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陇南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在下面横线处依次填入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这样看来,   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沙漠进军 有收复失地的把握,   能在大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

    A.如果 就 而且 B.只有 才 就

    C.只要 不但 而且 D.由于 因此 仍然

  • 2、下列各组词语的字形及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tiáo)年       (sù)愿           虚无缥缈  指桑骂槐

    B.蜇居             (qú)          妄自菲薄   (qióng)孑立

    C.饿(piǎo)       观赡               熠熠闪光   命途多(chuǎn)

    D.(áo )叫      (nián)合         毛骨悚然    有条不紊

  • 3、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目前,住房价格一涨再涨,令购房者叹为观止

    ②季羡林先生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佛教,又从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角度勾勒了中印两国文化交流的轨迹,其论述逻辑分明,文字平易近人

    ③夫妻俩惨淡经营着这片小店,生意一直很红火,供孩子上学和赡养老人全靠这生意了

    ④我的文章写得不好,请你帮我修改,就算是狗尾续貂了。

    ⑤在葛大马的记忆里,那是一段极为特殊、不堪回首的岁月,人事变迁如白云苍狗,谁也无法预料。

    ⑥这则笑话,因为对旧中国办事推诿、漠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当世诸公”讽刺得很有力量,在民间流传颇广,几乎家喻户晓。

    A. ①④⑥

    B. ②③⑤

    C. ①④⑤

    D. ④⑤⑥

  •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截至4月25日,有关部门已查明有45家涉案药品经营企业存在编造药品销售记录、向无资质的单位和个人销售疫苗等生物制品的行为。

    B. 自2015年初国家旅游局在全国范围内倡导和推进厕所革命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和积极响应,一年以来,既有经验和成绩,也有困难和问题。

    C. 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乃至儒家学说,其中很重要的内容是阐释和宣扬仁、义、礼、智、信及忠、孝、廉、悌等为人处世的伦理规范。

    D. 这个犯罪团伙气焰十分嚣张,骑着摩托在光天化日之下绑架人质,然后向人质家属索要赎金,声言如果报警或不按他们的要求交纳赎金,就撕票杀人。

     

  • 5、选出与语句对仗的一句

    东风吹出千山绿,

    A. 细雨轻织万枝秀

    B. 西风吹来万岭红

    C. 春雨洒来万象新

    D. 春雷一声万枝花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三更月呜咽

    肖建国

    我说的这些话啊,你可别当真,只当是一场梦好了。

    ——老洼

    那年秋天,我在湘西一个叫瓦拿的小山村住了几日。

    “瓦拿”是方言,意思是贫穷的山坳。这村子也确实太穷了,至今还没有一条像样的土路,连通外面的世界。我从小镇翻山越岭、涉水过河来到这里,仿佛一下子回到了旧社会。

    墙是土墙,瓦是灰瓦,斑驳的木门吱呀作响。室内简洁、干净。两把竹椅,一张方桌,还有朴拙厚实的木床。这就是老洼经营的“客栈”。

    我到达时,太阳西斜。空空荡荡的院子里,除了树,就是风。老洼对我说,村里全是老骨头,年轻人都出去捞世界了,孩子们则在山下上学。老洼五十出头,腿有残疾,出不了远门。就紧跟形势,把村民废弃的房屋租过来,翻修一新,办起客栈。

    有人笑他,这穷乡僻壤的,鬼都不来,会有人来吗?

    老洼回应道,现在都进入渔网时代了,那么多的鱼挤在一个网里,这里的荒凉,说不定就是风水宝地。

    老洼把一张张图片抛到网上。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野花,小桥流水人家,这里应有尽有。于是,就有人舟车劳顿来了。老洼算算,除去成本,每月能赚壶酒钱。

    熟悉下环境,天色已暗,袅袅升起的炊烟让小山村活跃起来。隔壁一老叟佝偻着腰,敲着木盆,发出咚咚回响,呼唤着山坡上贪玩而晚归的牛羊。老叟一身黝黑,眉毛很淡,好像随时都会抹掉的可能。

