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德州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A.句读之不知 B.凌万顷之茫然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徘徊于斗牛之间

     

  • 2、依次填入下列文段中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1)我走到村路上,发现一所房子的台阶上 ,幼稚的我当她也是因为没有吃到鸡蛋而伤心呢,就把身上的一个鸡蛋递给了她。

    (2)《再别康桥》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   ,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清潭等等。

    坐着一个呆呆地望着远方的小孩 坐着一个小孩,呆呆地望着远方

    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美的享受 人们视觉上的美的享受靠它给带来

    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 康河里的倒影是河畔的金柳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⑤

     

  •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枉用相(问候)   暧暧远人村(昏暗)

    B.临文嗟(哀悼) 列坐其(次序)

    C.体无言(过错) 靡使归(问)

    D.何意不厚(招致) 进不入以尤兮(远离)

  •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用来配乐的。后渐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字有定数,韵有定声”。

    B.先秦散文分为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两种,前者包括《左传》《战国策》等;后者主要是、墨、、法等学派的文章,如《论语》《墨子》《庄子》等。

    C.《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是西汉刘向所著,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D.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 5、找出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 人非生而知之者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B. 序八州而朝同列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C. 君子生非异也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或师焉,或不焉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中孕育而成的意识,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以及民众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精神支柱。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而取得这次大考的胜利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强大助力。可以说,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磨难、发展进步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精神又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这体现在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之中。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近代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外国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中国的主权。但这不仅没能打垮中国人民,反而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热忱,呼唤人们挺身而出,进行救亡图存的抗争。正是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从历史的一次次磨难中拼搏奋起。

    民族精神也是当代中国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今天,从耄耋之年的钟南山、古稀之年的李兰娟院士到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医护人员,从湖北当地医院工作人员的迎难而上到外省市医疗队的紧急驰援,从广大党员干部的守土尽责到联防联控的人民“战争”……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心中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长城。民族精神是战胜风险和挑战的硬核力量,还是中国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障。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上下以伟大梦想精神为航标,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创新工作方式,发扬奋斗精神。疫情期间,脱贫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新的时代,中国人民正书写着中华民族精神新的篇章。

    (摘编自网络)

    材料二:

    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中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小勇者,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这是匹夫之勇。大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大”,在于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哪怕有千军万马的阻拦,我们也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礼记》有云:“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

    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中国古人向来批评那种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忌惮、什么都不敬畏的蛮勇。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要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要心怀敬畏、朝乾夕惕、如履薄冰。此外,在道义感召下不惧外在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这也是勇者内心兼具的“无惧”与“有惧”。

    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的概念。所谓“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每临大事有静气”。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折而不挠,有着压倒和战胜一切的韧性与力量。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的不惧品格。

    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进取锐气与沉着静气呢?中国古人提出了“克己”与“成己”的辩证关系。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遭难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其他人都惊慌失措,但孔子却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危机解除后,子贡表示要铭记这次的不幸遭遇,孔子直接反驳道:“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孔子为何珍视这次坎坷遭遇呢?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己,在克服消除内心恐惧、忧愁、烦恼的同时,积极砥砺自我、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

    中国古人常以玉相比相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特点与“勇者不惧”的品格高度相似。同时,从石到玉的切、磋、琢、磨的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相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自己在其间砥砺出的“勇者不惧”的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面对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华民族强劲地展现着也进一步锤炼着这一宝贵的精神品格。

    (摘编自沈壮海、刘水静《也说“勇者不惧”》)

    材料三:

    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人们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它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礼记·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周易集解》引干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几,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舍力,故曰‘自强不息’矣。”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亦莫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

    “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与“和同之辩”有一定联系。西周末年的史伯区别了“和”与“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所谓“和”,就是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平衡。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接纳;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视。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

    (摘编自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磨难的精神力量,中国人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取得胜利就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撑。

    B.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是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勇者只要受到道义的感召,就会产生无畏的气概。

    C.不论“大勇”还是“小勇”,我们都要推崇,不能厚此薄彼,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

    D.“厚德载物”激励我们要奋发图强,“自强不息”告诉我们要仁厚宽容。两者相得益彰,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第二段论证了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战胜磨难的重要力量,第三段引用名言,列举事例,论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B.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义无反顾地奔赴抗疫一线的“逆行者”,在“克己”中“成己”,体现了“勇者不惧”的大勇。

    C.孔子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的原因是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

    D.中华民族在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它凭着自己“勇者不惧”的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

    【3】下列表述,与材料三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相符的一项是(     

    A.“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B.“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佚名)“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

    D.“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薛瑄)

    【4】三则材料都就“民族精神”这一话题展开论证,但论述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作概括说明。

    【5】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在论证上的特色。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李煜《虞美人》一词中也用到这两个意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用他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现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山村安静祥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俗话说,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白居易的《琵琶行》在写琵琶女准备演奏时,只是校弦试音,都让人感受到琵琶女的演奏技艺高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沧浪亭石柱上有副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苏轼《赤壁赋》中也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的率真体现在他“口出狂言”,因为他说尽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也能够在三年之内“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词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惜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2)《游褒禅山记》中,作者认为一个人如果力量足以达到目标却没有达到,那么就会“___________________。”

    (3)及尔偕老,老使我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氓》

  • 10、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1)《沁园春·长沙》中,写故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3)曹操《短歌行》中,把贤者比喻为高空的明月并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表示,生是我希望得到的,义也是我希望得到的,但“   ”。

    (2)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的千古名句是:  

    3杜牧在《赤壁》中借题兴叹评论赤壁之战胜负的诗句是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①辛弃疾:山东人。早年参加抗金义军,回南宋后历经宦海浮沉,始终力主北伐抗金。此词作于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时。②行人:指因宋土沦丧而逃难的人。③鹧鸪:鸟名。古人认为它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

    【1】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宋词从风格上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其中,豪放派的代表人物除了辛弃疾,还有____________,他的词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_________

    【2】怎样理解“可怜”的含义?

    【3】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B.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C.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D.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未”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44个。前一位是丙午,后一位是戊申。

    B.城郭,古时城墙有内外之分,里面的一道为“城”,外面的一道为“郭”。

    C.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

    D.农历每月初一为“晦”,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借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奇景象。

    B.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了泰山日出变化迅速的画面。

    C.本文的侧面描写很巧妙。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借山顶俯视时“半山居雾若带然”和在日观亭时“自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

    D.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泰山的特殊情趣。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5】作者在文中描绘了泰山日出的壮观场面,运用了多种写景方法和修辞手法,请对文中第四段画横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按要求写作文

    梁启超说:“患难困苦,是砥砺人生的巨石。”雨果说:“没有风暴,船帆只不过是一块破布。”巴尔扎克说:“挫折和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也会遇到挫折,它或许是学习上的,或许是与人交往中的,或许是某些活动中的,或许是……其中哪一次挫折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面对挫折,你是如何正视它,承认它,从而战胜它的?

    请以“那一刻,我战胜了XXXX”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选好角度,不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范围作文,③文体明确,不得抄袭套作;④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