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湘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 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唐代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其作品《 卖炭翁》《 石壕吏》《 琵琶行》 均体现现实主义风格。

    B.中国古代史书有多种体例, 主要有编年体( 如《 左传》)、 国别体( 如《 战国策》)、 纪传体( 如《 史记》) 等,有些史书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C.鲁迅的名作《 祝福》 选自他的短篇小说集《 彷徨》, 小说中祥林嫂、 柳妈、 鲁四老爷等人物生活的典型环境——鲁镇, 是旧中国的缩影。

    D.讽刺喜剧《 威尼斯商人》 是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 该剧塑造了夏洛克这一唯利是图、 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

  • 2、下列各句中划横线处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日常交往中,平等是人与人之间投桃报李、礼尚往来的前提,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只会使人与人之间彼此疏离、产生隔阂。

    班长在征文比赛中得了第二名,大家都夸她是才女,她却求全责备,谦虚地说年级里水平比她高的同学有很多,自己的文章还存在很多不足。

    这些具有穿云裂石之功的大力士一上场,就把观众的目光吸引了过去。

    贫困慰问小组走进李大妈家,家中只有一个破沙发,一台黑白电视,几个破碗……一寒如此,队员们心中十分感伤。

    这本应是一场实力相当的比赛,然而北京国安足球队经过90分钟与对手的激战,却兵不血刃,最终以3:0取得胜利。

    在通讯方面,当时外界信息来源只有报纸、收音机、或者道听途说,而当它们断断续续地传到人们耳朵里时,早已是明日黄花了。

    A. ①④⑥   B. ①⑤⑥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 3、下列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不拘于时

    B.师不必贤于弟子

    C.何陋之有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4、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易》《春秋》《乐》)。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战国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C.《史记》全书130篇,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孟子,名轲,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弟子。他师承子思,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后人称他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 5、下面各句中的字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 左右欲兵之   B. 不得持尺兵

    C. 不及召下兵   D.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中华民族自古以文化为族群认同的纽带,而不是以种族、血缘或地域为认同纽带。这一本质特征远在统一的秦朝形成前就已定型。以文化为族群认同标志的文化基因,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传承具有决定性的建构作用。文化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接受的,以文化作为维系族群的纽带,既为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使“统一”成为华夏族群的本能驱动——自有周一代,“统一”就是中华世界唯一的理想形态,也是最终形态。

    ②除了以文化为族群纽带,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形成甚早、延续至今的文化基因,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向心”与延续,那就是建立在儒家话语之上的对“温柔敦厚”的追求。“温柔敦厚”,语出《礼记》,其指的决不仅是人的性格或态度,还是个人对于大道的追求,对民众、家国、集体的深厚感情和悲悯,或者可称为“集体性考量”“整体性思维”等等。在四海升平时,“温柔敦厚”使一个人与邻为善、乐于助人;在天灾人祸时,“温柔敦厚”使一个人为了他人、家国可以慨然赴死。“温柔敦厚”的文化基因依然可追溯到中华文明的源头时期——先秦时期的文献典籍中。华夏传统中一些鲜明的文化特质,如好仁、不武、中庸等等,甚至诗歌的声韵对偶、楷书的端正庄严等艺术倾向,无不生发于“温柔敦厚”。

    ③是什么塑造了华夏历史的这种文化基因?我以为,文化的问题,最终还是要从文化中找寻答案。

    ④文化是可以被引导和塑造的。中国从汉代起尊崇儒家学说,唐宋时期的政治家又以非凡的政治智慧设立并发展了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的科举制度。科举制使儒家的精神追求、文化倾向与普通大众的人生之间形成了无法脱钩的紧密联结,从科举制开始,儒家文化开始突破社会的上层,渗透至社会的每个阶层。文化具有可引导性、可塑造性,那么,如何讲述历史、讲述历史的源头就是塑造文化的重要手段。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帝王的封禅巡守,以及几乎持续整个封建王朝时期的尊孔祭孔,其实都是维系族群历史记忆、保持文化基因传承的外在形式。西方人“言必称希腊”,不断地讲述希腊文明如何恢宏,也正是欧洲人塑造近代欧洲文明“合法性”的历史叙事。而回顾自身,辉煌多样的文明形式、自源头时期就具有的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心态、“温柔敦厚”的价值追求,是我们的文化在伊始时期就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换句话说,中国历史的文化基因从根上来说是健康的、有活力的。但是,历史告诉我们,如不用心维护和引导,基因也可能发生变异。放之于当下,如何讲述历史,如何追溯历史记忆,正是维持文化基因健康持续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王学典《江山胜迹,我辈登临——谈中国历史传承中的文化基因》)