    他冲我笑笑,露出一张没牙的嘴,算是打了招呼。

    整个傍晚,我看到六七位老人,他们行动迟缓。见到我,脸上都露出木然的笑。

    夜里,我在半醒半梦间,隐隐约约听到一阵哭声。刚开始嘤嘤呜呜,嗓音嘶哑,持续低沉,像是用手掌捂着嘴巴,不敢让悲痛放肆开来。间或有些哽咽,顿顿几下过后,伤心的抽泣则更加凄切。最开始是一个人哭,紧接着是两个、三个……哭声有了力量,越显悲壮。我在这悲壮的力量中,由迷糊变为清醒。咬咬舌头,疼!我明白,这不是梦,而是真实的存在。

    人一清醒,恐慌便袭遍全身。我轻轻侧转身,那哭声就像看着我似的,忽然由高变低,混合的悲伤又变成了单一的呜咽。如泣如诉,凄凄惨惨,听之在左,忽而在右,我浑身起满鸡皮疙瘩。

    这半夜三更的,难道有鬼不成?

    看看手机,临近子夜。伸手拉灯,电却停了。虽然老洼曾交待过,夜里会停电。但在这个鬼魅迷离时刻,任我内心如何坚定,也有些不寒而栗。

    我摸索到床头的搪瓷缸子,索性坐起来。这时哭声稍弱,可依旧在房间里萦绕徘徊。透过窗子,我看到半轮秋月浮在云雾缥缈的西天。西天很低,紧扣在屋檐下。哭声就好像从那里传出,通过风、通过雾、通过山岚,丝丝缕缕传入耳膜,钻进脑海。那月牙儿也对我发出清冷的笑,隐约可现的凤眼中,忽地涌出大片雪白的泪。

    我骇然。哭声也戛然而止。这一夜,无法入眠。

    第二天,我问老洼,可曾听到哭声?

    老洼瞪着鼓眼泡,憶怔片刻,把头摇得如同拨浪鼓似的说,没!我再小心询问老叟,老叟夫妇异口同声回答,没——有——啊。

    我在诧异中感觉到,要么他们都在说谎,要么我真的是出现了幻觉。

    好在第二天夜里,哭声再次响起。刚开始依旧是嘤嘤呜呜,有些强忍住似的。慢慢地有哭声加入,悲伤的渲泄顺畅许多。我翻身起床,蹑手蹑脚走出小院。

    白天,我已看好地形,非常自信哭声来自邻居老叟。踩着月影,循着哭声,我轻轻来到老人的泥墙外。果然不错,有七、八位老人坐在院中,倚着老榆树,围成一个圈子,正在默默哭泣。有的哽咽,有的抽哒,有的独自抹泪。院里院外,没有言语,只有嘤嘤嗡翁、伊伊唔唔的哭声。哭到惨死处,吓得半边月亮赶紧堕入云层,天地为之一暗。

    夜不凉,我却瑟瑟发抖。老人们哭过一阵子后,你拉我一把,我拽你一下,互相搀扶站起身来,然后各自蹒跚着回家。我揉揉双眼,静静心神,突然感悟自己冒昧地出现这里,确实很不厚道。

    第三天夜里,我期待哭声再次响起,可惜没了。

    第四天依旧没有。

    第五天,我要返回小镇,老洼来送我。走了很长一段土路,老洼才开口说话。他说得很缓慢:好多年了,都已成了习惯。人越老,越是想念外出的子女。特别是到了晚上,更觉孤零零的无所依靠。刚开始,只有老叟因思儿哭泣。没想到这一哭,就好像在朦胧的泪水中见到儿子一样,思念之情顿时有所缓解。其他老人听到后,纷纷仿效。经多年验证,老人们在三更之月思念亲人,则子女感应更加灵验,都会及时打回电话。于是乎,这就成了老人们想见子女的一种习惯。

    我听完,默不做声。突然问:这两天,小山村的电话多吗?

    老洼一脸苦相,极诚恳回答:没有。

    不过,老洼旋即补充道,我说的这些话啊,你别当真,只当是一场梦好了。

    文本二

    因为文学本身就是记忆的东西,你完全表现的是你记忆中的生活,而生活则是关系,你就得写出这种关系。现在强调深入生活,其实就是深入了的关系,而任何关系都一样,你要把关系表现得完整、形象、生动,那就需要细节,没有细节一切等于零,而细节在于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去观察去获得。比如生死离别,喜怒哀乐构成了人的全部存在形式,这一切都是人以应该如此或者是应该不如此而下结论,它采取了接纳或者不接纳,抗拒或者不抗拒,实际上从上天造人来看,这些东西都是正常的,但人不是造物主,人就是芸芸众生,他的生死离别、喜怒哀乐表现得特别复杂,细节的观察就是在这种世界的复杂性中,既要有造物主的眼光,又要有芸芸众生的眼光,你才能观察到人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表面上看是每个人的区别,实际上是共有的一些东西,只是表现的方面、时机、空间不一样罢了。

