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A.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 申之以孝悌之义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C. 非我也,兵也
用心躁也
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春节期间,学校举行了一场别无二致的茶话会,校领导向离退休的老教师祝贺新年,并汇报了过去一年学校在教学管理及教学改革上所取得的成绩。
B. 湘西凤凰是湖南著名的旅游景点,历来就有“中国最美的小城”之誉和“画乡”之称,境内人文史迹星罗棋布,自然景观不胜枚举。
C. 由于发表网络歌曲的门槛很低,网友原创的歌曲都可以传到网络上去,这也造成了网络歌曲创作的鱼目混珠。
D. 学习中国古典小说时我们不禁感喟:面对伟大的作家罗贯中、吴承恩、蒲松龄、曹雪芹等,如今的作家为什么只能望其项背?
3、孔子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在教育对象上提倡 ,教育方法上提倡 。孔子之为人,有关怀世人、 的情怀;有修德进业、 的志向;有安贫乐道、发愤好学的品格。
A. 有教无类 诲人不倦 兼善天下 因材施教
B. 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 兼善天下 诲人不倦
C. 因材施教 诲人不倦 有教无类 兼善天下
D.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兼善天下 诲人不倦
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5、下列有关《三国演义》 和《老人与海》 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老人与海》叙述故事的方式是多样的,有平铺直叙,也有插叙,插叙大多是写老人对往事的回忆。
B. 《三国演义》中,关羽奉命把守华容道时,面对溃败逃来的曹操,他念及旧恩,放走了曹操,并事后向诸葛亮请罪。
C. 《老人与海》中老渔夫费尽千辛万苦捕获的大马林鱼,在归途中被鳖鱼吃的只剩下一副白骨架。
D. 《三国演义》中,赵云见袁绍无忠君救民之心,就弃之而投奔刘备,刘备很赏识赵云的才能与胆量,并委以重任。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常守山
聂鑫森
云阳山云雾深处的常家村,最让人高看一眼的是常守山。
常守山65岁了。个子高大,脸盘也宽大,配着大眼、长耳、高鼻、阔嘴,还有嘴边永远浮着的笑意,村民们都说他是生就的佛相。
他是种田的好把式,几亩水田、山田侍弄得条理分明,不需要妻子帮忙。他也是盘山(种树、栽竹)的行家里手,屋后的一大片自留山,是他储钱、取钱的银行。
种田、盘山之外,他精力还有富余。家里设有工匠房,摆放着打铁的红炉、砧台,做木工活用的砍凳、工具柜。农具中的锄、钯、铲、刀,都是老式样,但尺寸要大一些,因为他身高力大,用起来才过瘾。家具也是按老规矩打造,时新的款式他嗤之以鼻,而且是就地取材,什么胶合板、纤维板、木屑板绝对敬而远之。
农具、家具,常守山做了为的是自用,并不以此作为谋生的项目。但有一种东西,他不常用,别人也不常用,他却隔三差五地制作,那就是打更报时、驱赶野兽的木梆。
木梆在城市、乡村,早成了文物。自从有了钟、表,还要它来报时吗?在山区用得着它的时候,是守秋。各家都有苞谷地,到了夜晚,敲梆吓走那些前来偷、咬苞谷棒子的猴子、野猪。现在条件好了,敲梆太费事,提一个便宜的录音机去,里面录着敲锣打鼓放鞭炮的响亮声响,充了电的干电池可以用好几个小时。守秋的人坐在一堆火后,隔一阵按一下开关播出声音,莫说是猴子、野猪,连豹子都逃得远远的。
妻子问:“老常,没用的木梆,你还做?”
“你不懂什么叫‘无用之用’!”常守山哈哈一笑。
原先守秋用木梆时,村民来索取,常守山是免费相送。现在呢,没人要了。
他做的木梆,用的是散发香气的樟木。砍倒一棵樟树,裁掉枝杈只留下主干,将树皮剥去,然后将主干锯成一截一截的,再锯成长方形的坯料。他把坯料架空,放在遮阳、通风的阁楼上,让它自然干燥,两三年后就可以启用。
木梆不等着用,常守山做起来可以从从容容。坯料长一尺、宽五寸、厚四寸,中段镂空,空间的上部比下部要厚一些,因为上部要经受敲打。更重要的是上部和下部的断面上,要锉出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齿状。称之为回音齿。然后在木梆的一端,安上手柄。敲梆的棒棰,用的是老南竹的粗壮竹根,用火炙直,用砂纸磨光磨亮。竹根棒槌敲在木梆上,“梆——挪——郴——”,声音高亢、宏重,传得很远很远,像京剧舞台上的花脸演员叫板,有经久不息的膛音。
做一个木梆,又费时又费工。
村民们背地里议论:常守山是不是脑子出了问题?
