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行将为人所并 B.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将欺凌视频或受欺凌人的行为公布在网络上的网络欺凌成为一种主要方式。
B.黄杨木雕古朴文雅,精致圆润,适宜把玩陈设,深受收藏者所喜爱,因此近年来黄杨木雕成为民间收藏的新贵。
C.为了避免地方电视台相亲节目、娱乐节目的不再泛滥,国家广电总局多次发文干预,但收效甚微。
D.清初以顾炎武等为代表的学者,强调“通经致用”,重视考据学及小学,将与小学密切相关的金石学推到当时学术的高端地位。
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一师范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和生活故事。
②登上仰慕已久的泰山,同学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仰望远处的落日归鸟,指点江山,激情澎湃。
③《东方红1949》以全新的角度诠释了那段观众早已熟悉的历史,带着观众重新回忆了那段红色的峥嵘岁月,因此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④一匹脚踏飞燕、身姿矫健的骏马气字轩昂,凌空奔腾,骏马矫健的身影与基石上镌刻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几个金色大字交相辉映。
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那个时代的热血青年,写出了不少激浊扬清的好文章。
⑤没有中国共产党做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解放是不可能的。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③⑤⑥
D. ①②④
4、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秦人不暇自哀
A.戍卒叫,函谷举
B.技经肯綮之未尝
C.族秦者秦也
D.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长篙 枯槁 雾霭 廖廓 B. 苍桑 喧嚣 笙箫 火钵
C. 租赁 安详 熨帖 浸渍 D. 精捍 酣畅 猝然 青荇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宅(节选)
王安忆
①一九四四年秋末,陈书玉历尽周折,回到南市的老宅。这一路,足有二月之久。自重庆启程,转道贵阳,抵柳州,搭一架军用机越湘江,乘船漂流而下,弯入浙赣地方,换无数货客便车,最后落脚松江,口袋里一个子不剩,只得步行,鞋底都要磨穿。但看见路面盘桓电车轨道,力气就又上来。抬头望,分明是上海的天空,鳞次栉比的天际线,一层层围拢。暮色里,路灯竟然亮起来,一盏,两盏,三盏……依然是夜的眼,他就要垂泪了。
②废墟上亮起一星点火,洇染开一圈,火上的瓦罐突突地小沸,有食物的香甜弥漫在空气里,他吸吸鼻子,辨出南瓜的气味。映着幽微的光,面前呈现一片白,这一片白仿佛无限地扩大和升高,仰极颈项,方够着顶上一线夜天,恍然悟到,原来是宅院的一壁防火墙,竟然还在-—从前并不曾留意,此时看见,忽发觉它的肃穆的静美。他不过走开二年半,却像有一劫之长远,万事万物都在转移变化,偏偏它不移不变。
③从防火墙下走,顺时针方向到西门,抬手一推,推不动。门上挂了锁,托在掌上,沉重得很,是原先的旧锁,又是一个竟然,竟然完好如故。停一停,退后两步,张开双臂,一臂扶墙,一臂扶墙边柳树,再原地一跃,两脚就分别撑在墙面与树干,离地三尺,噌噌数步,又上去三尺,就到地方了。一番摸索,脊背就迸出热汗,脑穴处则通电般一凉,摸到什么?钥匙!鸟雀都换了族类,可钥匙原封不动。举起手,握紧了,腿脚却软下来,溜到地上,站不起身,就抱膝坐着。这把钥匙是叔伯兄弟几个为各自晚归设的约定。家中规矩,晚十点即闭户,关前后门,此西门平素不进出,常年挂一把铸铁大锁,于是,偷出铁锁钥匙,私配一件,藏在树洞内。
④推进门,抬头望一眼,只见防火墙剪开夜幕,将天空分成梯形两半,一黑一白,月亮悬挂在最高的梯阶上,像一盏灯。门里面,月光好像一池清水,石板缝里的杂草几乎埋了地坪,过厅两侧的太师椅间隔着几案,案上的瓶插枯瘦成金属丝一般,脚底的青砖格外干净。他看见自己的影,横斜上去,缀着落叶,很像镂花的图画。走上回廊,美人靠的阑干间隔里伸出杂草,还有一株小树,风吹来还是鸟衔来的种子,落地生根。回廊仿宫制的歇山顶,三角形板壁上的红绿粉彩隐约浮动。跨进月洞门,沿墙的花木倒伏了,却有一村芭蕉火红火红地开花,映着一片白——防火墙的内壁。天井的地砖,覆了青苔,厚而且匀起着茸头,亮晶晶的。两口大缸被浮萍封面,面上又盖了落叶,青黄错杂,倒像织锦。
⑤他立在天井中央,看自己的影。这宅子走空有多时了,有在他之前走的,又有在他之后;有往南,有往西,还有往东——两年中,他收到过父亲一封信,途中不计经历多少时间,多少不知名的地点,信中所写都是迟到的消息。现在,一宅子的人都走净了,留下无限的空廓。昆虫啁啾,树叶扑簌簌划拉,窗扉和门轴时而支扭,野猫倏地跃下,脚爪柔软着地,还有一种崩裂的锐叫,来自木头的缩胀,由气候的干湿度引起……这是静夜的声音,老房子的低语。这幢木结构的宅院,追究起来,哪里是个源头!榫头和榫眼,梁和椽,斗和拱,板壁和板壁,缝对缝,咬合了几百年,还在继续咬合。小孩子的梦魇里,就像一具庞太的活物。诸暨籍的奶娘拍哄夜哭郞:再哭,山魈来吃你!奶娘夜黑说,早起忘,没有人去向她询问。天光大亮,院子里四处起烟,各房的老妈子争洗脸水;小孩子抢夺淘箩里的粢饭团,咬着上学堂;车夫敲着门,先是夫人应,然后一窝蜂上,都说自己要的洋行上班的车;自来水开足了,哗哗淌;好天气,都要晒被褥棉花胎,女人们的战争就开始了。也不知道怎么一来,戛然间,尘埃落定。
⑥老宅也算得上一处记录,无奈砖石土木的构造也并不比纸坚固多少。木的迸裂,从记忆的隧道清脆传出来,既是熟悉,又陌生。他回家了,却仿佛回到另一个家。挪步上台阶,推门,门不动,晓得是从里面插上。透过门窗雕饰的镂空望进去,依然旧摆设。堂案上列了祖宗牌位,两尊青花瓷瓶,案两翼的太师椅,一对之间隔一具茶几。镂刻的门窗投在石台阶,花影幢幢。花影里移过去,移过去,忽然不见了,原来进去夹墙里。央墙底处,一扇窄门,推开来,一团漆黑扑面。他到了楼上阳台,沿阳台走一圈。楼上的房间全下了百叶窗,依次推过去,有一扇活动,下力摇几摇,插销脱落下来。慢慢打开,手撑住窗台,一条腿先上去,另一条再上去,进去了。是祖父的屋子,一个统间,前面卧房,后面书房。他不记得什么时候曾经来过,其实,连祖父的面容都是模糊的。时代将人世划分成两边,这边是过去那边是现在,陈书玉逐渐意识到,界限是难以逾越的,那边的生活新鲜活跃,生机勃勃,他也想介入呢,事实上,过不过得去不由自己说了算。
