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为( )
A.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B.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 列坐其次 其叶沃若
D.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凌万顷之茫然
2、下列各句句式类型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夫晋,何厌之有?
B. 唯利是图
C. 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
D.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下列句子中“相”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B.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C.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D.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4、下列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拜送书于庭。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④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⑤何以知之? ⑥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⑦求人可使报秦者 ⑧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也? ⑩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 ①②④/③⑤/⑥⑦⑧/⑨⑩ B. ①③⑥/②④/⑤/⑦⑩/⑧⑨
C. ①③ /②⑤/④⑧/⑥⑨/⑦⑩ D. ①⑥⑧/②④/③⑨⑩/⑤⑦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皮影的制作程序通常要经过绘穑、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几道工序。 , 。 , 。 , 。演出时,根据剧情需要,只要将不同的头像插到不同身份的躯干上即可。
①如武生饰武生巾,元帅戴冲天盔,丞相穿相貂,文官身着板吉
②所以一个皮影班的皮影头像可能有上千个,而皮影身体只有几百个
③制作皮影时有专门的画稿,称为“样谱”
④这些设计图稿往往是世代相传的
⑤皮影人物主要通过脸部体现个性,而服饰具有共性
⑥制作者按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设计出不同的形象
A. ③②⑤①④⑥ B. ③④⑥①⑤②
C. ⑤②⑥①③④ D. ⑤④⑥①②③
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小题。
寻声楚吟缓缓归
①听见一声“到了”,应声望去,秭归就到了。这句话猛然唤醒了我:那场处心积虑的返回,将将抵达。路上,我一直在深究的,正是“秭归”这个地名。“秭”,《广韵》中称“千亿”。“归”,即返回,扩展为反观、反思。所谓“秭归”,便是万千人生的返回、反观与反思。
②屈原必深谙于此,他的一生是对“返回”最好的注释,而导引这一切的就是诗。屈原本质上先是个诗人,以文辞与辩才名世,“诗”与“策”,是他生命的两翼。他曾极力以他的“策”去报效他的国,可惜君王既不懂他的“诗”,也无视他的“策”。当“策”的翅膀被折断,便只能返回去做他的诗人。
③我要赶回去过秭归的端午节,参加乐平里的三闾骚坛诗会,向屈原故里、中国文脉源头致意。我到的那天,是端午前一天。我不敢确认,迁址重建的秭归新城,屈原和无数归人是否找得到。这些年,我在异域他乡身心俱疲,每时每刻都在渴望着归去。如果“返回”“归”是秭归的一大属性,漂泊与流浪,则是秭归的又一大属性。没有远离、漂泊与流浪,何来“返回”与“归”?
④多年前的一个端午,我去过老秭归。那年的端午诗会是在一个幽暗的礼堂进行。轮到我上台时,浑身都在哆嗦。“近乡情更怯”,紧张,突然意识到了那个时刻的庄严。诗是秭归的骨与血。只有那时,你才会真切地想起你面对的,是中国最古老也最伟大的诗人屈原——一直颠沛流离于江河湖海的诗人。在他身后,世界迷失了方向,至今还在迷失着,我们都在流浪。汉唐以降,诗早成了仕途进阶攀附的云梯,诗的价值断崖式跌落。人沦为徒具肉身的躯壳,灵魂无家可归。比如我,多年漂泊异乡,以为浪迹天涯阅尽春秋有无尽豪迈,其实无非是一种极致的自我迷失,潇洒中隐藏着的唯有深切的孤独。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与屈原一样,一直处于无尽的流放与漂泊之中……
⑤翌日清晨我醒得早,沿乐平里盘山小道爬上去,来到屈原庙前奉上三炷香。转身一望,唯见云山苍茫。只有在乐平里,才能感受到屈原穿越了两千多年的时光,整整走过一部中国文明史。说屈原只知忠君报国的论者,他们忘了屈原终其一生都是个追寻真善美的诗人。在他那里,美政与美人同为一体,二者不过是“美”的不同形态。他是人类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以“美”为终极目标的歌者。以为他只是为自己被黜而痛苦,透露的只是论者自身的狭隘与浅薄。美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她高踞于山河之上,与日月同光。