常家堂屋的墙上,隔些日子,旧木梆换下来,再把新木梆换上去。有时候,常守山兴致来了,取下木掷,站到门外的土坪里,或轻或重地敲打几声,像一个顽皮的细伢崽。
常守山对妻子说:“只有一种东西我打造不出来,那就是手机!但我会玩手机,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一个农民说出这样的话,不但妻子听不懂,村民也会听不懂,不简单啊。常守山虽只念过初中,但他喜欢读书自学,传统国学的普及本他买了不少,夜晚灯下,津津有味地手不释卷。
常守山夫妇一直没有孩子。妻子总是心怀内疚,常守山说:“我们有养老保险,这比儿女还靠得住。”
村里第一个玩手机抖音的,是常守山。
初冬,常守山去竹山挖冬笋。他把手机固定在一根三四尺长的细竹竿上,由妻子举着,视频或近或远地对着他。最有趣的是他头扎白毛巾,背着一个很大的竹背篓,背篓里放着一把短柄二齿锄;左手拿着木梆,右手拿着竹根棒棰。他像电影《平原游击战》中那个敲梆人一样,先敲几声梆,然后喊道:“平安无事啊——”妻子笑得差点岔了气。常守山又说道:“冬笋是美味,人人都想吃。最好的冬笋,是藏在土下不冒尖,可怎么才知道它藏在哪里呢?我来告诉你。”
背景是远山苍翠,近景是一片青绿的竹林。常守山先介绍怎么找到竹笋:一是先看竹叶,哪棵竹子的竹叶青葱茂密,它肯定孕育着冬笋。二看竹枝,竹枝的走向便是竹鞭的走向,找到竹鞭就找到了冬笋。三看竹干的颜色,青亮光滑的,说明竹龄短,冬笋就在竹根附近;光泽发暗还有白色斑点的,则是老竹,竹鞭长,冬笋离竹根就远一些。解说中,出现一个一个的画面。接着,是常守山用短柄二齿锄,挖出一只一只肥硕的冬笋,丢进背篓里。结束时,他又敲响几声梆,说:“常家村,家家有竹林,请来这里旅游观光,采购冬笋,体验挖冬笋的乐趣!”
妻子问:“你怎么不说请来我们常家?”
“到哪家不是一样?常家村是一家人。”
这个抖音视频在网上一发出,马上爆红。村民们很感动,赶快转发到各自的微信朋友圈。
沿着云缠雾绕的山区公路,私家小车、电商的货车,一拨一拨地来到常家村,看风景,吃农家饭菜,采买土特产。许多人家还有客房,可以安闲地住宿。
常守山家有四间客房,总是住得满满的。
他领着客人去游山、手里提着木梆。山谷里、岔道边、密林中,不时地敲两下,提醒客人不要走散了。到了快吃饭时,他的妻子在家门前敲响三声梆,他也回应三声梆,表示马上会转回来,比打手机还便捷。半夜三更,客人已沉入梦乡,常守山会披衣起床,说是去院墙外巡查,轻轻打几声梆。
妻子说:“还用得着你去敲梆报时吗?”
“不是报时,是报平安。家在梆声里,这个念想就很温馨。”
“老常,你是个人物!”
如今,村民们常去常家索取木梆。
“常爷,我来求个木梆敲一敲!”