⑦拉开百叶窗,透进光,已是中天的月亮,将窗棂照得通明。撩起夏布蚊帐,坐进去,摸出口袋里半张面饼,干咽着。蚊帐里有一股艾草的气味,居然渗漏过战时的岁月,存留下来。吃完饼,褪去胶鞋,和衣躺下。绿豆壳的枕头芯子,沙啦啦地轻响。翻身侧睡,手在枕后头摸到一柄折扇,展开,看不清字迹,但有墨的余香,不由想,祖父在什么地方,还有父亲母亲,又在哪里?曾以为,是那宅子,和宅子里的人拖累他,但好友的遭际却让他怀疑起来,分明感觉有一股更强大的力量暗中起着作用,就像水底深处的潜流,这股力量的名字叫“宿命”。思绪变得轻而且薄,升上去,飘浮在帐顶底下,罩着他。更声敲响,不知梦里还是醒里,过去还是将来,他乡还是故乡,再有,那打更的人,是原先的一个,或者另一个?
(节选自王安忆《考工记》第一部分)
【1】赏析第一段划线的句子。
【2】第五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插叙,请结合文本简述插叙的作用。
【3】题目“老宅”是编者加的,你认为这个题目好不好?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
【4】请结合文本,分析陈书玉回到老宅后为什么会有回到家而不是家的复杂感情?
7、默写
(1)《醉花阴》中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诗句是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夸张地表现了周瑜从容、轻而易举地消灭曹操水军的豪迈壮举。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尤为重要,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写到,“骐骥”是一种很善跑的骏马,但它一次跨越也不能达到十步之远,与之相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正反对比说明坚持的重要性。
(3)《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亲朋无一字,____________。(杜甫《登岳阳楼》)
(5)六朝旧事随流水,____________。至今商女,时时犹唱,____________。(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
(2)《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关心国家命运,发出慨叹,表现诗人雄心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的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后列举太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目的是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3)“酒”是古代文人笔下常见的意象之一,但有些文人在诗文中不爱直说“酒”,喜欢用酒的别称雅号或与酒有关的器皿来指代“酒”,借此抒发丰富的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笑子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岳阳楼》一诗,用“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洞庭湖恢弘的气象。
(3)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舟行江面、水鸟高飞的景致。
(4)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写水面在月光的照耀下皎洁而邀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下面对于诗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用自嘲的方式写出诗人滞留汉江的困境。
B.“思归客”,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其中包含着诗人的无限辛酸。
C.“落日”“秋风”让人想到晚景暮年,引起诗人沦落之感、衰老之叹。
D.全诗使用委婉含蓄的手法,充分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壮心不已的心理状态。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左氏博议·卷二十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
B.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
C.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
D.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指代对方,表示恭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郑是让秦国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
C.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
D.烛之武不辱使命。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辞令从容,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如果方向错了,停止就是进步。
对这句话你有什么感想或经验?请就此写一篇文章,可以讲故事,可以发表见解。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文体明确,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