教育资源不公平这两个问题才是提高城市人生育意愿的关键。
D.截至2021年6月19日,31个省区市累计接种新冠疫苗已突破10亿剂次,通过这一好消息,使全国人民抗击新冠疫情的信心更加足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江南”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复杂概念,不同时代、不同人群对江南的地理内涵与文化意义都有不同的理解与阐释。从历史上看,“江南”这个词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即地理江南、政区江南、经济江南与文化江南。
首先是地理的江南,唐代以前,古人对江南的看法基本上是地理意义上的。先秦及秦人眼中的“江南”,主要指长江中游以南的地区,即楚地(今湖南、湖北)。汉人眼中的“江南”包括的地域更有扩大,指长江以南除四川盆地之外的广大地区,实际就是字面意义的“长江之南”。晋室南渡以后,“江南”地理概念所指的中心,逐渐由西向东,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转移。其次是政区的江南,从唐代开始,江南逐渐演变为一个行政区。安史之乱之后,作为监察专区的“道”逐步实体化,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区。宋代改道为路,设有江南东、西路。元代之后,江南主要是作为经济区的江南。明清之后,环太湖地区的东南区域成为备受国家倚重的经济区,所指就是“八府一州”之地,即当时最为富庶的苏南、浙西地区。
三国孙吴立国,特别是永嘉南渡之后,作为一个文化“区域”的江南渐次形成。周振鹤在《释江南》中指出,江南具有地域、经济和文化三层内涵。如果说地理、政区、经济的“江南”,其核心在物理空间、经济产业与政治运作体系,是对“何处是江南”的探求;那么想要理解“文化江南”,似乎更应当去关注人们在何种意义或期待上去看待江南,也就是“江南是什么”。
历史地理学家张伟然先生认为在唐人心目中,江南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区。作为独特的文化区域,“江南”是“佳丽地”,是“好山水”,江南的山、水、特有的物产植被以及经济地位是形成其特有文化品格的重要因素,也是唐代人心目中这个文化区域所独有的特点。美学研究者刘士林先生则认为“诗情”与“审美”是江南文化的本质特征。笔者认为,“文化江南”应当由山、水、诗、书四个维度构成。这里的“诗”是指广义的文学,“书”则是指与书籍撰写、制作、流通、存藏有关的技术、产业与运作制度。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文化江南”的形成过程,就是江南山、水不断对象化、审美化、人文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诗”与“书”是山、水审美化、人文化的重要推动力;与此同时,作为审美对象与自然禀赋的山水,也为江南文学的发展与书籍产业的勃兴提供了滋养与资源。山水与诗书互相形塑,造就了风格独特的“文化江南”。作为客体的自然山、水与作为主体创造物的文学、书籍互相成就,互相促进,而作为主体人的实践活动即是这种互相交融的原动力。“文化江南”的形成过程是作为主体的人发现、创造江南的山、水、诗、书的过程,也是江南山、水、诗、书滋养、形塑“人”的过程。
晋室南渡之后,陶渊明在九江发现了田园;谢灵运、孙绰则在浙东发现了山水的价值。“庄老告退,山水方滋”,诗人将山水客体化为认识的对象,发现了山水的价值,而山水融入了主体,成为诗人生命的一部分。宋代词人辛弃疾在信州所写“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则更是将山水主体化,让人处于客体的位置,人成了山水的对象。
对于山水与诗(文学)的关系,刘勰《文心雕龙》提出文学“得江山之助”的命题。中古以后的诗人文士对此多有阐发,认为山、水不仅提供了文学创作的素材,也形成了文人独有的风格特征。浙江省近年也提出“以诗(诗词曲赋)串文”“以路(水系古道)串带”,分别绘就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四条诗路”,正是走在历史的延长线上。这一计划为文化浙江,也为文化江南提供了经济一体化之外的文化一体化的尝试。然而,作为重要文化符号的“书”的研究与开发,还有不小的空间。
书籍是中华文明的载体。中国的书籍不断向东亚与世界传播,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江南自中古以后即是书籍生产、流通、存藏的重要区域,造纸、制墨、制笔以及活字印刷、饾版工艺的产生与改进皆与江南地区紧密相连。从这个意义上说,“书”又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文化元素,对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江南地区与书籍生产的相关行业及书籍行业至迟在南朝就非常发达。为何江南书籍业如此繁盛?当然也与江南的山、水、诗有关。一方面,书籍生产依赖于造纸,江南繁茂的竹、木、藤为造纸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材料,江南的水资源也是造纸、印刷业所必需;另一方面,文化、文学创作的繁荣也为书籍业的发展提供了文化资源。
同时,书籍业的勃兴也造就了大量的文化人与文化世家,江南地区也成为藏书之地、文献乡邦。乾隆年间,四库七阁,江南独有其三既是朝廷对文化江南的肯定与表彰,同时也刺激了江南文化的发展。除此之外,江南还是书籍东传的重要枢纽。我国的书籍通过江南这个区域向整个东亚传播,远传日本、韩国,形成了王勇先生所说的“东亚书籍之路”。
唐代诗人殷文圭《题吴中陆龟蒙山斋》:“万卷图书千户贵,十洲烟景四时和。花心露洗猩猩血,水面风披瑟瑟罗。”说明在唐代人眼中,江南吴中的代表元素便是“万卷图书”与“十洲烟景”。乾隆年间朱象贤《闻见偶录》云:“专以鬻书为业者谓之书坊,江南、江西、浙江省有之,他处则无,偶有店铺,亦此三省人也。”此皆足以说明,无论是实际的情形,还是在人们的认知与期待中,“书”都是“文化江南”的组成元素与重要表征。
(摘编自冯国栋《江南的山水与诗书》)
【1】下列对材料加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南”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包含地理、政区、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含义的复杂概念。
B.“书”在文中是构成文化江南的一个维度,是与书籍相关的技术、产业与运作制度。
C.“阐发”指中古后的诗人文士在刘勰之后对山水与文学的关系做出的进一步的阐释。
D.“尝试”在文中指浙江省“以诗串文”“以路串带”,绘就“四条诗路”的实际做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人眼中的“江南”包括长江以南除四川盆地以外的广大地区,就是字面意义上的江南,但是地域要比先秦、秦人眼中的大。
B.文化江南在孙吴立国、永嘉南渡后渐次形成,其过程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江南山、水不断对象化、审美化、人文化的过程。
C.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这里他把山水当成了客体,而人仍然是主体,但人成为了山水的对象。
D.从书籍与文明的关系以及江南与“书”的关系看,“书”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文化元素,对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有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理解“文化江南”首先要探求“何处是江南”,然后再去关注人们在何种意义或期待上去看待江南,也就是“江南是什么”。
B.在介绍了历史地理学家张伟然和美学研究者刘士林的观点之后,作者对文化江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且观点与两人毫无二致。
C.如果陶渊明没有发现田园,谢灵运、孙绰没有发现山水的价值,山水有可能融入不了主体,也就不能成为诗人生命的一部分。
D.唐代诗人殷文圭《题吴中陆龟蒙山斋》一诗可说明,在人们的认知与期待中,“书”是“文化江南”的组成元素与重要表征。
【4】本文是一篇社科类学术文章,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短歌行》)
(2)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