⑥祭奠屈子的招魂仪式即将开始。在高高的屈原庙脚下,一张普通条桌,铺上一幅深红色绒幛。凝眸处,“三闾骚坛”四个稚拙可亲的隶书字,让整个乐平里顿有千钧之重。条桌上,供着显见是出于民间手笔的灵牌:“楚三闾大夫屈原之魂魄位”,两边“清烈千秋师”“忠贞万古存”两行小字,点点滴滴都是淋漓的民心。烛灯、香炉、酒盅、点心一溜排开,轻烟缭绕,人世静穆。纸扎的引魂幡以它素雅的清白,在屈原庙前陡峭沉郁的深色背景里,时而低垂,时而轻飏。由一面鼓、两面锣、一副大钹组成的乐队,四个乡人,把阵阵锣鼓敲打得叫人热血盈沸。三个吟诵招魂诗的乡人开始了吟唱。那是始自屈原的地道楚吟,来自大地,悲悯悠扬,深切跌宕,上天入地,忧而不伤。置身在那样的气氛里,异样的肃穆让人既振奋充盈,又虚脱无力。屈原若魂魄来归,必可听见乡党的声声呼唤。
⑦招魂之要义不在召回肉身,而在以吟唱呼唤、重现他的诗意。诗,从诞生之日起,便与“唱”紧紧相连。三闾骚坛的诗人,一代代地读诗写诗唱诗,那既是为怀念屈原,也是他们自身生命的需要。来自俗世的吟唱者们,肉身沉重,尘埃满身,没有翅膀,无法飞翔,只好以吟唱代替飞翔。他们的吟诵,率真的粗砺一如裸露的山野,无饰的挚拙恰似未耕的田园,有无名山花之清纯,有在山之水的凛冽。
⑧坐在身边的朋友悄悄问我,能不能也朗诵一首自己的诗作。久不为诗,我只在去乐平里的路上,用手机记下过一些思绪。头天在县城吃过的粽子状若小喇叭,凝视良久,总以为它在吹奏什么,讲诉什么。解开紧紧缠裹着粽子的道道绳索,一如解开屈原身上的左徒官服,方可见屈原作为一个大地诗人的真身,向世界奉献他几经煎煮早已熟透的糍糯之心,顿时诗意汹涌,蜜汁涟漪流溢,九州岛为之庆幸。不如此,我们将痛失《九歌》《天问》,失去那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而乐平里的乡亲、农人,则在千年之后,继续为大地招魂,为诗意招魂,为生命招魂。
⑨骚坛诗会朗诵间隙,我与从台上走下来的乡亲悄声聊天,问他们的写作,他们的吟唱。刚才参与招魂吟唱的三位乡人,没有一个职业诗人。在乐平里,在秭归,诗性的日子已成常态,诗,伴随着他们的日常,伴随着他们的油盐柴米欢乐悲辛。
⑩离开秭归的路上,我记述下看见过、思索过的一切,一首仿楚辞的习作适时而生。三十五年辗转,我终于在聆听了那场楚吟后,完成了身与心的同时返回,肉与灵的共同抵达。
(取材于汤世杰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对“秭归”地名含义的阐释,既有文化意味,又为后文做了铺垫。
B.第③段结尾说,正是有了漂泊和远离,才有了“返回”与“归”,颇富哲理。
C.第④段“近乡情更怯”写出作者久别家乡,回来时已无家可归的复杂心情。
D.第⑧段用“粽子”作比喻,表达了对还原屈原诗人本真的思索,耐人寻味。
【2】请赏析第⑧段中的画线句。
【3】本文题目“寻声楚吟缓缓归”意蕴丰富。“楚吟”包含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阐释。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以鸟、鱼作比,抒发自己渴望归隐的情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师说》)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杜甫在《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胸怀家国,不禁涕泗交流。
(3)《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点出了在这秋水无波,月色皎皎,美玉一般的空灵画面中,湖上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真似仙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逝去,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教训和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 写 出 下 列 句 子 中 的 空 缺 部 分 。
(1)范 仲 淹 的 《 岳 阳 楼 记 》 中 写 了 湖 面 上 的 烟 雾 完 全 消 散 ,月 光 一 泻 千 里 后 ,又 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 句 动 静 结 合 地 描 绘 了 月 光 映 照 湖 面 的 奇 妙 景 象 。
(2) 《 赤 壁 赋 》 开 篇 , 描 写 苏 子 与 客 泛 游 赤 壁 下 , 饮 酒 、 诵 诗 的 三 句 是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10、写出空缺的名句。
(1)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这个道理的概括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荀子在《劝学》中则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用心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4)《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 ,___________”生动地描绘出了曾皙从容、洒脱的情态,同时“____________”又表现了他回答老师问题时的恭敬态度。
(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问志,曾皙用“浴乎沂 ,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暮春时节人们在沂水边快乐游玩的情景,表达了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说,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人们很远,尚且从师而问;而今天的普通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蠢。