常守山拍了拍手,说:“好!”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守山,是一个种田的好把式,在他身上有老一代农民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新型企业家的时代风范。
B.作者通过一个人物,一个村庄的变化,很好地诠释了当前我国农村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鲜活的时代气息。
C.小说的故事情节颇为复杂,内容也厚实,既有浑厚的文化内涵与地方风味,也有引人深思的艺术力量。
D.木梆是传统文化的象征,作者通过常守山制作的木梆无人问津一事,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衰落的担忧。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介绍了常家村所处的位置、地理环境,以及常守山在村里的地位,起到了统摄全篇、震撼人心的作用。
B.木梆的制作过程,描写非常成功,从砍树、截枝、截料、晾晒到胚料选择、制作方法等,描写细致入微,烘托了人物形象。
C.作者很好地利用了反转的手法,前面写木梆无人问津,后面写“村民常常来取”,可见村民受到了常守山的影响。
D.作者善于用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作者通过常守山做梆子、拍抖音、搞民宿等事件,很好地凸显了常守山的形象。
【3】常守山说他老婆不懂“无用之用”,请概括木梆“无用之用”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4】请简要概括常守山的形象特征。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询问弟子的治国志向,他首先从自己谈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消除弟子顾虑。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的动人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宫殿、楼阁依势而建,彼此环抱呼应,结构参差错落,工整精巧。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太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劝诫皇帝要不骄不躁,恪守职分,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的光明磊落、襟怀坦白。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路难》李白。
(2)怅寥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3)又前而为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称为易水之歌。《荆轲刺秦王》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______”写毛泽东看轻当时的军阀、官僚,“_______”写毛泽东对以前不平凡日子的怀念。
(2)《沁园春·长沙》一词中表现青年学子撰写文章评论国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3)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深为人们所称赞。宰相张说曾命人将此诗中的某一联写成条幅挂到朝堂上,让其他官员引之作为居官行事的标准。此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调动你的知识积累,完成下列各题。
(1)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用夸张的手法极写宴席之奢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时代的领导干部,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要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名言)的报国情怀,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名言)的浩然正气,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名言)的奉献精神。
1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蟾宫曲·京口怀古·镇江
卢挚①
道南宅②岂识楼桑③,何许英雄,惊倒孙郎。汉鼎才分,流延晋宋,弹指萧梁。昭代车书四方,北溟鱼浮海吞江。临眺苍茫,醉传歌鬟,吟断寒窗。
【注】①卢挚: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目睹元朝黑暗、暴虐统治,写下很多著名散曲。②道南宅:周瑜曾将自己的道南大宅让给孙权居住,此处即用“道南宅”指代周瑜。③楼桑:即楼桑里,在今河北涿县,相传为刘备故里,此处借以指代刘备。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曲词开篇以“道南宅”指周瑜,“楼桑”指刘备,用“岂识”和“惊倒”正面表现作者对刘备的钦佩之情。
B.“汉鼎才分”一句中,作者以“弹指”一词写出了神州大地从统一到分裂、朝代更替变化的速度之快。
C.“昭代”一句写出四方车书滚滚而来,北溟之鱼化了大鹏,表现了在政治清明时代英雄人物的气魄胸襟。
D.“临眺苍茫”作者凭栏远眺,在京口回望历史的沧桑,透露出当时现实之下文人的典型心理状态。
【2】请结合曲词,分析概括此曲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1)阮籍宇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父踽,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博览群籍,尤好《老》《庄》。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已,由是咸共称异。
(2)太尉蒋济闻其有隽才而辟之,籍诣都亭奏记曰:“伏惟明公以含一之德,据上台之位,英豪翘首,俊贤抗足。夫布衣韦带之士,孤居特立,王公大人所以礼下之者,为道存也。今籍无邹、卜之道,而有其陋,猥见采择,无以称当。方将耕于东皋之阳,输黍稷之余税。负薪疲病,足力不强,补吏之召,非所克堪。乞回谬恩, 以光清举。”初,济恐籍不至,得记欣然。遣卒迎之,而籍已去,济大怒。于是乡亲共喻之,乃就吏。后谢病归。 复为尚书郎,少时,又以病免。及曹爽辅政,召为参军。籍因以疾辞,屏于田里。岁余而爽诛,时人服其远识。
(3)籍本有济世志,属魏之后,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于帝曰:“籍平生曾游东平,以其风土。”帝大悦,即拜东平相。籍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郎。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籍诣都亭奏记曰(__________)
(2)旬日而还(__________)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释义。
(1)补吏之召,非所克堪 (_____)
A忍受
B难堪
C胜任
D可以
(2)籍由是不与世事(_____)
A赞许
B参与
C给予
D交往
【3】用“/”给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
籍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
【4】把第②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已,由是咸共称异。
【5】依据第(2)段内容,简要概括阮籍的形象特点。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苏轼作《节饮食说》告诉家人,从今以后;每顿饭只饮一杯酒,吃一荤菜。若有贵客来访,盛宴招待,也不过三荤,只能少不能多。若是别人请客,也先告诉人家,不要超标。若人家不答应,就干脆不去。他认为这样做好处有三:一可安分养福气,二可宽胃养神气,三可省钱养财气。
晚清名臣曾国藩以善治家著称,不仅自己过“紧日子”,一餐只吃一荤,一件衣服穿三十年,而且其家训就倡导过“紧日子”,“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受和领悟?请结合材料内涵和生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