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言句子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是寡人之过也 ②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⑤汝是大家子 ⑥高余冠之岌岌兮 ⑦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⑧燕王拜送于庭 ⑨群臣侍殿上者 ⑩徘徊庭树下
A.①⑤/②④/③/⑥⑦⑨/⑧/⑩ B.①③⑤/②④/⑥⑦⑨/⑧/⑩
C.①⑤/②④/③/⑥⑦⑧⑨/⑩ D.①③⑤/②④/⑥⑦⑧⑨/⑩
2、解放军的纪律严明,令行禁止,不许有半点差错。
A. 正确 B. 错误
3、下列有关《大卫·科波菲尔》相关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佩葛蒂先生是个正直善良的单身渔民,与收养的一对孤儿艾米莉和海姆相依为命,大卫和他们一起过着清苦但却和睦快乐的生活,那段时光也成了大卫意年永远也抹不掉的美好记忆。
B.大卫的后父默德斯东柔弱无能,在母亲去世后,他不得不把不足10岁的大卫送去当洗剧酒瓶的童工,让他过着基本能解决温饱的生活。
C.在亚摩斯海滨的那场船难中,青年渔民海姆奋不顾身地下海救人,当他游近时才认出船上挣扎求生的是诱骗他未婚妻的史蒂尔福斯,但海姆仍尽力想把他救上来。
D.《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的代表作,不少地方取材于作者亲历的生活,但作者并没有采用“纪实”的方法,而是把它们都“化用”了,使小说成为充满创新的艺术品。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不相同一项是〔2分〕
A.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B.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D. 不拘于时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很多人提笔忘字,这将影响到汉字文化能否很好地传承。
B.有人发现,经常进行有氧运动可以有效防止细胞衰变,促进大脑关键部位血管的生长,增加到达这些区域的营养物的供给量。
C.窗口服务行业,要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以促进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敬业奉献的精神。
D.近年来,收视率造假现象屡次频现,其背后业已形成一条多方合谋的灰色产业链,成为业内“老生常谈”的敏感问题。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 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的地方飘来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 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 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破旧、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 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 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 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 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 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 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 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 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 落了。我端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 中,我看到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 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哀戚或尊敬的感 觉便梗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
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条传单: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 民党的,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 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当时我们其实一 点也不懂,但是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
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 更深刻,更恒久。
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936 年 10 月,上海
(原载 1936 年《中流》第 1 卷第 5 期)
【1】“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
【2】赏析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
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在数千吊唁鲁迅先生的人中,有一个衣衫破旧、腿下微跛的小孩,对鲁迅先生连鞠了七 个躬,所以作者对他由开始的忍不住想笑,转变为极大的崇敬。
B. 当“我”和同伴跨进御花园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当“我们”蹑 着脚步走出来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这两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我”的 哀戚心情。
C. “――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看见孙中山先生的 遗容时,对伟人的敬慕战胜了对死人的恐惧。
D. 通观全文不难发现,作者在为鲁迅先生守灵时,对鲁迅的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内涵的理 解及由此产生的敬慕之情都是朦胧的。
7、在横线上填写诗文原句。
(1)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______,_______。(杜甫《登岳阳楼》)
(2)_______,稳泛沧浪空阔。_______,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3)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述志后,孔子的表现是“哂之”;其后,当曾皙问及孔子“夫子何哂由也”时,孔子用“_______,_______”两句解释了其“哂由”的原因。
8、默写下列语句
(1)君子的本性与常人并无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而已,《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5)携幼入室,有酒盈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6)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赤壁赋》)
(7)舳舻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横槊赋诗。(《赤壁赋》)
(8)《赤壁赋》中用蛟龙、寡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和幽怨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 _____________,子无良媒。
(2)淇则有岸,_______________。
(3)今我来思,______________。
(4)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_________________。
(5)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7) 许君焦、瑕,______________,君之所知也。
(8)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夸张手法写出了青春年少的同学们劈波斩浪的气魄。
(2)《芣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露出人们采到芣苢时欣喜的心情。
(3)《插秧歌》中诗人别出心裁地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农人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插秧不辍的艰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4)《静女》中运用移情于物手法,表达爱屋及乌的情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虞美人》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从仰视和俯视角度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中的这几句话常被用来勉励人们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
(3) 《兰亭集序》中作者举出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一是“静者”,“或取诸怀抱, ______________ ”;二是“躁者”,“或因寄所托, ______________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满江红·金陵怀古
萨都剌①
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②。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③坏寒螀④泣。到如今、只有蒋山⑤青,秦淮碧!
【注释】①萨都剌,元代诗人,公元1332年任职江南,移居金陵。②畴昔:从前。③胭脂井:在今南京城内。隋兵攻打金陵,陈后主与妃子避入此井,终被擒。④寒螀jiāng:寒蝉。⑤蒋山:钟山。
【1】“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中“急”字好在哪里?请简析之。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简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赋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虚御风 冯:乘着
B.扣舷而歌之 扣:扣动
C.正襟危坐 危:端正
D.知不可乎骤得 骤:轻易地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扣舷而歌之 吾尝终日而思矣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相与枕藉乎舟中
C.纵一苇之所如 哀吾生之须臾
D.苏子愀然 何为其然也
【3】下列句中的“如”字,意思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B.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C.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D.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也
【4】选出短语结构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白露横江
B.水光接天
C.旌旗蔽空
D.冯虚御风
【5】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④不同,②③相同
【6】选出下列句中属被动句的一项
A.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C.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7】选出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
A.而今安在哉
B.何为其然也
C.而又何羡乎
D.渺渺兮予怀
【8】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既望:已经过了望日,即阴历每月十六日。 既:已经。望:阴历每月十五日。
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本文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凌万顷之茫然
(2)舞幽壑之潜蛟
(3)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天,山上忽然燃起大火。一只曾经在山上居住过的鹦鹉远远地看见了,就跳进水里沾湿羽毛,飞去洒向大火。天神说:“你虽然有救火的好意愿,但是你这样做能起什么作用呢?”鹦鹉回答说:“虽然知道没有用,可是我曾经在这座山上居住过,山上的飞禽走兽都很善良,全都像我的兄弟一样,我不忍心看它们被烧死。”天神受到感动,替它将山火扑灭了。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