    材料二:

    ①汤恩比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

    ②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产生于金石并用时代,历经夏、商、西周的连续发展,到春秋时期进入生产力发展史上的铁器时代。同期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都没有走出青铜时代就消亡了。中国古文明在青铜时代没有为外部力量或内部因素所中断。

    ③中华文明在经过春秋、战国之后,继续向比周朝更发达的秦汉时代挺进。过了近600年,到公元四、五世纪,中原地区也发生了民族迁移,还出现过若干少数民族的政权。但这些都属于常见的朝代更迭,没有产生本质变化。中华文明继续前行。

    ④公元589年,隋统一中国。中华文明的传统又在隋唐时期得到进一步巩固与丰富。以后虽有元和清两代少数民族成为全国最高统治者,但这些皇朝都在中华文明体系下行政理事。中华文明一直没有中断。

    ⑤从世界历史上看,两河流域与埃及是世界上最早走出野蛮、走进文明的地区。这里的居民创造了人类早期的辉煌,发明了文字,积累了丰富的文献,办教育,兴文化,但就是没有产生史学。古代的印度虽然拥有灿烂的诗篇,也有远古的法典,有宗教,但没有史学。在古代,只有古希腊和中国不但创造了历史,而且创造了与历史有密切关系的史学。但古希腊的史学主要是当代史,古希腊人没有形成数代史家连续按时叙史的传统。

    ⑥古代中国是史学大国,也是史学强国。政治文明的连续性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而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又为中国史学的连续性提供了丰厚的内容。从甲骨卜辞到金器铭刻,从《尚书》《春秋》到由历代史家编撰的文化长城——《二十四史》,都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更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最好见证。

    ⑦中国历史资源之丰富,史事记载之连续,让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感到惊讶。他在《历史哲学》中曾这样写道:“中国人具有最准确的国史……中国凡是有所措施,都预备给历史上登载个仔细明白”,“中国‘历史作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

    ⑧汉字是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也是中华文明所产生的标志性成果。汉字的整个发展过程清晰连贯,没有发生过断裂。圣哲的经典通过汉字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华文明延绵发展,始终充满活力。

    (摘编自杨其乐《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开放性特质——基于中外文明比较的视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基于大一统国家形成的需求,中华民族在秦朝之前便由以种族、血缘或地域为种族认同纽带转为以文化为种族认同纽带。

    B.作为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文化基因,“温柔敦厚”生发出了中华传统的文化特质,而且还对艺术倾向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C.中国历史的文化基因从根上是健康而有活力的,这是因为“温柔敦厚”的价值追求为中华文明的向心与延续提供了保证。

    D.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一脉相承,绵延至今,从世界范围来看,也只有中华文明始终保持着长期延续发展,一直没有中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思想中“温柔敦厚”的文化基因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从个人性情到家国情怀,呈现出乐善共荣、献身其济特征。

    B.汉代起尊崇的儒家学说,随着科举制的建立和不断发展而与社会各阶层紧密联结,体现了文化的可引导性与可塑造性。

    C.少数民族掌握最高政权并未造成中华文明中断,表明文化基因可以突破种族、血缘或地域限制,保持文明本质的稳定。

    D.材料二通过将中华文明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等进行比较,揭示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开放性特质。

    【3】中华文明传承至今而没有中断的原因有哪些?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认为,只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__________________”,那么天下就很容易治理了。

    (2)烛之武指出,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因此亡郑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对秦国不利的后果。