(2)李煜的《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今昔对比,借助故国宫殿的变化来抒发物是人非、山河变色的感慨。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孙权那个英雄的风流余韵,那经历了无数风雨,一去不返了,只留下京口供后人欣赏凭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三登乐
范成大①
路转横塘②,风卷地,水肥帆饱。眼双明,旷怀浩渺。问菟裘③,无恙否,天教重到。木落雾收,故山更好。
过溪门,休荡桨,恐惊鱼鸟。算年来,识翁者少。喜山林,踪迹在,何曾如扫。归鬓任霜,醉红④未老。
(注释)①范成大:南宋诗人。此词为多年在外的诗人归乡时所作。②横塘:地名,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南。③菟裘:此处指诗人家乡吴县石湖。④醉红:指酒醉后面庞泛红。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作开篇点明行迹;“水肥帆饱”不仅描写看到的景色,亦寓有归乡时的心情。
B.“无恙否”既是揣测,又流露出隐隐的担忧,这种心情与“近乡情更怯”颇相似。
C.“休荡桨”写舟行水上,已无需荡桨,意在表现风力迅猛,浪推船行,极为迅速。
D.“喜山林”三句是说虽然作者离家日久,但故乡山林的遗迹依然,还是旧日模样。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阿 留 传
明·陆容
阿留者,太仓周元素家僮也。性痴呆无状,而元素终蓄之。尝试执洒扫,终朝运帚,不能洁一庐。主人怒之,则帚掷地,曰:“汝善是,何烦我为?”元素或他出,使之应门;宾客虽稔熟者,不能举其名。问之,则曰:“短而肥者,瘦而髯者,美姿容者,龙钟而曳杖者。”后度悉不记,则阖门拒之。家蓄古尊、彝、鼎、敦数物,客至出陈之。留伺客退,窃叩之曰:“非铜乎?何黯黑若是也?”走取沙石,就水涤磨之。短榻缺一足,使留断木之歧生者为之;持斧锯,历园中竟日。及其归,出二指状曰:“木枝皆上生,无下向者。”家人为之哄然。舍前植新柳数株,元素恐为邻儿所撼,使留守焉。留将入饭,则收而藏之。其可笑事,率类此。
元素工楷书,尤善绘事。一日,和粉墨,戏语曰:“汝能是乎?”曰:“何难乎是?”遂使为之,浓淡参亭①,一若素能,屡试之,亦无不如意者。元素由是专任之,终其身不弃焉。
传者曰:樗栎②不材,祈者不弃;沙石至恶,玉人赖焉;盖天地间无弃物也。矧灵于物者,独无可取乎?阿留痴呆无状,固弃材耳,而卒以一长见试,实元素之能容也。今天下正直静退之士,每不为造命者所知;迟钝疏阔者,又不为所喜。能知而且喜矣,用之不能当其材,则废弃随之。于戏!今之士胡不幸,而独留之幸者?
(注)①参亭:参互均匀。②樗栎chū lì:都指无用的木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元素或他出,使之应门 应:照看
B. 宾客虽稔熟者,不能举其名 举:举出,说出
C. 阿留痴呆无状,固弃材耳 固:实在
D. 实元素之能容也 容:收容,容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汝能是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 而卒以一长见试 作师说以贻之
C. 沙石至恶,玉人赖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 用之不能当其材,则废弃随之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A. 阿留生性痴呆无规矩,但周元素一直收养他。他曾试着负责清扫,整个早晨挥舞扫帚,没能使一间屋子干净,主人因此而冲他发怒。
B. 阿留负责看家、照顾柳树都发生一些可笑的事情,但对于绘画、调色很有天赋,周元素因此“专任之”,终身用他。
C. 文章为阿留作传,但并非局限于此,而想到了樗栎、沙石等其他看似无用之物,最终得出了天地间没有完全可抛弃之物的结论。
D. 文章由周元素能容人、用人说开去,借以讽喻当权者也应像周元素一样,能任用天下的士人,用人当用其所长。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汝善是,何烦我为?
(2)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4、作文。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代表党和国家,给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颁发勋章和奖章。核物理学家于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人民教育家于漪、防沙治沙的楷模王友德、“敦煌女儿”樊锦诗……他们胸前金灿灿的的奖章,仿佛在向我们生动地讲述着奋斗者的故事,折射出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的精神,告诉我们平凡的人可以拥有不平凡的人生,平凡的工作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
这段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一枚奖章的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有细节、有描写。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