    ——贾平凹《文学是最敏感的活动》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老人们通过在三更之月中的哭泣来渴求在朦胧之中见到儿子,以缓解思亲之痛,这个情节表现了老人们的根深蒂固的封建迷信思想,愚昧麻木。

    B.年轻人为了自己的享乐都出去捞世界了,他们的行为是导致小山村贫穷的主要原因,热爱家乡、积极建设家乡正是小说的现实意义。

    C.三更月的呜咽是因为孩子们出门后没有和家里通电话,因为孩子们出门捞世界后忽略了留守老人们的感受,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侧面反映了瓦拿的贫穷、偏僻。

    D.老人们围倚老榆树,思亲心切,我在一旁偷窥,不去设法宽慰、劝解,这种做法使得我产生了自己不厚道的想法。

    【2】下列对本文技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年轻人出去捞世界,村里只剩下老人,老人利用废弃的房屋办客栈,这其实是作者暗示了小说的时代背景。

    B.小说除了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来表现老洼和村里其他老人外,还通过直接对老人们的心理描写来突出他们的特点。

    C.小说中的“我”这一形象不仅仅是小说故事的串联者,也拉近了读者与小说的距离,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是情节发展不可或缺的。

    D.虽然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但作者以清新自然、含蓄典雅的语言仍然将故事讲述得一波三折,富有感染力。

    【3】文本一作者在写作中非常重视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试选取两处加以简要说明。

    【4】文本二中贾平凹认为,文学表达 “既要有造物主的眼光,又要有芸芸众生的眼光”,对“两种眼光”你有怎样的理解,试结合文本一加以简要说明。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形容乐声的悲伤感人,以“_____________”两句写箫声使蛟龙起舞,寡妇听了落泪,从侧面反映箫声的魅力。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

    (3)《登泰山记》中,作者登上泰山山顶,见到的积雪美景是:“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劝学》中,荀子用登高望远、顺风疾呼、骑马行千里、划桨渡江河等四个类比,推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3)《阿房宫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从整体上写出阿房宫的外形特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写易水送别时荆轲慷慨悲歌,高渐离又击出激昂的羽声后,在场的人反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 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与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意境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 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孔子“思而不学则殆”的观点相近。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上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咏怀三国时期英雄人物,间接抒发自己人到老年的壮心不已和无奈感慨。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词人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然之景,发出“__________,的慨叹,表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2)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借用(管子》和《史记》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然后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3)《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比喻手法表明自己厌倦官场,向往自由世界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

     (4)《芣苢》在不断的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 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5)《插秧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巧妙地插入了话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暂憩片刻且用早餐,可是农夫照样低头弯腰劳作,这就意味着劳动紧张到了极点,分秒不停。

    (6)《劝学》中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就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各题。

    浪淘沙

    皇甫松

    滩头细草接疏林,浪恶罾船半欲沉。宿鹭眠鸡飞旧浦,去年沙嘴是江心。

    注:①罾(zēnɡ)船:渔船。②沙嘴:江河入海口两侧凸出的狭长泥沙沉积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首句写景视野开阔,江边滩头上连接成片的小草茸细,林木疏朗。

    B.词人借“半”字写出了恶浪滔天之态,也写出了江中渔船几乎要倾覆的险境。

    C.本词一二句一静一动,一远一近,一虚一实,描绘出了一幅荒沙野水图景。

    D.第三句紧承对浪、船的描写,引出飞鸟寻旧浦的话题,暗示已是日暮时分。

    2“去年沙嘴是江心”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流露了什么感倩?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画皮

    太原王生,遇一女郎,乃二八姝丽,心爱乐。生导之与同归书斋。女曰:此所良佳。如怜妾而活之,须秘密,勿泄。过数日生告妻。妻陈氏,疑为大家媵妾,劝遣之,生不听。

    市,遇一道士,顾生而愕,曰:君身邪气萦绕,何所遇?生力白。道士乃去,曰:惑哉!世固有死将临而不悟者!生以其言异,颇疑女。

    至斋门门内杜不得入乃踰垝垣蹑迹而窗窥之见一狞鬼面翠色齿巉巉如锯。铺人皮于榻上,执采笔而绘之;已而掷笔,举皮,如振衣状,披于身,遂化为女子。大惧,兽伏而出。急追道士,长跪乞救。道士乃以蝇拂授生,令挂寝门

