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跟例句中活用现象相同的一组是( )
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B.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 空以身膏草野
D. 时天下承平日久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铿锵(kēnɡ) 青蒿(hāo) 弱冠(ɡuān) 技经肯綮(qìnɡ)
B.卮酒(zhì) 诽谤(fěi) 诬蔑(wū) 无理漫骂(màn)
C.钳制(qián) 籼米(xiān) 嫉恨(jí) 在庾之粟(yǔ)
D.自戕(qiān) 攻讦(jié) 惊愕(è) 功亏一蒉(kuì)
3、下列各句中, 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陈老师著述的《民国文人》出版后,读者反映非常好,陈老师就给我们几个高足寄了一些。
B.你送来的作品 ,我已认真看了,有几处不妥当的地方,我斗胆加以斧正,现在读来 好多了。
C.令爱能在上次 的省青少年民歌大奖赛中获得一等奖,全是您悉心指 导的结果,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您。
D.您老是知名的教 育家、文学家,当我得知忝列门墙之 时,心中狂喜。
4、下列各句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 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 ▲ 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②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 ▲ ,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土一样归于沉寂。
③这个世界的 ▲ 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
A. 戕害 物是人非 启事 B. 戕害 面目全非 启示
C. 损害 面目全非 启事 D. 损害 物是人非 启示
5、下列句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个的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若属皆且为所虏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思
辛笛
一生能有多少
落日的光景?
远天鸽的哨音
带来思念的话语;
瑟瑟的芦花白了头,
又一年的将去。
城下路是寂寞的,
猩红满树,
零落只合自知呢;
行人在秋风中远了。
【1】请赏析“瑟瑟的芦花白了头”一句的妙处。
【2】本诗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在意象使用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7、请根据提示完成问题。
(1)《沁园春 长沙》中革命青年由眼前实景思考国家命运前途的诗句是“_______。”
(2)《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
(3)屈原在《离骚》中诉说许多小人嫉妒他的德行而且诽谤他淫荡的两句诗“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绘就一幅生机勃勃的秋景图,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以“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达了对军阀统治者的蔑视,概括了早期革命者的豪迈气概。
(2)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认为如果秦伯放弃攻打郑国,会得到郑国提供的好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请从下面五题中任选四题作答。
(1)陶渊明堪称古代田园诗人的鼻祖。《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远处村落炊烟缭绕的景象。
(2)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落叶和长江的意象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3)“月”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琵琶行》中白居易与友人告别时吟唱:“醉不成欢惨将别,__________”借月抒发了别离之情,“去来江口守空船,__________”则借月渲染了凄凉氛围。
(4)苏轼《赤壁赋》中表现作者陶醉于水光月色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5)如果有同学觉得自己天赋不如别人而对学习失去信心时,请你用《劝学》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鼓励他只要坚持不懈定会有所收获。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2)《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描绘秋江的朗爽与澄净,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拔剑四顾心茫然。 _______________,将登太行雪满山。
(3)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
(4)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_________________,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5)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江楼夕望招客[注]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注】此诗写于长庆三年,当时诗人任杭州刺史。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夕”到“灯火万家”,再到“月照平沙”,体现了诗人观景的时间之长。
B.诗题“望”字一语双关,既联系眼前所见之景,又暗含“招客”的主题。
C.颈联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出发,展开奇特想象,使景物透出清凉感觉。
D.诗歌描写的是美景,但实际上是以乐写哀,眼前美景反衬出诗人客居的孤单。
【2】这首诗题为“江楼夕望招客”,诗人是如何邀请友人的?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字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摄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丛。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1】下列对文中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弱天下之民 弱:使……弱
B.天下云集响应 云:像云一样
C.因河为池 因:因为
D.斩木为兵 兵:兵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黔首”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战国时期已经广泛使用,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同。
B.“河”指的是一种自然形成的水道,一种水体形式,包括我们说的溪,江,川,水,河等。文段中是指“黄河”。
C.“山东”,因居太行山以东而得名,省级行政区,简称“鲁”,省会济南。在本文中是指太行山以东。
D.七庙,历代帝主为维护儒教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使用残暴的方式进行统治,声威传遍天下,以致死后,边远的地方还能感受到他的余威。
B.秦始皇还从思想上对百姓进行禁锢,焚毁书籍,但该措施不但没有巩固秦朝统治,反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C.作品从出身、才能、财富、军队规模、谋略、武器装备等方面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说明陈涉的微不足道。
D.强大的秦朝迅速土崩瓦解,引发读者思考。作品也道明了秦朝灭亡根本上还是因为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4】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14、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 700 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一位大学教授为让上初中的孩子每天都能好好吃早餐,有个好心情去上学,从这学期开始,工作繁忙的他几乎每天都准备不重样的早餐,对此,有人点赞,也有人不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