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归园田居(其一)》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少无适俗韵”,诗人开篇说自己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表达了他不与人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B.“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家里没有一点尘土杂物,干干净净,诗人住在这样的屋子里觉得清净闲适。
C.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等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优美、清新自然的图画。
D.诗尾的“返自然”照应开头的“爱丘山”,这里的“自然”既指自然环境,又指顺应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读书 ① 靠几分钟热度就能完成的, ② 应该是一种长期坚持的行为。参与读书活动便于结交更多爱好读书的朋友, ③ 出现读书娱乐化、狂欢化的倾向,就值得警惕了。 ④ 真正的读书人不会太在意读书的形式,⑤ 遇到一本好书,⑥ 何时何地,都会品读,在他们看来,每天都是“读书日”。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不仅 | 还 | 若 | 因为 | / | 不管 |
B | 不必 | 就 | / | 即使 | 如果 | 不论 |
C | 不是 | 而 | 但 | / | 只要 | 无论 |
D | 并非 | / | 可 | 因此 | 只有 | 尽管 |
A. A B. B C. C D. D
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15年前,法国企业开始进入波兰,到今天在华沙,家乐福、欧尚、香奈儿、雪铁龙的广告 ,法国电信公司的橙色标志更是尽人皆知。
②天津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使得晚清以来达官贵人、文人学士、下野政客的故居随处可见、 。
③记者在市中心葡萄牙阿尔法玛旧城区看到,几乎整个街区都被烧烤烟雾所笼罩,街边烤沙丁鱼的摊位 。
A.触目皆是 比比皆是 俯拾即是
B.俯拾即是 比比皆是 触目皆是
C.比比皆是 俯拾即是 触目皆是
D.比比皆是 触目皆是 俯拾即是
4、下列各句按句式特征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④大王来何操
⑤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⑦得复见将军于此
⑧夫晋,何厌之有
⑨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A.①⑤⑥∕②③∕④⑧∕⑦/⑨ B.①⑤∕②③⑦∕④⑧∕⑥⑨
C.①⑥∕②③∕④⑦⑧∕⑤⑨ D.①⑤∕②/③⑦∕④⑧∕⑥⑨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_____________了的雄蕊。
②青藏高原这个地区,植物种类占到了我国植物种类的1/3。有些地方甚至百年来无人_____________,植物资源被严重低估。
③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_____________,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④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_____________才能明了。
A.退化 涉足 清闲 身临其境
B.退化 涉猎 悠闲 身临其境
C.蜕化 涉足 悠闲 设身处地