(3)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4)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5)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戍边将士满怀思乡的愁苦,但未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攀登中山路崎岖盘旋,时间流逝飞快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在《短歌行》中渴望贤才到来而“______________”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他便 “___________,”宴请宾客,不甚欣喜。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落得“____________”的结局。
(2)在《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对偶和比喻表达了作者身在宦海却心系田园的心情。
(3)诗人苇岸曾说“观看日出,则像等待伟大英雄辉煌的诞生”,《登泰山记》中,姚鼐曾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致描绘了“英雄诞生”最初的瑰丽画面。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卫风•氓》中描写女主人公热恋时见到氓时高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卫风•氓》以桑树起兴,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以“________,______”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3)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的语句是:_____,____ 。
(4)屈原在《离骚》中表现楚怀王糊涂荒唐、贤愚不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
(5)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名句是_______,___。
(6)本文中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以律己,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的句子是:_____,__。
(7)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目标九死不悔的语句是:_____,___。
(8)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屈原在《离骚》中借前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10)讽刺违背做人做事的原则,将苟同别人作法度的行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处。
(1)《道德经》中“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一句,提醒我们要看到“无”的作用。在《琵琶行》中,白居易直接点出“无”胜于“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赤壁赋》中,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文中频频出现“烟”的意象,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写村落的炊烟随风飘升,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开头“_________________”一句形容大海上烟波渺茫。
(4)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又岂在朝朝暮暮。
(6)及既上,____________,明烛天南。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子衿①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②?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③,在城阙④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①子,男子的美称。衿,衣领。下文的“佩”,指佩玉。②嗣音:传音讯。 ③挑兮达兮,往来轻疾貌。④城阙,城正面夹门两旁的楼。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 “______”这部分多是民间歌谣,和屈原的______________并称为“________”。《诗经》开创了我国____________文学传统的先河。从结构形式上看,它常采用___________的形式,有一唱三叹的韵味。
【2】翻译划线的诗句。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3】请简要赏析本诗的主人公形象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讳轼,姓苏氏,字子瞻。熙宁七年,自杭徙知密州。时方行手实法①,使民自疏财产以定户等,又使人得告其不实,司农寺又下诸路,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公谓提举常平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若何?”使者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亦知手实之害,罢之。密人私以为幸。自密徙徐。是岁,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徙知湖州,以表谢上。言事者摘其语以为谤,遣官逮赴御史狱。初,公既补外,见事有不便于民者,不敢言,亦不敢默视也,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言者从而媒孽之,上初薄其过,而浸润不止,至是不得已从其请。既付狱吏,必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上终怜之,促具狱,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公幅巾芒履,与田父野老,相从溪谷之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五年,上有意复用,而言者沮之。上手札徙汝州,略曰:“苏轼黜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材实难,不忍终弃。”未至,上书自言有饥寒之忧,有田在常,愿得居之。书朝入,夕报可,士大夫知上之卒喜公也。会晏驾,不果复用。
(选自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有删节)
【注】①手实法,一种令百姓自报田地财产的办法。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B.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C.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D.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司农寺又下诸路 烽火扬州路
B.尾属于城 举匏樽以相属
C.民心乃安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庶几有补于国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任职密州时,劝止当地官员执行来自司农寺的法令,后来朝廷认识到手实法的弊端,于是停止推行。
B.面对黄河决堤,苏轼带着棍棒簸箕率禁军护城,抢筑长堤;住在城上,过家门而不入,最终保住了城池。
C.由于在诗中流露对一些政见做法的看法,苏轼被人构陷定罪,在湖州被捕,但皇帝内心并不想置之死地。
D.皇帝看重苏轼,不仅听从他的建议、褒奖他的做法,而且在他遭贬期间也有起用他的想法,但终未实现。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书朝入,夕报可,士大夫知上之卒喜公也。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常因看到别人的成功而自惭,又常因看到别人的不足而自大。其实都不过是一种真我的迷失,因为每个自我都可能成为“别人的”。——中青报微博《不要因为别人的成功或不足影响自己》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思考或感悟,请根据自己的认识,或结合自身经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