    (3)子路认为,如果由他来治理夹在大国中间、有军队来攻打、又有饥荒的千乘之国,等到三年,便会“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公西华所述志向,孔子评价道:“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用动物来表现生机勃勃的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芣莒》中,描写女子提起衣襟兜住,采摘车前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插秧歌》诗中以动作细节来描写农人抢抓农时,忘我劳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4)曹操在《短歌行》中运用典故,以周公自比,表达热切殷勤礼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

    (5)《归园田居》中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诗人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渴望自由的心情的句子:“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白处。

    (1)《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琵琶女演奏琵琶过程中,声虽“暂歇”,却产生更好效果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3)《登高》诗中道出郁积于心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4)《念奴娇·赤壁怀古》文中苏轼经过对比,发出自嘲感叹后,面对江月和现实,不免流露人生消极情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5)《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描写庙宇下神鸦社鼓的热闹景象,意在指出人们早已忘却亡国的耻辱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6)《沁园春长沙》概括湘江秋景的一句是__________

    (7)《声声慢》里词人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写出自己不能自抑凄苦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消极情绪的流露:_________________

    (9)《短歌行》中写诗人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表达了诗人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强烈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声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劈波斩浪的气魄。

    (2)由李贺《雁门太守行》中“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易水”,联想到《荆轲刺秦王》中写易水诀别的那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鸿门宴》中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享集序》中有句相似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在《短歌行》中用“朝露”来做比喻,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对人生短暂的感叹的句子。

    (3)《荆轲刺秦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风之“萧萧”,易水之“寒”,表现壮士诀别之“悲壮”。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①公元765年,杜甫带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漂泊。这首诗大概写于诗人出川途中。

    【1】下列对本诗和《登高》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旅夜书怀》诗,标题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旅夜”交代时间,点明诗人处境;“书怀”即抒发情感。

    B.《旅夜书怀》的尾联是诗人发自肺腑的呐喊,表明诗人决心像沙鸥一样,展翅飞翔,对未来充满了豪情壮志。

    C.《登高》一诗精选意象,多处写景抓住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由情选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D.《登高》被后人赞为古今七律第一,其尾联的“繁霜鬓”与“浊酒杯”写尽诗人艰难苦恨的人生境遇和悲凉之情。

    【2】王国维曾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请比较本诗颔联和《登高》颔联在景、情关系上的不同之处。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惟平独吊。平谓何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内,非被矢石之难,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新反于中,有疑君心。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何从其计,上说。

    其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曰:“为上在军,抚勉百姓,悉所有佐军,如陈豨时。”客又说何曰:“君灭族不久矣,上所为数问君,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①貣②以自污?上心必安。”于是何从其计,上乃大说。

    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强贱买民田宅数千人。上至,何谒。上笑曰:“今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何,曰:“君自谢民。”后何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为请吾苑!”乃下廷尉,械系之。数日,王卫尉待前曰:“夫职事,苟有便于民而请之,真宰相事也。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是日,使使持节赦出何。何年老,素恭谨,徒跣入谢。上曰:“相国为民请吾苑,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 。”

    (选自《汉书•萧何传》,有改动)

    (注)①贳(shì):赊买。 ②貣(tè):向人求物。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毋收稿为兽食 稿:禾杆   B. 矢石之难   被:蒙受

    C. 惟平独 吊:忧虑   D. 君自民   谢:谢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民所上书皆与何——封闭府库,还军霸上,待大王来

    B. 后何民请曰——如今人方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 上暴露外,而君守于内——樊哙覆其盾

    D. 陛下奈何疑相国受贾人钱乎——度我至军中,公

    3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萧何设计帮助除掉韩信后,汉高祖“益封置卫”,“拜丞相为相国”,给予萧何很多的封赏。

    B. 萧何在汉高祖率军平乱之时,坐镇关中,安抚百姓,为高祖解了后顾之忧。

    C. 萧何之所以受到汉高祖的猜忌,是因为他身居高位,功高震主。

    D. 汉高祖虽然生性多疑,但知过能改,释放萧何,让出上林空地给百姓耕种。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法国科学家帕斯卡说: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美国作家奥尔多·利奥波德说:人应该象山那样思考。

    我国古代理学家周敦颐说:思则睿,睿作圣。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