D.蜕化 涉猎 清闲 设身处地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桂树情结
凌鼎年
提起“丁家中医”,老娄城没有不知道的,传到丁一言父亲这一辈已是第六代了。
他家在翰林弄,据说丁一言父亲是抗战胜利后买下这宅院的,当初相中这宅院就是因为前院有两棵老桂树,少说也有300年以上树龄。老爷子偏爱桂树,说桂花清可绝尘,浓能远溢,认为“两桂当庭”“双桂留芳”,乃吉宅。
丁一言父亲买下这宅子后,又在后院移植了四棵桂花树,有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这样,一年中就有好几个月有桂花香,他还请书法名家题写了“桂香小筑”的匾额,自己则用隶书写了元代大画家倪云林《桂花》诗中的一联:“桂花留晚色,帘影淡秋光。”
解放后,丁一言的父亲进了娄城人民医院当医生,因医术精湛,在当地颇有口碑,到20世纪60年代初,已是副院长了。
丁一言儿时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年十月的摇桂花,做桂花蜜。
那桂花味道真好闻,丁一言从小喜欢桂花,但父母很固执,每当摇桂花都让妹妹去摇,不让他摇。父亲还教妹妹一边摇一边唱民歌:“秋风柔柔地吹,桂香淡淡地飘。我呀轻轻地摇,摇得嫦娥姐姐笑……”
丁一言很不理解,难道我不比妹妹有力气,为什么不让我来摇呢?如果我来摇,三下两下就把满树的桂花都摇落下来了。
父亲拦住丁一言,说:“让你妹妹摇!你力气太大了,树要伤的。”这算什么理由,但似乎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丁一言感到很委屈。后来从母亲的嘴里知道:让女孩儿来摇桂花,是老祖宗传下的规矩,据说这样做出的桂花蜜更有香味。
说是说“八月桂花香”,其实,一般要九月才开初花,十月才满树盛开,满院溢香。
到了十月,父亲会选一个晴天,让母亲把旧床单铺在桂花树下,让妹妹去摇,妹妹力气小,摇得轻,但熟透了的桂花还是纷纷扬扬地掉下来,掉在床单上,一片金黄,香气扑鼻。
母亲就把床单上的桂花倒在竹匾里,筛一下,再把树叶、树枝等杂物小心捡拾干净。之后,用淡盐水浸泡一会儿,以起杀菌、驱虫作用,再清水洗一遍,沥干后放竹匾里晾晒,直到干透。
有了这些原料,母亲就开始做桂花蜜了。家里有几个瓷瓶,她把干桂花放一层,再放一层白糖,再一层干桂花,再一层白糖,每放一层,压紧一次,快到瓶口时再用白糖封顶,最后倒入蜂蜜,让蜂蜜渗透到底。这些程序后,就密封起来。大约过了三个星期,瓷瓶里的干桂花就把蜂蜜、糖分都吸附到花瓣上了,又香又甜,就可以食用了。
开瓶满屋香,丁一言最喜欢吃的就是母亲做的桂花糖芋艿与桂花糖年糕,那一个香啊,用一句娄城土语形容,就是打耳光不放。
丁一言最喜欢那棵丹桂,不像银桂颜色淡淡的,丹桂那种橘黄色醒目亮眼,如诗如画,但那棵树的桂花,母亲从来只做香囊,不做桂花蜜。丁一言不解,问父亲。父亲告诉他:“丹桂有微毒,宜闻香,不宜食用。”父亲还告诉他:“桂花还是一味中药呢,花、果实、根都可入药。花,能散寒破结,化痰止咳……”
丁一言从父亲那儿学到了不少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对父亲有点崇拜。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丁一言的父亲受到了冲击,被贴了大字报,说他是“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还有人揭发他过着修正主义的生活,譬如,上班喝桂花茶,下班喝桂花酒,完全是资产阶级小姐、太太、老爷的腐朽生活方式。还有人揭发他在后院的桂花树下,散养了几只兔子。谁是吴刚?谁是嫦娥?到底想干什么?……
好在丁一言的父亲是医生,爷爷也是中医,无党无派,从来都是靠治病救人赚钱过日子的,历史是清白的,再说病家信赖他,副院长不做就不做,能继续看病当医生,他就心满意足了。
后来,房管所看中了前院的那块地,要造房子,丁一言的父亲已靠边站了,自然不好多说,造就造吧。唯一的要求就是:那两棵三四百年的名贵老桂树能不能不要砍伐,哪怕移植。
房管所的人笑笑,说:“移植?三四百年的老树,谁有本事移植种活,你吗?”