    夜半但见女子来,望拂子不敢进,立而切齿,良久乃去。少时,复来,骂曰:道士吓我。宁入口而吐之耶!取拂碎之,坏寝门而入,径登生床,裂生腹,掬生心而去。婢入烛之,生已死,腔血狼藉。

    明日,使弟二郎奔告道士。道士怒曰:我固怜之,鬼子乃敢尔!即从生弟来。女子已失所在。既而仰首四望,问:南院谁家?二郎曰:小生所也。道士曰:现在君所。二郎愕然。道士问曰:曾否有不识者来?答曰:晨间一妪来,欲佣为仆家操作。道士曰:即是物矣。

    遂与俱往。仗木剑,立庭心,呼曰:孽魅!偿我拂子来!妪在室,惶遽无色出门欲遁。道士逐击之。妪仆,人皮划然而脱;化为厉鬼,卧嗥如猪。道士木剑枭其首,身变浓烟,道士出一葫芦置烟中,飗飗然如口吸气,瞬息烟尽。共视人皮,眉目手足,无不备具。道士囊之,乃别欲去。

    陈氏拜迎于门,哭求回生之法。道士谢不能。陈益悲,伏地不起。道士沉思曰:我术浅,诚不能起死。我指一人,或能之。市上有疯者,时卧粪土中,试叩而哀之。倘狂辱夫人,夫人勿怒也。

    二郎与之俱往,见乞人之颠歌道上者,鼻涕三尺,秽不可近。陈膝行前,陈告之故。乃曰:异哉!人死而乞活于我,我阎摩耶?怒以杖击陈,陈忍痛受之。乞人咯痰唾盈把,举向陈曰:食之!陈既思道士之嘱,遂强啖焉,觉入喉中,硬如团絮,停结胸间。乞人大笑起行曰:佳人爱我!遂起行,终不顾。

    陈惭恨而归。既悼夫亡之惨,又悔食唾之羞,抱尸收肠,且理且哭。哭极声嘶,顿欲呕,觉鬲中结物,突奔而出,恰落腔中,惊而视之,乃人心也,在腔中突突犹跃,热气腾蒸如烟然。大异之,急以两手合腔,裂缯帛急束之。天明,竟活。为言:恍惚若梦,觉腹隐痛耳。视破处,痂结如钱,寻愈。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斋门/门内杜不得/入/乃踰诡垣/蹑迹而窗/窥之/见一狞鬼/面翠色齿/巉巉如锯

    B.至斋门/门内杜/不得入/乃踰垝垣蹑迹/而窗窥之/见一狞鬼/面翠色/齿巉巉如锯

    C.至斋门/门内杜/不得入/乃踰垝垣/蹑迹而窗窥之/见一狞鬼/面翠色/齿巉巉如锯

    D.至斋门/门内杜不得入/乃踰垝/垣蹑迹/而窗窥之/见一狞鬼/面翠色/齿巉巉如锯

    【2】下列内容中都能暗示王生遇到的并非普通人的一项是(     

    ①遇一女郎,乃二八姝丽      ②如怜妾而活之,须秘密,勿泄

    ③劝遣之,生不听         ④君身邪气萦绕

    ⑤门内杜不得入          ⑥举皮,如振衣状,披于身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②③⑥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王生嘴上不肯承认道士所说的话,但是还是对自己书斋中所藏的女子起了疑心。

    B.道士一开始并未打算救王生,所以只将一把蝇拂挂在书斋门口,想借此吓唬鬼物。

    C.鬼可以通过在人皮上画画的方式随意变换自己的模样,然后借机靠近猎物,伺机吃掉他们。

    D.道士推荐的乞丐的确法术高强,真的救活了王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士乃以蝇拂授生,令挂寝门。

    (2)我固怜之,鬼子乃敢尔!

    (3)见乞人之颠歌道上者,鼻涕三尺,秽不可近。

    【5】请找出道士所言的“疯者”“狂辱”陈氏的表现,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小作文:亚里士多德说: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请你从“视觉角度”或者“听觉角度”(二者都用也行)描写大自然中的一处美景。字数不少于1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