两棵三四百年的老桂树就这样被砍了,不知被拉到了何处。
丁一言第一次看到父亲流泪了。
20世纪80年代末,丁一言的父亲病危了,弥留中,丁一言听到父亲在喃喃自语:“桂……花……树,桂花……蜜……”
丁一言知道父亲有桂树情结,估计父亲是不放心后院的那四棵桂花树,因为老城区改造,整个翰林弄要拆迁,桂花树会不会也像那两棵三四百年的老桂树一样被砍伐?这四棵桂树是父亲当年亲手移植栽种的,也有将近半个世纪的树龄了。
丁一言附在父亲的耳边说:“我已与市绿化办联系过了,他们派人派车来挖那四棵桂花树,移植到公园里。”
父亲终于放心了,他沉沉睡去,仿佛去了芳香四溢的月宫,他是那么地安详、平静……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写丁一言父亲因医术精湛、颇有口碑而当上副院长,这与后文父亲被免去副院长的情节相照应,小说结构严谨。
B.小说采用补叙的叙述方式,叙述了丁一言父亲在20世纪60年代因喝桂花茶、桂花酒而遭到批判,可见其对桂花的喜爱。
C.小说用一连串动词描写母亲制作桂花蜜的过程,母亲细致、认真地制作桂花蜜,也表现出了母亲对桂花的特殊情感。
D.我国自古就有把月亮和桂树联系在一起的传统,文末写父亲去世后“仿佛去了芳香四溢的月宫”,增强了小说的文化韵味。
【2】小说二、三段对宅院的叙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散文化小说是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这类小说改变了传统小说重情节、重人物的惯例,以抒情为主导,富有诗意美感。本篇小说具有散文化小说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岑参用“_________,______”来表现塞外胡天八月大雪纷飞,一夜之间好像树上开满了洁白的梨花的景象。
(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诗人豁达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
8、补出下面名句中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侧面表现琵琶女演奏之后的音乐效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3)李商隐在《马嵬(其二)》中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出冷峻的诘问:当了四十五年的皇帝唐玄宗,为什么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4)关于积累,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的论述其重要性。《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则是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积累一小步的行程,就没法达到千里之外。
(5)《过秦论》第五段逐层分析各方面的力量对比,其中武器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7)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结尾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仅寄托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还流露出洒脱旷达之情。
(8)《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孙权那个英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醉花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李清照回忆起她和丈夫在菊香中饮酒,共度佳节的美好环境,然而现在夫妻离别,这佳节美景反而勾起词人的离愁别恨;该诗句又暗含佳节思亲的情绪。
(10)《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表现廉颇与蔺相如化解矛盾,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的句子是“__________”。
(2)在《沁园春·长沙》中,诗人从山上、江面选择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色彩鲜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极力描写天姥山的高大和气势。
(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声声慢·寻寻觅觅》)
(5)__________,心念旧恩。(《短歌行》)
(6)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
(7)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8)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其一)》)
(9)还顾望旧乡,__________。(《涉江采芙蓉》)
(10) __________,说怿女美。(《静女》)
(11)人生如梦,_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
(12)__________,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1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释《诗》可以培养人的忠孝品德的两句是____,_____。
(2)《念奴娇·过洞庭》中以“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诗人在广阔无边的洞庭湖中泛舟的潇洒悠闲。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 ”以比喻的手法描写了词人登高望远所见的金陵城江山的景物特征。
11、(1)《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两句,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2)《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诚君王要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一句是:“_______”。
(3)《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三王五帝无敌的原因就是能兼容并包,就像_______,故能成其大;_______,故能就其深。
(4)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晚秋时节江流及峰峦的壮美。
(5)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在《阿房宫赋》中“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两句卒章显志,将矛头直接指向当朝的统治者。苏洵在《六国论》结尾指出“苟以天下之大,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
(6)苏轼在《西江月》中写道:“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在《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张孝祥也有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7)杜牧《阿房官赋》用夸张手法写出了阿房宫的恢宏气势,“覆压三百余里”一句与的是建筑占地之广,_______一句写的是建筑物数量之多。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至
赵嘏①
得路逢津更俊才,可怜鞍马照春来。
残花几日小斋闭,大笑一声幽抱开。
袖拂碧溪寒缭绕,冠欹红树晚徘徊。
相逢少别更堪恨,何必秋风江上台。
注:①一作“许浑”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汗津津赶路的青年才俊,历经天可怜见的鞍马劳顿后,映照着春意而至。
B.连续几日残花凋零,小屋大门紧闭,诗人因友人驾临而敞开幽独的情怀。
C.在澄澈的碧溪旁拂袖而过,在落日的余晖中倚树盘桓,尽显郊游的乐趣。
D.聚不多时,不免使人心生遗憾,秋风又何必来此应景,刮上惜别的江台?
【2】诗人是如何来抒发“客至”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马子如,字遵业,河内温人也。少机警,有口辩。好交游豪杰,与高祖相结托,分义甚深。孝昌中,北州沦陷,子如携家口南奔肆州,为尔朱荣所礼遇,假以中军。荣以子如明辨时事,数遣奉使诣阙,多称旨,孝庄亦接待焉。尔朱荣之诛,子如知有变,自宫内突出,至荣宅,弃家随荣妻子与尔朱世隆等走出京城。
高祖起义信都世隆等知子如与商有旧疑感出为由线州史子如恨泣自陈而不获免。高祖入洛,子如遣使启贺,仍叙平生旧恩。寻追赴京,以为大行台尚书,朝夕左右,参知军国。高祖镇晋阳,子如时往谒见,待之甚厚,并坐同食,从旦达暮,及其当还,高祖及武明后俱有赉遗,率以为常。
子如性既豪爽,兼恃旧恩,簿领之务,与夺任情,无所顾惮。子如至定州,斩深泽县令;至冀州,斩东光县令。若少不合意,便令武士顿曳,白刃临项。士庶惶惧,不知所为。子如义旗之始,身不参预,直以高祖故旧,遂当委重,意气甚高,聚敛不息。时世宗入辅朝政,内嫌之,寻以赃贿为御史中尉崔暹所劾,禁止于尚书省。诏免其大罪,削官爵。未几,起行冀州事。子如能自厉改,甚有声誉,发摘奸伪,僚吏畏伏之。转行并州事。
齐受禅,以有翼赞之功,别封须昌县公,寻除司空。子如素无鲠正,不能平心处物。世宗时,中尉崔暹、黄门郎崔季舒俱被任用。世宗崩,暹等赴晋阳。子如乃启显祖,言其罪恶,仍劝诛之。显祖引子如数让之曰:“崔暹、季舒事朕先世,有何大罪,卿令我杀之?”因此免官。久之,犹以先帝之旧,拜太尉。寻以疾薨,时年六十四。谥曰文明。
(选自《北齐书·卷十八》,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高祖起义信都/世隆等知子如与高祖/有旧疑虑/出为南岐州刺史/子如愤恨/泣涕自陈/而不获免
B. 高祖起义信都/世隆等知子如与高祖有旧/疑虑/出为南岐州刺史/子如愤恨泣涕/自陈/而不获免
C. 高祖起义信都/世隆等知子如与高祖有旧/疑虑/出为南岐州刺史/子如愤恨/泣涕自陈/而不获免
D. 高祖起义信都/世隆等知子如与高祖/有旧疑虑/出为南岐州刺史/子如愤恨泣涕/自陈/而不获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军:古代军队作战时一般分左、右、中或上、中、下三军,主帅居中军发号施令。
B. 诏:帝王颁发的命令或文告,一般以制式文书的形式发布,也称“诏书”或“诏令”。
C. 受禅:古代有血缘关系的新皇帝承受旧帝主动禅让的帝位称为“受禅”。
D. 薨: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为“薨”,把天子的死称为“崩”,大夫的死称为“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司马子如不顾安危,知恩图报。他南逃肆州之时,受到尔朱荣的礼遇;尔朱荣被杀,他从皇宫内冲出来,跟随尔朱荣妻子儿女等奔出京城。
B. 司马子如追随高祖,受到优待。高祖进占洛阳,子如派使者前来致贺,被高祖任命为大行台尚书;高祖镇守晋阳,他不时地前去拜访,受到高祖优待。
C. 司马子如依恃旧恩,狂妄自大。他主管的部门,一切凭他的兴趣爱憎办理,如果对方语言稍不合意,便让武士拖拽拉扯,刀刃架到脖子上。
D. 司马子如处事不公,遭到免职。司马子如向显祖进谏,要求将曾经弹劾过自己的崔暹诛杀,显祖责备了他,并免去了他的官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荣以子如明辨时事,数遣奉使诣阙,多称旨,孝庄亦接待焉。
(2)时世宗入辅朝政,内嫌之,寻以赃贿为御史中尉崔所劾。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诗人赵丽宏曾说:“一个人心灵中美好的事物就是一棵会开花的绿树。我们只有好好守护它,才能期待它绽放美丽的花朵。”
请以“守护心中的绿树”为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